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9:56: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稿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重复稿源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网站新闻中心的稿件来源情况,讨论了实践中体现在编辑层面的失误现象——重复转载与信息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针对统计数字进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为个体的媒体网站在整体媒介运作中进行扩大规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时的误区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术平台,建构良好的管理秩序,培养过硬的人员素质。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人民网稿源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网站新闻中心的稿件来源情况,讨论了实践中体现在编辑层面的失误现象——重复转载与信息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针对统计数字进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为个体的媒体网站在整体媒介运作中进行扩大规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时的误区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术平台,建构良好的管理秩序,培养过硬的人员素质。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林业科技期刊稿源拓展及质量提升
一、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以编辑身份登录《湖北林业科技》网站主页,选择“统计分析”功能,在“稿件统计”下选择2015-2019年进行数据检索。
二、结果与分析
1.投稿总量分析。从本刊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2019年总收稿量为1140篇,退稿量286篇(占25.09%),录用量630篇(占比55.26%),送审量419篇(36.75%)。5年中主办单位投稿总量285篇,投稿至《湖北林业科技》总计144篇,占比50%,刚好二分之一。由图1可知:①从投稿数量来看,2015-2019年《湖北林业科技》在投稿前10名(5年投稿总量≥18篇)的单位中,投稿主力军第一梯队为主办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5年投稿比为10.41%-15.32%,总量为144篇;第二梯队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总量为57篇。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②从投稿量趋势来看,华中农业大学5年投稿比为(0.74%-3.38%);长江大学5年投稿比为(0-3.86%),浙江农林大学5年投稿比为(0.37%-1.45%),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5年投稿比为(0-2.35%),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5年投稿比为(0-2.35%)。投稿数量基本持平的单位为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5年投稿比为(1.18%-2.02%);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5年投稿比为(0-1.57%);投稿逐步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年投稿比为(2.75%-7.81%)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5年投稿比为(0-4.37%)。2.稿件来源分析。(1)按照稿件来源来分: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10%~22%,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2%~44%,其他33%~77.5%。其他类文章波动幅度较大,文章类型差异较大。(2)按照作者来源来分:湖北省内作者占比72%~83%,省外作者17%~28%。省外一般稿件占比也同比上升。(3)从投稿单位来源来看,投稿主力依然为主办单位。其次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从投稿量趋势来看,稳步上升的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近5年高校投稿逐步上升,需要继续扩大宣传,争取吸收更优质的稿源;投稿略有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近5年逐步降低,需要加强同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从文章综合质量来看,主办单位以及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投稿中,项目基金资助文章、试验研究类文章占比略高。农林类高等院校各类项目支持多,文章质量相对高。这是今后本刊约稿的重点。除此之外,市级林科所有持续稳定的稿源,也是投稿主力,不容忽视。例如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三峡植物园管理处、河南南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这也是今后稿件争取的重点和方向。3.稿件类型分析。(1)从稿件组成来看,本刊以自由投稿为主,其中第一部分为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投稿;第二部分为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第三部分为推荐投稿;最后一部分为省外自由投稿。约稿占比甚微。这四部分稿件中,以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稿件为多;在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中,因为硕博士毕业对发表文章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一部分优质稿件难以挽留,比例也不高。还有一部分稿件为业务单位或熟人推荐稿件。需要继续加强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而在省外自由投稿中,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优质的省外稿件,首先被各大学学报录用,其次各省林业科技瓜分或争取,所以这部分收稿占比不高,质量并不理想。(2)按照文章类型来分:试验研究论文占比32.5%~44%,综述论文0~14%,实用技术论文11%~31%,工作研究及问题探讨21%~48%,其他4%~68%。自2017年期刊整体未分栏目以来,部分文章类型模糊,难界定。目前以优质稿源缺乏及稿件质量下降两大问题凸显。很难吸引有第一手试验数据的研究类和可读性、实操性强的科技文章。疫情期间,投稿数锐减。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13日,投稿数<15篇。在目前稿源和期刊质量均不高的情况下,筹措稿源措施虽多,诸如根据基金项目从高校博士、硕士组稿等措施却并不现实,第一是争取不到,第二对接不上。坐等稿件的局面愈演愈烈,面临的办刊环境十分严峻。
