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5:50: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后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研究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必然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抓手。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一致,当前高校后勤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有限”的后勤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后勤服务供给总量“有限”,而且后勤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也“有限”。因高校后勤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后勤服务外包提供给我们一种“无限的”可能,促使高校后勤实现从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提升,提高后勤供给的总量、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从而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1.“调结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后勤组织结构、产出结构和队伍结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不仅“自办后勤”,而且更加注重“选后勤”和“监管后勤”,关注三者的综合产出,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后勤服务外包,也促使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后勤监管队伍,有助于改善学校后勤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质量。2.“提品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提供多样化特色供给。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企业,用后勤行业标准要求社会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服务细节,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提供给师生多样化特色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层次。3.“降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高校后勤是“花钱”的部门,如何尽可能使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满足相对“无限的”师生服务需求,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责任,比如后勤用工风险。4.“补短板”。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补后勤投入、制度标准和人力资源之短板。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利用社会资源办高校后勤,用市场化机制手段经营、盘活校内闲置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一定程度上补投入不足之短板;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引进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可直接借鉴,一定程度补制度标准之短板;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团队进行后勤管理,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补人力资源不足之短板。(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也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服务师生,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也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后勤服务外包是满足高校“无限”需求的必然措施。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减少校内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满足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已逐渐被高校接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重点课题《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3所高校发现,引入社会企业提供学生公寓服务的高校比率已达到44%。而据北京市教委2013年数据统计,北京94所高校中,食堂全部自办的高校仅有22所,有21所高校的食堂外包率达到100%,2013年北京市高校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面积占总面积的57.65%。通过后勤服务外包,高校可以“扩大有效供给”,有效降低风险,但因其具有两面性,它在给高校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安全稳定风险。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服务外包推动“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的后勤供给侧改革,实现其经济属性,使学校获益;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特殊属性,后勤服务外包不慎也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安全稳定风险。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师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故有“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之说。引入社会企业提供高校后勤服务对广大师生而言比较敏感,师生不仅关注后勤服务的品质,还十分关注后勤产品供给中的公益性,关注自身福利是否受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虽然逐渐诞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属性的社会企业,如辽宁龙源集团、浙大新宇集团和苏大教服集团等,但数量毕竟有限,企业从根本上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决定其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时会关注自身的效益和利润,为此可能引发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稳定事件。学校在后勤服务外包中,一旦丧失对服务资源的控制能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服务外包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稳定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随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智慧后勤建设的推进,学校必须向外包服务商披露一些学校和师生的信息,服务中外包商也可以获取大量师生的基础数据,一定程度需要关注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二)利益冲突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学校和外包服务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风险的共同体。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法人实体,通过服务外包都想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校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外包服务商做得多一些,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获利少一些,希望服务商的利润相对合理;而外包服务商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希望获利多一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通过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这就注定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对学校而言,如果不直接掌控一定的后勤服务力量,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分析,在服务外包的讨价还价中可能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过分依赖外包服务商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三)决策风险。1.外包环境的决策风险对外包环境的权衡考量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工作的必要前提。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师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外包服务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其他高校运行良好、满意度高的外包服务商和项目,不一定在本校有同样效果,不一定适应本校的校情。学校在考虑外包时,需要充分权衡外包环境的适应性风险,综合考量学校环境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后勤服务外包,防止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2.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的决策风险高校在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时,在对外包环境进行充分判断前提下,必须清楚界定哪些项目适合外包,还要明确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外包。高校后勤服务业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学校生活方方面面,学校如果不按照各项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校情进行界定分析,外包项目如果选择不当,或外包程度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外包服务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的选择风险不容忽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质是高校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关系,高校希望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选择服务商时学校可能难以获取足够有关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质量控制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真实信息,进而导致选错服务商概率增大,甚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外包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给高校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高校在通过招标模式引进外包服务商时,作为显性指标的价格虽然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避免低价中标,事实一再证明,“买的没有卖的精”,低价中标必然导致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不断压缩成本,造成服务供给质量低下,违背了后勤服务外包的初衷。