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7:1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思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谈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摘要:立德树人任务要求高校将育人资源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党精神谱系与精神资源,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把握好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将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融合起来,对学生深化国情教育、党史教育、三观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工作,明确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探求两者的融合路径和价值、内涵,促进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充分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
我党在艰苦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坚守理想、坚持真理,担当使命、践行初心,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不负人民、对党忠诚的建党精神,这是我党的精神源泉,高校应继承红色血脉与光荣传统,将建党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阵地和关键课程,必须传承和发扬建党精神,将建党精神作为激励学生胸怀爱国之情、树立远大抱负、肩负时代使命的抓手,培养出担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建党精神拥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将建党精神渗透并融入思政教育中,对激励和引领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提升修养品德、树立理想抱负、提高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证。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与人类文明发展中得到凝练和印证的理论创新和政治宣誓,拥有高度的科学性、开创性及先进性。深入探究并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高校思政课与建党精神的融合方向和重点,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优化升级、发挥主阵地作用提供抓手。简言之,把握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可以为思政教师明确融合“什么”提供指导。首先是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坚持真理主要指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真理。十月革命所呈现的真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革命先驱,振兴中华、救亡图存的根本力量来源于“庶民的伟大胜利”。我党始终将该真理作为革命斗争的根本之道,时刻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引领人民不断开创出全新的历史格局,切实转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坚持理想也指坚守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我党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从没有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执着和奋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创造出伟大、壮观的中国奇迹。其次是担当使命、践行初心。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切创造、一切牺牲、一切奋斗,归结起来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任务。一是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二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三是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担当使命与践行初心都是我党始终坚持、恪守的历史责任。再次是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坚守理想、坚持真理、担当使命、践行初心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必定需要英勇而顽强的革命斗争。有斗争便有牺牲,在革命奋斗的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都付出了牺牲,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不怕牺牲主要指牺牲小我,为人民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作出努力。最后是不负人民、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指忠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所以对党忠诚也代表着不负人民,忠诚于人民。我党始终将“立党为民”作为行动指南,不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脱贫攻坚、反腐斗争、扫黑除恶、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党所展现的人民情怀深刻烙印在百姓心中,烙印在历史的画卷中[1]。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
一、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意义
我国VR技术研究起步较晩,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都将VR引入教育平台。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益探索思政课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理论。2014年底,教育部会同发改委等五部委了《构建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法》,教育信息化战略是新时代教学改革大背景,信息化手段是增加教学感染力、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有效手段,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融合信息化提供了时代机遇;相反,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也丰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二)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困境。随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代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把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实现,可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组织保障受限、经费投入不足覆盖面小、校外实践教学存在安全隐患、考核难等问题,实现移动学习,更好地与学生生活无缝衔接。(三)有利于思政课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了教学应用的智慧、互动学习的智慧,精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的智慧,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巨大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给教与学带来一场全新革命。特别是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人工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信网络的普及、VR技术的成熟等,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推广能够实现,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建立“VR实践体验区域”,这些做法只是解决了硬件设施的问题,而没有针对融入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找准VR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结合点。(一)结合课程教学逻辑体系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唯技术而技术,所以要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融合的教学逻辑体系。思政课共分为五门,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是离不开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应该结合思政课的教程进行设计。或是体现时间维度的教学点进行研发,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40年等,或是体现内容维度的教学点进行研发,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加大对这一技术的研发,要紧紧围绕课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创新虚拟环境,使人物入侵式的感受更加真实,场景和模式更加多样。”(二)结合异地红色资源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受经费、场地、人数、时间等限制,难以实现全覆盖和多次参观体验。特别是异地有价值的红色基地,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实现有指导下的全员参与。如果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开发相关配套产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增加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效性,能够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联想,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实践教学特色。(三)结合常用平台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创新。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这样三个方面。在这三种实现方面中,第二种建立“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浸入式体验的技术要求与财力投入最高,而学生手机客户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互联载体。因此,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和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创新更有利于实现与学生生活无缝衔接,移动学习。为此,应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承载虚拟现实(VR)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展示平台,推送VR全景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轻松完成网络参观,实现场景的真实再现。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高校思政课改工作探究
一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阐述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阐述。“互联网+”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依托下所实现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的转型与升级。简单来讲,“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绝不是将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地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它是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上的进一步成果,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以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正确行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1]现的强有力保证。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比专业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他们才能认识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做好准备。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校园,有些大学生“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教学问题:(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由于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安排上给予太多的考虑,随意性比较明显。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教师教学能力对于该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保证,那么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但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根本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只会每节课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念PPT,导致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实质上的利益,但是其潜在价值却不容忽视。可以说,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作用、效能,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身心,并且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在网络时代,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些信息中很可能会包含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带来消极影响的内容,从而给学生未来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而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让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坚守本心,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应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作用[3]。