三、稿源拓展及质量提升措施
结合目前收稿实情,编辑部每一期要从纷繁复杂的稿件中,抽丝剥茧,理清刊文思路,争取有刊发价值的稿件约稿并设置专栏,保留固定栏目固定篇幅以及林业植物新品种、技术规程等栏目,按照林业学科分类组织稿件;对内容粗制滥造的文章予以退稿,对内容客观真实、有科学性,文本质量有待提高的文章,给予修改;按照一定比例刊发省内职称晋升稿件,优稿优录;妥善处理关系稿、人情稿。这样一些措施虽然司空见惯,我们这里却要老生常谈。1.邀请青年学者,广募林业科技通讯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表明:30~40岁年轻学者正成为学术产出的新动力。很多杂志社通过成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工作委员会,增强杂志的发展动力。青年学者精力充沛,审稿速度快,可以主动申请参与期刊同行评议,协助期刊做好质量管控工作[5]。在原有的审稿队伍中,筛选、优选,能够乐于期刊工作,能够撰稿、组稿、审稿,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的青年学者或科研工作者,以3~5年为一届。以主办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或全日制硕士学历的,近10年连续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有学术潜力、学术成长与发展需求强烈、有科研工作经历的4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为主,有偿推荐稿件、撰稿、组织专栏,其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适当增加院外大专院校青年教师参与编委工作,达到学者办刊、学术交流的目的。按照林业基础学科(包括森林土壤、化学、水文、气象、地理、生物等)、林木育种、绿化建设、森林经营、森林保护(包括气象灾害、林火等)、森林工程、森林采运与利用(包括木材、林副产品等)、森林树种(包括针阔乔木、特用林、竹)等学科设置编委会成员。每一学科1-2名。真正做到科研机构和科技期刊共发展。在全省林业重点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黄冈、神农架、咸宁、宜昌)广募林业科技通讯员,具体负责该地区的稿件组织工作。定期向本刊推荐该地区反映林业生产实践的试验研究、综述及研究进展、工作研究及问题探讨、实用技术、林业植物新品种、技术规程固定栏目的文章以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文字材料。2.组约稿件。获取稿件来源环节是办刊的第一环节,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优秀稿件做支撑。针对目前稿源现状,分级分类向主办单位、局直单位以及项目合作单位约稿。鼓励主办单位科研人员把高水平的研究在国内各级核心期刊,引导科研人员撰写实用技术以及实操性强的文章发表本刊。以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与局直单位和地市州林科所的交流和联系;第一,发挥编委及青年学者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件。编委一般是本专业领域省内外知名专家,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趋势有充分的关注,通过编委的学术优势在自己专业领域推荐优秀科研团队进行组约稿,具有很多的学术导向性。第二,筛选并建立优质论文作者库定向性约稿。编辑部针对历年投稿的作者,甄别和筛选,并对其研究领域跟踪调查,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定期抛出主题征稿。并给予版面费优惠。第三,跟踪学术性会议专题性约稿。期刊青年编委会成员或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参与学术会议,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专题性约稿。结合本刊实情,期刊主办单位内的青年编委应主动参与学术会议,并根据会议报告的主题以及与会专家,千方百计的针对本刊方向组约稿,并对有意向专家表达约稿诚意、邀约稿件的研究方向及编辑部的优惠条件。3.改选编委会、召开编委会议。林业科技期刊的一系列活动属于学术活动,因此,编委是期刊的灵魂,只有依靠、依赖、服务编委,才能办好科技期刊[6]。本刊现有编委45名,大部分为十多年前主办单位主要领导邀请,很多编委人事变动,改选工作迫在眉睫。具体措施:一是在结合主办单位、项目合作单位以及主要投稿单位,考虑编委意愿,邀请并筛选有连续科研工作实绩的专家学者成立学科分布合理的编委会,并定期召开编委会议,每一届编委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给出重点选题议题。设置专栏,专家约稿,推荐稿件。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开展期刊日常学术内容组织、加工和筛选、编辑工作。并以3~5年为届,定期改选,避免编委会的形式化。编辑部要密切与各编委、青年学者、通讯员的联系,加强编委会各项基本制度建设,构建编委动态管理模式、建立编委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明确编委权利和义务(如图2)。
人民网稿源分析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网站新闻中心的稿件来源情况,讨论了实践中体现在编辑层面的失误现象——重复转载与信息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针对统计数字进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为个体的媒体网站在整体媒介运作中进行扩大规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时的误区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术平台,建构良好的管理秩序,培养过硬的人员素质。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探讨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引领科技发展、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具有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功能。建设高质量、高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期刊,对加强学术交流与科技信息传播,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话语权,都有重要意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当前业界讨论的热点。