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3:1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历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历史备考技巧研究
一、更新备考理念,树立备课新观念
在备考时,树立为每个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备考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在备课中要过好学生观和教材关。备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底数、认知心理、学习态度、可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复习对策。其次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打乱目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重组加工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和训练点,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第三,要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络。第四,注意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把握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形成技能技巧,由不会用到会用。第四,关注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学习过程的问题。第五,要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住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解决全面育人问题。第六,在备考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不仅要有“整合”的意识,而且还具有“整合”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评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好高中历史,必须掌握好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要做到:拓展主干知识的深度、广度,训练思维方法,做到“先死后活,死中求活,死活结合,死去活来”,即要打牢基础知识,不能生吞活剥、自始至终紧密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拓展主干知识的深度、广度,在运用中使知识消化,并通过对知识由记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的境界。总而言之,夯实基础方法多样,及时记忆,反复复习,真正做到记得住、记得全、想得起、用得上,切忌复习中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三、活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教科书是目前学生手中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在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求学生把教材当作材料去阅读,去分析,究竟怎样去读课本呢?首先找题眼。在阅读教材每个自然段的时候,要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看课本,要具体分析每个自然段的核心内容,依据核心内容去解答问题。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在阅读材料过程中,要强调知识的准确性,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切入分析。第三,把握住教材上的重要插图、数据表等。注重全面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包括隐含信息,要注意图例、数字的变化、图片反映的内容,插图本身表达的事物,对重要信息合理发挥等,高考要求不能停留在材料表面,而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历史德育渗透途径
对于历史学习的价值,最具概括性的描述可能是培根的那一句“读史可以明智”。很多人在理解这一判断的时候,都将重点放在“智”上,确实,“智”作为结果,是所有人都想追求的,然而要想从“不智”走向“智”,最关键的在于“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明智呢?学生只有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接受德育,才能真正明智。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面向高中学段的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更要重视德育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历史与德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高中学生智慧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支点。
历史教学与德育密不可分
历史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显然不只是向学生提供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此,历史知识在展现国家发展历程、展现发展历程中的荣与辱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知道自己的国家和生存的环境的情况—这才是读史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高中生认识到理解一段历史史料,应当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正确史观。有了正确史观之后,再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自己生活的现实或者整个社会环境,那么学生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更好地明白应该怎样认识判断事物。如果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形成正确史观的学生,还能够超越自己个人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我们的国家也应当有更多的自信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德育认知,体现出了德育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历史教育对个人价值观、综合素养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历史学习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人能够判断何为事实,何为史实,从中汲取人文营养。因此,如果能够做到历史教育同德育并行,那么当两者共同发挥出效果与价值时,就可以看到“文化德育之光”。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在理论上认识到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还要从教学与评价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的理解和践行。只有坚持这样的思路,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例如,在教学“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借助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作为素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时间和逻辑为顺序,为学生呈现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高中学生,尽管此前对这些历史事件都听说过,但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轴上呈现如此密集的事件,学生还是非常有感触的,他们会通过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而深感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来之不易。这是一个鉴古知今的过程,学生所形成的认识多指向内在的德育养成。
核心素养下的“史”“德”互促
高中历史任务设计策略
一、符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其身心正走向成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探究的欲望,情感相对于初中生稳定,但是容易走极端;有一定的归纳、演绎推理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要有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学生置于情感冲突的情景中,用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其寻求符合社会利益的答案,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关注需要复杂认知技能和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
任务的趣味性是重要的,但这还不够,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参考其中“教学活动建议”重视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因此,应重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评价学生历史思维、问题解决过程的可能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然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重视指导语、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含糊的任务指导语会导致非常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不可能用公平或可靠的方式评价他们。运用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要完成的预期目标,并确保评价任务与评价目的高度相关。
高中历史教育考虑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笔者就此谈一点拙见,求教于广大读者。
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一)教学目标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有培养前途的人材,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劳动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教育对象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想活跃,很少保守;善于思索,提出质疑;接触多种传媒,信息较为广泛;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满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三)教育层次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界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既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从传授历史知识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师资力量不同。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多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这为搞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当前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看,相当多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当前也较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天然合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教学脱节,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需要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花费很大的功夫和气力进行补课,增加了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难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对考试的研究,热衷于收集所谓“信息”,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研究教学,缺乏相应的对策,造成了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从教师的方面说,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消化吸收,知识老化陈旧。
二、对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五个环节:
构建“历史味”的高中历史课堂
新课标明确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历史问题,并认真地探究历史问题。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将教学成绩作为重点,而是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感悟。然而,构建“历史味”的高中历史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特点,不断地去填充历史课堂的历史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意义。
一、明确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讲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状况和景象,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是各有不同的,同样的历史情境绝对不会再发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历史情境,从而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情境只能是历史的复原和再现,在不同的侧面通过历史资料来给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复原的历史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性,还原历史课堂的历史味。
