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0:4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议高职教师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类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地提升教学规模和教育质量,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新任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学需要和解决工作问题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需要;教学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类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地提升教学规模和教育质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作为精神和智力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高专教育逐年扩招,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以及在校人数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新任教师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以及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已成为我们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首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首要职业道德规范,它是由高等教育和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忠诚教育事业,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遵守职业操守,不违背道德规范,才能在本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行为准则,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势必会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将学术业务与思想道德相结合,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当然,求知创新是高校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特质。由于科研工作是推动学院发展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完成好科学研究,更离不开求知创新的贡献。所以,教师是一个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伟大职业。刚出校门的学生突然转变为高职教师,大都会面临以下问题:
1如何适应教学需求
对于新任教师,如何适应教学要求是踏入教育行业的重要任务。第一,转换角色是一名新任教师从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转化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大转折,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典范。第二,找准定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充当的角色,适应学校的要求,才有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1]。目前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职院校为了早日晋升本科院校,虽然努力地追求自己高职学校的升格,但却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求。高职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性、逻辑性的理解和掌握,却忽略了教育和学生的特点、任务以及专业要求,还有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学校的办学目标来提升教学层次,而且应该让高职教师首先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准备,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特别是在教育型管理方面,要使学生从“要学”转化成“乐学”,其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行为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三,环境转换有益于制定个人教育教学的职业规划,尽快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转变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到集体中,适应单位的环境,注意心态的转变,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成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优秀教师。
2如何解决工作问题
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一、高职教师在媒介素养中的双重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作为推介者,通过教书育人来建构社会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担负着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媒介的教育职责,成为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参与者,高职教师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意识和坚定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之一,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既体现着教师在媒介素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预示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复杂性。
(一)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职教师之所以能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影响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不仅高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信息传播,而且高职学生对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赖于教师们的指引。事实上,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方方面面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教师被称为神圣的职业,原因在于他的媒介传播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传递的信息能提供给学生一种世界观,久而久之,学生就依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观念和行为。如今,微时代新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们对于所需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整体媒介素质不高。同时,高职教师获取外界信息的环境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较简单,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推介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批判思维,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听偏信,给学生提供一种多元视角和多方思维,让学生在立体化呈现的事实中寻求真相。
(二)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者的原因分析
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社会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积极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负面和消极的功能。因此,高职教师如果不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会影响到所授高职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事实上,西方提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大众抵制媒体的负面信息。如今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固然重要,但对传媒本身即教师来说也势在必行。因为,高职教师素质在媒介参与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职教师媒介使用能力较低。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报刊、书籍、杂志、广播和电视等,随着新媒介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互联网作为教科研的首选工具,还有许多教师借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和动态的渠道,但教师们对其信任程度较低,以教学、研究为动机接触媒介的机会很少;其二是对媒介内容不能有效把关。对于网络贴吧、社区论坛、微博及微信中各种不明来源的消息、言论,教师们往往选择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网络推手、虚拟环境等新名词,许多教师仅仅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强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做好媒介传播的把关人,才能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术受阻。教师们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数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师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较少,甚至绝大数老师从未使用过“微格教室”这一教学手段,而教师们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习和活动更少,所以加强教师们媒介使用能力势在必行。
高职教师科研生态状况研究
1原因
其实,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有许多方面的局限:(1)对科研工作的要求不同。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其实,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教学科研并重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要放在教学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又根本无法顾及科研。从这个角度讲,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教研工作,而不必像本科院校教师那样重视科研。(2)高职教师缺乏必要的科研环境。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离不开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实验条件,更离不开做科研的学术氛围,然而高职院校是很缺乏上述这些条件的。以湖南省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很少有开通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科研经费非常缺乏,校级课题一般立项不多,经费一般也就3000~10000元左右,这点钱差不多只能支付版面费,至于调研、参加学术会议那只是到了中层干部后才能享受的特权,使得普通教师从事科研更加困难。大部分的高职教师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和精力都应该放在教学上,科研有时间就去搞,更别说科研氛围了。(3)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教研,如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的建设,对科研相对轻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其实,科研除了直接效用以外,它还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直接与间接的作用。因此,这也是高职教师对科研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4)高职教师的教学要求不同。按照高职教师目前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更多的是从事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教学,或者是把实践性的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它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那么,按照现实的高职教师的教学要求来说,高职的教师队伍由硕士研究生或者高水平的本科生担任就可以信任了,这也是从客观上促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
2几种状况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生态必然会出现这几种状况:第一类是放弃型。表现突出的是在副教授层面上,高职院校副教授职称中的70%几乎都放弃了科研,由于职称的关系,正教授评审非常困难,副教授退休也算情理之中,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评上副教授之后,对科研工作就没有太大动力了;第二类是评职称型。这部分占高职教师的95%以上,无论是评讲师还是评副教授,最终目的都是为职称。因此,教师们都全力以赴。69.7%的教师选择以论文为主要的科研成果表现形式。由于教授评审的要求比较高,而讲师和副教授评审对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低,论文出现凑数的情况,其质量不高,所做的科研贡献也不明显;第三类是精英型。这是高职院校极少一部分的精英,其数量仅占全校教师数量的2%左右,他们对科研有着本能的热爱,在科研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从事科研工作,其科研成果水平也比较高。
3观点
高职院校强调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师很难从事一流的科研,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教研工作上。一般教研工作都很具体,只要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等上面肯下功夫、努力钻研,取得成绩还是很容易的,而且这和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一致的。教研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在课题立项上要增加教研立项,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及早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因地制宜加以引导,切实可行地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生态状况。
高职教师咨询技能的思考
一、培养高职教师咨询技能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职生心理咨询需求
高职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资料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压力、抵触学习、网络负面影响、恋爱受挫、就业焦虑等5个方面;这与社会对高职生认同感低、就业窘境、自卑感强、学习动力不足、承受力差等因素有关。高职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阻碍高职生健康成长和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思想观念冲突期和人格状态发展期的高职生,渴望获得合理的宣泄、正确的疏导和积极的关注。不管教师是否喜欢或者准备充分,与高职生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彼此尊重、相互间建立了信任感的教师是扮演咨询师或心灵导师的最佳人选。
