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5:39: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辅导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辅导员培训讲话
同志们:
举办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是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推进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决定在*大学、河南大学建立两个培训基地,其中*大学培训基地被教育部列入第一批全国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建设计划。两个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承担我省高校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高级研修,并承担部分辅导员学位进修教学工作。从今年暑假开始,我省将依托培训基地,分期分批举办辅导员培训班,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全省高校在职辅导员全部轮训一遍,培训结束并考核合格后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颁发辅导员任职资格证书。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研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交流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中央和省委对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深刻论述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召开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国性会议,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去年年初,总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又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批示。去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召开这样的会议,在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会议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领导体制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教育部制定印发了《20*-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举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近年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不断加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任职条件、配备管理、工作和发展的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各高校要像重视教学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像关心教学业务骨干的成长进步那样关心辅导员、班主任的成长进步。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培养培训力度。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我省已举办4期辅导员培训班,培训辅导员骨干1000多人次。三是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纳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估范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于20*年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今年上半年启动了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独立学院德育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辅导员的配备情况、职称情况、学历情况、培训情况和待遇情况均在评估指标体系范围之内,并把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不低于1:200作为评估一票否决的先决条件,通过德育评估大大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师德培养思考
摘要:提高高校辅导员师德培养是优化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大加强高校辅导员师资培训力度,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如果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一位辅导员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好老师;师德
一、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辅导员
现在学生通常会特别关注老师的“颜值”和老师自身的修养。做一名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应具备以下几点。首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需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队伍中的一员,始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治和国情教育,在教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用自身的行动指导学生。其次,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需要有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陶铸在《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中写到“道德情操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培养无产阶级的道德情操,要与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要有坚强的革命毅力,要有丰厚的群众、劳动人民的感情”。而老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把正确的道德观直接传授给学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需要有扎实学识。做一名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岗位需要,例如:学科理论前沿问题、本专业重难点问题等,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其他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来予以体现,并能够在各个方面帮助和指导学生。最后,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需要有爱的能力。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只要教师心中有仁爱,能够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服务水平。曾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给好老师也下定了定义“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
每一名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摆正立场,做一名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好老师,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加强自身素质。首先,对课程进行建设。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课程改革,可以更好的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进行提升,多培训,多读书,才能了解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其次,对队伍进行建设。培养善于做德育工作的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越完善,辅导员的成长的平台也会越完善,更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情绪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使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比理论形态的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明显。”①再次,通过网络媒体传递正能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利用信息学传播规律,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随时随地都在关注着各个新闻,身边的大小事,利用网络这样一个平台,可以随时的宣传正能量,而不是拘谨于教室中,更大范围的进行宣传。最后,深入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国民的正面引领。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基固本,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了解报告中的每一项变革,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
高校辅导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在座的各位同志:
你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树德育人,共创大名湖城》。首先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党的群众路线学习体会,共同交流工作经验,一同打造廉洁务实,勤政为民的大湖名城。
我叫,是高校的一名辅导员并同时担任系团支部书记工作。在从事教职工作的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意义与重要性。古语有云“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我们从事着教育事业,就承担着为祖国树立人才的责任,学生是我国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力量,他们是我们党要建立血肉相亲关系群众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教职人员我愿用我坚强的事业毅力,帮助和引导我国的花朵走向最为壮丽而有辉煌的未来。
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深刻体现了我合肥市的群众建设,它承载着我市的光荣与梦想,寄托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系团支书记的我意识到,我身负着引导青年共同攻坚克难、共建合肥的重要义务。因此,要想坚定群众路线,做到廉洁务实,我就要以学生工作为基本出发点,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做好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职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我更是要坚定信念,将一切工作基准点放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之上。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园之以梦的教育理念。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党性与法律意识教育出发,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教育。
爱是教育永远的内涵。要做好学生的各项教育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在年的教育工作里,我有过这样的学生教育经历。那是一名后进生,他与一般孩子的差异不仅仅在于行为上,还在于心理上。由于环境的差异和学习的差距,后进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甚至责骂,因而会滋生出一种抵触情绪,常常变现为不遵守纪律、与老师顶撞,成绩较差,他的班任曾找他长谈了一次,但对于以上不良行为,他却表示冷漠无谓的态度。随后,我接受了这个孩子的教育工作,发现他经常受到教育和批评,感觉老师这一职位与他有着很深的隔阂,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紧张、隔膜的师生关系,让他担任班级的一些职务,做到充分信任他,帮助他找到值得信赖的角色感觉,那么他的心灵就可以得到慰藉,从而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通过我的努力与引导,他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很认真、负责,在我对他进行表扬之后,他学习劲头更大了,从此无一次顶撞老师,上课也专心听讲,成绩也有很大进步。激励学生自主向上,奋进努力的学习精神,是教育学生的关键,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为我合肥的建设铸造人才与未来。为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与学生共同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合肥市的美好未来而付出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论文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价值
