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1:07: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质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质量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摘要:“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860万t以上,“一核、六圈、七线、八节点”布局初步形成,“三链协同”趋势明显,“五优联动”势头良好,高原特色粮食产业成效彰显。但是,云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从人们对粮食品质、粮食品种、物流效率的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十四五”期间粮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促进云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信息,“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860万t以上。全省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核、六圈、七线、八节点”布局初步形成[1]。云南省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云南省编制下发了《云南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三链协同”趋势明显,“五优联动”势头良好,高原特色粮食产业成效彰显。

2“十四五”期间云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

2.1人们对粮食品质需求转变

查看全文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提要]体育产业因其需求性强、辐射范围广以及资源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且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为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结构;发展策略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中,体育产业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无疑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朝阳性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阶段转向了高质量阶段,而具体到体育领域中,我国体育产业如何转换发展方式、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增长迅速。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年来,其平均增速远超于我国GDP增速。有关资料显示:2006~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模由3,010.96亿元增长至1.71万亿元,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由256.30万人增长至414.28万人,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我国体育产业快速的发展,不仅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可以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有效地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2、产业结构多元化。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成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是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体育消费意识的兴起,传统的体育竞赛与表演、健身娱乐以及体育培训等呈现持续性的增长,民众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更多消费与体育相关的产品,在各品牌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企业着力于探索未开发领域,向着集团化的方向进行发展,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体育产业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开始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例如体育新闻、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促使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对策

摘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举措,乡村振兴能够倒逼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构建“统分结合、功能引致、双层联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动态反馈系统,可以明确二者的具体联动关系。但受制于资源禀赋、要素配置等因素,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在产业融合、结构调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农业的多种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为此,需要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与产业兴旺有效联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与生活富裕内在联动;挖掘生态保护功能,实现与生态宜居高效联动;助推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与乡风文明有机联动;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实现与乡村治理有效耦合联动。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联动;乡村产业;多功能性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最不充分的是乡村。为此,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乡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①因而,全面厘清并解决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调互动问题,是引导广大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②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联动的重要性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成本低、效益好的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理应遵循这一要求,全方位优化整合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多种资源,并达到农业供需的有效对接③,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联动。1.加速产业兴旺的不竭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关键,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财力保障和经济基础。④农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产业,能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起着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并与产业兴旺直接相关。此外,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乡村产业演进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乡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多功能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某种替代。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乡村产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乡村产业多功能性的价值最大化,以此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2.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一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意指农业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延长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力改变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竞争格局。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样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提升,并为居民提供绿色、标准、健康的农副产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业者的收入,还可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并有效解决现阶段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倒逼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统筹兼顾,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农村与城市的交互融合,并与乡村振兴联动推进,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3.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来看,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与乡村振兴联动推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社会贫富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且,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乡村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等,是要让乡村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福祉的全方位、多层次振兴。⑤因此,乡村振兴能够实现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进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积累、更先进的技术支撑、更健全的人才队伍等,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联动的机理分析

查看全文

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

摘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山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如何解决制约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出山西要聚焦良种良法配套,加快健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聚焦有机旱作农产品,提速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聚焦“水土肥”管理,推动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聚焦优精特要求,着力打造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1引言

步入新时代,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6月,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命脉,山西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山西农业的传统技术特色——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年度行动计划。同时以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公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体系。

