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1:1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高职人才培育综述
1医学类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因此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而医学类高职教育是一类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医学类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因而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应熟练掌握基层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不必强调“高、精、尖”。所学的内容不能是本科内容的“压缩饼干”,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按需施教,并着眼于行业发展、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整、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生存能力等,使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
2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具体运用,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从“已知”“会说”变为“会做”田。徐善荣在“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说:“通过实践性教学,使高职学生一入学就处于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所接触的设备、工作实践氛围、流程都与今后工作岗位十分相似”,“实验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p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多是沿袭本科医学院校的模式,成为本科的浓缩和精简,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1)实验教学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内容陈旧、方法呆板,且大都是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或课本上的内容“照方抓药”;学生按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照固定的格式填写;这样的实验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系统科学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获得。此外,每门课的实验均按照自身内容编排单独开设,实验内容有时会重复。同时把实验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导致实验课时和开设时间依附于理论课程,课时数得不到保证。
(2)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均偏重于临床,且多在城乡二级以上的医院,由于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分工过细、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手段过分依赖先进仪器设备,加上多为专科病人、危重症和疑难病人,学生真正能动手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具体问题的解释》规定,未经病人或家属明确同意,就将病人作为教学对象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病人的医疗隐私权,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练习。另外,这类医院也很少接触到康复、预防、保健等内容,这与他们今后的目标定位,职业岗位相距甚远,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酒店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下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酒店行业的繁荣。而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缺口的逐渐扩大,也反映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因此利用“现代学徒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学校基于市场导向纷纷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起步晚,学校对于现代化酒店管理缺乏深入认识,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1.在专业课程构建中难以实现内外兼顾,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拓展,但是一些高职学校由于教学资金的不足,或者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合作酒店,导致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以满足教学发展需求,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难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学生展开培养;2.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也多集中在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引导,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在进入到酒店管理岗位之后,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补齐这部分短板,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3.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较低,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高职学校在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而陷入了“闭门造车”的误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常常会陷入课堂知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而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会计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化,整个社会面临信息化、智能化替代传统低端劳动力局面;传统核算型会计也面临逐步向财务管理型财务转型,低端会计岗位人员严重过剩,社会迫切需要管理型的“业财结合”的财务人员,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国内各类院校举办了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会计从研究生、本科、高职到中专各层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而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兼顾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际情况是,高职会计毕业生往往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突出高职会计的办学特点。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针对企业、毕业生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合国家政策调整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了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行业发展趋势决定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会计行业拥有两千多万就业人群。其中,低端出纳、基础核算等技能单一的会计人员严重过剩,懂核算、会管理、善筹划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缺乏。2017年中国正式废除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迫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会计行业整体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由重核算能力,转变为核算能力为基础,同时,向管理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处理等综合性、复合型财经能力转变。纯粹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企事业单位需要财务人员提供除会计数据之外,更多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财务人员需提供更多、更准确、更有指导意义的企业管理建议。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业财结合”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财务机器人和“共享财务”等概念转换为现实,财务机器人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核对类、收集类等重复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比如与多家银行不同账号的对账,对周报、月报数据的汇总梳理,利用内部财务系统、外部税务系统、进项税票管理系统、上个月申报的留底税额等数据源,进行增值税差额的核对,财务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银行对账和报税事宜。财务机器人运算速度快,而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简单的分录、记账和报销工作不再需要会计人员。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大的部分会计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取代,这部分会计人员将被社会淘汰。“共享财务”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分布式管理形式。共享财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会计业务集中化、专业化处理,大大减少传统会计人员数量。
2社会需求决定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需求的空间和方向将发生大的改变。高职院校要完善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和产业特色,培养符合大湾区中小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文章在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中,对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双轨制;“五维一体”;会计人才培养
根据2019年猎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中高端人才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在专业背景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金融、工商管理、会计[1]。大湾区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湾区各行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空间较大,人才需求的方向也将发生大的改变。在此大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提升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一、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会带来经贸格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各方面都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构建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更好更快地与企业对接,更加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此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解决了学生所学与实践结合度不高、对市场适应性不强、学校会计专业人才教育系统性不够等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质量,使其更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人才市场上紧缺的新型人才。为加快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希望能为培养出更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快速升级,同时也为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创业与创新的平台。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速度居世界第一,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日益短缺,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市场需求,高校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觉得可以将创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定会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大的动力。想要培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得了解他们现在的情况[1]。
1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电子商务人才紧缺,不少高职院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严格而又科学的论证对电子商务的概念、理论体系、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明确。同时课堂的教学内容缺乏市场的针对性,大多理论为主缺少实践,而电子商务又是实践性相当强的科目,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为深刻彻底的掌握专业知识,才会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的需要。大多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这样又加长了人才培养周期。还有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多是计算机、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老师转专业或者兼职而来,这部分老师自己本身都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经验,又怎么会有丰富的经验去传授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告知学生呢?所以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师资力量。
2培养高职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要素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00年9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批准成立,是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截止2012年4月,短短10年我国艺术职业学院就达到了41所,涵盖了美术、音乐、服装、设计、表演等艺术基础的专门门类。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论文
一、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的岗位面向和培养目标
