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2:22: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论文:重点高中德育实效思考
现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备受冲击,社会问题也因教育的导向而日趋复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度把教育抬至巅A峰也引向绝路,拜金主义又使教育落到低谷,走进迷茫;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线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作为以升学预备教育的重点高中,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合格”,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的合格,同时必须兼备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应重视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
一、重点高中德育实效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道德逻辑预设的高中德育论文
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持道德的个人发展功能、个人社会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这需要个人和社会双方的共同努力。
社会归根到底是人与人间关系的存在,社会的良胜发展也离不开个人。作为高中生,其心智和生理机能都已经基本发育,已经开始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体。他们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以自己不太成熟的世界观去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使高中德育教育良胜运行,学生和谐发展,就要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双方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进而走向整合,要使社会和学生个体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社会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以保证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社会确保最起码的公正和人与人间的平等,提供每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反叛意识。同时,个人也应明白个人在社会中存在,必然或多或少地受社会的约束,每个人都相应的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了社会,以使社会良胜发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是被动的,高中生有道德地去履行社会朽为准则要求的同时,也会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去反思社会,而这样的反思往往并不是全面的,在其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和逐步走向稳定的情况下,学生经常面临着对社会解读的困惑,他们关心政治经济形势、爱评论复杂社会现象和思想,但仍有片面、偏激的特点,以至于每一个社会上的道德事件都能深刻地影响其对道德的理解和实施。高中生的德育教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面对道德困惑和冲突,他不可能从理论上去深人分析,只能通过自己的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社会L有道德上的冷漠,就必然有学生表现为对道德的批判和重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在客观整体上规定的。”闭“但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在高中德育的实施中必须关注社会,不是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来,主观上营造一个“纯净”的环境,让其接受道德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这本身就不符合德育实施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让德育回归生活,不能仅仅理解为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应该包括社会生活,利用每一个社会道德事件,加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把自我学习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其内在动力和坚持力。
二、提高道德的创造水平,发展个体道德创造潜能。
道德是价值探索与价值创造的源泉。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对整个历史的影响也是深刻而持久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道德的必要,而人的精神属性却使人的道德成为可能,人的精神属性包括自我意识、目的性、创造性,理想意志以及精神需求。高中道德教育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发展个体的道德创造力,使个体道德判断不再局限于行为结果的好坏,不在固守社会希望常模,而提升到社会原则水平,个体真正是从道德本意出发,不是从政治人、宗教人、经济人出发,从而突破道德逻辑的二元对立,个体既能追求自我的世俗幸福,实现自我独特个性,又能创造性地保持个体和社会、个体与他人的和谐,怀有人类的共同理想。传统的教育总试图找到一个确定的永恒的道德,这是不可能的。人类更应该做的是尊重每个人的道德创造力,在创造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寻求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个人内在的整合。“从本质上讲,德育应是一种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一种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德育不仅应根据现行社会需要来设计教育活动,还应该根据人的发展需求、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德育不仅要求学生从前人那里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开拓未来,真正实现发展人、提升人、创造人”。口〕
三、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目的要生活化。
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永远是完整的独特的情境性的,个人的道德与个人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道德应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但社会为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教学生活的需要为道德强加了外在的逻辑。于是,知识取代了美德,善取代了美德,幸福取代了美德,仁取代了美德。于是道德教育离生活愈来愈远了,道德教育追求的是又空又大、超凡脱俗的圣人,结果不可避免的是道德教育的无力培养出那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快乐至上的庸人,更为可悲的是很可能培养出口是心非的伪善者。我们要端正道德教育的目的,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在生活中追求自我幸福又存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道德教育目的生活化意味着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应变革。道德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高中德育特殊的时空范围下、特殊的境遇下以及相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对象,道德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现在特殊的时空、特殊的境遇下还存在各种道德要求的复杂冲突,社会道德危机层出不穷。因此,过分强调道德的永恒性、道德的确定性、道德的等级性是不可行的,妄图通过道德的逻辑抽象演绎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是荒谬的。高中道德教育重心应该从过去的“他律”转变为“自律”,从注重目标的论证、意义的解释和理念的分析转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各种冲突和挫折,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调整各种关系和矛盾,德育实施应该从过去那种以演绎和逻辑推导为特征的规范性教育转变为案例式的讨论或教育模式,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组织有效的德育课程,依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时政内容、社会资源创新多种形式来组织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把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德育在生活中实现,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面对和处理好各类的道德冲突和危机。
新时期班主任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社会
一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毒害了中学生的心灵;二是新阶段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日趋多样化的氛围中,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三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四是舞厅、电子游戏等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五是家庭教育相对欠缺与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发生了矛盾。
(二)个人
