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6:11: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就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就业

高校毕业就业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三、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要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需要人事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四、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于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查看全文

高校就业总结讲话

一、**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简要回顾(略)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略)

三、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以赴,精心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高校生就业规范计划

一。校园创业环境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学生兼职的市场非常广阔。

学生兼职是学生减轻自己经济负担的需要;学以致用的需要;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增加社会经历的需要;为走向工作岗位大基础的需要。

团体消费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流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必然。

团体消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团体消费使人们节约金钱,节约时间,用尽量小的投入获的最大的消费实惠,学生团体消费就更有市场,学生是纯消费者,品牌意识和品牌忠诚度非常高,学生消费也是走在社会的最前沿。团体消费是个性。品牌。实惠最佳消费方式。

打造高校团体消费终端市场,其商业市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查看全文

高校就业辅导员就业指导探析

【摘要】文章叙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建议高校辅导员要强化自身的角色,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发挥辅导员自身角色上的优势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关注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变化,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毕业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实现就业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就业辅导员;毕业生;就业指导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相关资料显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的最大值。毕业生的人数激增却带来不一样的局面,一方面呈现出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能让我们高校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成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增加学校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企业节约了培养新员工的时间,故就业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端正职业心态。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就业辅导员的角色,搭建好用人单位和学生间的桥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校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心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的成功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家庭、国家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服务工作,将更好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当代的就业环境。为顺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和提倡国家就业政策的号召,作为就业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个人使命感,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第二,让学生意识到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该学会适应现实的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和祖国偏远地区工作。随着行业间的竞争力加强,为了招聘到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大型企业都纷纷提前举行大型招聘会,而不少学生选择备考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无暇关注各种招聘信息。作为就业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就业时机,提醒学生及时做出调整,学会未雨绸缪,珍惜每次招聘的机会。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素养。在校大学生由于自我认识不够,面对求职中的迷茫、沮丧时,经常不知所措。作为亦师亦友的辅导员,应当经常给予他们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在校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专业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为首要目的。在校期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待人接物相关礼仪比较欠缺。所以作为就业辅导员更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养。在日常就业工作的开展中,把传授相关求职择业技巧、人际交往礼仪、就业政策的介绍作为工作的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应该借助学校的社团组织,组织相关的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大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求职状况,为未来真正踏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学生的求职成功率。3、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将就业工作落实到位。就业辅导员除了向毕业生提供相关的求职技巧和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外,更多的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服务性工作。特别是毕业前夕学生将面临着很多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性通知,如户籍的迁移、就业方案的调整、报到证改派、暂缓就业办理等手续,所以在就业工作的开展中,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就业辅导员应该将相关通知落实到位,认真审查学生的每一项材料。

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就业提升路径

疫情期间,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产业逆势上行,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新业态就业规模和占总就业比重逐年递增,成为稳就业的一支生力军。同时新就业形态具备特有的岗位特征,打破传统8小时工作制,劳动者选择工作时间自由度提升;打破传统固定工资制,劳动者依据个人能力,实现多劳多得;打破办公室工作形式,工作地点不固定,办公更加灵活多变,对毕业生吸引力与日俱增。