2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低、品牌引领作用差、生产经营体系尚未成型、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等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2.1技术集成应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升。山西目前虽然引进借鉴了优秀的旱作技术并加以发展,但是技术集成应用仍然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抗旱品种、栽培技术、农机配套等方面仍然没有做到高效集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增长能力仍有欠缺。现在山西有机旱作配套良种的选育、推广和应用等技术远远无法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仍存在着技术集成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栽培技术方面,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也是良莠不齐,杂粮栽培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农机配套方面,现有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农机用具品种少,专用的杂粮联合收割机械发展水平偏低,杂粮的机械化收获率和代用机械使用损失率都不尽人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谷子和豆类,存在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处境。2.2有机旱作农业高端供给不足,品牌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山西对有机旱作农产品缺少深加工,加工转化能力较弱,水平较低,高端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山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存在着企业加工能力弱与企业效益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山西仅有3家农业深精加工水平较高的企业步入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全国百强企业仅有1家,与江苏(126家)和山东(88家)等省份对照,还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山西排名第一的大象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03×108元,而全国排名第一的厦门象屿则高达1032×108元。山西很多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品牌大多是区域性品牌,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规模相对偏低,有效期内的“三品”产品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与辽宁(73%)、江苏(62%)、贵州(51.2%)等先进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就省内而言,“三品”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匀,忻州、长治、运城三市的“三品”认证数达到了全省的45%,而阳泉、朔州两市的占比不到6%。2.3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素质不高,生产经营水平低。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大多为居住在地形崎岖的偏远山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掌握有机旱作农业的最新技术,对高质量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有机旱作的理解认识有较大偏差,导致生产经营“一条龙”的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在实践中还往往存在着抬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有机旱作农业做成了一般的旱作农业,仍然使用原始的、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把标准降低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的地方则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盲目地大搞有机农业(食品),浪费生产劳动力、成本和耕地,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耕作主体素质低与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2.4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在2017年之后才逐步推开,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土地、化肥、灌溉技术、种子选育、耕作模式以及深加工方向等标准的制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山西是中国最早发展有机旱作的省份,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一切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相对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不能将零碎的发展经验融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去,所以发展经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且相比较其他产业的标准而言,标准化建设也不成熟,无法做到从土壤的标准到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全流程来构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存在着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查看全文

努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党的以来,就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亲自指导河南“三农”工作时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给予河南人民极大鼓舞和激励,是河南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河南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先后召开省委十届九次、十次全会,深入研究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找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河南把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总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获得了“中原熟、天下足”“中原粮仓”等美誉。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339.08亿斤,同比增长0.7%,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4年超过千亿斤。在解决“吃得饱”的基础上,着力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农药化肥使用量已经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实现了大多数农作物品种标准体系全覆盖,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例行监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不仅满足了本省1亿人的日常供应,每年还调往外省大批的原粮及制成品,为全国供应贡献了河南力量。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河南立足粮食生产大省、经济作物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等优势,紧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问题,找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原因,既调结构、又调布局,着力推动高效种植养殖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大对小农户的扶持力度,引导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让小农户分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成果。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河南牢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的观念,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协调产量与产能、增产与增收关系,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豫北、豫中东推进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在豫南沿淮推进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350万亩,居全国首位;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9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下降3%、1.5%;推进信阳、新乡等水资源丰富、背河洼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在沿黄及黄河故道等地增加花生良种覆盖率,调整高油、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加快设施蔬菜建设,推进工厂化育苗,开发优势新品种;加快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农产品供给的效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农民增收的保障。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突出做优面制品、做强肉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支持小麦面粉分类加工,推动小麦生产从原料端向食品端、工业品端延伸,支持中、后路粉用于生产淀粉糖和谷朊粉;肉制品向精细分割、低温、调理、发酵和传统熟食制品发展;引进了鲁花、君乐宝等一批大型花生加工企业,推动优质花生油生产,支持饲料加工企业利用花生饼替代进口大豆饼;奶制品向低温奶、巴氏奶、酸奶、奶酪制品发展;果蔬制品向冻干果品、果浆和果蔬粉、果蔬饮料发展,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结构。

查看全文

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研究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版企业要着力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品牌和赢利等关系。

1构建品牌项目,加强战略合作,提升竞争优势

中国纺织出版社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一定利润的品牌和创新驱动转化过程中,持续进行品牌价值的建设,运用品牌的力量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吸引优质资源,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化纤专业开放教育系列教材”是为了落实《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关于全面提高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实践。此套教材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中国纺织出版社战略合作的首批成果。两年来,60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一线科研人员的努力,依托强大院士顾问团队,《高性能化学纤维生产及应用》《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及应用》《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生产及应用》正式出版发行。首发仪式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启动,也起到了示范带动效果,为出版社凭借专业品牌联系其他专业协会、各地方协会和院校并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了路径。《毛纺织染整手册(第3版)》历时十年完工,山东如意集团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双方也在合作交流中对创新技术与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工厂设计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纺织检测知识丛书”项目启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等首批6种选题立项,作者团队来自质量保障服务机构——天祥集团。天祥集团作为世界规模巨大的消费品测试、检验和认证公司,与纺织品牌专业出版实力强大的中国纺织出版社开展深度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双方品牌优势,推进强强联合,激发协同效应。

