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2:29: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地理教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素质教育

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43千克,达到前半个世纪增长速度的31倍,科技贡献率高达73%.总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传统工业设备不断得到改造;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产控制系统和组织系统出现革命性变化。可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探究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删节、分解、重组、转换等方面的变通处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处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在总体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的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大幅度更新了学科内容,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适应高考提前一个月的要求,2003年的正式版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使教材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下面以第一、二单元为例,谈谈对教材的处理:

一、补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时事、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事例,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教材中提到,目前能够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有150-200亿光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大多数天体的寿命与太阳差不多,约为100亿年,那就是说现在看到的最远的天体其实很多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物体还能被人们看到,宇宙实在是太奇妙了。宇宙的演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天文学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较得到公认的是“大爆炸宇宙学说”。教材提到“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体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实际上体现了“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基本思想。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爆炸宇宙学说”的知识。地外文明的话题使许多人感兴趣,并引起了许多科学幻想的故事,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有许多谜。教师适当加以讲述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新旧高中地理教材对比思路

1知识、能力、情感并重的课程目标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循课改精神编写的新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方法、情感的培养。[1]图1为新教材课后知识拓展,图2为旧教材的课后习题。由上图比较可知:旧教材的课后练习较为关注学生对“五带”、“时区”等地理识记性知识的掌握,而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求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查阅信息,推断月球上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强调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2时代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2.1力求与时俱进

追求时代性是地理教材的生命力。[2]一方面,地理教材要选择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例如为了与地理科学的新成果保持同步,地理新教材将旧教材中所讲的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更正为“八大行星”,既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又加强了教材内容的鲜活性。

2.2注重学以致用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材编写

去年11月以来,在我国南通、成都、汕头、上海、厦门、大连、武汉、北京等地,不断有人声称目击了不明飞行物(UFO)。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都有天外来客造访。尽管民间的爱好者乐此不疲,而职业科学家对此却持否定态度。近日,国家天文部门提供的权威报告证实,这些所谓的UFO事件,几乎全是人类活动或地球大气活动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与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没有任何关系。

科学家呼吁公众以理智、科学的态度对待UFO.天文学家们认为,在茫茫宇宙中虽说有可能存在地外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地外文明“光临”地球的可能性趋近于零。理由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也有4.3光年,这样遥远的距离,从那里乘最快的飞船到太阳系,也要飞行几万年,有如此长寿的地外生物吗?有供飞船使用的燃料吗?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将成为目前UFO不存在的依据。这一推断也正好与百多年来没人证明有UFO光临地球的事实相互印证。

UFO事件的报道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有关报道达数万次,所有后来被证实的UFO事件,几乎全是与人类活动或地球大气活动及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有关。即使那些极少数始终未被证认的所谓UFO事件,迄今也未有中外科学界发现任何迹象能证明它与所谓“外星人”的光顾有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专门调查小组证明,2000例UFO事件中,没有一例能证认是与“外星人”有关;英国对1631例进行调查,其中能证明750件与飞机有关,203件与人造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碎片有关,108件与气球有关,170件与行星等已知天体有关,121件与大气等因素有关,其余无法证实。我国情况也大抵如此。

上海天文台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未证认的UFO事件,也绝对不能视为“外星人”光顾地球。至于对去年12月上海的两次所谓UFO事件,根据他们目击和判断及一些来电反映,应是飞行高度在万米以上的高空飞机,只是还没有确认是民航机还是战斗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民航局有关人士明确表态不排除是正常航班飞行的飞机。

有人从军事角度分析,“不明”飞行物,是观察者“不明”,而实施飞行的军事飞行的航管者也许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是军事飞机试航,能将此秘密让目击者明了吗?所以,听科学家的没错。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课堂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资源载体。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是高中地理教材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地理教材中,用文字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描述,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地理教材包括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2.图表漫画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画和表格也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呈现上更加的形象、直观,使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信息更加的全面。图表和文字发挥出的作用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所以要把文字和图表相紧密联系,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天体、人口、地形等方面的彩图,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地理教材中的表格通过比对的形式更加明确的表现出地理事物特征及数量关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漫画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把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幽默、夸张表现手法反映出来。便于学生多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为教学增添乐趣。3.读图思考与活动。读图思考与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资源载体。首先是以图促思,让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读图进行思考练习,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然后通过教材单元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真实的了解地理环境发展现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涵盖了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是地理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文字结合图表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通过知识的灌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例如通过《宇宙中的地球》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形成保护地球的情感。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图片可以了解到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能够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从而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2.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知识信息更新也很快。高中地理教师要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长学生的见识,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人口的变化》的学习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相关的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数据,以及反映人口密集地区相关的生产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理解世界人口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衔接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是基于义务教育设置的更高层次的地理教学。然而受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互为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的交流甚少,从而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新教学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地理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并不是中考科目,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成为无足轻重的“豆芽菜”,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出现问题,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需要地理教学以新方法、新思维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