2019年9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是中国科技期刊领域迄今为止实施力度最大的支持专项,对促进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借助国家发展政策,从打造产业生态链、打造期刊集群、打造编辑团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等方面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我国科技期刊总数接近5000种,绝大多数为中文期刊。受世界范围内语言流通程度的影响,相较于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在传播力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中文期刊应立足于自身特色,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在吸引优质稿源、严控出版质量的前提下,寻找突破,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资源以其易获取、易存储的特性成为读者更愿意接受的资源,纸质文本的市场总量在逐步下降。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文本,电子资源可以省略印刷环节,能够及时传递给读者,出版周期短。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够帮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精确定位,将更加精准的信息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改变以往大量信息广泛推送的方式,也是促进期刊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转变办刊理念
传统办刊模式主要依托纸质期刊按期出版,期刊对于读者的作用侧重于单向信息传播。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在发生改变,期刊也应该转变观念,在多种媒介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科技期刊要积极拓展全媒体出版形式、充分构建学术资源知识体系、持续融合先进技术,依托网站、移动终端、公众号、APP等,拓展延伸阅读功能,全方位为读者、作者服务,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甚至读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将单向传播转化为互动传播。可以融合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扩展期刊的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将作者、读者围绕在一起,提高作者、读者的黏性。通过加强论文在移动客户端的出版,充分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科学研究中,科技论文是辅助的信息材料之一,科技论文需要与其他科研材料关联使用,这也是每名科研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科技期刊在多媒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关联多种内容数据,帮助读者“一站式”获取更多科研信息,提高论文传播质量和知识服务能力。
2吸引优质稿源
稿件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优质稿源是打造优质期刊的基础,是期刊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核心为争取更优质的稿源。争取优质稿源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优质的稿源能够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又能促进优质稿源的增加。目前,各领域的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科研投入、科技产出整体上相对稳定,优质稿源有限,需要出版单位发挥主动性,不能完全被动等待作者投稿,而应结合自身期刊定位,制定有效的约稿工作方案,多吸引优质稿源。为了使约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需要认真策划,做好约稿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针对行业动态策划选题,利用网络、数据库等对所处领域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力争全面,广泛约稿;也可以针对研究前沿,向研究方向内的专家单独约稿。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分析学科领域总体现状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进行判定的有利工具。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的词频分析、引文关系分析、共词分析、科学知识图谱和突发监测等方法,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针对关注度高的主题邀约稿件。如《消防科学与技术》编辑部通过分析FireTech-nology与《消防科学与技术》收录文章的论文名称、作者、单位、引用信息、下载量、关键词等信息,使用主题模型对论文进行处理,提取出每月的研究主题,识别消防科研领域内的科研趋势,得到随着下载量变化的动态研究科研趋势的模型,为高效开展约稿工作提供参考。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重点研究内容都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析出的文章往往质量较好、言之有物。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行业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把握科研新趋势,对比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投入,总结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预测科研发展方向,适时发出稿件邀约。
3发掘优秀作者
行业科技期刊在新形势的发展