(四)管理风险。1.管理机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客观上造成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职责在校内大后勤部门之间边界不清,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监管。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此项业务。2.管理制度标准问题。目前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领域还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细化的监管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不能对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提高服务外包的绩效。3.监管队伍问题。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监管人员,现有管理人员在外包运作中缺乏监督意识,监督管理偏松偏软,缺乏监管能力或专业素质,在外包过程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五)廉洁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引入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外包商,作为企业必须与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协调,比如校外的工商、税务、食药、消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校内的学工、后勤、资产、财务、保卫等部门。出于工作需要,企业会有一些公关行为,这不可避免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廉洁风险和内控风险。在外包商的选择问题上,这种风险也客观存在。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外包服务商出于利润考虑,可能有一些“打擦边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在劳动用工上不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因其在高校内提供服务,学校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类似事件经公共媒体和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虽然可能外包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但学校声誉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
(一)经济性与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统筹兼顾。高校后勤具有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两者兼顾。学校兼顾外包服务商的经济性,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获得,减少学校与服务商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对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投入,推进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实现,在外包服务中,关注并研讨后勤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外包中的充分实现作为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点。《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2016)课题组调研得出一结论:社会企业要想扩大高校学生公寓服务市场,仅靠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关键在于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在服务外包中能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政治性也就有了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安全稳定风险。(二)外包环境充分权衡。学校和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外包环境。学校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前,必须充分权衡考量学校的领导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师生员工对目前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接受度和后勤的人、财、物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判断,尽可能避免服务外包的“水土不服”。权衡外包环境既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目前实际校情出发,又要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到对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校情制定适合于本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外包策略,才能确保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在运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三)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审慎评估。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虽然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在某种程度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外包程度各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比较彻底,有的高校部分后勤项目外包,且各项目外包程度不一,还有的高校仍然几乎全部“自办后勤”。决定是否服务外包和外包的程度主要看交易成本,看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实施,选择总成本较低的方式。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评估后勤服务项目是否适宜外包和外包程度时,考虑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各种安全稳定等方面影响因素成本,可以按照由简到难,由非核心到核心的优先顺序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比如可以在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保障型、经营型等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分类管理、部分外包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框架模式(冯宝军,2014);再如考虑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充分考量维稳成本,在相关制度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管理要求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市场不规范或当地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服务质量不易监督的项目,还是选择自己办。(四)外包服务商科学选择。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确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在全面评估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理清对后勤外包项目的服务等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需求等,明确自己满意的标准,如何使师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总体来说,学校要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明确满意原则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导向原则,避免价格决定一切。在企业实力相当情况下,有一定教育属性、有高校合作经验的服务商优先。其次要确定选择的方式方法。服务外包合同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且要求双方团队有很紧密的协同关系。服务外包协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博弈”,高校作为外包项目提供者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保证有效的投资并为实现双赢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外包服务商,充分调研,根据外包项目的特点确定具体采取哪一种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还是竞争性磋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但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最后还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做一些制度设计来保障学校利益和降低选择风险。如资格审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等。制度保障越充分,服务外包商选择的成功率越高。(五)外包合同科学设计。在设计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流程中,制订完善的合同细则是一个关键点。在缔结合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合同内容应该非常明确,要详细规定外包的范围、要求和价格、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处罚条款等。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同条款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即要在现有大的框架下,全面考虑合同条款的刚性和弹性、决策权配置、监督和评价条款、激励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学校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合同规定的外包要求,使学校对该外包后勤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提高合同操作的有效性,合同里可对双方联系人进行明确要求,尽量减少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支出,降低学校与外包服务商的磨擦成本与协调成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学校与外包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有效减少成本与资产隐性成本,也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六)外包服务有效监管。这一阶段实际是履行合同阶段,通过合同约束和有效监管,来保证服务商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阶段学校后勤监管部门既要保持对外包服务项目随时的监督和评估,又要注意收集师生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服务商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并及时与服务商沟通,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满意的标准。同时,还要帮助外包服务商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帮助其在学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高校后勤管理有效办法分析
