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6:04: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

摘要:教育是国家进步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快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相关措施,并分析了未来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模式

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查看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

一、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现状反思

(一)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在结束了大学生涯之后,就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但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只顾着享受象牙塔内的安逸,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观念决定的,更是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同时,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没有重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师对于思想教育的忽视,或者形式化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只关注技巧教育,忽视文化教育

重视技巧教学,忽视文化传承的教学问题存在于许多高校的诸多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知识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关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美术技巧与方法。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到美术艺术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美术教育之后,只了解了美术艺术的一点皮毛,没有深入思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持,美术学习是不尽完整的。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承,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三)只培养知识能力,忽视综合能力

查看全文

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讨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安全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把法治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律进学校。”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仅仅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具备法治观念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既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同时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二)高校安全教育是保障校园安全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叠加,各种思潮复杂化,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安全意识薄弱、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应对各种安全问题能力差,使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成为各类案件、事故的高发地和受害群体。2012年北京市破获的一起高校系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的弱点,在11所高校盗窃作案25起,案件造成经济损失约20万元。甚至还有些非常惨痛的教训,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事件以及女大学生打黑车频频失联等,这些都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新时期,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校园正常学习、教学的现实需要。(三)高校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教育的目的促进人的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包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认识、以及安全行为和相应的心理状态。安全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高校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系统的安全意识培养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效能。

二、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效果不理想。自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把安全逃生纳入课堂教学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计入学分在全国高校逐渐得到落实。当前高校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说明安全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教育新的内容也次第产生。目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大多采取理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缺乏吸引力,安全实践演练因为场地、费用等在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不高。(二)安全教育模式创新不够流于形式。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融入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而高校开展安全教育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继续沿用一些传统的模式,在开学初、新生报到、案件高发期以及在校内发生安全稳定事故或接到上级有关安全通知时候,才会以宣传展板、安全宣传单、横幅、警情提示等方式加强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缺乏经常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三)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一些高校更多关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安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安全教育起不到预防作用。学校保卫工作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处以及二级学院等学生工作管理者多能认识到“安全稳定重于一切”的意识,但是现实工作中,缺乏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二是学生安全意识缺乏。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贵重物品手机、笔记本电脑、钱包随处放置,走路经常低头玩手机,对陌生人没有戒备心,出门乘坐非正常营运车等,这些安全隐患都和学生安全意识不足密切相关。

三、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索

(一)与时俱进,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国内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内容都能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不断。从宏观层面来看,由此产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问题。以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关注。这些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内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要。(二)借助新媒体,构建安全教育综合平台。据国家互联网中心统计,目前高校校园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学生手机使用率达到100%,在校大学生78%以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利用“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理念,建构起集自助学习、交流服务、考核管理为一体的多元综合平台,为增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一是搭建安全教育互联网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学习到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生活与安全方面知识,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安全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需求,在系统中自主选择学习,从而建立自身的安全知识体系。二是搭建互联网安全教育交流平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平台联系网上在线客服,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尽早排查身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问题发生。三是搭建互联网安全教育考核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学习时长、学习内容来全面考核并及时掌握每个参加自主学习同学的学习进度、安全素质。(三)建构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凝练安全文化,构建高校校园安全体系。用安全文化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校园安全文化的认同,才能确立长效安全运行机制。校园安全文化必须以物质基础为依托,要注重校园安全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消防、技防设施系统,不定期地排除各类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以建章立制为保障,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做到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和谐的安全氛围。二是构建一个实践演练阵地,落实安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安全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演练中安全防范技能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针对校园火灾、校园暴力、地震等突发事件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学生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借助安全专业队伍,构筑示范成员阵地。高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成员如警察、消防员、安全专家开设讲座,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解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传授相关经验,让学生对对安全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接受学习更主动、更积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文

高校生思政教育思索

一、前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践活动,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在活动中确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公益活动。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促进高校优良文化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拓展,从最初的校园活动扩展到校外的活动,包括扶贫扫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一些重要的社会公益服务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自愿性、业余性以及公益性。即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工作是自愿的,利用的是业余的时间,从事的是公益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自愿性以及公益性可以增强大学生公益活动时的自觉行为,提高大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它不仅仅体现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其实效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实效性。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出现,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实践生活中来,大大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探究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审美标准日益提升,对于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如今的高校美术教育,近年来广受外界关注。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作者分析现今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建议

现今高校学生接受各方面的教育,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如今,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仅仅以临摹为主,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我们亟须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一、高校发展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美术教育具有教育、审美、认知等三大功能,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美术绘画等方面取得成就,还能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众所周知,美术创造即为思想碰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灵魂的交流,很多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容在此刻尽数领会。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知生活、感知自然、感知世界,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高校发展美术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更是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现今高校教育下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艺术教育讲话

一、近年来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人才的艺术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己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年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省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明显增加,教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许多学校结合实际,开出了一些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

(二)以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比赛)为抓手,引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艺术素养。我省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艺术展演中取得好成绩。**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表演类节目荣获一等奖2个,书画作品荣获一等奖17个,论文荣获一等奖25篇,并获优秀组织奖。

(三)艺术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师资结构更加专业,更趋合理。一批受过专业训练、高学历的音乐、美术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

(四)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大为改善。许多高校在迁建过程中,规划建设了一批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多媒体艺术教育室等。

查看全文

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对策分析

摘要:民间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将民间美术教育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民间美术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教育者应该清楚认识到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将民间美术融合到高校艺术教育中。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对策