近年来,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及时传播的阅读体验,由此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很多报刊停刊或者转型线上。科技期刊也同样面临改革生存的问题,但由于其原有的促进学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使命并没有改变,因此转型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纸媒,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几年,国家提出了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在政策层面上给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方向。但与国际大刊相比,我国的期刊出版一直以来都存在期刊规模小、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问题,特别是分散于各个行业内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立足于本行业内的科技引导,指导行业技术进步和交流,但由于行业发展限制、人员严重流失和主办机构财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行业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刊物的定位特色寻找优质稿源、挖掘行业潜力等措施吸引读者和作者,做好行业期刊,并为其他同行提供参考。
一、精准服务,增加期刊在读者间的影响力
读者是任何期刊存在的根本,因此不管什么类型期刊都要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作为行业期刊,这点尤为重要,在指导行业技术和发展的方面,读者对其的要求更加简明扼要,即可以用“有用”来形容,对其工作毫无价值的内容很难获得作者的认可。因此本文认为行业期刊在求得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立足自身特色,找准定位。同质化是期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另一方面,行业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却并不多。我国很多行业科技期刊,受行业领域限制,在主流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都不高,虽然本领域内的竞争小,但受众小,传播范围窄影响了期刊的发展。但如果能挖掘本行业的空白领域,找准读者,在期刊水平和内容上做精仍能取得好的发展。相关行业研究建议,发展填补国内学科期刊空白的学术期刊,能避开期刊同质化竞争的蓝海,也能为这些空白领域提供科技交流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
(二)新形势下的精准读者服务。在传统的编辑部内容中,编读往来是一项重要内容,是编辑了解读者需求和把握办刊内容的主要渠道。在新形势下,这样的沟通交流也同样要保持,甚至更加重要。以我刊为例,因为本刊的读者群体均为实践为主的人员,因此读者在阅读科技论文的时候会结合自身工作有一些疑问,本刊通过建立读者作者qq群和微信群等交流渠道,搭建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平台解决问题,获得双方的认可。对一些行业共性问题,编辑还利用刊物的专家委员会的“智库”,组织专家论坛等活动,为读者答疑解惑。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期刊的口碑就在行业内传播了出去,吸引了很多潜在的读者和作者,利用网络传播的裂变性让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寻找好稿源,提升作者认可度
学校质量论文:地区学校学报质量探究
本文作者:王颖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
稿源不充足对季刊或双月刊的学报来说准时出刊,有时会面临稿子不充足。不少学报稿子采用率大于60%,退稿率比例较低,遴选困难。并且稿源在各学科间很不平衡。有时只要论文论证正确实验无误,虽无多少创新,而仅做了些平行性工作,经修改,最终也给予发表,从而影响刊物的学术创新性。稿件质量不高现有的职称评定方法,即必须凑足一定量的论文数。因此不少作者只为评职称而匆匆赶写论文,未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未广泛查阅资料,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产生了不少一般的甚至平庸的稿子,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作者队伍不稳定教学科研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某些专业的作者素质有所下降。例如,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学者、教学科研人员下海经商,或利用业余时间干第二职业,无心坐下来认真做学问,在学术界产生一股浮躁之风,导致作者队伍素质有所下降。学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对自己的学报重视程度不够,自己瞧不起自己,给学报定级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和编辑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报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编辑队伍不稳定,缺乏敬业爱岗精神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作为清水衙门的学报,首当其冲地受到震动。一部分编辑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安心修炼内功。
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意识
学报的学术质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积极宣传,主动约稿利用刊物的宣传办刊宗旨,介绍刊物发展概况,推荐并介绍重点、优秀论文。主动向科教第一线的同志约稿。以此拓宽稿源,获取优秀稿件。主动向高一级刊物推荐优秀论文鼓励作者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学报,可以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比如,与国内外著名的刊物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收到的学术水平高的论文,继续向专业刊物、国家级刊物、国外刊物推荐。这样做不仅能激发作者对本刊物的兴趣,使部分作者能间接地通过本刊向高一级刊物或专业性杂志。而且,对本刊来说,一方面开拓了稿源,吸引住高质量稿子,更主要的是融入了一股学术气氛,从中也提高了自己刊物的质量和知名度,也为学校争得荣誉。积极吸纳高质量外稿引进高质量外稿的好处:1.促进双向交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本刊。2.扩大影响,提高刊物的知名度。3.扩充稿源。因为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稿源并非十分充足,吸收部分外稿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遴选,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另外,增加优秀外稿,同样可提高刊物质量。4.可收取一定量的版面费,以补充办刊经费不足。认真组织专家审稿、评稿专家审稿,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做出评价,以便编辑更准确地了解稿件的学术质量,为进一步评审和取舍稿件提供依据。只有认真负责地组织审稿,才能做到不发错稿,不遗漏好稿,真正把好学术质量关。