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0:56: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教育本位分析
高职教育应以什么为本位,是有关高职教育出发点和观念变革的根本问题。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是在人们讨论这一问题时关注较多,影响较大的几种高职教育理念。有人试图历史地考察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就大致根据几者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其归结为二战后高职教育发展的几个代表性阶段。这种看法尽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将它们平行并列,概括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的标志,却未必合理。因为这种划分尽管与几者在高职教育发展史上出现的先后时间大致相符,但从它们对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看,却很难平行并列。
历史地看,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相连,是在近代工业社会产生和形成之后的事情。在工业社会,由于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运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彰显,保障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二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各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状况更加明显,教育的经济功能已经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就上述几种理念言,严格地说,“知识本位”并不能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把知识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这种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又被进一步窄化地理解为就是学校的各门功课,就是固定在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上的那些确定的知识,因而演变成为一种只关注教科书知识学习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就是通过背诵、强化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式上,必然盛行强制性灌输。这种教育未突出职业教育“职”的特性,因而很难说是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高职教育是在“职”的特性得到突出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此我们可以说,“能力本位”理念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能力本位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首先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全部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然后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被看作是从事该项职业必备的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育活动。这种“能力本位”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是主导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科技、经济、文化垒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劳动和职业急剧变换,世界上每过3个月就产生一个新的行业,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传统职业岗位的不存在,所培养的人就只能失业了。
而且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看,它培养不出发展健全的人。它从分工理论出发构建课程体系,把每一种工艺分解成各种精细的程序,再将每种工序分给每个工人,作为其终身的职业,其结果是使学生将来作为工人,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一定的工序之上,这样会造成人的日益畸形化、片面化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指出的问题。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具体工艺相联系的高职教育,是一种狭隘的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反映其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当人们被迫回到教育的起点上重新思考高职教育何所为的问题时,为了克服“能力本位”的缺陷和弊端,就形成了“人格本位”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很难成为职业教育的理念,因为它有“矫枉过正”之嫌,舍弃能力培养,或不把能力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就不成其为职业教育了。高职教育应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素质教育正是由这种观念所引发出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观念,是一种通过对能力本位的辩证否定和扬弃所形成的符合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形成如下认识:第一,“知识本位”是在职业教育形成和发展之初,尚未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时,所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或可称之为“前职业教育理念”;第二,“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概括了三种不同的职业教育出发点,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能力、人格只是人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素质标示的是作为整体的人内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所达到的质量水平;第三,尽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现在仍是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教育理念,但是,它把人只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来培养,一切都围绕为未来的生产作准备,培养、强化人的生产能力的同时却消蚀着人的主动性、创造性、道德及审美属性,使人的发展畸形化。“能力本位”教育因忽略了人的精神需要,导致人的精神文化素质跌落,道德水准下降,越来越暴露出其缺陷;第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虽也含有对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价值限定,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一直以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理想境界作为人之为人的重要规定,人格在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以提升道德品质为目标的理念是很难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理念存在的。
当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国际背景来看时就会看到,大概自20世纪70年代始,素质教育理念就受到人们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就蕴含着素质教育理念,如谈到教育的任务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1990年,日本《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向21世纪迈进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白皮书,提出“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教育,并且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的要求。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研究报告,在论及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的问题时,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21世纪的发展目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作为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些实际上都是人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蕴含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人文理性思考。我国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教育理念上追赶世界现代潮流的表现。
高职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创新发展理念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始终。全面提高国民创新意识和能力要从教育创新入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要以创新为着力点,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等进行改革,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区域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座谈会上,他又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五大发展理念源于对过去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1]。
1创新发展是高职教育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惟其如此,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大潮中占领制高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2]。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近两年以来,兴安学院立足实际,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行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同时根据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要求,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掉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实际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宜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所需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机制。二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育相应岗位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近两年,我院先后与北京云豪集团有限公司、莱德马业、大民种业、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美林集团、利丰集团、阿尔山天池文化公司等8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实现校企对专业人才的共管、共育、共培、共享,又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了机遇,实现校企间的互利双赢。三是开展“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活动。学院各教学系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与技能大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此引领和促进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四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学院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公寓楼舍承包责任制,每栋宿舍楼都设有学生“楼长”“楼层长”和“宿舍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责任区上岗“施政”,管理公寓的日常事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事务,并在各项活动中获得全面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有“走出去”的开放意识