(二)教学方式老套。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似乎只想安于现状,并不想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从而使得他们的教学方式非常老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基本上,这些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然后呆板地把上面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等。坦白来讲,这种教学方式可能能够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监督,基本上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制力,如果学生不能具备一定的学习自主能动性,那么他们就会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迷失自我,把时间都浪费在“及时行乐”上,这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己、对父母、对教师不负责任的体现。(三)考核方式不合理。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节课考核方式都不太合理,形式化现象严重。所谓的考核,其实就像是“过家家”一样,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可言。比如,有的教师会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安排考试,有的教师更简单,直接让学生上交一份论文即可。这种草草了事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让教师真正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情况的发生。考试不仅应该起到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作用,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使他们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做好准备。而当前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就导致考试的意义和作用逐渐丧失,甚至成为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工作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使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够引入到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中的教学新技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能够及时完成课程改革工作,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发展的目标。(一)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学校可以提高教师招聘门槛,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学历、专业等做出明确要求,形成第一道保障教师队伍质量防线;其次,学校还应该给思政教师安排培养培训,让他们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使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满足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最后,学校还必须严格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并且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该活动当中,让学生给教师打分,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对评分较低的教师予以警告,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教学工作的不足,并且及时改进。[4]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永远是高校思政课改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后面的课程改革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一代的教学技术都可以是推动思政课改高效进行的重要力量。[5]而教师必须要看到这些教学新技术的优势,并且积极主动地把这些教学技术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并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目标。(三)保证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考核并不是为了“卡”学生,而是为了能够督促学生学习,并且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收集信息。[6]因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其价值和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的形式,一方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他们临场应变能力有一定的认识。
高校思政教学研讨
本文作者:余进军工作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的特征和形式
网络是一个“无地域”的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地域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阶级文化所共生的地方,是一个文化与信息的大杂烩,其中真理与谬误并存,科学和伪科学同在。网络时代使个人成为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分享者。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发表言论,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能够体验到现实无法做的事情,如发泄不满。它的自由、欢快与现实生活的拘谨与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传播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简单的,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是复杂的。复杂网络传播不是说网络是复杂的,而是人们用复杂思维和复杂网络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播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互动模块被开发出来,如博客(Blog)、QQ、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这些都为大众提供很好的便利条件。博客又称“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像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和更新。它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交流情感和信息,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以腾讯为代表的QQ在2011年底,其用户已达5.521亿人。QQ的广泛使用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和发展。博客和QQ空间是否受到欢迎,主要是看人气指数,而人所指数的衡量是以点击率作为标准的。现今大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成为QQ使用的主力军,而“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成长与网络的发展是同步的,其对网络的依赖性极高。微博,就是微形博客,可理解为“一句话博客”。在微博中,每名注册者都可以“关注”和“被关注”,只要你去关注,就形成以你为中心的小圈子,只要你被关注,你就成为其他圈子里的一员。由于你被关注,你的圈子也与其他的圈子就形成了“小世界”。论坛,又称BBS,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模板,用户可以在上面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得如何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就不能更好把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网络中舆论行情,就无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共享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和知识信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加强正面的宣传及影响,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及其他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的积极部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精神理念,以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和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准确地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信息。同时,网络的平等性、自主性、隐匿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中,应鼓励其大胆地表露想法,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状况,帮助其解答某些敏感或困惑问题,尊重保护其隐私,增强其对教师的信任。在网络环境中,它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改善了信息传输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信息是可以掌控的,也很容易对错误的观念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加工,但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任意地供网民、浏览和下载,某些西方国家借着网络大肆宣传符合其政治、经济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1]。某些信息打着民主、平等、人权和自由等幌子宣扬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信息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侵蚀作用,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某些大学生误入歧途。但要控制和过滤这些有害的信息源却极其困难,为此高校急需建立一支熟练网络技术、懂得教学规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加强网络道德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宣传,健全网络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养成道德自律,这对有效预防有害信息的渗入很有帮助。
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原则
摘要:高校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标准化背景,立足于当前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学情,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尚存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举措,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
关键词:标准化背景,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育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综合全面人才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教育战略,解决好人才根本问题[1],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建设,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先进价值观理念,并利用思政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培养综合型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引领。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在标准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研究
摘要:感化功能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这种功能的发挥以情感共鸣为前提,以实践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为作用机制,并在社会实践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认知、激励、协调和升华等诸多积极效应。为充分发挥感化功能的积极效应,应从社会实践的结构性要素出发,积极利用实践基地资源设计“感化点”,鼓励教育者的全“心”投入,增强教育过程的“感化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感化功能的内生性动力。通过结构性要素的改善优化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结构优化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研究中,大多是抽象笼统地谈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感化功能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社会实践通过感化功能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积极效应,针对性提出优化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基础性意义。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