[摘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顺应了时展要求,还能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但目前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管理方案、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高校有必要顺应时展要求,创新思想观念,制订信息化管理方案,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并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后勤管理;管理方案;管理制度;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该项工作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良好运行,提升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度,最终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效后勤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就如何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启示。
1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深刻变革,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实效性对高校后勤运行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1顺应时展要求。信息化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对高校后勤管理也产生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顺应时展趋势,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等设施建设,为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后勤管理提供支撑与保障。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对高校后勤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工作效率较低,同时也容易出错。而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支持下,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数据运行和处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出错概率,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和满意服务。这样不仅顺应时展要求,同时还能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方式变革。1.2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过去,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方式开展管理活动,由后勤集团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校后勤日常运行活动进行详细记录,有效规范和约束日常管理行为。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一定效果,但人工管理方式的效率低下,并且工作人员之间联系不大方便,同时也容易出错。而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能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构建健全的数据库,将高校后勤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有利于及时掌握高校后勤的基本情况。然后后勤管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对策,更好地约束和规范高校后勤管理的各项活动,最终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实效性。1.3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与便捷服务。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高校后勤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后勤部门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录入详细的数据资料,有利于详细和及时掌握高校后勤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对策,最终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校、便捷服务,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不足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后勤资产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防范高校后勤资产流失,进一步强化高校后勤资产服务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后勤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高校后勤资产管理,首先概述了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能,分析了目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就提高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重点是对高校正常拥有的各类资产及资源的管理,在职能方面主要是负责高校内部的资产管理、后勤保障、房产调配、物资采购等相关工作,日常实物管理主要是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统计报告、日常监督等。时还肩负着以下几项职责:负责高校的后勤资产管理及服务;负责高校后勤工程基建,包括新建、改造、维修等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负责高校后勤资产运营和创收。
一、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目标定位分析
综合来说,对于高校而言,后勤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是进行资产的管理、运用以及监督,强化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其目标定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提升高校后勤基本保障能力。高校后勤目前首要的工作职能也就是为高校提供完善的内部服务,因此后勤资产管理方面也应该突出这一主责主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设施、医疗卫生、师生餐饮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对高校后勤资产的配置、调整、使用、维护等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强化高校后勤资产的实际保障能力。(二)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合。理配置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但是由于高校经费投入方面仍有较多的局限,在有限的经费下,确保高校后勤资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这也是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要求,对于保障高校的正常有序运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高校后勤部门应该对后勤资产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三)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运营管理水平。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关键内容就是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资产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各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措施,减少存量资产中损失挂账、不良资产、闲置资产等,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运营手段,实现高校后勤资产获利能力、周转速度的提高,对外投资回报的稳定与增长,促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当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论文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充分了解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并在解决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基础上,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本文在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做出认知,则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1人力资源因素。(1)信息化意识。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因此,后勤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是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后勤管理信息化没有被当作高校发展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来对待,与后勤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组织等也难以得到有效完善,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层面的问题。