小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①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取得一些进展,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贡献
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一再重申,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在发展直觉、听力、想象、推理、思维、技巧、表达和交流中,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心。因此,将音乐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且应该倡导的举措。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音乐教育是高职学生心理、生理的一味“心灵鸡汤”
音乐,能够带给人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音乐治疗法也逐步成为治愈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创造力想象力贫乏等问题,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味““心灵鸡汤”。
2.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音乐是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物,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而任何德育,离开情感的基础,都是空洞、徒劳的。而音乐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通过声音刺激人的听觉,浸润人的精神,触发人的内心情感,引起人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3.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占据统治地位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没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就是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教育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课程评价不符实际,课程反馈不及时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在大众眼中跟普通高等教育是没区别的,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新时期,高职教育要实现产教结合的最终目标,必须办出自身的特色,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产教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仅局限于高管和劳动力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扩招也使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大挑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通过高职教育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什么类型的高职技术人才
能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明确办学理念,即想清楚办什么样的学、让学生学什么、将来把学生向哪个方向输出等这一系列成熟又现实的问题。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明确这一点,那该院校无异于“群龙无首”,也走不远。一旦想清了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上也就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为发展办高职”。
百万扩招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理念已细化到高职教育。就扶贫对象而言,其具备解决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双重属性;就定位而言,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显露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扶贫对象间、高职扶贫联动性要求与参与主体担责程度、人才脱贫和地区脱贫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联合多层面、多主体参与合作、共担责任、聚集资源,并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注入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教育;质量扩招;精准扶贫;技能培养
扶贫脱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其中教育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助力脱贫使命重大,任务艰巨。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百万扩招政策的第二年。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百万扩招、培养技能型人才、保障社会就业使命的高职教育如何发挥教育脱贫、职教脱贫的关键作用,如何落实扩招、巩固脱贫成果,政府部门如何强化责任、统一部署,高职院校如何凝聚共识、落实保障,市场、社会如何协同发力、互为补充,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必要之举和有力保障。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和策略,将教育作为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等举措。由此可见,精准化理念已经注入到教育扶贫之中,细化到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就国家扶贫攻坚项目而言,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建档立卡的社会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为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贫困标准线,指标为人均年收入。经过多次提升,2019年中国现行贫困标准线为人均年收入3747元。其特点为经济贫困者,解决的主要是生存性需求。而高职教育的扶贫对象则具备双重属性:既是贫困户,又是受教育者,既要解决生存性需求,还要解决发展性需求。例如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后的辍学者,这部分对象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很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继续成为贫困人口。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贫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在校贫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的契合度很高,它不是兜底式的扶贫,是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方式精准落实的理念下,对因能力尤其是技能不足造成贫困的受教育者进行帮扶的扶贫方式。其次要认清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整个职业教育进行了宏观谋划,“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础,同时也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实践进程中的战略地位。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再次提到高职教育,并提出百万扩招任务。百万扩招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扩招主体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这几种非传统应届生源,简称为“一主三辅”。这部分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相当大比重,让这些人接受高职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进而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利实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个人命运,实现家庭脱贫。因此,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一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提高扶贫质量、摆脱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高职教育是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类型教育,是最贴合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实现脱贫任务有其自身优势。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掌握一门或以上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实用专业技能,快速上岗,收入尚可,“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因此是“扶贫先扶智”的典范。此外,高职院校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承担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责。据有关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其主要对象[1]。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教育脱贫的主抓手,通过造血式帮扶,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扶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二是进行有质量的扩招是改善当前因技能缺失或不匹配市场需求而造成就业难等贫困现状的有利举措。根据调查,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普遍缺乏科技务农或进城就业的劳动技能。因此,让这部分群体重返校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能够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高职扩招的出发点是国家宏观大局,目的是服务产业、助力行业、促进就业。高职扩招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招生布局向发展急需、民生紧缺、贫困地区以及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等多元模式。