现实困境

为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就业岗位分布、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情况,调研组在收集大量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QQ等平台向用人单位发放回收有效问卷30份,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等省内15所高校毕业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410份。采用系统统计和人工汇总相结合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新就业形态就业存在的问题。岗前培训不足,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系统的岗前培训不仅可以帮助毕业生尽快掌握工作流程与方法,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实现从学生到就业人员的身份转变,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还可以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就业人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单位可持续发展。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中,仅有26.67%的单位“组织了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仍有20%的单位“未组织培训”;在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未组织培训”的单位占比高达41.71%。岗前培训存在着很大的供求差异,部分用人单位受自身实力限制,无法承担培训期间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培训费用,导致职工岗前培训缺乏或止步于“蜻蜓点水”式的表面功夫。灵活就业为主,社会保障不健全。新就业形态就业以灵活就业为主,灵活就业存在职业边界模糊化、劳动关系虚拟化和去雇佣化的特点,而现有的工伤、失业保险制度以劳动关系为前置条件,导致灵活就业人员不能参加工伤保险,且现有的社会保险险种对灵活就业人员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灵活就业人员的需要。从用人单位角度调查看,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比例最高,均占86.67%,但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仍有少数单位未能为就业人员缴纳任何社会保险,大部分单位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全部社会保险。从毕业生角度调查显示,28.29%的毕业生不认为“每月从工资中扣出一部分来缴纳社会保险,是很有必要的”,部分毕业生未能正确认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文张霞解恒岩要性,社会保障意识不足。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增加维权难度。劳动合同可以直接证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规范双方权利义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新就业形态中存在大量平台经济,这些“平台—个体”或“企业—平台—个体”连接模式完全不同于原来劳动力市场的契约关系,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但部分用人单位拒绝与毕业生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委托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合同,这种劳动关系认定难度大,一旦出现劳动纠纷,将很难维权。少数毕业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13.17%的毕业生认为“签合同会限制自己选择的自由,会受到诸多限制”,还有14.39%的毕业生“不关心、不清楚签合同的事情”。提高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意识,防范劳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跳槽率高,政策红利无法覆盖。由于新就业形态就业形式自由灵活,工作时间弹性大,收入不固定,更换工作频繁,工作地点变更大,毕业生跳槽率较高,不利于毕业生享受国家相关的政策红利。在入职后享受政府各项政策补贴方面,高达68.54%的毕业生“从未享受政策补贴等红利”。政府颁布的很多利民政策与社保缴纳时间、户口、居住地等条件挂钩,如毕业生工作变更过于频繁,意味着容易出现社会保险缴纳间断或延迟,甚至还存在工作地点频繁变动的问题,在现行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下,毕业生将很难保障正当权益。

提升路径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新就业形态就业提供保障。一是探索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的保障试点。政府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完善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政策,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单位职工享受相同的待遇政策和标准,将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松绑,允许单独参保工伤保险,将工伤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参保人员无需个人缴费等新路径。政府可将商业工伤保险保费纳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前扣除,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个人购买商业工伤保险,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驾护航。二是探索新职业、新工种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就业形态就业岗位的发展,都会经历岗位人员由少到多、岗位规则从无到有、岗位技能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制定全新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规范,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政府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探索推广“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等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增强新职业就业人员信心,提高劳动者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和职业技能,不断激发自身创造性,促进个人就业稳定性。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职业入职门槛,促进新就业形态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才的专门政策。随着新就业形态逐渐成为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新经济人才成为重要资源。政府要在购房、落户、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专门人才政策,大力招引新经济人才,维护新经济人才的切身利益,促进人才招得来、稳得住,提升地方稳就业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强化用人单位责任担当,为新就业形态就业增强动力。一是畅通产学合作,构建人才共建、共育模式。目前,高校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脱节现象,部分专业出现“学校热、单位冷”现象,不仅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用人单位人才补给。推动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势在必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产学合作阵营,形成人才共建、共育新格局。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牵头制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规则与机制,既助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又促进用人单位实现职工培养、应用技术改革和产品转型升级。二是借助“互联网+”,健全职工培训体系。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平台型经济组织,将自身定位成信息和需求的撮合者,不为新入职的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或者只提供文字或视频自学材料,不对培训质量进行考核把关,导致新入职就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参差不齐,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用人单位要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变化频繁、工作时间弹性大等特点,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分别开展网络课程培训,严格控制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明确规定完成全部培训课程且通过考核的就业人员才能入职工作。要加强就业人员等级考核,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用用户双向评价反馈、大数据检测等手段,完善就业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借助第三方信用评级系统,确保考核与认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三是履行保障义务,共担风险、共享政策红利。用人单位要正确审视社会保险等保障对就业人员的重要作用,积极尝试更加合理的方式,保护就业人员合法权益,提高就业人员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探索“工伤保险+补充保险”的“1+1”模式,发挥自身资源集中、需求集中的优势,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就业人员缴纳其他种类的补充工伤保险,完善多种类型保险搭配组合。要及时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人才政策、行业政策等,通过各种方式将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传达给就业人员,积极协助其办理相关申请手续,享受相关政策红利,增强就业人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高校育人根本,为新就业形态就业打牢基础。一是以优化课程设置为立脚点。高校是人才的输送高地,要紧跟新经济发展步伐,从地方经济发展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专业基础,科学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开设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要加强课程内容改革创新,立足专业基础,结合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实践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实现与时俱进。要加快培养方式转型升级,培养更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通过项目实践、工作坊、工作室等形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支持教师将新经济产业项目引入课程,提高学生项目实战经验,扶持学生在新经济领域创业,实现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二是以强化政策宣传为着力点。目前,部分毕业生对当地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导致相关政策无法有效地惠及毕业生。高校要承担政策宣传责任,搭建信息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讲解政策,并主动邀请政府部门就业创业工作人员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讲座、视频、图片等方式宣讲政策,拉近毕业生与相关政策的距离。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设置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与咨询室咨询专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全方位为毕业生答疑解惑,促进政府有关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落实。三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点。高校要与时俱进,将校企合作当成新经济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将高校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所需技术产品,校企依托具体项目展开合作,校企之间共建研究中心、企业、大学科技园等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可以与政府、直播平台合作,由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高校提供高素质大学生直播人员,直播平台提供平台、技术支持,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人员进行运营管理,共同合作,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张霞 解恒岩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事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和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副省级市人事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6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职能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使用好、开发好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职能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