(2)信息化技术人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支撑,而且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参与。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信息系统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人才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后勤管理工作需求的良好对接,高校也需要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则必然会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3)信息化建设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受到自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限制,而没有自主开发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常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高校欠缺信息化建设经验,所以存在盲目听从信息化服务商建议、导致信息化系统与后勤管理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风险。1.2管理制度因素。(1)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撑,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调研就急于开展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如高校中的各级院校后勤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软件标准不一致,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难以继承的情况。因此,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越性,而且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化的必要性,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2)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制度,是确保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成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对系统应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而且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使用流程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约束。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发而轻视使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工作更是容易被忽略,这不仅会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出现各类问题,而且也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3)信息化管理制度文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不仅需要具有完善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这对于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价值、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引导后勤管理工作者重视传统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的转变,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中对自身的行为作为严格约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氛围,继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各高校都在推进信息化建设,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勤保障,但是也不能忽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扩招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大,服务的方式也日趋现代化,因此,后勤工作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一)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大势所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物联网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二三百万年间,人类从使用简单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无人驾驶等高科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传统的高校后勤已不能满足高校日常工作需求,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就必须搭上信息这列快车,才能使高校后勤工作在新常态下迈向新台阶[1]。(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高工作效率。科技的发展使得办公软件不仅仅拘泥于在办公室PC端的应用办公室使用,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更为必要,这样一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外出差,或是正在上班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处理文件文档,处理业务数据,查看数据,整理日清,受理服务信息,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避免“事后诸葛亮”,而且这样便能快速的响应传统服务方式中无法及时处理的业务数据,使得信息沟通更高效、服务响应更及时、用户体验更良好。将碎片化的时间及以前不可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供更优质服务。高校的后勤工作,是做好高校综合工作和综合运营的基础。由于服务面涉及很广,因此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信息来源和信息类型种类繁多,传统的处理方式已不能及时解决,建立后勤信息化服务体系,可有效掌握动态数据,使管理及时到位,从而提高后勤现代化服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着力于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进入物联网时代,高校后勤工作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如资金的收入和发放工作、信息档案的管理、餐饮管理等工作,人员需求量大,工作效率低,资源消耗高,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可降低人工成本、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经历几十年的摸索和探究后,基本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一些问题。(一)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忽视。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从最早期制作简单的后勤门户后勤网站,用来进行信息、信息查询等人事及财务方便管理工作,到后来的门禁管理系统,校园卡消费餐饮管理系统等,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利用率仅有20%左右,而且不同高校因其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的后勤工作处于传统的工作模式,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本身就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现数字化后勤是数字化校园的关键;另一方面,还有很多高校对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学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而对于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相应的硬件及软件设备,发展滞后[2]。(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未规范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流程有很大差别,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大部分还是借鉴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交流,其信息化建设体系还停留在以满足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需求的层面上,并未考虑到其他部门的信息需求,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而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信息共享,这样一来,给各部门信息整合带来很大阻力[3]。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先分后总”和“一部到位”,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一次性资金投入量不大,但是缺乏统筹安排,使得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比较盲目,无章可循;第二种模式是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做大量的调研和规划工作,然后投入大量资金使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这种方法由于资金投入量巨大,而短时期内成效不显著,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很少有高校采用[4]。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使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工作,信息化开发建设是一个新兴行业,人才供小于求。而传统的后勤工作对技术要求水平较低,因此工作人员多为后勤业务第一线的人员,虽具备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但是信息化的意识不足,信息化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这样的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5]。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外包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操作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采用结构化的思维分析,将传统的业务流程变成信息系统可处理的流程,将所有业务做模型化分析,而现任的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后勤信息化体系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达到实效,整体服务效能受限。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达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高校后勤协同双创教育现状与建议