(一)立足学情,科学选取衔接内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免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地理知识衔接不当,而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影响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地理教学课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找准地理教学的价值定位,紧扣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脉络,总结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联系点。笔者通过表格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进行举例。(二)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而高中地理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总结推理能力的培养。[1]与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教学问题设计还是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例如,关于气候的知识,初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的分布地区,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气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据地理图表等资料,进行具体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接触高中地理知识时,要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韩志辉(盐城市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00)生能够尽快接受高中地理学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地图读图、用图能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图,让学生标注重要经纬线,并标明主要的地形区、自然带等,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环境问题展开探究。(三)实行教学制度的衔接。建议教育主管相关部门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端正师生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为高中地理学习夯实基础,以免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学习出现断层。同时,还可在高一开设地理知识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实情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编制衔接教材。另外,学校方面还要为高中教师配备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协调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新课程改革后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更加偏向于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知识点零散,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识结构混乱而造成学生混淆、遗忘重点知识。从地理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初高中地理本来就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因此,在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地理试题,然后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学课标与考纲,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点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结束语

查看全文

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新闻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之一,起到增加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高中教师要重视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高中地理课堂添资增彩,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地理;实际应用

在目前的高中教育阶段,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分数确实重要,但是那也不能忽视对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跃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1.时事新闻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高中生在地理课程开始阶段是不是能够跟着高中教师的思路进入新的课程内容,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高度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帮助高中生尽快进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所以,重视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关注。时事新闻对于高中生的枯燥学习生活来说,是一个亮点,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中印对峙的视频片段,作为地理课堂的导入材料。然后,教师将视频中设计到的本节课程有关的知识筛选出来,逐步将学生带入到地理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对未知地理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活跃高中生的学习氛围的作用。引入新课的方式的变革,能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2.时事新闻融合教材,拓展学生知识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措施

摘要: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拓宽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从而使环保成为学生的一种理念。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措施

地理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

为了更好地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找到教学与环保的契合点,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充分挖掘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助力于环保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纵观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实例并不少。这就表明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势在必行。例如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其重点讲述的内容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认真分析教材,找到关键素材并加以整合,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航拍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与视角,让学生“走进”我们美丽的绍兴新城。这一环节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会升华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展示出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振聋发聩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除却这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创设情境、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理解环保的内涵。总的来说,素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突出教材中的环保素材,从而为环保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高中地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就是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地理和其他地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一个完整了高中地理教学系统,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零散的分布在高中地理的各个章节之中。在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文地理,这样高中地理教学就在系统上越来越完善,所以学习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作用用来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球表层状况的系统学科就是自然地理,这一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球表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其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它不仅包含地表的自然状况,而且也包含在经历长期人类活动后而有重大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教材中对高中地理环境的教学都是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但学生学习的还都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地理常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好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地理[1]。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发展状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也有着巨大的改变。学习地理知识不仅是在高中阶段的应试需要,而且在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以后,地理知识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在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的内容占绝大一部分,尤其是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部分的比例很高。自然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已经能成为一个相对完成的系统。地理是一个偏理科的学科,市文科学科中的偏理的学科,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的性质,对它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自然地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可以让提高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的技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地理已经由一个零散的学科逐步走向系统化,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从环境会保护的角度出发,讲述整个地球的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等不同的知识,通过学习高中地理,不仅可以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为切入点进行,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的关联性

查看全文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信息化技术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和教师也纷纷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希望借此获得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效用并不能很好实现。本文将以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

一、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教师相关能力的缺失,无疑是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设施,无法将信息化技术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这直接导致教学的创新水平不高。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许多教师不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从而不能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此外,由于在许多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没有普及,教师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保持着陈旧的观念,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的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就不明显。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不能很好的把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力度,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从而丧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不利于教学任务的推进。2.地理教材无法适应新要求。地理教材作为学生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的地理教材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不够重视,不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引进。这样一来,即便地理信息技术教材中融入了新元素,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师也无法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同时,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枯燥也极大地减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丰富教学资源。地理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主要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仅仅依靠课本来设计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会增加地理课程的枯燥程度,还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与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综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扩大教学范围,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弥补地理教材的不足。比如,在教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整理相关资料,将天体系统层次和太阳系行星的排列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既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度。2.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知识复杂而抽象,书本上的理论讲解相对单一,无法将其充分呈现出来。此外,大多数教师都是依照课本讲解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也被消耗殆尽,教学效率不问可知,并不能得到提高。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具有的优势,完整展示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的地理事物,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还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3.增加教学趣味。信息化技术的引用,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新模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地壳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网上获取地震的有关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时的情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震源和震中等概念,分析不同震中距造成的不同影响。这种生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提起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发挥主动性,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各领域都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进步。

教学领域也应如此,高中地理教学更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要适应时代潮流,自觉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现状,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可用的教学资源,增加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大其地理知识储备,进而获得教学水平的进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