2加强与院校企业的沟通,产学研跨界融合,多元化发展

通过走访院校、参加学术会议、行业沟通与交流,借鉴院校一线教学经验和课程设置,交流分析行业知识服务新动态、新需求,了解企业科技发展和人才需求,不断拓展业务视野,寻求新的增长点,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建设、教育服务、文化传播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2.1依托各专业教指委、院校科研力量,形成特色专业建设。工科专业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结合当前本科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及成果导向教育(OBE)课程体系,在教指委的支持下,策划出版符合OBE课程体系的教材,满足“新工科”人才培训方案需求。通过走访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参加2018针织技术专业教指委会、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寻找新的课程亮点,形成新的课程编写项目,鼓励教师将编写教材与基于案例的科学研究相结合,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和信息化手段,构建精品资源库,搭建科学研究、系统开发、内容利用和资源共享的公共平台。2.2紧密联系行业协会,关注政策及科技前沿。通过参加静电纺丝产学研会议、SAMPE中国2018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论坛、中国化纤科技大会、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让出版社的编辑“走出去”,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广东纺织协会、广东省纤检局等行业协会、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深度理解相关政府文件、行业分析报告、论坛专家解读等,了解行业动态,分析区域发展趋势,交流产品设计方案,完善选题策划思路,建立品牌知名度。持续关注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状况,不断发现市场热点。“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深入应用,将推动生产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大数据、云平台、云制造、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出版社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十大重点领域中纺织行业的机会,和机械、信息专业跨界融合,策划出版“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相关教材和专业图书,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纺织领域的应用,为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智力支持。2.3依托企业力量,打通产学研链条。在行业最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出版社要做好技术服务,构架科技和经济之间的桥梁,离不开企业。出版社走进红豆集团、波司登集团、七匹狼集团等服装企业,就服装行业继续教育展开企业调研活动,积极推进纺织服装继续教育移动学习平台、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数字教学服务平台、纺织服装产业大数据科技知识服务平台的项目申报与开发工作,通过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真正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知识服务提供商。《中国服饰》杂志把握行业大势,聚焦报道行业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抓住行业前沿焦点核心板块布局媒体传播业务。由中国纺织出版社主办、《中国服饰》杂志社承办的“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2018年选择和大浪时尚小镇入驻知名企业柏堡龙合作,在选手制作设计上进行全程辅导,将选手的设计和当前设计市场的流行趋势结合,为选手的作品设计方向带来了新的视角,开启了“大浪杯”的市场化道路。

3加强内容建设,优化产品结构

查看全文

高质量会计准则研究论文

摘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所在。在分析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提出和目前国际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会计标准建立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规则导向国际协调

1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提出

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是由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Authur·Levitt提出的,他在1997年9月29日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一个主体,即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1)根据美国的经验,要建立发达而健全的资本市场,必须有效地保护投资人,使投资人能够得到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完整、公允并具有透明度的财务图像———那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美国SEC自1934年成立以来,就始终要求上市或者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不间断地披露信息。防止会计信息出现误导的标准首推会计准则。虽然Authur·Levitt没有给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定义,但罗列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特征:“按良好会计准则产生的财务报告,要使应在本期报告的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提过多预防意外地准备;不确认递延损失;公司的经营业绩实际上在各年是起伏不定的,财务报告不应进行所谓的‘平滑’;不人为地粉饰一个似乎前后一致的、稳定发展的假象”。

(2)当前,资本市场已经全球化,人们不仅要求本国准则的高质量,而且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Authur·Levitt提出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体现在:准则必须包括现有的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准则必须高质量。Authur.Levitt把高质量理解为“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人在公司的不同会计期间能够有意义地分析公司的业绩”;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

查看全文

医学综合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摘要]在新形势下,医学综合期刊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文章通过总结《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做好主题出版、创新办刊模式、打造编辑队伍、实现书刊会议互动双效、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学综合期刊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医学综合期刊;一流期刊