[摘要]高校后勤如何在做好日常服务保障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参与并协同实施双创教育值得深入思考。针对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过程中职能定位与评价体系存在偏差、管理服务与立德树人存在脱节、人员配置与客观需求存在失衡的现状,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的实际,提出评价体系重点明确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双创育人、精心设计有序开放吸引参与实践培育双创精神、提炼总结反复验证支持应用实践养成双创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协同育人;双创教育;建议
高校后勤承担全校师生衣食住行医等后勤保障的职能,为师生潜心专注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项目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提供坚强保障。新时期,面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选择多、工作人员身份异、业务水平要求高、保障经费数额大、师生诉求期盼高、日常事项涉及杂等现状,高校后勤如何紧紧围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妥善处理高校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运营逐利性、保障任务多样性与资源配置全局性、管理服务单一性与协同育人融合性之间的关系,团结带领全体后勤人员多层次、多环节、开放性协同实施双创育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
一、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的现状
(一)职能定位与评价体系存在偏差。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通常包括社会化管理、自主化运营及甲方乙方管理等几种模式,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育人功能理应包含其中。然而,实际工作中工作成效的评价通常只是包括安全稳定、保障质量、响应速度、投诉频次及经费收支等方面,部分高校还停留在管理不出事、服务少投诉、育人顾不上的层面。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有时仅仅作为“特色亮点”的范畴在工作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列出,存在被动临时响应多而主动系统谋划少的现象。(二)管理服务与立德树人存在脱节。高校后勤全面或局部社会化初步实现了服务专业化、工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及目标契约化,提升了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得到了高校师生与有关方面的认可。但是,后勤工作繁杂、不受关注、很难有突出成绩、服务工作卑微低劣等类似的错误观念或意识,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热情,不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1]。同时,高校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运营逐利性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能够做好高校餐饮服务、物业管理及能源保障等工作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既懂得高校教育又善于管理服务的企业数量不多,主动关心、全面融入校方育人体系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对于高校后勤而言,如何平衡做事盈利与育人公益之间的差距,全员协同实施双创教育,并在引进服务外包企业签订合同时具体明确、日常管理服务履行合同时充分指导、履职尽责支付费用对照合同时严格考核等方面值得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三)人员配置与客观需求存在失衡。部分高校后勤人员配置及工作分工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人员能力上的不足、精力上的限制、认识上的缺位导致参与双创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后勤人员有些来自校内职能部门流转、原校办企业关停分流等情形,该群体人员年龄偏大学习动力较弱,管理能力、服务态度、爱生敬业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部分高校后勤出现人员数量不少但精兵强将不多、专注具体做事不少但参与协同育人不多的局面。另外,部分高校对后勤管理干部的培养、管理、使用及考核等方面重视不够,管理干部梯队培育长效机制尚未建成。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应注重全面考察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服务师生自觉、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勇于担当负责的人员担任高校后勤管理干部,从而带动全体后勤人员运用更加清晰的思路、发展的眼观、务实的作风充分认识、深入思考并积极推动后勤管理服务与协同育人工作。
二、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的建议
教育局高校后勤保障会议讲话
同志们:
很高兴能够出席由*副委员长亲自作序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书的首发式。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向本书的课题组表示热烈的祝贺!
前不久,我们党在*隆重举行了纪念党的*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即“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率先启动,恢复高考制度是改革的先声,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是开放的前奏;自此,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努力,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高校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近2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推动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经过世纪之交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一个以社会化方式实现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障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正如*副委员长在本书序言里所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正在全面总结教育战线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近20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巨大成就、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年前,《*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想》课题组,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指导下,提出了“5句话,30个字”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初步构架,即:“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策宏观调控,行为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之后,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课题组重新审视了已有成果,再次承担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新课题,对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框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完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中反映出他们与时俱进、自我突破和直面挑战、不断探索的勇气,也体现出他们坚持改革、敢于创新的志气。
当前,教育部正在以“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活动载体,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时,也正在抓紧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在这一新起点上的高等教育,改革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涵将更为深刻、更加丰富。我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后勤员工,以及致力于高校后勤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创新的思维、系统的方法、务实的态度,继续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并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后勤事业的科学发展之路。今天首发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书,其中的观点和案例,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漫谈高校后勤工作方式
一、高校后勤工作的质量提升
