高中历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3:26: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历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本理念高中历史论文
生本理念是指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围绕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的高效课堂。而具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实践,需要从兴趣激发、交流合作、多变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着手改变。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生学习任务紧张,他们学习历史多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这样的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长期的这种紧张和被迫学习的压力下,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下降。因为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展示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历史有着它独特的一面。跌宕起伏的故事、各色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案件、形形色色的文化等都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好素材。老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启高中历史的教学。
二、以生为本,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教”重于“学”“,讲”重于“交流”。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死板,老师没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效率比较低下。而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课堂,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问题法来教学,将问题作为指导学习步骤的骨架,引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进行思考。
三、以生为本,采用多变的历史教学方式
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其次,要利用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储备,例如法学、文学、外国史等,以便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尽量多地去了解与历史教材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常识,比如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
一、现状:历史教师主体身份认同危机之表现
由于高考选科和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位之尴尬,所以学生基本上把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到了语数外学科上。历史学科教师能够掌握的也就只剩下每周两课时。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历史学科作为“副科”,一直不受学生的重视,不去认真学习,也就很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魅力。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意愿不足,动机不强,习惯欠佳,往往会出现教师课堂讲了一半时间了,学生却连教材还没有翻开,更无从谈论所讲解的内容和重难点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本课讲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一脸茫然,如此而言,教师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建构危机重重,具体表现有以下两方面:
1.“我的价值是什么”:主科与副科的夹缝。高中历史价值何在?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学科地位问题。“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与之相反。一方面表现在历史学科的“副科”待遇。在高考分数指挥棒下,文综三科一共300分,而语数外分别是150分,功利性的升学压力之下,历史无疑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眼中成为“副科”;另一方面表现在历史老师的“副科”待遇。在笔者所在地区诸多学校制定的工作量值评分标准中,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上一节课的分值为1.5,物理、化学、生物为1.0,而历史、政治和地理则为0.8,历史教师的“副科”待遇于此可见。然而,现实的“副科”历史高考得分的偏低却严重影响了学生本科批次的录取。例如,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发表的《2013年湖南省高考历史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2013年湖南省高考历史考生平均分为43.44分(总分为100分),与文科综合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成绩整体偏低。从历史学科分数与本科录取批次控制线的关系来看:“全省第一批次考生历史成绩平均分为57.63,比第二批次考生的历史成绩平均分高了5.86分,由此可见,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文科考生的历史成绩差距较大,第一批次文科考生的历史水平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就使历史老师陷入了两难:历史究竟是“主科”还是“副科”?
2.“我应该干什么”:要求与现状的矛盾。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凸显课程性质,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有系统完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建构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历史思维能力。然而,现实的状况却制约了学科性质的体现。首先,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虽然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招聘的最低学历要求为大学本科,也有相当一部分拥有硕士学位的高中历史教师,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非全日制大学本科。他们当中的部分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为中文、外语等专业,后因为在高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而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其中不乏非历史学函授专业。这样的教师首先面临着专业知75识不够系统、史学理论和素养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处理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的新教材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本应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以有效应对新的课程,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应对新课程。在初高中衔接这一环节,由于当前学生中考历史多为开卷考试,在初中阶段,学生未能建构起连贯的学科知识体系,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也相当贫乏。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一历史每周仅有2课时的授课时间,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给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与现实中师生水平的欠缺使历史教师无所适从:我应该干什么?