稳定编辑队伍,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编辑队伍的不稳定是指人员的不稳定和人员心理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拨款外,更主要的是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使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也不能疏忽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的主体知识结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下“知识爆炸”局面,学报编辑在其编辑活动中如何提高评价选择能力,提高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编辑唯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慧眼识英雄,在众多平凡的稿件中选择学术精品。才能有效抑制论文造假、抄袭现象,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维护学术的纯洁度。
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标准
高校学报出版分析
期刊被引频次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影响因子,尽管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饱受争议,但仍是目前衡量一本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2年所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2年所总数的比值。如何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编辑同仁[1-7]已从稿源、审稿周期、发表时滞性、传播途径、学科差异、高被引论文、优先出版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但就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甚至是稿源有限的情况下,或许有两条途径可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①每期刊文求精,宁缺毋滥;②关键是要提高后在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频次。在稿源质量和每期发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期刊每年所发论文在以后各年被引情况如何,尤其是后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频次有无提升空间,需要先对期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统计后各年被引频次以及各刊优先出版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能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提升期刊影响力。
1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的发文量和被引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各刊优先出版情况主要参考各刊官网和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考虑到目前中国知网只能查到2016年的完整数据,且2015年和2016年各期刊所发论文目前只有两年内的被引数据,为便于对比分析,本文统计了上海部分高校学报2005—2014年10年所发文论文在2005—2016年12年间被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2005—2014年每年所发论文在当年被引频次为第1年数据。比如,2005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05年统计到2016年共12年数据,而2014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14年统计到2016年仅3年数据。
2结果分析
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因素很多,学科分布、高被引论文、发文量等等,本文重点讨论期刊被引频次的分布情况,这里仅列出所选取的期刊在2005—2014年各年的发文量作为参考(见表1)。图1是所选期刊近年所发论文在各年被引用情况。从图中不难看出,各刊每年所发论文的被引频次在当年非常少,在第2年几乎都没有达到峰值,峰值多是出现在第3或第4年,且第2年被引频次较后面两年明显少。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每年下半年所发的论文,从刊出到传播给读者,再到被读者引用所耗用的时间,不要说当年,就是第2年也几乎来不及被引用。而大部分期刊在论文刊出前都经历了长达两三个月的校样时间,并且有不少期刊录用的稿件要排队出校样,这些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如果在论文被录用后能尽早地数字化优先出版,相当于论文提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读者见面,这样不仅让作者的成果早日传播,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论文在第2年和第3年(尤其是第2年)被引用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虽然目前有不少平台提供优先出版,并且很多期刊也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但真正能做到论文被录用后及时数字出版的并不多,至少在所统计的几种刊物罕见(见表2)。多数刊物仅做到论文正式刊出后才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考虑到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网络的滞后性,少数刊物也只是做到论文正式刊出后才及时到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平台。就所统计的几种刊物,在优先出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见表2),从而提高后在第2年的被引频次,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论文在录用后刊出前,可以通过优先数字出版来提高后第2年的被引频次,这样既可以及时传播作者的成果,为作者搭建更好的传播平台,又非常有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对严峻的优质稿源紧缺的局面,不少刊物在栏目设置、稿源质量、稿件处理周期、期刊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寻求各种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期刊影响力有所提升。但是在有些技术性方面,不少期刊可能疏忽了。优先出版近些年大家一直在热议,但很多期刊在这方面做的明显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了攻坚冲刺阶段。作为研究成果和科技创新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3]。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我国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所带来的挑战、实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成为我国出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4-6]。本文从8种典型的能源类刊物的出版周期、编委学科及地域分布、引用情况分析国内外同类刊物特点,以期为中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和发展参考。