鉴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以上特点,结合长期从事高校后勤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提升高校后勤工作的质量,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客观的说,与高校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且难于管理。笔者认为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提升高校后勤工作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第一,政治素养。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内服务于广大的教职员工,对外与相关的业务部门有直接联系,需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具备政治素养,以正确的政治理念指导后勤工作的开展。第二,专业技术。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很多专业,如会计、水电、建筑、烹饪、园林等等,每一项专业都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必须通过专业学习才能掌握。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注重自身的学习进步,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提高后勤保障水准,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第三,职业道德。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后勤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后勤人员要具备热情服务的意识。后勤工作千头万绪,关乎全校师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任何小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都可能对教育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为保证高校秩序的正常运行,后勤人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地做好服务工作。
(2)、重视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选用和培养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学历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存在大量临时工,流动性很大,年龄结构偏大。后勤工作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日常的相处中,高素质的后勤人员会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形成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选用和培养。首先,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和职工都要通过竞聘择优上岗,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成为后勤部门的基层领导,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促进后勤队伍人员结构的优化。其次,把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等问题纳入正常的考核范围,提高后勤人员的地位,改善其福利待遇,加大对提高后勤人员素质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服务工作。
(3)、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高效工作的保障。根据制度规范,高校的各部门能够权责分明,充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其他部门更好地沟通配合,相互协作,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的各方面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使后勤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高校的发展。对于高校后勤工作来说,一是完善议事制度,对于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形成集体的意见,充分吸取大家的智慧,产生工作合力。二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细化,使后勤工作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让每一位后勤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后勤工作水平。
(4)、形成后勤工作文化第一,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一些后勤工作人员认为后勤工作只是处理一些琐碎的小事,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后勤工作处理的事情虽然小,但是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大局,要有做好小事的耐心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克服职业倦怠。后勤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作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后勤人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部门领导要运用心理健康讲座、节假日聚会等多种形式增加后勤人员的感情,提高后勤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形成和谐的后勤工作文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逐渐趋于社会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多元化、服务商品化、竞争合法化、管理企业化等。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逐步从传统管理模式转为社会化管理,让高校后勤管理适应新时展要求,按照现阶段市场运作规律,将传统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建立一种更为新颖的后勤保障体系,满足学校后勤部门的高效运作。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探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
1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概述
1.1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概念。由于学校与社会间长期处于流通不畅的状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体系,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逐渐脱离高校办学模式。一方面,各大高校应该更为重视学校自身后勤管理与市场经济脱节的现象,并且需要对该现象采取必要手段,避免一直处于脱轨状态;另一方面,各高校后勤工作实质上应该交给具体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而言,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更能最大限度避免高校办学与后勤服务相脱节的现象,使得高校办学与后勤管理服务相辅相成,进而形成既分离又结合的状态。1.2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基本要求。不仅要充分满足高校办学要求,通过积极合作组成分工明确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而要想全面落实社会化后勤管理基本要求,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改革过程而非目标,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调整其中存在的不足,保证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满足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进行后勤社会化管理过程中,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侧重点,例如运行状态、组织管理、运行费用等,让后勤社会化管理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最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务必要保证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原则,注重后勤管理运行资金的高效率运用。
2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2.1后勤实体与产权关系模糊。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中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产权关系模糊,导致后勤管理存在诸多发展障碍。目前,很多高校展开后勤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发展渠道,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走向社会化后勤管理道路。但实际上,这一改革过程并不顺利,虽然实现了后勤管理人员和经费与高校办学相脱离,但却仍然没有改变高校对其财产所有权的支配现实。在此情况下,注定会导致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产权关系模糊,导致后勤社会化管理出现混乱,不利于实现后勤管理的顺利发展。由此可见,由于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产权关系模糊这一问题日渐突出,务必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2.2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合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逐渐发生变革,传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被分成两部分:行政职能机构与企业型经济管理模式。其中,部分高校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进而满足教学与后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现实所需。但实际上,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因过于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出现超过管理体制规范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后勤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改善,制约了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与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加以解决,明确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调适。2.3高校后勤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为低下,多数为初中文凭,且综合素质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很多后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校方要求。与此同时,很多新上岗的后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素质偏低,而且得不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导致工作效率低,难以完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使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事倍功半。正是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高校办学与后勤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务必要引起学校的高度关注。
3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