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0:13: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原训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乒乓球高原训练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各国更加重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训练却一直未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由于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快于平原,这对乒乓球训练影响极大,再加上有的地区较为潮湿,球台的反弹力受到影响,球着台后显得快、低、飘。这就加大了运动员处理球的难度和缩短了处理来球所必须的时间。如果不加强对高原空气密度与乒乓球运动这种特殊联系的研究,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就很难达到现代高水平要求。
2高原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2.1给人体动作带来的影响
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而导致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给运动员的动力定型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击球前所必须的准备时间缩短,使正常的摆臂幅度受到限制。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减小手臂和身体部分的摆幅,才能提前完成准备动作,保证良好的身前击球的位置,二是在用相同力量击球,球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高原球速在空中飞行时大于平原球速。这样假设某一力量在平原能够击到对方台底边上的球,而在高原必定飞出界外。所以要保证命中率就要相应的减轻击球力量,以缩短打出距离。第一点由于摆臂幅度受到限制,肌纤维初长度不能得到保证,力量就会减小,这就是“高原小动作定型”的基本原理。第二点在同一条件下,要减轻击球力量,才能防止球出界。所以击球时要减慢挥臂速度,就必须控制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但这恰成了要加强爆发力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称他为“高原轻力量定型”。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挥臂幅度普遍偏小,显得拘挛,力量较轻,球质也差,击球动作也不如平原地区运动员干净利落、舒展,这正是高原运动员的致命弱点。
乒乓球高原训练分析论文
摘要为提高乒乓球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本文对乒乓球运动在高原训练后,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影响及采取解决的办法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原训练,飞行速度,人体移动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各国更加重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训练却一直未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由于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快于平原,这对乒乓球训练影响极大,再加上有的地区较为潮湿,球台的反弹力受到影响,球着台后显得快、低、飘。这就加大了运动员处理球的难度和缩短了处理来球所必须的时间。如果不加强对高原空气密度与乒乓球运动这种特殊联系的研究,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就很难达到现代高水平要求。
2高原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高原训练运动能力影响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加以研究。
【摘要题】人体运动科学
【关键词】高原训练/运动能力/机制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运动能力影响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加以研究。
【摘要题】人体运动科学
【关键词】高原训练/运动能力/机制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论文
游泳训练的历史从游泳竞赛出现后就已经开始了。现代游泳训练到今天已经发展了100余年。100年来,游泳训练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技术改进,到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从单纯的追求运动量到注重强度与量的结合;从注重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到强调技术和专项能力并重发展。简单的说,游泳训练的发展同人们对于游泳项目的本质的认识紧密联系。随着人们对于游泳运动本质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游泳训练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国游泳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具备更为深刻的和科学的观念,对游泳运动训练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游泳训练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更好的把握训练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正确、合理的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的。就像我们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的训练一样,通过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水平。
现代游泳技巧与训练发展走势
游泳训练的历史从游泳竞赛出现后就已经开始了。现代游泳训练到今天已经发展了100余年。100年来,游泳训练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技术改进,到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从单纯的追求运动量到注重强度与量的结合;从注重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到强调技术和专项能力并重发展。简单的说,游泳训练的发展同人们对于游泳项目的本质的认识紧密联系。随着人们对于游泳运动本质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游泳训练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国游泳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具备更为深刻的和科学的观念,对游泳运动训练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游泳训练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更好的把握训练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正确、合理的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的。就像我们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的训练一样,通过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水平。
中长跑运动技术创新与训练方法
1.中长跑运动的技术创新分析
20年来中长跑技术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跑进中着地缓冲更加圆滑,蹬伸配合协调,蹬地角减小,摆腿半径缩短,送髋前移幅度增大,体现出经济性强,实效性好,结合个人特点,跑起来轻松省力。根据发展总结有以下三种技术方面的创新,(1)自然、稳健,现代中长跑技术强调适宜的步长和步频,通常步频3.34~3.80步秒,女子步长1.68~1.90米,男子步长1.75~2.35米;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比例适宜,跑进中运动员更加注重技术动作的自然放松,重心平稳,体现能量节省化,并根据自身身体特征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自然,稳健,步长、步频适宜的现代中长跑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2)快频率跑动,快频率跑的技术特点是依靠增加频率来提高跑速。马俊仁教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家军”高频率、快节奏、重心平稳、步调较快的中长跑技术风格。近年来,我国中长跑教练王德显在快频率跑的基础形成了“鸭子式”跑法,即在途中跑过程中尽量减少摆臂的幅度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孙英杰是这种跑法的典型代表;(3)大步幅跑动,由于重视了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加强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柔韧性素质,形成了大步幅跑动技术。目前,非洲和欧洲大部分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运用大步幅跑技术,即跑进中的蹬摆更加有力,髋关节前送速度提高幅度加大,使步幅更大,促进了中长跑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2.中长跑的训练方法
2.1持续跑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一种主要依赖于运动员个人的运动天赋,顺其自然的长时间的持续跑,跑量小,速度慢,没有明显的训练周期,运动员以自我控制为主,这是当时惟一的训练方法。
2.2自然跑训练法
“高原现象”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研究目的: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各项体育技能实现再飞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果:体育界中的“高原现象”是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所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产生原因包括:未达到最佳学习动机、未对旧的技术动作进行改造等;提出引导学生调整最佳学习动机、增加新技术学习并改造旧技术等建议。