1能源类SCI刊物的概况
2019年,能源类SCI收录刊物共112种,影响因子排名最高的为《NatureEnergy》(46.495),而总引用次数排名位列前三的依次是《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PowerSource》,被引次数分别为12万次、11.8万次、11.6万次。2019年,能源类SCI刊物Q1区、Q2区、Q3区、Q4区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9.959、3.652、2.251、0.928。以下分别从主办国家、出版商、刊文量等方面分析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情况。1.1国家分布。能源类SCI科技期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是绝大多数来源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的能源类SCI刊物数量排名第一,占能源类全部SCI刊物的33.98%;美国紧随其后,占全部的26.21%;中国有6种刊物入选SCI,占总数的5.83%。在办刊水平方面,英国、荷兰所办刊物以Q1区、Q2区为主,整体办刊质量很高;美国、德国的能源类刊物分布得较为均衡;中国和日本的能源类刊物主要集中在Q3区、Q4区,水平相对较低,简单来说,这是文章外流、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出版商情况。能源类SCI刊物中,由国际三大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威利)运营的占全部刊物的55.34%。其中,爱思唯尔运营的刊物最多,共出版了37种能源类刊物,33种位于Q1、Q2区,整体办刊水平很高。此外,各大学会创办并运营的刊物数量也较多,占总数的14.1%,主要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美国化学学会(A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以及美国物理学会(AIP)。这些学会创办的刊物水平也相对较高,多集中在Q1区、Q2区。1.3刊期情况。刊期既能反映刊物的刊文量,也能体现刊物所处的发展时期。位于Q1区的能源类SCI刊物多采用月刊或半月刊的模式;刊期为季刊或双月刊的多位于Q3、Q4区。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刊物的发展时期——季刊、双月刊多处于SCI收录初期,发文量较小,便于冲击高的影响因子;月刊、半月刊大多长期被SCI收录,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稿源稳定且质量较高,已进入了良性发展模式。此外,能源类SCI刊物的刊期分布还反映了期刊发展的进程。通常来说,创刊初期为保证稿件质量,大多期刊采用少量发文的模式,多位于Q3区、Q4区;随着曝光度及知名度的提升,期刊稿源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影响因子提升后逐步扩大发文量,最终稳定在一个影响因子和发文量均较高的理想状态。整体上,位于能源类Q1区的刊物,平均影响因子高达9以上,Q2、Q3、Q4区分别在3.6、2.2、1左右。同时,三种引用量最高的刊物均位于Q1区,这反映出本领域排名前列的刊物吸引了多数读者的关注和大量引用。在国家分布方面,英国、美国、荷兰占据较大优势,这样的数据符合科研水平的整体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是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的所在地,因此其能源类SCI刊物的发文量超过了德国和中国,占总数的13.6%。在出版商方面,爱思唯尔、威利和施普林格•自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据优势,位列前三。在刊文量方面,季刊数量最多,占比略高,双月刊、月刊紧随其后,半月刊数量较少,同时也有一些刊物采用单篇出版的模式,每年出版1期。
2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具体分析
21世纪以来,能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大量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优秀论文和刊物不断涌现。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能源涵盖了广泛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化学、物理、材料、生物、机械等。相应地,各方向的刊物各具专业特色,编委及作者的地域分布也各不相同。为深入分析具体办刊情况,本文选取8种具有代表性的能源类SCI刊物,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8种刊物的主办单位涵盖高校、知名出版商以及专业学会,覆盖三大出版商、ACS及AIP两所刊物声誉较高的专业学会;第二,8种刊物分别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主办,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第三,8种刊物的刊文方向各有侧重,既有专注于新能源开发(氢能源、生物能源、太阳能等)的,也有侧重传统能源(石油勘探、炼制)以及能源设备(核电设施)的。以下从办刊模式、编委团队、作者分布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外能源类科技期刊情况,为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建设努力方向。2.1办刊模式分析。本文选取的8种能源类SCI刊物,每区各两种,具体办刊情况见表1。8种期刊创刊时间从1977年至2016年均有分布,专业特色及办刊模式各有侧重。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NatureEnergy》创办于2016年,为《Nature》系列刊物,延续了《Nature》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风格,栏目设置宽泛,包含研究论文、分析、综述、观点、新闻动态、通讯文章、续议、评论文章、书评以及专题文章。排名第二的是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并由爱思唯尔出版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影响因子达7.216。