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7:08: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师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师德论文
1.绪论
师德是教育之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队伍,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进行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一年的学习,使我对“师德”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师德师风建设分析
本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第一重要。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反腐”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个口号时,让很多一线教师疑惑,教师哪里有腐败的机会呢?对于站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腐败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学术的弄虚做假、挪用科研经费、剽窃和抄袭。大家试想一下,老师要求学生“从小不能抄袭”,而作为高校老师却进行“论文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这如何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是让人最不能忍受的,因此爱国守法对教师来说第一重要。
(2)敬业爱生。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忠诚事业,志存高远,以教师职责为己任”。但如果想做一个师德高尚也就是所谓“好老师”的话,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关爱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如何关爱学生呢?除了要关心学生,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冷暖,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同等重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学生时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想更快的适应社会,在大学时期就要锻炼做事、为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教师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人格和观念”这也是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些观念可能不同于教师的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正确引导使他们健康发展。
优秀师德提高高校师德建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荀子的尊严而惮;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规范着历代为人师表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现代教师师德的基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了公民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总书记在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而且还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起到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因此,解决新时期的师德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吸取传统道德精华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以德教人”、“以德育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要努力吸取传统道德之精华,做到以史为镜、以德立校。
浅谈高校的师德建设
摘要: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频发的高校“师德失范”事件,昭示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而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并探讨了师德建设的内容及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家,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素质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而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频发的高校“师德失范”事件,昭示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于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总体趋势是好的,仍有大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师德、值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先进教师。然而,在国家转型新时期多种因索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新矛盾。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多种利益诱惑和更多的选择,导致一些老师已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渐缺乏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上出现备课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上课敷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更新不及时,照本宣科。学生工作中借考试、评奖学金、评优秀称号和申请入党收取学生费用给部分学生开绿灯等现象。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仅把“教书”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更谈不上“育人”。更有老师利用教师职业性质和职务之便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
高校师德建设思考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书育人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师德建设总体趋势良好,但还存在着社会大环境牵制师德建设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教师忽视师德建设等问题,需要从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环境、完善高校师德建设机制、唤醒教师自我提升的觉醒意识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高校;师德规范;师德建设;教育制度;自我修养
党的率先提出要教育强国就必须加强师德建设的理念。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
一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第一,政府要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出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1]通过多元化宣传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工具,多渠道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引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四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者。第二,对教师的社会地位予以提升。有一批优秀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深刻践行师德规范的要求,树立了楷模,对这些优秀教师应加大表彰力度促进师德建设。比如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段江华老师从教二十八年来,热心参加慈善活动,资助多名寒门学子完成艺术梦想,被授予“时代楷模”、“最美教师”的称号。通过大力对段江华这样的模范教师进行奖彰来激励整个教师队伍、感染社会大众,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强化师德建设经费保障。政府要优先保障高校师德建设,加大对师德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支持师德建设,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开展师德教育从而提升教师能力、拓宽师范教育范围从而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为了规范使用经费,保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对经费未落实现象严惩。
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1当前保定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与人类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每个职业都有自身的道德规范及准则。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本职业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而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最关键的部分。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须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教师在师德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操与品质,成为教师在与学生、同事、社会之间调节行为关系的行为准则。来到21世纪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校教师在不断的传承师德,应对着多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获得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与认可,但不可否认高校师德建设中仍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在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分,认为保定高校师德存在以下问题。
1.1政治理论素养不足
通过对保定高校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是拥护党的基本方针与路线。但是调查问卷表明:2.3%的教师不够关注社会;1.2%的教师不关心时事政治;1.6%的教师不能正确面对社会不良风气。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足,表现为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缺少对时事政治与国际形势的了解,在课堂上有关时事的言论不严谨。
1.2职业价值观模糊
对于每个教师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感到自豪。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多种经济体制与分配方式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使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冲击。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摘要:文章从定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起点,找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明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侧重点,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结合点五个方面思考了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师德师风;师生关系;教学质量
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建设符合要求的师德师风,应该要建设怎么样的师德师风等。这一项工作不仅是提升教师自身的品质和素质,更是一个学校整体素质的体现,是实现高效率、高品质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所以要想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从以下五点内容进行思考。
一、定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起点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是知识的散播者,同时也是我国科研道路上的重要人物。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能力水平、文化程度的高低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间接影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首先,我国各地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的师德师风程度,即素质建设工作起点是非常高的。当前说的起点高主要是说建设工作的要求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点。第一,教师主要工作职责是通过自身的素质、文化、道德行为等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自己的态度,和学生做朋友。第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不仅会对在校的学生造成影响,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学校环境中,那么,其学到的品质就会影响自己的家庭甚至是周围的人群。第三,教育工作者树立责任意识是非常重的,并且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还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因为毕业就结束,这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带着这种品质进入社会或家庭中[1]。第四,教师这一职业自身就有很强的特殊性,其工作时间和教学质量都是很难得到保证的。所以,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时,要凭借自身的约束性进行教学,且岗位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第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上升,让我国的教育行业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得不让其提升对教师的要求,这样教育工作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其次,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教师团队都有明显改变,这在无形中也决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标准。这里所说的高标准,主要是指建设工作的概念和思想要跟上社会的步伐,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很多高校的规模也发生了改变,师资团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并且整体的学历也得到了提升。新社会的人才他们的想法和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是不同的,这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高学历、新思想的加入也让学校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发展。最后,从我国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入手,年轻的新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希望,同时,也是创新教育体系的主要人物。近几年,大量的毕业生都选择了教师这一岗位,但是,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导致很难展开教学工作,而学校对新加入的教师进行相应培训工作就成了重要的任务,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让他们能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二、找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