一、新形势下医学综合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

当前,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期刊种类达万种,居世界前列,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期刊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期刊的繁荣发展。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在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3]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均强调要创新内容载体、方法手段、业态形式、体制机制,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4];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1年12月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着眼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优化科技期刊出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展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5]。这些政策为期刊发展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二)借力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查看全文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在粮食、棉花、油料、糖料作物主产区,以及园艺作物(水果、蔬菜、茶叶)、特色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区,选择325个县(市、区、旗、场)开展整建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重点突出“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打造,“全县域”绿色发展方式引领,紧紧围绕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新发展理念引领,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

2018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突出优势、聚焦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绿色发展,为粮棉油糖和园艺作物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绿色导向更加明显各地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空间。河北柏乡推广“四节一省”技术,开展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精细整地、测土施肥、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播后镇压、肥水管理、杂草秋治、病虫草统防统治等技术配套,实现用水量减少33%,农药使用量减少6%,减少化肥施用量6.7%。河南省集成强筋小麦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配套“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土壤培肥+深耕或深松+高质量播种+水肥后移+后期控水+叶面喷氮+病虫害综合防治+风险防控+适期收获+单收单贮”等各环节关键技术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水肥药用量,运用规范化生产技术收获的优质专用小麦更受到用粮企业的欢迎,收购价格较高。

1.2质量效益更加突出各地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实施主体,大力推行“五统一”,促进规模化节本降耗;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创建区”等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江苏省东台市在“味稻小镇”五烈镇实行水稻高质高效创建整镇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1.05万亩水稻实行了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插秧,全部采取物理和生物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用量,采用有机替代无机控减化肥用量,实现了优质生产。湖北省潜江市推广“水稻+小龙虾”模式,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全程不施用化学农药,不施或少施化肥,并组织龙头企业开展订单收购,推进潜江虾稻品牌建设。据统计,潜江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kg、稻谷600kg,亩平收入5000元左右,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平多增收3000元左右。

1.3创新驱动更加多元各地以高质高效创建为平台,加快推进由单项技术向集成组装配套转变,实现耕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全面推进以“绿肥—稻”和“冬耕晒垡—稻”为重点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粮食作物绿色茬口模式,同时注重稻草秸秆全量还田,以及冬作绿肥种植和冬耕休闲养护(探索蚯蚓养殖)年度间轮作,优化水稻早中晚品种的合理配置,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青海省在油菜创建区积极开展适宜油菜机收品种及技术的筛选与储备,进一步示范推广油菜机械覆膜穴播栽培新技术,解决油菜自生苗和节本增效问题。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专门安排了稻田综合种养创建县,将农田打造成多功能种养基地。

查看全文

口腔医疗器械高质量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高精尖医疗器械产品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医疗器械市场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临床试验作为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主要手段,肩负着评价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任,是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的关键前提[1]。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是保证获得可靠的口腔医疗器械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的必经过程。我国的口腔器械临床试验须在国家备案的医疗机构管理,由获得国家认证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培训资质的口腔临床医生组成研究者团队实施完成[2]。要实现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快速发展、创新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人员和研究团队,强化关键环节和重点细节管理。

