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7:1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体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和理论,终身体育正一步步地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民众的身体素质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在这2方面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改自然就与终身体育之间产生了不小的联系。为此,本文就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改;终身体育
随着身体素质与社会进步之间所具备的联系日渐紧密,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高校体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而为了能够保证这一重视所展开的高校体育教改顺利实现,正是本文就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进行具体研究的目的所在。
1终身体育概念
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国体育方针指引下,汲取以往体育普及工作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终身体育概念在形成中受到了我国建国初期“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方针及1995年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全民健身计划视作终身体育概念的前身。当然终身体育概念能够真正提出,与我国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民众对体育健身热情的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因素也有着较大的关联。这里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终身体育概念的描述与自身对终身体育概念的实际感悟,将终身体育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将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作为一种终身活动进行,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都很有必要,这种学习与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学生和上班族来说,体育运动能够较好地保证其身体素质,使其工作与学习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来说,其本身属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能够较好地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就将产生极大的助力。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如果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效用,就必须将自身视为我国民众终身体育实现的重要组成环节,这样高校体育就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终身体育思想,这自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具备较紧密的联系。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劳动力不再以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体,而是转化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也日益走向现代化方向。在生活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变化,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国开始倡导全民健身时,社会体育也得到迅速发展。面对这种形势高校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另外,还需要对高校中具备的体育人才进行充分利用,为社会体育工作开展服务。同时,高校体育还需要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全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最终使得高校体育发展融入到社会体育的入伍体系中。本文主要分析了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问题,以期在现阶段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获得共同发展。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1宣传不够。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1.2训练场馆缺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探究
摘要:社区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存在场地设施、健身指导、技能学习、活动保障等方面的诸多瓶颈,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尝试运用“互联网+”下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依托网络平台,实现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并提出搭建“社区体育网络交流平台”的设想,给出模块化、共享化和多样化的平台设计原则,以及平台设计流程,旨在借助网络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优质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推动双方共同健康、可持续地互动交流.
关键词:网络平台;社区体育;高校体育;互动交流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积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多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项研究试图采用“互联网+体育”方式,在社区与高校之间搭建起一座创新型“社区体育网络交流平台”,旨在解决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瓶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与高校在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上的有机融合[1].
1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交流合作现状
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互动性较差,影响了两者的交流发展.1.1体育人才缺乏共享机制.拥有专业知识的体育人才是保证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据2017央视经济大调查数据显示,按英国180人配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存在280万缺口,且现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兼职居多,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体育知识培训和长期体育实践经验积累.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成员、高水平运动员等都是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最佳人选,他们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为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指导、竞赛组织、比赛裁判等相关体育活动提供帮助.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的体育人才资源难以为社区居民服务,其主要原因:①高校体育人才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社区进行体育服务.②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提供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上述两点造成了社区体育人才缺乏,而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2].1.2体育设施缺乏共享机制.据2016年中国社会体育检测公报数据显示,有51.8%的社区居民常年在非专业或体育设施不健全的场所里锻炼身体,在城市(如天津)一些社区居民经常在马路上、胡同里、甚至屋顶上进行体育锻炼,城市老城区和老旧小区严重缺乏体育锻炼设施和场所,制约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据2015年全国体育设施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的体育面积占全国体育面积的1/3,可以说在体育设施保有量上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社区体育开展场所拓展的有力补充,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在某些时间段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高校体育设施有效利用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和高校在体育设施使用上存在信息不畅的问题,高校体育设施信息难以做到公开、透明,导致社区居民难以了解到何时、何地拥有空闲的体育设施.1.3体育课堂缺乏共享机制.体育课堂共享是指社区居民利用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了解运动知识,学会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其开展活动的地点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可在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小区内部,学习形式可以是现场教学,也可以是网上传授,教学地点灵活,学习形式多样是体育课堂共享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社区的调查显示,在社区居民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走路或慢跑健身占43.82%,广场舞蹈占38.15%,其他健身方式仅占18.03%.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社区居民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存在单一性,且参与者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和青少年很难在社区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的局面将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区缺乏体育培训活动,以常规情况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为例,首先居民需要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要求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然后需要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最后还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学习运动项目上,上述过程中存在的多个因素都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到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之中.反观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首先体育课属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必须进行学习,然后学生选课前还可以向教师和同学进行咨询,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最后高校体育课程拥有较多的项目选择,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此外,我国部分高校还拥有个性化的体育选修课程,如:游泳、轮滑、攀岩、拳击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社区居民和高校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如果能将社区居民的体育学习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将对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丰富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是,纵观全国社区居民进入高校体育课堂进行学习的案例还很少.1.4体育活动缺乏共享机制.体育活动共享是指,社区居民借鉴高校在体育活动组织和安排上的经验,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其开展活动的地点可以在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小区内部,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里,组织者可以是社区居民或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高校师生.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次数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社区每年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次数仅为1到3次,低于我国全民健身(2016-2020)计划当中要求城市社区每年开展3到5次,且参与人数超过50人,活动时长达到1天的中小型体育活动的标准.之所以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频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开展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大多数基层社区职能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来经常组织活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多次开展活动,这就导致了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呈现开展频率低,形式单一的特点.而高校的体育活动则具有开展频率高,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除了每年有5到8次全校大型体育活动之外,各院系、各班级、校工会组织的中小型体育活动更是不计其数.社区体育活动次数较少,这不仅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而且还不利于其锻炼健身意识的养成,及社区运动健身氛围的形成[4].通过体育活动共享将有助于这种现状的改变.