民间美术凝聚了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余,用这种艺术形式展现精神生活,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美学艺术,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点,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气质。民间美术是现代美术形式的基础,为现代的艺术创造提供管理灵感,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创作的应用,增强了艺术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增加了表现效果,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所在,为其提供了历史厚度,是我国现代艺术生命力的保障。民间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将民间美术教育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树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利用高校教育体制,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民间美术,在新时代下,对文化的本土回归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一些高校提高了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开始补充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设置。但是取得的效果不尽人意,有些虽然有改动,但是内容和数量较少,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正真的让民间美术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意义和民间美术的价值所在,片面强调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的色彩和技巧,忽视了本土美术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使很多人认为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是阳春白雪,而民间艺术是下里巴人。但是实际上,民间美术承载的更多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艺术灵魂。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对民间美术有好感的学校,但是其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更别说很好的开发利用。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民间美术这种优质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对本土美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和作用,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二、民间美术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疫情下高校教育模式思考

摘要: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给我们应对和解决的时间和机会,对各个行业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就目前来看,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未完全消散,而在疫情加以应对过程中,尤以教育行业的应对最及时、最合理且损失最小,但无可避免的对高校教育模式仍旧造成了一些影响。本文我们即针对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深度思考,阐述疫情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与影响之外,也对高校教育模式未来发展进行畅想,进而助力高校长远发展。

关键词:疫情;高校教育;教育模式;思考

疫情背景下,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被打乱,学校不允开学、学生不能上学,在所有人都万分焦虑的时刻,线上教学的出现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燃眉之急,确保了教学进度、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之外,也使得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调整和改变,也由此引申出了本次研究主题,希望借助本次研究,可以给予更多高校领导、教职工一些教育教学灵感和思路。

一、疫情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更是给高校教育蒙上一层阴影,教育模式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变。具体而言,疫情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学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疫情快速蔓延、各行各业备受冲击的背景下,无疑加速了高校教学组织结构的变化进度,教育部紧急下达通知,要求各所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用于下一季度的教学安排,原则是不允许承办大型聚集活动的。紧接着,教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强调了高校职责及需要做周到的防控工作,需要就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严峻形势下,线上教育被大力推崇并被赋予教育厚望,使得传统课堂教育被线上教育全面取代,致使传统教学组织发生根本性转变,由过去的集中型授课转变为了分散型授课,也由过去的线下实际授课转变为了线上虚拟授课,这些都基于疫情期间防控的原则及必要性而制定实施,确保了学生在家也可正常学习。线上教育犹如救命稻草,解决了教育行业的重大问题,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居家学习与高校课堂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授课教师不得不转变原有教学方式,只有跟进全新的教学秩序、教学需求和教学标准,才能为学生构建丰富而多样的课程。除此之外,各专业教师还应根据务实课、实验课、研讨课等多种类型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线上教学方案,并需要结合线上教学需要掌握多种教学软件应用技巧,更要把握课程节奏、保证课堂得以互动和学情反馈,这些都需要做到全面颠覆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加强学生专注力、对学生的掌控力,是线上教学中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也会致使教学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二、疫情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优缺点

查看全文

论高校情感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

在近年英国沃里克大学主办的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是超越学生个体,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效果。因此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1]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2]终极目标指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其对个体、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健全个性的形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特征

凝聚性:情感教育的凝聚性特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情感的交流、启发等方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凝聚性,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上表现出来。情感教育的这种以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为基本内容的凝聚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集体,为集体尽义务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坚持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利益,在必需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可以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善于在集体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习惯,从而发扬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克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顾集体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调节性:情感教育的调节性特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情感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情绪调控、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态度。情感和意志在人的思想内化、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作为人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对主体的认识和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驱动作用,通过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不断地得到具有积极心理意义的成功体验,抑制其消极的思想行为,更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

查看全文

高校审美教育缺失及对策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美好理想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现代人人格素质的构建和培育。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谈到学校教育时就提到了美育的内容。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审美教育是使人性完整的解决方法,是完美人格的理想途径。当前人类面临着种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审美教育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确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审美教育作为审美育人的主要学科,主要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要想全面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本质和性质,深入探讨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系统理论虽然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审美教育思想却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狭义的审美教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则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的教育,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陶冶人情操、美化人心灵、完善人行为举止的目的。实际上,审美教育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的一种非强制、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且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必须要放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检验和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大学生审美教育就要将对审美教育的考察放到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审美教育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理论。它是运动的美学,注重的是应用和方法,所以从实践上讲,它又属于教育范畴,必须应用于审美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发展审美理论,同时用发展的审美理论指导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使审美教育区别于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体验审美过程,从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创造力和美化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总之,如马克思所言,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审美教育就是要按照审美教育理论来指导审美教育实践。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大学生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审美化,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形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这一学科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超越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审美需求的增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也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当代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缘由

审美教育是区别于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对弱化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有很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考级和考证上,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自我提升,从而导致了自我审美素养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大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地重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等课程上,受众范围较小,而且没有针对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的系统化课程。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上还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大学生审美力的提升,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灵气,直觉和领悟能力较弱,分析问题僵化、模式化,迟钝刻板。目前,很多高校审美教育形式化程度高,实质性内容少,不能起到提升大学生鉴赏力、感受力等审美力的作用。强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标,要实现以人文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

三、应对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的对策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