1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特点

1.1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复杂性。一方面,口腔临床医生对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了解程度较低,对高质量临床试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2015年以来,在国家对创新医疗器械的众多鼓励政策支持下,医疗器械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需求急剧增加,表现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3]。在现行法规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疗器械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获得有效临床证据,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临床试验机构近3年项目中口腔医疗器械占75%~85%,其中又以Ⅲ类医疗器械为主。口腔医疗器械种类众多,包括Ⅲ类植入材料:牙种植体、钛钉钛板、牙充填材料、骨再生材料、颌面部美容充填材料等;Ⅰ、Ⅱ类非植入材料:牙颌骨矫形器、粘接材料等,覆盖治疗、诊断、检测、参考诊断、预防等研究领域,具有多学科前沿研究复合的特性[4]。然而口腔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过程多集中在材料学、生物学、工程力学等领域,临床医生对GCP要求比较陌生,从而导致临床试验过程质量把控能力较弱。申办方对医疗器械临床治疗口腔相关的疾病流程不熟悉,且有些缺乏合规意识的申办方将临床试验完全委托给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开展,还易导致真实性合规性问题发生[5]。1.2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首先来自于试验本身的设计,一个合理的试验设计是得到科学可靠的数据和保护受试者安全的关键[6]。口腔医疗器械本身的多样性,临床试验的设计难度大于药物临床试验。但口腔医疗器械的申办方对GCP陌生程度高于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造成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差于药物临床试验[7]。这就对器械临床机构和主要研究者审核试验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临床需求,对试验设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全面审核。由于口腔医疗器械多学科交叉前沿的特性,创新初代产品的临床预期结果往往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试验开始前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试验中严格的执行来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Ⅲ类器械口腔植入材料而言,在临床试验安全性设计中需考量植入局部和全身的反应,而有效性的考量不仅要短期还需要考虑中长期稳定性等因素。如口腔牙种植体的临床试验设计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植体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植入位点、骨结合时间、检测评估手段合理性、植入后可能发生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体现在临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书和病例报告表中[8]。1.3国内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控的特殊性。欧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起步于40年前,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善、全面的管控体系。相较美国医疗器械通用性临床试验指南50项原则而言,我国的药品临床试验相关的11项通用性指导原则主要针对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审评工作,不涉及过程指导[9]。这些技术指导原则覆盖范围较窄,数量不够,不能全面指导器械临床试验开展,这就要求临床试验机构和实施项目的临床医生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控制临床试验过程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取决于临床试验设计、过程监管、试验数据评价以及多方协调等多个方面,细节多、参与方多,从申办者提出研究需求到实施结束诸多环节(图1),每一环节的质量都决定了临床试验最终质量[10]。基于此,本机构建立了符合口腔器械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方案,对器械临床试验的源头、过程和末端控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实现了较高的质量管理。

2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关键管控点

2.1源头控制。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周期相对较短,监管过程中往往发现问题时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因此项目前期立项审查对整个临床试验结果至关重要。为保证器械临床试验的源头控制,在临床实验前对参研项目严格做好立项审查,对企业及监查员资质、试验产品自测报告、型检报告、产品说明、产品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产品使用的特殊要求、供货链完整可靠性、手术辅助器械、筛选成功到手术时间等器械管理细节进行全面考量。对开展临床试验科室及研究者资质进行审核,综合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递交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试验启动前召集申办方和主要研究者、统计学家开展多次方案讨论会,对研究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审核,主要关注研究方案是否具备GCP基本要素、研究者手册是否充分告知前期的研究信息,知情同意书内容是否全面、规范易懂并保障受试者权益,原始病历和病例报告表设计是否与方案保持一致等最终确定临床试验方案。项目开始前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要求所有试验组成员、质控人员必须参加启动培训,进一步规范参与人员GCP意识。2.2过程控制。临床试验管理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只有严格把好过程质控关才能确保临床试验高质量完成。本机构根据口腔器械临床试验的特点制定的质量管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2.2.1明确工作责任根据项目周期,确定质控频率;在试验开始前项目负责人及各级质控人员需进行书面承诺,签署承诺书。2.2.2严格器械使用管理。建立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器械室,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veprocedure,SOP),对器械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由申办方、机构管理员和器械管理员3方共同对试验产品进行查验、核对,同时记录试验产品数量、批号、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2.2.3保障受试者权益。规范受试者参与流程,充分知情同意,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方案违背、不良事件(adverseeffect,AE)、严重不良事件(se⁃vereadverseeffect,SAE)进行准确、充分、详细记录。2.2.4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各级质控人员严把质控关,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详细记录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及时反馈主要研究者和机构,提出整改要求并跟进整改落实情况和进展。试验负责人员应参照上述原则设计及开展相关试验,由于口腔医疗器械的特殊性,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案的选择存在众多差异,临床工作者应根据临床经验或借鉴国外试验模式设计,顺利通过各项质控检查。2.3末端控制。试验结题时的核查是末端控制的主要方式。机构临床试验结束后开展自查,包括核查全部知情同意书,抽查病例报告表并对检验检查结果进行溯源[11]。试验总结报告评审是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末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此外,研究者应与发生AE和SAE的受试者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知并记录不良时间转归及器械使用缺陷等信息。对出现的非正常情况要及时组织研究和纠正,研究者和质控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质控方案,不断提升口腔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

3口腔器械临床试验管理的对策创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