(一)高校辅导员独有的职业价值
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这也更加凹显出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其工作态度和职业观的重要表现。高校辅导员就是和与其他教师、学生密切联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学的育人方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受到职业道德的束缚,促使其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高校辅导员独特角色认同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时,会逐渐形成职业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得很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职业认同感,实现对自己所做工作的高度认可。高校辅导员要专心于本职工作,认真努力从事本职工作,实现已经认同了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价值。作为高校辅导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要全面而深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育人工作。但是眼下出现了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岗位职责不明确等现象,本质上反映出了高校辅导员对职业认同感的高低。
二、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当前,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研究中还发现很多问题:高校辅导员从业人数不充裕、专业化技术水平低、团队结构不稳定等。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以茶文化为视角,基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阐述了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的总体思路,总结并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合力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国家教育部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014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茶文化与辅导员职业能力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代表着一种基于生活的文化机制,其中既包括了鲜明的生活特征,也具有深邃的文化属性。一方面茶文化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文化,是从人们的亲身体验中逐渐总结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另一方面茶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时代保持密切关联,与时俱进,从而得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从茶文化视角下来看待辅导员职业能力,就是要求辅导员必须要在高度重视实践的基础上保持创新,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作了明确界定,将辅导员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可以分为九大块: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指导,这对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1组织管理能力
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其师德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界定、阐述高校辅导员师德概念与内涵,从高校与辅导员两个维度提出立德树人在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高校辅导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以及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其个人职业道德、德行修养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如何身体力行,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形象,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在中小学、高等学校陆续出台了师德师风相关的建设条例、管理规定,明确了未来很长一一段时间内教师队伍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在辅导员队伍培养上,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立德树人之“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1]。因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需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基本内容;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实现,也引领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道德素养、职业品德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起到方向指引与示范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及时代内涵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这是最早使用师德概念的政策文件。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与教师职业道德相比,师德的内涵与外延更宽泛,除了涵盖教学关系、师生关系,还着眼于新时期教师涉及的社会交往和担负的社会角色,也正因此师德被认为是一个更高标准的道德价值要求;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师道,师道是教师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而师德是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2],是形而上的精神表现。但是究其本质而言,师德仍然是基于教师职业形成的社会关系,代指这一关系中教师所处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道德信仰、道德观念[3]。因此,本文基本认同职业道德与师德内涵本质上的同质性,并与中央文件与政策的论述保持一致,使用师德概念进行表述。(一)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概念界定。明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做辅导员工作的前提性认识,也是辅导员对其职业的基本认识,往往对辅导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要求。辅导员职业道德在此意义上,指的就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有一点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有别于一般的社会道德,严格要求其在传承中国传统师德的基础上,还必须在道德观念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德上的自我约束应与其他教师要求相同,标准一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为发展旨向,践行成为从事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骨干力量,成为“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师德与其职业道德相比,熔铸了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更为明确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思想的进步,人们的信仰、理想、信念会有新的变化,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辅导员的师德因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中国古代的师德要求、西方社会教师的职业要求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师德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践行路径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我们将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概念界定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国家意志与崇高理想信念的,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守与践行的职业道德。(二)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时代内涵。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师德是内含在高等学校教师师德的概念体系中的,因此必须承担《教师法》所规定的“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而作为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着更为严格和细致的道德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并要求其在应符合的基本条件上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以上是政策文件对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应有学生取向、工作取向、社会取向的要求[4]。综合以上观点,高校辅导员师德在其日常工作中有应有以下五点具体表现。1.熔铸国家意志:爱国向党,理想崇高。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爱国情感与国家认同是进入辅导员队伍开展工作的门槛。在信息技术发达、文化交融多元、思想渗透显著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辅导员队伍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为谁服务”,进而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只有满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饱含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才能够用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冷静看待与分析冗杂纷繁的社会事件,给予学生正向、科学的价值引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高校辅导员才能真正做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2.贴合社会需求:大公守法,服务社会。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认为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5]。当前,如何扮演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塑造高校辅导员社会形象,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避免不了与社会各个行业、群体的接触,更好的树立辅导员的社会形象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积极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并以身作则,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带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遵纪守法是辅导员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严于律己,避免违纪违法行为,也肩负着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处理大学生法律相关突发事件的职责。因此懂法明法、教法用法也是高校辅导员师德的重要内容。3.指向学生中心: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辅导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需要辅导员贯彻国家交给高校“三全育人”的要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全员”指关心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全过程”指在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周期中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方位”指对学生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动态有所了解,尤其是不良动态与趋势,因材施教,不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育管理。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施教。4.把握工作立场:以廉为基,以效为先。早在2014年,就对干部作风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管理干部,必须有廉洁的品质和廉政的意识。目前,高校辅导员关于廉洁从业的考核管理制度较为缺乏,监管也较为困难。诸如学生及家长送礼、给领导行方便办事等行为很多时候并不避讳,极易在未来行政级别晋升后突破底线,犯原则性错误。图方便行事往往是高校辅导员惰于思考、畏难情绪的表现。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忙,如何高效处理事务、有效进行学生教育,做到效益投入、健康发展,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二、立德树人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品德、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1]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因此,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职业化