关键词:“高原现象”;高校体育教育;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各地、各学校的积极响应。深刻落实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凸显,学生学习动力不高,技能掌握情况较差,理论知识匮乏,给年轻人培养终身体育方法带来了困难,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锻炼人数达5亿人的目标相距甚远。文章以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为最终目标,探索“高原现象”的一般规律,提出改善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高原反应”,最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再度提高。
1.相关概念界定
1.1“高原反应”
“高原”本义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1】。目前,学术界对于“高原现象”的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生理上出现的“高原现象”,具体是指: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就会产生“高原反应”,并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一种是教育心理学对“高原现象”的界定,具体是指:在不断学习掌握技能的历程之中,初期的进步较快,练习时长与练习成果之间的关系曲线迅速上升,经过一定时间后,这条曲线开始上升缓慢,最后基本呈现出水平状态,以致出现练习成绩难以提升甚至止步不前,这一现象就是“高原现象”;还有一种在体育训练中的“高原现象”是指: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所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2】。
机场气候特征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对广汉机场全年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春、夏、秋、冬4季广汉机场航空气候特点、环流形式特征、主要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以为该机场的航空训练提供保障。
关键词广汉机场;航空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四川广汉
广汉机场作为民航飞行学院训练分院的训练机场,承担着为飞行教学训练提供及时、准确航空气象服务的职责,对该机场进行航空气候特征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掌握其天气特点,有效组织飞行教学训练。
1广汉机场全年气候概况
广汉机场地处川西平原,机场纬度位置偏南,处于亚热带北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多冷锋大风,气温不稳定,常有“倒春寒”天气。夏季润热、潮湿,多雷雨天气。秋季阴雨绵绵,多低云。冬季由于盆地效应,逆温层强大,多大雾,能见度极差[1]。
1.1冬暖而夏不酷热
释放消费潜力对策研究
1进一步释放昆明消费潜力的意义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昆明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数据显示,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92.67元,是1980年的67.3倍,2008年的2.62倍,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12.05%。扣除近四十年价格上涨因素,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实际支出3947.97元,是1980年的10.23倍,与1980年相比实际年均增长率为6.49%。但与国内国际化城市相比,昆明消费总量不大,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消费载体基础性开放合作平台等服务性消费仍存在差距。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增长、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的政策红利出台,将为促进昆明居民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
2昆明消费经济发展现状
2.1昆明消费潜力分析。消费潜力是指潜在的消费,涵盖一切尚未满足的符合人性需要的消费。本文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昆明及西部7个省会城市的消费潜力进行分析排名,并以年末总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指标作为研究昆明消费潜力的变量体系,用以分析明确各变量因素与消费潜力之间的影响关系。经测算,昆明消费潜力在8个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居第三位(排名依次是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兰州、西宁、银川),如表1所示,昆明消费潜力较为明显。2.2昆明消费经济发展特点。2.2.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从图1可以看出,2011—2014年昆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于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但其两者的差距逐年递减,至2015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率。2.2.2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11—2015年(如图2所示)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逐年降低,由2011年的25.30%下降为20.8%,略低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占比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74.70%上升到79.20%,略高于全国73.6%的平均水平。2.2.3城乡消费规模差异依然较大,消费结构差异不明显。如图3、图4所示,2017年昆明市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可以看出,昆明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不明显。图32017年昆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图42017年昆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从图5可以看出,在消费规模上,昆明城乡差异依然较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2.3昆明消费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2.3.1消费对经济拉动的效能不足2015年昆明最终消费率为48.8%,低于全国51.6%的水平;资本形成率70.2%,高于全国44.9%的水平,昆明消费需求小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提升,如图6所示。2.3.2新型消费模式发展不充分。昆明网络消费动力不足。2016年4月,昆明网络消费位列云南第一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昆明的网络消费水平指数来看,2011年1月为90.88(全国平均96.0),到2016年4月为104.88(全国平均122.2),月均增长0.23%(全国平均0.38%),均低于全国水平。2.3.3居住类消费支出挤占其他领域消费。随着2000以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住房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最重要的开支内容,从图3、图4看出,2017年城乡居民用于居住的开支都在20%以上,居住消费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居民的住房消费过大,严重挤占了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
3新时期广州释放消费力经验借鉴
2012—2018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超过11%的高增速,预计到2020年,达到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消费规模。随着广州传统商贸加快转型,以及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州消费实力将继续名列前茅,经验值得昆明借鉴。3.1改革流通体制,加快消费升级。广州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消费升级。将个性、多元、便利的消费需求作为引导商贸零售业创新发展的目标,培育“零售业+”的商贸零售业发展模式;以创新发展为理念,推进专业批发市场从单一批发向综合服务转型提升;利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推动高端集聚和创新创业良性循环;以物流园区、产业物流集聚区为支撑,着力推进全市工商业、物流企业以托盘为核心带动的物流标准化应用。3.2落实消费政策,提升消费信心。广州注重消费政策和理念的研究。以体育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等中高端消费为新增长点,采取了重构消费新模式,促进消费需求回流、促进商旅文融合、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合等一系列有效做法,推动商贸转型升级,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广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3.3强化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广州被商务部和中央编办确定为全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广州市政府安排资金对扩内需促消费工作和项目给予支持,保障促销活动的有序开展,落实具体促消费工作措施,对促消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找出对策,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