一是传统的优良德育思想严重缺失。缺乏敬畏与信仰。当代中学生越来越缺乏积极向上的敬畏与信仰。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大自然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等。直接的后果就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对知识的亵渎,对老师的忤逆等等。缺乏志向与理想。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是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不高,何来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无所追求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也会漠视,将来也是人格缺陷的人。缺乏团结与信任。独生子女大多处境优越,自我意识很强。一切以己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而道德却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氛围中,而这种和谐氛围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匮乏。二是中学生德育思想表现严重错位。一些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严重扭曲。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的“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三是德育缺失、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广大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低下,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当代中学生学习不认真,有怠学、厌学的情绪,以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遵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迟到、逃课上网,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衣着不整,不修边幅。不爱惜公物甚至损坏公物,甚至个别学生还沾染上了偷窃公私财物的不良习俗。尽管有些行为微不足道。但已成为影响年级教育与教学、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四是法纪观念日益趋于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厌学,屡禁不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三)学校
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论文
1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1.1德育对象来源多元化,结构复杂,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简称泸州高中或泸高)作为一所典型的城市普通高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随着普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渐普及,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笔者对泸州高中1992年至2012年间的生源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了1992年9月、2002年9月和2012年9月泸州高中的生源情况,班级总数分别为15个、43个和112个,学生总数分别为908人、2752人和6724人,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分别为12%、47%和68%,单亲子女比例分别为9%、17%和31%,留守子女比例分别为11%、34%和41%,市外生比例分别为3%、19%和36%,住校生比例分别为17%、46%和72%,计划外招生比例分别为11%、35%和47%。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的20年里,泸州高中逐步发展壮大,无论是班级总数,还是学生总数均急剧增多,这既是好事,又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给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学生总人数的急剧增加,独生子女的人数也快速增长。独生子女寄托了长辈们太多的期望,他们大多受到长辈们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独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既有经不起挫折打击的“草莓族”特征,也有凡事依赖长辈解决的“啃老族”痼疾,教育难度特别大。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单亲学生的家庭破裂、家庭不健全这无疑会给渐懂人事,自尊心、好强心日渐增强的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对其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的教育后果,增加教育的难度。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打工潮逐渐向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发展,作为西南内陆一隅的三线城市泸州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子女。留守家庭对子女的关爱教育有时鞭长莫及,故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不容小觑。近二十年来,由于泸州高中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也由于泸高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故周边省市前来就读的学生日渐增多,住校生和市外生的比例均大幅提高。这些学生远离父母,初次来到城市就读,对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城市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必然对他们有所影响,必将会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羁绊。更让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二十年前,泸高招收的几乎都是正取生,学生品学兼优,管理难度小;二十年后,泸高招收了接近一半的计划外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纠正提高。因此,当前的泸高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1.2德育工作的环境日益复杂,信息社会中的大量垃圾信息对学生身心影响巨大
作为一所城市普通高中,我校有近一半的走读生,不可能像县区农村普通高中一样把所有学生均封闭在校园内,让学生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毋庸赘言,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有越来越多的负面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诸如酗酒、抽烟、进网吧、进营业性歌厅等等,都或多或少对意志力不强、德行不够坚定的学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掌上电脑增多,暴力、色情以及大量垃圾信息正悄无声息地腐蚀学生幼稚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以及西方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侵蚀学生,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负面因素都严重阻碍德育正能量的发挥。
1.3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愈来愈严重,德育弱化不容小觑
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上还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庄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管理目标不明确。
农村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甚至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存在“重智德育”的问题理所当然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导致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德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2.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德育内容缺乏充实。新时期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与时俱进全方位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时的机械化的工作。目前在农村高中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管代教”、“单项灌输”的形式德育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延伸普遍存在学生在校内表现很好,到了校外表现就完全不一样的问题掌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不够。例如很多农村高中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求学生守纪律采取“警察式”的工作管理方式,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德育内容仅仅是依据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或者一些令行禁止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养成行为规范没有评价机制,学生实践和体验德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工作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师德的培养和德育队伍的建设。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不仅仅是要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应该注重对学校教师师德的培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但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德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在农村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师德的养成和育德能力的评价却很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德育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实效性提升下的高中德育论文