二、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
高中历史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源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新课程改革进程、积重难返的学科等级惯习及教师自我提高意识不足等因素。
情境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必要性题
(一)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能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可以发现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设置层次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的历史课程,而且还要积极地引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以多样式、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具时代性的科学的历史观,而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料和史学范式,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主要的依照教材进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的解说,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拓展或者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建设性的解说、评价,有很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意义并进行了实践,然而应试教育及自身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知识的限制,加上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学习的机会少,这不仅增加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度,而且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正视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积极学习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历史教学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引导式高中历史论文
一“、导引式”教学的涵义
导引式教学的核心涵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的四个程序
1.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学习,以便顺利的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列提纲,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亲自为学生列几个提纲,通过自己的举动告诉学生列提纲的要领,接着再指导学生列提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纲的几种制式等等基本知识。
2.合作与探究。
文明史观下的高中历史论文
一、文明史观具体含义
文明史观认为,整个世界发展呈现出整体多元化和区域统一性的重要特点,在发展研究过程之中,不仅仅应该注意到人类整体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相同性,还应该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发展同时又各具特点,且为人类整体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在文明史观研究过程之中,对于不同类型文明的交流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不同类型文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极为重视。
二、文明史观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一)农业文明时期
文明史观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则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在这两个文明阶段过程之中,政治、物质和精神发展都囊括其中,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课程的重要模块。新课标要求当前高中学生在准确把握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文明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人物、重要事件和关键制度,同时也应该逐步学会利用历史知识阶段现实。当前,新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以文明史观的角度便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之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编排顺序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适当进行调整。在学习农业文明时代阶段之时,以下两个要点必须注意:第一,着重关注中国古代文明。必须承认,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非常突出,不同地域、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出当前精彩纷呈的世界文明。但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农业文明时代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没有中国传统精彩异常的古代农业文明,同时也就没有雄伟异常的当代中国文明。在学习中国文明过程之中,既要深入了解到古代文明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同民族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在新版本的历史教材编排内容之中,每个文明主线非常明显。历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该以这些主线为基础进行讲解。例如,历史教材必修的政治文明分为八大部分,其中政治制度建设就涉及到五大部分,因此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教材主线。历史进程发展和政治制度演变,促进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当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中,主线则应该转变到生产力发展和民族思想文化传播上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明史观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必须精确,简明扼要。例如在政治文明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含的内容就包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审查制度、国家权力制度以及官员选拔制度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还需要从历史背景、阶段特征、创新改革以及历史意义四个部分予以重点讲解。
(二)工业文明时期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论文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的现状
1.1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高中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高中历史是一门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高中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高中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2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气氛
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虽然应用了新媒体技术,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建立一个良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十分重要,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们应该致力于利用教学设备的更新,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氛围。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多元化的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1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并深刻认识到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2]。另外,充分把握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扩充与删减,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施探索性学习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是新课改有效进行的必然途径。教师应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形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利用多媒体快速、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多媒体信息工具入教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识,便于其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同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积极组织相关的教学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
一、以人为本,民主平等
以高三毕业班为例,在进行教学和复习时,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虽然学生在学习成绩等方面不相同,但是我们必须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以关注与帮助,不能因为学生个人背景或是成绩、性格等方面进行差别待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二、丢弃“差生”观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零差生”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教育下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对待班级里的后进同学,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案。对每一个落后学生都要进行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进步、发展的空间。例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上,有一个其他科目成绩平均但历史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为这个学生我专门制定了一个教学设计,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根据这个学生在试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且还会在思想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过去一段时间后,该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这位同学是我在“零差生”教学理念下进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实施的一个成功的典型。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升入高中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7~20岁左右。人生的三观大多都已经形成,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作为历史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感召力和责任心。但是,仅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更多的技巧和方法融入到学生中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以诚相待,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人生、学习规划提出正确的意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
一、烘托情境,渲染气氛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讲道:“‘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人民遭受到的苦难,是我们中国人遭受到的苦难,更好似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人民曾经被残忍地蹂躏,被无情地屠杀。这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给予我们教训的历史,我们要认清这段历史,努力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起来,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通过“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祖国的接班人看到了真正的历史,对于日本政府企图掩盖真相、美化历史是最有力的回击,切实做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情景设置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作为导入的方法,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设疑释疑,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疑问还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针对同一个疑问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争论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一直注重疑问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解教学重难点,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反馈,柳暗花明
《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不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转换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以便随时随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正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答案有四个:1.屈原2.苏武3.蒋干4.共工。学生在看到这么新颖的问题时,非常踊跃,讨论也非常积极。但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屈原或苏武,那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一种反馈了,反馈给我的信息就是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不透彻。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还应该再讲解。随后我又讲了对战争胜利的原因应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红军并不是促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再者,由于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这样一讲学生就明了多了。所以教学中需要反馈,我们更应注重反馈。没有反馈,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前方水的深浅;没有反馈,课堂成了我们教师的独角戏,谈何教学效果?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完整的教学过程少不了课堂小结,小结既包括教学过程最后的总结,又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结束后的及时总结。总结什么,怎么总结,影响到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好的总结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课后我用了这样一段小结:“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的落后封建,同样的受列强欺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失败了。从此两国的道路迥然不同,日本不但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险,而且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它又把其他亚洲国家变为了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继续在民族苦难的深渊中堕落,最终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这其中就有日本。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样的一段话既强调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双重意义,又激发了学生对‘明治维新’和‘’一成一败的思考及对中日两国命运的探讨。总之,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一份完整、严谨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精神状态,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才能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