构建一体化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高职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面向。根据我们的调查,中职毕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这里,当地更多的是指县级或更下面的基层区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小微企业,他们需要一个懂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出纳、仓储、收银、记账甚至可能是文秘和统计等工作。而高职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是省级或地级市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是不仅能满足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他们来组织或完成,如成本计算与管理、筹融资工作或所需资料的准备、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企业会计报告以及其它财务文件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面向应该是为小微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提供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职业提升的空间应该是在基础岗位工作几年后可提升至企业财务主管岗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面向应为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也可拓展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或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税务咨询、审计助理等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和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具备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规范完成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能熟练完成中小型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岗位工作若干年取得经验和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可提升至企业管理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仍旧存在实践性较差、实习效果难以保证、职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技能,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基于此,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应建立全方位的“职场化”体系,实施“实践化”课程、“职场化”培训和“岗位化”实习。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出适应营销岗位的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试就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讨论。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1.1“实践性”教学落实较困难。随着“实践性”教学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但真正落实却有很多困难。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营销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问题。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年都会有许多与营销相关的新兴职业产生,而课程的设置往往需要两到三年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时才能更新,导致课程设置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1]。从教学方法上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一方面,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不敢真正放手“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不强。从师资力量上看,“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更多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1.2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很多学校都建有仿真的实训室或实践性的“校中店”,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内仿真实训室主要利用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系统,确实能起到一定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但只能达到“技能训练”的效果,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营销中最重要的礼仪、沟通等起不到作用。另外,“校中店”也是一种常见的校内实训形式,能够模拟营销环境,让学生真正进行“营销活动”,但由于学校的规模和针对的人群十分有限,也存在局限性。同时,各个高职类院校基本都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规定学生的“实习工作量”,学生需要完成“实习工作量”以拿到相应的学分或完成实习鉴定报告。但鉴于高职类学生的基础,实习基地往往层次较低,很多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有些学生为了学分勉强坚持到实习期满,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将所有学生安排在同样的岗位上实习,学生普遍实习意愿低,不能够真正有效学习到岗位所需的精髓。1.3学生就业率高,但专业性较差。在麦可思《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6年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位居就业率之首,2017年市场营销专业又成为高职高专“绿牌专业”,即需求增长型专业[2]。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严峻的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卖东西”,谁都可以干,导致企业在招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会放宽专业要求,甚至“不限专业”;大部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不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营销工作,在营销工作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往往不够。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广东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相应也造成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局面,主要出现偏重理论,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由此,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未能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完全一致,依旧仿照本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该有的一些特色,而进行条条框框的教学。况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达不到实际要求。目前,相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大量的扩招,由于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相关学校领导在美术教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校财政部门对于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如天光教室、专业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水平也有所下降。另外,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做得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势必也影响到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课程,学生达不到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就学生职业性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仅保证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投入还不够。现阶段,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社会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缺乏骨干型人才。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习意识,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对相关的一些美术理论知识不甚理解。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也还不够重视,将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进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四)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一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不大合理,都是选择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而学生当时很多也是忙于寻找工作。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从而巩固教学质量。
三、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鼓励多参与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使其逐渐形成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自己也应该融入到学生集体当中去,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二)以就业为导向,组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研发团队,调整课程设置结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人才,学校就要相应的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项任务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调研、收集并整理资料,达到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的目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最终调整出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如下几方面:1.大一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分批次的、有秩序的参观了解合作企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整个操作流程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企事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等,一般可以安排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2.在大二期间,按照企事业的意向,可以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时间可以安排一个月到两个月。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事业、认识企事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事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事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事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便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3.顶岗实习,即大三学生根据企事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半年以上,让大学生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到对应的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企事业的要求和企事业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水平的提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美术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到国内外各重点院校及相关企事业组织参加学习各类美展、设计展等,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也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比较专业化的素养,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师生教学达到一致,才能更强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结果及统一性,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当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进行。另外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可以开设一些创造学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本性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有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进行,就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学习,达到产学研的一致性。(五)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在注重技能型培养的同时力。求多元化发展一般来讲,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专业美术能力和美术功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高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美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应当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需要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能够更好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高职美术教学进程中应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将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OBE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基于产出的教育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在相容。该研究首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基于产出教育的内涵与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六个方面对基于产出教育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于产出的教育;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国际贸易总额连年攀升,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国际贸易大国[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但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较笼统、课程体系内在耦合度低、教学内容特色不鲜明、培养手段封闭单一等问题[2-3]。造成上述问题的浅层原因是受商务英语学科特点的影响及办学条件的客观制约,深层原因则是人才培养理论与方法的缺失。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4-5]是国际教育界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质量保障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高职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跨学科、注重实践、实用的专业,与OBE理念具有内在的相容性,融入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院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类软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优化。但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与时展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6-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缺乏精准定位,既存在不能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的问题,又存在对“高职”商务英语与“本科”商务英语之间人才培养产出度的区分。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未能与当地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其总体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其次,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商务类课程与英语类课程的界限过于清晰,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在耦合度低,难以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么同样存在商务类与英语类界限过于清晰的问题,要么存在仅将两者简单糅合的问题,而且教学内容往往较陈旧,缺乏与产业发展前沿及地方特色密切关联的部分。最后,由于在教学理念上依然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培养手段封闭单一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实战训练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毕业时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OBE的内涵与过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