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5:28: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发展

融资能力与高校发展研究

所谓用资能力是指地方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获取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如何配置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使其效果达到帕累托状态,即若改变这种配置状态,会造成至少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损[2]。地方高校基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学校。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对新办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的教育经费配置有明确要求: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00元人民币,且逐年增长,其增长幅度不低于教育事业经费增长的幅度。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缺少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时理念上也没有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观,表现在内部资源配置方法上:一是没有实施预算管理。预算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但许多学校没有年度预算计划,资源的配置是学校内各部门相互博弈的结果,资金使用仅靠人为的指挥和控制;有预算的学校也存在内部预算分配缺乏科学的定额标准、部门的预算收入和学校实际预算收入存在差异、部门预算没有将债务收支纳入综合预算以及预算的软约束等问题。二是财务核算仍采用传统的只核算费用支出、不核算培养成本的方法。高校的成本会计核算是计量教育投资效益的前提,也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弱化,在缺少有效制度约束下,教学、科研、设备、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势必造成办学成本上升和办学效益的低下。缺乏效率资源配置的结果,首先表现在设备利用率不高。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方法不科学,财产分散,造成设备闲置、物资积压、损失浪费严重;财产物资的购置、验收、领用、保管、报废手续不严密,验票不验货,造成重复购置,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3]。其次是盲目追求大而全及提高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同质化。地方高校无法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目标,无法形成办学特色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学校的声誉,这必将影响学校的再融资能力。地方高校的资源配置无法体现为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必然抑制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难以吸引优质人才及优质生源,教学质量与非财政收入都将进入恶性循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无从保证。

在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政府除了为地方高校提供的直接财政款项和专项经费外,还应构建多元化的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为地方高校财政支持筹集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增强自我筹资的能力和加强财务管理,平衡规模、结构与效益,注重内涵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应建立对地方高校的转移性支付制度。人才的市场化致使人才资源配置不存在壁垒效应,即人才在市场的流动导致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特别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当人才流动率不断提高时,必然使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每况愈下。而劳动力的流入地享受着输入地教育提供的社会效益,却不需要为之提供资金等支持[4]。同时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这也制约了地方政府增加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因此,中央财政应通过补助生均公用经费、实行绩效拨款和加大对学生资助力度等方式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利于解决地方高校资金困难,调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引导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办学质量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地方财政投入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保障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统一规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财政直接拨款占该地区总财政收入的最低比例;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高等教育的预算审核,对于财政投入不足的高校,应限制其招生规模,规模的扩张也是经费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鉴于传统高教生均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存在着助长学校追求数量与层次结构的盲目扩张,无法激励学校追求效率的弊端,应改变拨款机制,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因子纳入拨款公式中,并逐步加大根据绩效分配资源的比重,激励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开征高等教育消费税重构成本分担制度。教育成本分担是学校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高等教育通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从而给社会、个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因此,高等教育的受益方均是成本分担的主体。我国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却在逐年下降,至今未达到GDP的4%,而受教育者个人分担的比例逐年提高,雇主、企业等受益者所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未超过2.0%。目前的就业市场对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歧视,他们大都就业层次比较低,所获得的教育投资收益无法补偿分担的成本,目前的分担制度显失公平。因此,国家应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开征高等教育消费税,向用人单位等受益者课税,使高校的收入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为高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转环境。同时,开征教育消费税不仅可以将教育成本合理分摊,还能促使用人单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遏制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倾向[5]。完善激励教育捐赠的法律规范。《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捐资助教虽有鼓励条款,却无对捐赠方减免税收优惠的具体比例规定。同时由于国家没有颁布募捐法,使学校的募捐及管理工作处于法律的相对真空地带,也增加了捐赠者的缺少法律保障的担忧,无法激发社会捐资助教的积极性。应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树立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氛围,建立与健全有关捐资助学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如出台募捐法、修订税法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开征财产税、遗产税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等,以激发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助学热情,并制定高校融资和接受捐资的激励政策,将高校融资与政府配套奖励资金相配套[6]。