该刊拥有庞大的国际顾问编辑团队,编委由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组成,按学科方向划分,分工明确,参与度高。据了解,《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办刊,主编为IEEE会员,同时设置栏目主编,编委会也由IEEE会员组成,人数较多,整体协同度高。《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创刊于1977年,自1997年开始,其影响因子和发文量持续增长,该刊编委会设有6位副主编,分别负责不同的方向,以加强针对不同稿件的专业评审。《EnergyandFuels》是美国化学学会(ACS)的会刊,共11位副主编,2019年刊文量排在此8种期刊首位(1256篇)。《PetroleumScience》由中国石油大学主办,2009年被SCI收录,刊文量常年稳定在70篇左右,自2019年刊文量有所增加。该刊编委人数众多,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组成,共22位副主编。《Journalof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编委会设1位主编,2位副主编,14位副编辑及一个由出版发行主管、执行编辑和编辑助理3人组成的期刊发展团队。该刊2010年被SCI检索,年刊文量维持在200~300篇,影响因子在0.9~1.6浮动。《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由日本石油学会主办,编委会由日本学者组成,作者也大多局限在日本,年刊文量在180~300篇,影响因子随刊文量增加而有所降低,自2013年起降低刊文量,影响因子回升至1.575。综合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模式可知,科技期刊多采用“科学家办刊”的模式,由主编、副主编带领编委团队负责稿件的学术质量,组织专刊、专题。根据以上数据,专业出版集团表现突出,他们具有丰富的办刊经验,其自身知名度也便于吸引顶尖科研工作者加入;由于分支机构分布广泛,专业出版集团具有国际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此外,《PetroleumScience》《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存在共同的问题——编委国家分布较窄,集中在本国学者,这通常会导致刊物的影响力偏低。2.2编委团队及作者分布情况分析。本节分析8种刊物2019年的发文情况,统计编委国家分布及作者国家分布情况,从编委和稿源国际化方面分析刊物特点。为了清晰呈现编委分布是否均匀,笔者引入了国际编委占全体编委的概率(𝑃=编委总数−本国编委数编委总数),此数值越高代表此刊物国际编委数量越多,编委会国际化程度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编委分布率多集中在35%~60%,国际编委占比不宜过低是各刊普遍遵守的原则。其中,个别刊物达到90%以上,也有例如日本的刊物《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的编委全部来自本国。中国的两种刊物《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都拥有相当庞大的编委会,并且编委来源国家相对集中,相较于日本,我国的两本刊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的,但是相比于欧美刊物,这两本刊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也侧面体现了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稿件来源方面,《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逊于欧美,本国稿件占比均超过50%。其中,《JournalofEnergyChemistry》2019年发表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占比85.51%,仅次于日本刊物的87.18%。综上,一方面,我国能源类刊物编委及稿源的国际化程度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已广泛占据了能源类科技期刊发文量第一的位置,这体现了我国能源科技软实力的增长,也侧面证明了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于能源科技进步的事实。2.3高被引文章情况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高被引文章数排名第一的是《NatureEnergy》,共182篇。《EnergyandFuels》排名第二,近五年仅14篇文章入选高被引,我国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以11篇高被引文章位列第三。表3总结了8种能源类刊物近五年的被引情况,其中前7种刊物施引文献占比最高国家均为中国,也反映出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巨大投入和科研潜力。《JournalofEnergyChemistry》施引文献来自本国的比例高达87.72%,侧面反映出我国刊物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主办的另一本刊物《PetroleumScience》施引文献中来自本国的比例为65.15%,也处于较高水平。笔者认为,施引文献的国际化程度对刊物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可以体现阅读和使用此刊文章的受众群体范围。我国的两本能源刊物的施引文献多来自本国,这反映出目前我国能源刊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提高刊文水平和扩大国际宣传是两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整体看来,高被引文章数与刊物影响力、分区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刊物创刊时间无关。其中,《NatureEnergy》文章质量出色,体现了行业引领地位,同时,由于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及创刊初期的高标准定位也提升了刊发文章的引用量。因此,笔者认为,吸引本研究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在刊物上发文、全方位打造旗舰平台是提升刊物影响力的关键。以上从刊物运营模式、编委会和稿源国际化、引用情况等3方面分析了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办刊模式方面,《NatureEnergy》区别于其他7种刊物,采用了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模式。这种运营模式广泛应用于《Nature》系列刊物,对刊物的把控度较高,但是此模式对专业编辑的要求极高,其他刊物难以效仿。第二,编委会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是决定刊物整体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三大出版商占据较大优势,它们凭借分布在各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覆盖广泛的推广渠道整合了全球的学术资源,在国际化方面领先于高校和学会刊物。第三,文章引用量是评价刊物的关键指标,体现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及受众范围。在这方面,8种SCI能源类刊物中施引文献占比最高的国家为中国的有7种,这体现出我国在能源领域极大的学术活力。同时,《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在稿源和国际化方面表现略有不足,来自本国的稿件和引用量均超过50%,在国际化方面仍有努力空间,可以通过扩大宣传、定向约稿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3对我国能源类期刊的启示