2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网络共享模式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研究
一、前言
在此背景下,人们把眼光转向了高校,高校体育资源丰富,且大多数学校有空闲的场地器材,高校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来满足社会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利用社会锻炼人群与高校学生的健身时段,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两所高校即遵义师范学院和遵义医学院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中遇到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体育资源共享”为主题检索到了1232篇文章,进行筛选、分析、 统计了其中的60篇,并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有关书籍,为本文的撰写做好了铺垫。(二)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将上述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总结,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 (三)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等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同时也访谈了体育锻炼群体。
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在我国体育事业中,高等院校体育作为关键的一部分,在国家全民健康的引领下,高等院校体育资源在服务广大群众健身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在研究有效配置一系列体育资源前提下,提出应该以计划经济方式与市场经济方式并重的原则,遵循满足学生健康发展与各大高等院校资源互享的原则,将会成为高等院校将来配置体育资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分析高等院校体育资源配置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有效配置体育资源。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
近几年,在配置体育资源方面上,我国采取了很多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校在配置体育资源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过于老套、体育设施维修不及时、体育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在建设和使用体育场馆中,以学校为主,条块式的分割方法影响了各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率的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提出以学生为本,突破限制,实现共享配置体育资源的方式,并且还在体育上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效体育事业循环系统的良好运作。
一、高等院校体育资源类型与特征
1.人才资源类型及特点。改革开放后,体育运动形式呈现出市场化与商业化的特征,体育作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项娱乐,成为社会公众消费的主要内容,在这样背景下,社会体育市场得以迅猛发展,而作为培育体育人才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市场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发社会体育市场需要高等院校体育人才资源,高等院校体育也需要在开发人才资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条件之一。所以,高等院校体育需要高度重视开发系统内人才资源,进而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整体事业的发展。2.物业资源类型及特点。据有关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各大院校体育运动场馆、运动设备、运动器材已经占到社会总量的70%,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体育设备过于陈旧的状况下,对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备与运动器材的资源大力开发,这样不但能有效拓展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而且还能推动全社会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缓解当前社会体育设备过于紧缺这一现状[1]。通过调查发现,只要通过合理安排、强化管理、大力宣传,凭借着体育人才及体育场馆设备设施的优势,高等院校体育必然受到很多人欢迎。3.环境资源类型及特点。在高校体育系统中,既拥有教师和场馆设备优势,也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高等院校体育被作为一个单向投入的系统,这既影响体育系统发挥已有的优势,也阻碍内部系统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设备设施的限制。所以,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市场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是完善传统经济体制不足的有效措施。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都已经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是有偿使用,但还有很多人积极参与,再加上高校配备相应的师资对公众进行辅导,提高了公众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可见,这一措施不但对体育课外活动有丰富的作用,形成了高等院校社会化的雏形,也拓展了高校体育市场,强有力地促进高等院校体育循环系统的良性发展。4.信息资源类型及特点。高等院校体育信息资源指的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体育科学发展趋势、训练竞赛新方法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等院校收藏和管理体育信息资源的能力间接或者直接反映出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建设信息资源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体育人才。
二、高等院校利用配置体育资源的问题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高校体育改革研究4篇
第一篇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一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主要是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进行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更要注重大学生多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从而增强体育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但是,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人才观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训,而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具有短期性、短暂性和静态性,而缺乏长期性、前瞻性和变化性,往往只注重培养的结果,而忽略了培养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缺乏潜力的可挖掘性,这类人才往往做事死搬硬套,缺乏变通,其个人升值的可能性不大。由于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主要是一次期末考试定乾坤,以分数论高低,以知识为重点,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这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相违背的。有的高校仍然奉行的是竞技体育,忽略体育健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问题。二是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而将学生置于被接受的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主导、控制功能,而没有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不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与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格格不入,也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2.缺乏课程的有效联系,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一是不注重课程的纵向联系。从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与体育教育交叉的边缘学科开始兴起,如体育与体育市场营销、体育运动与竞赛管理等方面的高校人才备受青睐。高校体育主要应以培养实践、应用类人才为主,而基础体育教学中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内容。二是不注重课程体系的横向联系。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以基础理论、竞技体育为主的层面,没有注意到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没有注意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发展需要。很多教材还是一直沿用的老版本教材,分支过细,内容单一、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课时数分配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体育与专业课程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不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