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把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定期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政策信息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岗位信息,加强供求信息的分析预测,制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信息质量,确保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供求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要依托人才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的沟通。组织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每季度定期举行的网上联合招聘活动,继续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更有效地发挥网络招聘在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18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或动员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执行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

二、切实保障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督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依法与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并全面履行劳动合同,根据企业工资制度和高校毕业生所在岗位合理确定其工资报酬。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常规检查,重点检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招用高校毕业生过程中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支付工资报酬和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三、在开展青年职业见习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就业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6号)精神,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作用,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切实加强工作领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年达到495万人,已成为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其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各地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深入分析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并细化相关政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工作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做好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后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职业资格培训、劳动保障事务等各项就业服务工作,为巩固和提高初次就业率做出贡献。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门服务窗口的作用,向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积极举办适合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并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免收门票。推动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与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好每季度的“高校毕业生网络联合招聘周”活动。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合作,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强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积极推开“双证书”试点。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事务,在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和社保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

查看全文

高校毕业生面向就业意见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做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认真贯彻好《意见》精神,对于实施人才强桂战略,推动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建设,构建和谐广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面向基层就业、锻炼成才。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高校要认真组织在校学生参加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区情、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充分认识到基层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重要途径,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主动性。

三、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一是建立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对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由国家代为偿还。二是实行来去自由的户籍管理办法。到我区乡镇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留在原籍(家庭所在地)或迁往实际工作地。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签订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要建立集体户口,由所在地公安机关予以落户。非公有制单位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或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挂靠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待落实工作单位后,户口迁入实际工作地。三是提供免费人事档案管理。到我区乡镇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广西服务期间),需要人事服务的,由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服务。四是提高见习期工资标准。对到乡镇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试用(见习)期间,其工资标准按试用(见习)期满后的工资标准确定;到我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2档工资标准。五是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对到乡镇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2年以上的,今后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在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试用(见习)期可按实际工作岗位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六是加分升学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到乡镇基层就业服务满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志愿者,报考广西区属高校成人专科升本科或报考广西区属高校研究生的,均可加10分。七是合并计算工龄。经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手续在乡镇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志愿者,进村、进社区工作和到非公有制单位、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服务年限可以合并计算为工龄。按规定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到国家机关或招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也同时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四、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各地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设立专门窗口,为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经营提供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包括建筑业、娱乐业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个体工商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高校毕业生正在申办前置审批和正在筹建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先办理登记注册,核发有效期为3个月至1年的营业执照,在执照经营范围中注明“筹建”字样。

五、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一是享受国有企业员工有关待遇。在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同等对待。在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奖励、选拔优秀人才或申报荣誉称号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员工一视同仁。二是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督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聘用高校毕业生时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对随意拖欠或克扣工资、拒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并向社会曝光。要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法律援助体系,为他们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对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由市、县(市、区)有关部门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建立见习基地或提供见习岗位,安排见习指导老师,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当地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有关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人事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