高校师德建设探索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要按照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工作体系、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拓展宣传教育考核监督组织路径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高校是全社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全社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高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1.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精神回顾。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愈来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回顾这些年有关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颁布,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等作了具体全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颁布,其中也包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进入21世纪,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越来越清晰,具体目标也更为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以师德建设作为文件名下发的正式文件,对于推动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迈向规范化的重要成果,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此后,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吁建立师德考核档案。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该意见作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最新指导精神,提出了诸多新的具体要求。它强调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遵循高校师德建设规律,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个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特别是明确了高校教师的七条禁止行为,俗称“红七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件对于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2.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些要求相互衔接、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形成了对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要求,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的行动指南。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并详细阐释了好老师应具有的四个方面品质,即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方面品质中,三个方面是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谈的,师德是核心。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发表讲话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这“四个引路人”强调了教师的使命重在育人、做“人师”,具体要从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四个方面引领学生成长。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教育实践的两大重点领域,“前两个统一”是在教学方面的要求,“后两个统一”是在科研方面的要求。“四个统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在这两大领域的具体体现。可见,“四有”是基础,“四个引路人”是目标,“四个统一”是路径。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德,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高尚品格、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高素质人才。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是为了立德树人。坚持“四个统一”,是对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责中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成为“四有”好老师、担当“四个引路人”的具体路径。党的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的召开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文件,是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对新时代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文件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明确将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弘扬高尚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4]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综述
【摘要】党的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为人们的前行提供了方向和动力。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韩愈的《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师德师风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影响极大,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树立榜样。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进步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所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我国目前针对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师德师风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体现了师德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文化进步的基地,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教师来培养,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相当重要,利于教育的进步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德建设启示要求
1深入研究,查找不足,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师德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1.1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1)有效规范了教师入职机制。目前,各高校都已制定了严格的教师任职和聘用标准,实行岗位准入机制。高学历要求便是高校教师聘用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高校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修的方向。在满足了学历层次、学术成就、工作经历等基本任职条件后,再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才能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教师。(2)有效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以及有潜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有作用的成员,也意识到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激励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学识的自由追求,鼓励他们获得各种富于思想性的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已基本建立。
1.2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
(1)师德建设的主体参与不够。在师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教师主体参与性不高或态度消极等问题。同时,极个别的高校教师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也有的教师因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产生的压力等问题影响工作情绪。此外,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而轻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师德建设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等未能普遍实行,师德建设的成效也就微乎其微了,严重影响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质量[1]。(2)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不强。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时,许多高校对教师缺少师德监控,或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都会导致师德建设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监督制度虚置,没有强调执行;第二,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第三,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师德表现情况在教师职称评聘时往往被忽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碰到具体的违反师德行为就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处罚[2]。
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下的新生产物,是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但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其中师德建设效果更是收效甚微,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投入热情、工作态度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本文对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研究师德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分析;师德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就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历史长河延绵至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师德要求。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师德状况呈复杂化趋势,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忽视。
一、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由于办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经济待遇及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等都异于公办学校,致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教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科研积极性不高。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校通过教学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但科学研究同样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睿智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与钻研。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高校教师应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双管齐下,但在民办高校中,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经费或科研奖励不足,上课课酬是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屑于科研活动,又或者因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暇顾及科研,凡此种种,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