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人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为此提出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通过分析阳光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针对阳光体育活动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高校阳光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共建的有效措施。以在校园中弘扬体育文化,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文化建设;身体素质;终身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来讲,就是通过完善学校的体育工作体系,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在高校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体育财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此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阳光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针对阳光体育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二者和谐共建的有效措施。以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精神,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阳光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创新阳光体育的活动形式,从而增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团结力;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后,通过外在的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其内在的精神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从而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精神。学校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体育活动的真正需求。这种需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工作的目标。了解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后,开设出符合学生审美的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阳光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创造良好的时机,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集体体育活动时间,在这期间,既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又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后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进行统计与分析,其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对表1的分析可知,阳光体育活动对体育精神文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理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身心力量,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良好的改善。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影响
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思考
一、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组织现状
管理学中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多层次、多岗位以及具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职、责、权、利四位一体的机构。组织包含了3种含义:(1)组织有共同的目标;(2)组织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3)组织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体育组织是指负责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各级各类管理机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教学部、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进行的,体育教学部具体负责本校体育教学、体育科研教研、学生体育代表队的训练比赛、阳光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学生体育社团归团委管理。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管理有三所学校归体育教学部管理,两所学校归国有资产处管理。在对沈北大学城高校组织资源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各自的工作过程中都建立和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机构和各项工作团队,通过管理机构和各项工作团队更好地开展各校体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因为体育科学学院工作突出,多次被教育部评为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辽宁大学因为学生高水平篮球队多年来比赛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教育部授予的体育工作突出贡献“校长杯”奖。所以说,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和团队。
二、沈北大学城体育教师资源现状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保障,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是高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名师名教等几方面来展开调查,能够了解到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的状况。
(一)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现状
对沈北大学城高校教师来说,年龄结构可以体现出教师队伍在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阳光体育指导能力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能力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状况对高校体育工作健康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共有体育教师189人,30岁以下教师共有19人,所占比例为10.1%;31-40岁年的教师共有75人,所占比例为39.7%;41-50岁年的教师共有50人,所占的比例为26.4%;51岁以上的教师共有45人,所占比例为23.8%。从统计数据来看,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有利于沈北大学城高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教研科研、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活动等工作。51岁以上的老教师知识经验和专业经验丰富,是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业经验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富有朝气,是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未来。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31-50岁年的体育教师共有125人,所占比例为66.1%,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工作具有创造力。从人的工作年限和身心发展角度来看,这一年龄段教师可以说是处在其体力、智力资本的“黄金期”,31-50岁的教师是沈北大学城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年富力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干劲。另外,7—27年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
探究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育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体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坚实基础。
1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高校是培养学生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接受教育,终身体育的内涵是终身教育,其中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体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我们提及的终生体育思想是从人的一生角度来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主,并从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全面发展的群体。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在当代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指明方向,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终身健身者,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
2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依赖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反复实践的过程是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当感性认识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理性认识时,体育价值观念良好的形成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课具有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所以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体育教学将其积极的延伸到体育课外活动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的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其独特的作用。
3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国防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