科技期刊组稿数据分析与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居世界第三,电气工程类科技期刊百余种,其中核心期刊35种。虽然科研人员每年产出的成果转化为论文的数量较多,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先进性的论文数量十分有限,且大部分优秀论文都更倾向于投到国外SCI、EI期刊[1]。优秀稿源的竞争尤为激烈,对于一般期刊而言,根据自身的办刊方针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组稿是保证期刊稿件数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2]。《高电压技术》(月刊)创刊于1975年,初期多依赖于作者的自由投稿,没有划分栏目,编辑工作较为被动。2007年,根据历史收稿情况及行业发展,开始按不同栏目刊登稿件,并由不同编辑负责。2009年,《高电压技术》成为《工程索引》核心数据库EICompendex(Core)收录期刊。随后,编辑部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向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约稿、组稿,期刊影响因子(学术影响力)也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高电压技术》编辑部专题组稿活动尤为频繁。一方面,专题组稿带来了大量的优秀稿源,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另一方面,频繁批量的专题组稿导致自然投稿的刊出周期较长,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且部分组稿文章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其质量反倒不如自然投稿的文章[3]。综上所述,本文以《高电压技术》为例,分析了2016~2018年该期刊的专题组稿情况,并对2017年刊出的14个专题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基于上述数据,讨论了科技期刊专题组稿的利与弊,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1期刊组稿的积极作用
以2017年《高电压技术》的14个组稿专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年,《高电压技术》12期共刊出14个组稿专题,每个组稿专题刊出14.14篇文章,平均每期刊出44.17篇文章,整期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20.05、4.32、4.50;而组稿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的平均值分别为273.10、5.28、0.92。说明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和被引的平均值均高于2017全年文章的对应数据平均值。14个专题中,11个专题的篇均下载高于整期文章,9个专题的篇均被引高于整期文章。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数为529篇,专题文章总数为198篇,占比为37.4%;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被引数为2286,专题文章的总被引数为1046,占比约为45.8%;即数量占比为37.4%的专题文章产生了45.8%的引用。由此可知,组稿专题收录的文章的整体水平高于自然投稿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组稿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各项数据。此外,专题组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秀的稿源,而这里所说的稿源,并不仅仅只是组稿专题所刊出的文章,还包括通过专题组稿提高期刊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力,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的自然投稿。因此,专题组稿还具有宣传期刊品牌和报道方向,以及扩大专家和作者群体的作用。2016年以前,《高电压技术》以传统高压作为主要报道方向,并充分发挥了小学科期刊的特色,期刊影响因子迅速上升。但当特高压东风吹过之后,随着高压学科研究热潮的退去,期刊也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从2016年起,期刊进行了多次栏目调整,新增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城市电网、新能源等热点栏目,但始终缺少优秀稿源。为了解决稿源问题,期刊围绕新栏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专题组稿,在对新栏目进行宣传的同时,扩大了专家群和作者群,组稿结束后,期刊仍能持续收到相关作者的投稿,解决了新栏目的稿源问题。
2期刊组稿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题组稿能够提高文章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不少新问题[3]。首先,在期刊总页码不变的情况下,频繁地刊登组稿专题必然会压缩自然投稿文章的版面,造成自然投稿文章刊出周期过长,而很多作者在投稿时会将刊出周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较长的出版周期会导致原先稳定的作者群体流失。再者,一般情况下,期刊进行专题组稿时都会选定1~2个组稿专家,组稿过程中编辑部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权,但仍会考虑组稿专家的意见,因此难免会有一些人情稿,进而影响到整体稿件质量。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组稿文章质量都优于自然投稿文章。2017年的14个专题中,有5个专题篇均被引低于整期文章;而有8个专题的篇均被引低于全年文章的篇均被引(4.32),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部分专题不但没有对期刊数据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反而拉低了期刊的数据。
3期刊组稿工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