二、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讲清历史因果
教师要整体呈现历史知识,为学生讲清历史产生的因果关系。历史一般是按照时间和事件来进行叙述,因此教师的讲述要有侧重点,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要明确讲课的主题,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构建历史讲课框架。例如,在教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解,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造就”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又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时间跨度特别大,即从1640年一直讲到了1832年,如果教师不补充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1832年的改革。同时,教师在讲解到1832年改革的时候,要为学生讲解1689年成年男子才能当选为议员以及在1830年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要求政治权利,从而引出1832年的改革。这样,教师为学生讲清历史因果关系,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三、补充历史资料,充分进行论证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文章首先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从选取合适的史料、适当进行提问和解读两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选取史料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牢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忽视,加上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快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朝代的兴亡交替中学习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历史规律进行进一步推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推广,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史料教学是以历史史料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历史,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现状;重要性;培养策略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前,首先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期针对现实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方法。现结合实际,从三个角度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
1.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及时转变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论文
一、合理组建历史课程学习小组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典型特点,是教师“一堂言”,具体来讲,就是由教师讲解教材知识,学生只负责记录与记忆。而遵循生本理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教学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是将学生合理分组,构建历史课程学习小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性格、性别、历史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协调发展、互补互助”的基本原则恰当分组。从表面上看,似乎生本理念角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只是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座位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其实这是异常深刻的、彻底的教学改革,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只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及组织者,他们扮演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权利与机会,需要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探讨中主动学习与思考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在深度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合作小组划分的合理性,以确保各个组员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在其他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与技巧,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快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二、科学设计前置性的历史作业
生本理念下的小组交流与讨论,是在小组成员学习与掌握了一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要从生本理念角度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非常有必要依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以帮助与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了解。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应把了解新课内容作为一般性任务,让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了解自己阅读到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尚未理解的;在学习小组中对教学内容做初步交流,所有组员共同构建新课知识体系,并列出新课知识提纲;将小组成员普遍认为的有重大价值而没有明确其意思的内容记录下来,以问题的形式在正式教学中提出来;深入探究小组成员普遍感兴趣的教材内容;总结本组在完成这些前置性作业时应用到的好方法及成功经验,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英荷战争、英西战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是怎样的?英国殖民主义扩张与其迅速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殖民扩张与掠夺对殖民地人民带来了什么灾难?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这些作业进行分析与探讨,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罗列出来,由小组代表总结与展示学习成果,并将小组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汇总到一起,师生一起研究,最终教师加以评价、补充。
三、优化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纲领与依据。因此,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结合前置性作业的具体完成情况,优化与调整高中历史教学方案。具体来讲,教师应结合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并仔细检查每个小组前置性作业记录本,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体系的具体构建情况,明确学生收集了多少资料,提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解决,哪些重要问题没有提出来等等。当了解了学情之后,就可将其当成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从而设计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教师就可依据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精心完善与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并激励学生将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与新生成的问题提出来,将这些问题当成教学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研究
摘要:经济史的教学,教师要更多的联系现实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知识,联系历史政治史知识,结合影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措施
进入高一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学习人民版经济史部分。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形式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模式,也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来学习经济史部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经济史教学要多联系现实日常生活
实践出真知。经济史中很多的概念、现象和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在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很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大都很熟悉。联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经济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学生能从农业劳动经历中接触。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农耕这一知识时,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农具,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学生很自然能够答出这些农具的用途,例如耧车,是播种的,犁是耕作的,翻车是灌溉的,锄是锄草的。再深入启发,这些农具现在还常用吗?现代农具和这些古代农具有什么联系吗?有什么进步?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更好理解小农经济打下基础。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产工具,能列举更多的农具。经济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于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特点,是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的。正确认识这个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难。再比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农民获得了什么权利,就可以联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卖掉?你家土地种植什么作物?银杏树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决定种植的?通过设置这些学生日常能够看得见接触得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一历史结论。还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教材中经济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听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彻。在学习中国近现代饮食知识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时,可以让学生去列举各个菜系的特点,并列举代表性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风味特点是什么。很多农村同学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们也有在苏南地区生活过的经历。可以让他们谈谈自身在苏南的饮食经历,说出那个地方的饮食特点,从而认识苏南地区人们喜欢甜食,属于淮扬菜系列。我们苏北地区喜欢吃大蒜,大葱,菜系属于鲁菜系列。以结合农村学生自身的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经历来介绍和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经济史教学也要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
一、史料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现在,好多学生不愿意记忆历史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花时间去记忆了,但就是无法灵活的运用和掌握知识,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仅仅是死记硬背了历史知识,而没有通过对一阶段人、物、事的详细了解来把握历史知识,也就是没有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掌握大量的史料可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即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潜移默化的事情,就像丰富课外知识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知道的史料越多,那么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越能得到发展,思考历史的方法和角度总会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为前提。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应用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