一、增强高中教师教学的德育责任
1.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加强高中的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奋斗目标之一。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人选。鉴于我国的高考体制,高中阶段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上承德育之开端的初中时代,下启德育之形成的大学时光。由此,高中教师身兼教书与育人的双重重担。既为教师,必将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两者缺一不可。高中教师更加需要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必须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高中教师如果都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耳濡目染,学生也必将受到熏陶,不自觉地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了有效的德育。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甚严,对德育夸夸其谈,却从不检点自身行为,出口伤人,得理不饶人,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受到负面的影响,自觉性高的学生会由于讨厌教师而失去学习兴趣,自律性差的学生则会对教师行为加以效仿,德育工作毁于一旦。所以,身不正无以为范,要提高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2.全力配合,全面出击
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应该是单独行动的,而是需要班主任的积极组织协调以及各科教师的全力配合。一方面,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的总体管理者和负责人,是进行德育的首要人员。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悲的是,几千年应试教育的传统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许多高中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奖金,死死盯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放,片面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好,学习差的学生品德就差,因而对学生的德育完全按照学习成绩划分,使高中阶段的德育完全附属于智力教育,根本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班主任必须改正观念,端正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另一方面,班主任还需要做好科目教师执教的沟通工作,积极协调各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争取获得所有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全面开展德育。
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德育水平
思想政治课强化高中德育论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的现状
现阶段,就全国特别是中小城市和乡镇高中来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德育效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1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地位不高
由于文理分科的局限,以及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数的悬殊,使得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内,学习理科的人数远大于学习文科的人数。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和英语又是他们的两大拦路虎,地理的偏理倾向又让他们难以把握,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科目。
1.2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旺盛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传速度快,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难以区分真假的所谓“新闻”。十几岁的学生,还是缺乏成熟的判断力的时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从而认为德育脱离社会实际,是没有用的。而这也正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对德育的关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职业高中德育论文
一、职业高中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教育方法欠妥
青少年是德育主体,但不是灌输客体。一些职业高中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就是系统地向这些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认为他们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提高道德素质,忽视、缺少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意志的强化,使德育过程中缺失了“情”、“意”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行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膨胀,这些问题使尚未成熟的职业高中学生深受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失落感,所以喜欢接触社会、模仿不良行为寻找刺激、缓解压力。另外,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防不胜防,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3.家庭教育不当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论文
一、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等成绩的学生易受到教师忽视
对于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关注和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比较落后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对其学习和心理状态不闻不问,这样无疑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继而也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不利的,也完全背离了当前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将当前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有必要。
2.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也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德育的传统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学生很难接受直接的灌输方式,继而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心理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因此也就使得德育的工作渠道得以拓宽,将这样的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状况的需要。
3.社会发展呼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以人为本指导下的高中德育论文
一、当前高中德育面临的新情况
现行德育课本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化的知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由于理论过于枯燥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在我们对山东省某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目前德育课程内容生动、有吸引力的不足20%;认为自己接触的各种现实生活实例对自己的心灵、观念影响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调查还发现,高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比小学、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诉求需要满足,但当前的德育内容设置很显然没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认为学校德育课程能够很好的解决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数只有23%。
二、当前高中德育实践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
(一)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与“以人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以上目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但对人道德水平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与其它学科一样的笔试形式,很难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以人为本”理念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