关于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解,既不是萨特所解释的“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1],也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2],而是有它的特定内涵。要理解社会实践,可以引入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观。他认为,任何社会实践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实践空间是什么?实践逻辑是什么?实践工具是什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节的社会实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实践空间始终都是具体的实际活动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空间领域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如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工具是体验、服务和调研等。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就是指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通过体验、服务和社会调研的方式深入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培养、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灌输”,更需要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内在感化的重要路径。理解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首先要理解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感化。情感共鸣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感化也不例外。社会实践实施感化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满足”的基本条件来源于主客体双方具有共性,共性越多,感化越容易;共性越少,感化越难;缺乏共性,则无从感化。感化以情感为纽带,由于感化并不像说服等其他教育方法那样直接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而是通过情感的变化推动对象在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社会实践感化功能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情感共鸣。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体验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体验所产生的情感选择和情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学指出,带有强烈情感内容的体验会使神经元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刺激的强度导致有关神经元在很长时间里对相似的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产生响应,人们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以后类似的情景刺激下,会在记忆中再现当初的情感体验。”[3]社会实践所激发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当这种记忆的形成在群体性活动下完成时,它会促使大学生更易形成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使大学生获得情感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变成大学生相应道德体验的稳定的倾向性反应。因此,人们如果在某种活动中曾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会在以后的情境中倾向于重复类似的活动。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理论知识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将更易接受类似性的活动,同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对理论认知这种积极情感的认同。这就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体验—反应式来表达。思想政治素质要真正转化为个人素质还需要依赖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和实践的生活体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过程中,大学生把自身作为客体,以自身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革命教育、历史教育和现代化教育资源,由此形成教育资源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效应分析
高校生思政状况调研
1、引言
目前,“90后”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剧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精神需求和独立的意识。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当前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2、被试
本研究发放问卷33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达94.2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试中,男生144人,女生167人;汉族283人,少数民族28人;学生干部166人,非学生干部145人;16岁以前主要生活区域为城市169人,乡镇105人,农村37人;被试就读院校分布在黑龙江、山西、北京、安徽、吉林、辽宁、山东等11个省份。
3、研究结果
3.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此项问题旨在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政府及共产党执政能力持怎样的态度,考察当代大学生是否认可中国现行政治现状。在本研究的被试中,262名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占总人数的84.24%;49名大学生不愿意加入共产党,占总人数的15.7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题中,311名被试的平均得分为1.56分,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64人,赞同者127人,不确定者15人,不赞同者3人,非常不赞同者2人。在所有被试当中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占到总人数的93.57%,表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比较满意态度。他们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我党的认同度较高。在“中国政府对汶川、玉树、舟曲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救援情况,让您感到?”一题当中,被试平均得分1.79分,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08人,赞同者176人,不确定者13人,不赞同者11人,非常不赞同者3人。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284人,占被试总数的91.3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国政府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救援工作,而且也较为相信中国政府的救援能力和爱民信念。在“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持有怎么样的态度?”一题当中,被试平均得分1.94,其中持非常赞同态度者100人,赞同者149人,不确定者47人,不赞同者10人,非常不赞同者5人。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者249人,占被试总数的80.0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持积极认可态度,关心国家大事,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的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高校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标准化背景,立足于当前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学情,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尚存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举措,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
关键词:标准化背景,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育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综合全面人才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教育战略,解决好人才根本问题[1],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建设,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先进价值观理念,并利用思政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培养综合型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引领。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在标准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分析
融媒体能充分融合各种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资源的特色,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媒体资源的功能、手段和价值得以全面提升。融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也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毋庸置疑,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1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1弱化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都积极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十分丰富,但却纷繁庞杂,存在许许多多的不良信息。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辨别这些不良信息,错误地接收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动摇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会加大高校思政教育难度,弱化高校思政教育成效[1]。1.2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加之教材内容深奥,理论性强,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更不能有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快速便捷而又准确的发现自己喜欢微课与慕课或者各种有用信息,并能利用碎片时间随机开展自主学习。所以,在融媒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
2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2.1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由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完成,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这不利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在融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与学校这个时空范围,高校可以通过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班及QQ和微信随时随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从而打破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空壁垒,真正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体系。2.2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政课,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沉闷,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于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上大量信息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线上与线下教学无缝对接,微信、微博、QQ及各种教学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与方法。2.3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他们依赖微媒体获取信息、发表看法,沟通情感。将微媒体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更能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3]。
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的产生,基于两大历史事实:一是因为近代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社会分工趋向精细,社会需要能够专门负责从事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希望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任教师”。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思政教师特定的专业成长要求。二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了大规模的教师职业岗位不足,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与之相适应,由此就出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自然,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也包括在其中。
一、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定位
首先,要正确区分教师的思政专业成长和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两大命题:一方面这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围绕思政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这二者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前者主要在于探析全体教师在展开思政工作时的专业成长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政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展开思考与分析的。因此,二者不是同一个命题。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讲,其实是对狭义的思政教师或专职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由专门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众所周知,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更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政治信念的树立等,因为这些才是思政教育追求最根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