1.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现状
学校的发展不单单在于一个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所形成的校风、学风;而校风与学风的形成与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息息相关。目前,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职业发展前景局限。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建设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没有做到注重人的生活质量,谋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办高校只注重教师的培养,忽视了辅导员的发展,忽略了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轻视辅导员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对辅导员的尊重和关怀不够,他们不能享受教师的福利待遇,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其管理作用。(2)职业荣誉感、认同感不强。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的溺爱导致“学生叛逆”“沉迷游戏网络”“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大。在压力大、学生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待遇低、福利差,自我认知低,因此不少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产生了倦怠、厌烦、焦虑等情绪,这将会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民办高校不仅仅要做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辅导员应当身正为范,启迪学生的人生理想。(3)辅导员流动性大,造成对业务不熟。辅导员的职业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长期性。辅导员的流动性过于频繁,将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无法深入解决学生问题。如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辅导员要通过与学生谈话,与家长沟通,循序渐进,以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互相建立信任,从而敞开心扉。在这其中,辅导员对待学生需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而不要渴求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注重表面工作而不讲本质。
2.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措施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体现的道德观念、情操、行为和意志,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辅导员作为高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辅导员尤其民办院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师德。(1)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在民办高校当中,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不甚丰富,处理问题时缺乏手段和策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3](2)强烈的职业认同感。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4]高校辅导员的最高境界是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与荣誉感。只要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才能感受到“累并快乐着”,才能任劳任怨地完成一切工作任务。(3)进取的职业心态。现今,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的经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而相对有经验的辅导员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压力,在工作中慢慢就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与刚劲。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情绪,不仅对个人,而且对辅导员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保持积极、热情的心态处理学生的每一件事情,耐心地转换自身的角色,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忙中不乱。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1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论文
摘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职业化角度入手对辅导员开展继续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北京B大学66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目前北京B大学辅导员的基本状况以及职业化发展现状,职业化方面继续教育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方面不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招生数目不断增加,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工作所肩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与构建科学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与稳定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职业化既表现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又表现为辅导员及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实现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的过程。[2]辅导员职业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人终身或长期从事此项职业,还在于能够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愿意从事此项职业。因此,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高校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1.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情况。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理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职业能力要素维度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3]根据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职责分布。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较分散、工作量大且职责不明确,在日常职责划分中,繁琐的学生事务和频繁的日常思政教育所占比例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在辅导员工作职能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第二部分则是职业能力。笔者在陈建文、汪祝华的胜任力模型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型基础上综合得出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能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自我发展。首先,辅导员职业态度良好,具有良好的组织领导意识,但组织能力有待提升。其次,辅导员职业技能总体良好,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但专业素质欠缺,高校辅导员有较多专业与职业不吻合的情况。同时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向存在一定偏差,但辅导员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较强,对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较强。在辅导员自我发展上,辅导员学习意识较强,但科研成果不显著。并且辅导员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2.辅导员在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2.1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现状。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所进行的一些有关于职业化继续教育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各种类别级别培训的总称。第一,辅导员对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期望高但培训效果有待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期望与实际产出未能呈对应比例。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空泛,形式未能多样化。第二,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缺乏有效的基础保障、考核保障。社会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的关注较少,同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没有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及辅导员的考核晋升相挂钩。2.2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考核机制现状。首先,考评缺乏依据、标准和工具,难以量化。其次,辅导员的工作长期、事务琐碎,致使短期性的辅导员考核工作很难进行,进一步会导致激励措施跟不上,考核执行性不佳的问题。再次,系统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辅导员考核时间跨度大、参加考核人员不全面、公开性不佳等问题。2.3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发展现状。第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物质激励上,辅导员作为主体收入的岗位薪酬很少结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非物质激励上,榜样带动性较差。第二,现有一些辅导员出现了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是指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因为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需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而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4]。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有待拓展。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