(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角色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技术熟练者的形象定位,转变为学生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和人文关怀者。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了咨询辅导技能,才能敏锐地观察与捕捉到学生含蓄的暗示、微妙的情感变化、委婉的诉求方式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获得他们的认可与接纳,才能较为中立、客观地看待学生所面临的忧虑、自卑、孤独等问题,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思想波动与情感纠结,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排除焦虑,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增强教师的敏感性和责任心,懂得宽容和回应。高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问题中归纳汲取经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更灵活地适应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丰盈教学生活,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弥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不足
高职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研讨
一、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方面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规范指导
由于缺乏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高职教师对自身岗位职业能力构成体系不明晰,尽管对自身职业生涯有一定规划,但却将职称职务晋升、学历晋升等当作职业能力提升终极目标,部分教师在达到自己预期的职称目标后失去了动力与方向。
2.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不健全
高职教师角色转变分析
一、中高职的区别与联系
1、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者有着共同的办学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中,都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某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2、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岗位针对性强,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但两者的内涵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原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4、中等职业教育是经验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转化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二、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1、审视自我,寻找差距。教师应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挑战。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内涵,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观念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按高校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身,使自己能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2、主动学习,积极转变。教师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变中,容易造成心理的暂时不适应。面对诸多的问题,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观念讨论、参观学习,并主动学习高职培养要求,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用人单位调查研究,并采用岗位培训、下基地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课题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有关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教师必须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多种能力,使教师由单一学科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人才转变。
三、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
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是提出了更高的角色期望,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事实上,随着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问题层出不穷,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社会的期望角色之间己经开始产生差距。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内涵,建立新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教学角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而且这些必须永远继承角色的本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条件下,转变教师角色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教学手段更新,改变教师角色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二、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应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教育中,教师应适应一种全新的角色,即“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一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向学生灌输完善的知识,而是协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二是在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
高职教师论文:高职教师的文化及解析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背景和意义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理清了思路,指出了方向!而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对实践技能方面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高职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影响与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快%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国外职业教育关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经验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这对于我国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将职业实践经历和相关的资格认证纳入职业教师准入制度中!德国对高职教师资格规定比较严格,一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同时具有大学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任教;二是实习指导教师(师傅)必须是正规职业学校毕业,且要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还要获得师范学校培训相关证书;澳大利亚规定,职教专业教师必须有$年以上从事本行业工作的经验;而美国则规定职业教师必须持有州下发的职业许可证或者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委员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日本对职教师资要求是要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并且学科教育专业科目与将来的教职密切相关!国外职业教育还特别注重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在综合类大学中设技术师范学院(系),专门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学习时间:)c%年,招生条件十分严格,既要完全中学毕业,又要经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并且从业半年以上!二是在技术大学建立教育学院,学生必须经过两次国家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学完规定课程,进行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后在对口企业实习一年半左右,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澳大利亚为了丰富职业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采取多种措施:一是由学校派师范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二是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给教师上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学习;三是要求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和技术实践,明确规定职教教师在企业兼职每周不少于#"个小时!在澳大利亚教师在企业培训实习的费用由企业承担,这大大提高了教师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三、我国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技校升级而成的,因此高职师资队伍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中专)技校教师经过培训学习等转变成高职教师;二是部分普通高校的学术型教师转聘到高职院校,三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成了主要的高职师资来源;四是兼职教师,学校聘请企事业高管和能工巧匠加入职教师资队伍,目前这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从我国高职师资队伍的构成类型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师普遍缺乏一线技术工作的经历,目前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仍以学术性教育为主,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相偏离,因此我国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总体不高,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师资队伍自身条件的制约,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不高还存在以下原因:
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598名高职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以上,且其个人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性别和任教科目对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教师类型和职称对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197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来,自我效能感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与很多实践领域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如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感、临床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以及广泛应用于教师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效能感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eaching-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直觉和信念。大量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是关乎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高职院校教师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其教学效能感水平会直接影响高职人才素质的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针对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比较零碎,结论也不大一致,亟待进一步的整合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来自四所高职院校(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670名专、兼职教师为被试,回收问卷630份,回收率94.0%;剔除无效问卷32份,保留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为94.9%。其中,男教师274人,女教师324人;专业课教师351人,非专业课教师247人;专职教师370人,兼职教师228人;本科生136人,硕士研究生402人,博士研究生8人,其他52人;助教52人,讲师270人,副教授198人,教授78人;1-5年教龄118人,6-10年教龄101人,11-15年教龄128人,16-20年教龄156人,20年以上教龄95人;未婚教师88人,已婚教师490人,其他教师20人。(二)测评工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俞国良、辛涛和申继亮等人1995年根据Gibson的《教师效能量表》和Ashton的《个人教学效能量表》所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分量表组成,共27个项目,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其Cronbacha系数为0.77,一般教学效能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4,个人教学效能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4,说明其信度效度指标良好。用该量表施测时,对高职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教师的性别、教师类型、任教科目、学历、职称、教龄、婚姻状况等方面。(三)数据分析。采取随机取样进行团体施测,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