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政府还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奖助学金收益面,提高了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极大地缓解了能力贫困群体因经济贫困而无法提升能力造成的贫困复制和流动固化,有效地平衡了产业需求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不均衡问题。三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彰显出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底色就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实情况是贫困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们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都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在天然弱势条件下,追求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结果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大步迈向普及化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适需性”[2]。高职教育使得高等教育面向的生源群体更为多元,更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短缺的需求,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错误解读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所造成的高职教育边缘化的特质,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聚焦结合在一起,能使更多农民、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从而体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和当前反思
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批准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日前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对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背景
从*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1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从招生情况看,*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年的39.8%提高到*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年增加到3909人。
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一、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变,教育行业为促进人才的更好培养与发展,在针对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提出,为了更好的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积极为人才的创造发展机会,在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对人才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门针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展开了实际的分析,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促进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将其作为新时展下高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中,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比数量较高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且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人才的需求更要多样化,使得就业与创业成为了毕业生主要的发展难题。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为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工作机会,解决工作就业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力度。采取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应该立足于就业与创业两方面,根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发展中,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通常是采用安排就业等传统方式。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以往在针对人才的培养与向社会输出过程中会适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于选择接受的学生会直接安排其就业,因此在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面,高职院校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通常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且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多种传统方式的采用在以往的教学发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有效的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下适当的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且受到新经济环境的一定影响,社会结构的重组对该模式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其最终被迫取消。而在教育形势的发展前景一片打好的影响下,企业对高校实施的扩招工作更多的关注语本科院校的人才招聘,其主要因素多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所设立的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缺少对口专业。高职院校在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立中,由于过于贪多,导致专业设置过于繁杂,对当地实际发展状况与企业发展需求造成忽视,最终导致专业的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等现象突显。因此,为改善高职院校发展下所面临的专业发展挑战,需要对专业的设置采取一定的改变,将学校中的学科管理部门与就业管理部门相结合实施联合办公。就业管理部门对当地的企业发展展开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精准的掌握,并将所调查的信息及时向学科管理部门反馈,同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调整过后能够满足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对输送人才的满意度,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多数毕业生在结束学校课程之后会选择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就当下的发展而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创业失败。虽然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率,且与单纯的就业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创业是一个回报与风险并存的方式,根据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低于5%,对于刚刚结束课程投身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创业具有极高的难度,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在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相关教育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针对想要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适当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随着毕业生思想的创新,选择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创业,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关于创业的相关课程,自学生入校变展开相关指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创业的缓冲期与实践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实施创业,降低创业失败率。
二、努力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教育模式最早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所使用,主要是针对专业型的硕士领域所开展,因此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果,将其应用在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极高的促进作用。双导师包括一个学校中的理论导师与企业的实践导师,两者结合对学生的就业实践展开双模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与运用。双导师教学模式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成效,被多数企业单位所认同,从而有效推动了研究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采取双导师教育模式时可以适当与硕士中的教育管理经验相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对校内的导师采取针对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聘请合作企业中的资深工作者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激励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制度的采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助,推动学生就业率的增加。激励方式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物质方面的激励主要是通过金钱物品对教师进行刺激,而精神方面的激励主要是对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关怀与心理交流等。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因此教师的物质激励足够,需要着重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在针对教师所采取公平的精神激励方式中能够应该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氛围,以此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职教育变革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分析高职院校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一、高职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但目前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上,依然存在三种误区:一是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三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显然,以上三种认识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专业设置不科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