采用PPP模式融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是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其实质是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提出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确立私人部门合作伙伴,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修,即实行契约机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公共部门(或政府)向私人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回报[7]。地方高校可以通过PPP模式来缓解教学资源的紧缺。在PPP模式运行中,应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教学楼、学生宿舍和体育运动设施等并合理选择PPP的类型;建立规范化标准和程序来选择合作伙伴;财务部门应加强对PPP项目的成本效益核算,建立起项目启动前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监管体系,确保项目能真正发挥作用。产学研结合增强创收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的竞争,这必将导致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管理创新需求和人力资源培训的增加。地方高校应顺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顺应知识经济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智力优势,增强应用型和技能技术型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积极与当地企业、团体密切合作,开展受托研发、技术指导、共同申报课题、共建实验室、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人才交流等[8],通过有效开展产学研,既履行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同时也能部分解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通过产学研究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来解决专业建设中实践经费投入有限等问题,实现校企双赢。此外,高校还可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流程再造、管理诊断、税收筹划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以及承担各种培训来获取收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以吸引社会捐赠。捐赠收入要成为高校筹资渠道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较大提高。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而言,由于毕业生大都是一般收入阶层,校友的捐赠能力相对比较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贴紧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来优化专业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形成特色、品牌和社会声誉,以此来吸引包括校友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同时,学校应成立募捐管理机构,设计多种形式的募捐途径,并对所募集的资金进行透明化管理,公布资金使用的用途及成效,使募捐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成为学校一条经常性资金来源渠道。实施教育流程外包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和条件。教育水准与经济发达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发达国家有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供地方高校借鉴。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尝试教育流程外包。所谓教育流程外包,是一种外资引进的模式,是借鉴服务业流程外包的原理,将部分教育服务全程承包给外资,容许外资在我国法律框架下,提供独立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之外的服务[9]。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视为教育流程外包的方式之一。成功的教育流程外包应能起到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料,影响与带动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促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并使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就业竞争性提高,进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高校资金管理的本质是实现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从资金的筹集、分配到有效利用,是系统工程,学校应设立校融资管理的专门组织进行管理,使资源的配置能围绕培育与形成学校的特色展开,最终形成学校存量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融资预算管理。所谓融资预算管理指在地方高校融资管理活动中,对融资规模、方式和结构,资金使用和负债资金归还来源、偿还方式等方面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与规划及其制度安排。融资预算管理包括了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考核过程。融资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地方高校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合理确立其规模,预算的编制方法可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方法;预算经过审批下达后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同时学校应建立起相应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内部资源的配置就会缺少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运行中往往是趋向成本最大化,学校的融资就难以从粗放走向集约。通过融资预算,可以规范融资行为,实现学校融资的来源、使用、还款的同步控制,为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财务成本管理。高校教育财务成本管理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在建立和完善财务成本管理内容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如可以把二级院、系、部、所作为各个成本核算单位,然后再细分到各专业、各年级作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随着条件的成熟,进而过渡到把每个班、每个年级作为一个成本核算的对象进行细化管理[10]。其次以学年作为成本核算期,合理选择成本核算方式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凡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而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则不应计入;再次设置成本项目并进行记录、归集、费用分配和成本结转,基本的成本项目应包括: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成本和费用成本;最后强化成本控制。制订教育成本的控制标准,实施成本形成过程的动态控制并考评成本控制结果。构建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地方高校融资风险是指学校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能筹集资金和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融资结构及负债融资规模不合理所引发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二是指环境变化及学校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的学校“信用”下降,弱化学校再融资的能力,无法在相应的筹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的风险。为有效防控风险,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评价学校偿债能力体系,合理确立负债融资规模,集成使用各种负债融资方式,降低负债融资的成本;加强对负债资金使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提高负债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再融资能力;加强债务资金使用的动态控制,建立识别风险的预警体系;制订还款计划,建立偿债基金,以保证债务资金的到期偿还。加强学校资产的经营管理。加强学校资产的经营管理是指通过经营、置换学校闲散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来提升学校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善教学设施的一种方式。在法律框架下,以区位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为指导,利用土地置换和出让、出租闲置低效设施、参与股份制、建筑物冠名等形式从事商业活动[11],通过多种市场化经营模式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总之,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的二元结构的经费来源,已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调整相关高等教育的投融资政策,构建多元化的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系统,增强对地方高校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增强自身的外源与内源融资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办学规模、结构与效益的统一,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陈育俭工作单位:莆田学院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不仅传统的大学生社团纷纷触网,而且大学生还利用其在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新兴的社团。传统社团的网络化和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双重影响,高校德育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以适应大学生社团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大学生社团网络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查看全文

探究高校发展模式及抉择

摘要: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在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时俱进,科教兴国,谋划发展时,必然会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着竞争和挑战。本文从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深思熟虑,谋划发展方面探讨高校发展模式及抉择问题。

关键字:高校发展模式准确定位谋划发展实事求是

当高校在其发展的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或者面临着竞争和挑战,感到了压力的时候,就要对未来的行动重新考虑,作出新的策划。同样,高校的发展即使处于正常状态,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高校的发展就出现新的发展机会,并与时俱进,修订发展规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规格、多类型;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科教兴国,国兴科教兴。不论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高校,适时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深思熟虑,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在高校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将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一、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高校发展的合理模式必须把规划贯穿于高校的决策之中,与社会进步、科技、经济发展相联系。不但利用过去的成果、经验,而且又重视、利用对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就可能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力争获得最优的办学效益和发展空间。

高校发展的模式因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必须重视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一、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理想崇高,健康成长。但是,在少数贫困学生中也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和谐发展。一是心理上的自卑与焦虑。他们常常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人与人关系上的冷漠孤僻与自负。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还有一些贫困生,表现为一种过分的自负。三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利己与排他性。由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于偏远农村、破产企业或特殊境遇的家庭,生存的窘迫和人生的艰辛与失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贫困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对集体的事业漠不关心,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家庭的面貌”,甚至还有些贫困学生置社会道德而不顾,急于发展,于是“傍大款”、“陪游”等现象也应运而生。

因此,正确把握贫困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努力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提出的“合格”与“可靠”主要是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来说的,也就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来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发展的主人,人是主体,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都是能动自觉的。因此,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贫困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自身发展受到诸多影响。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如何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合理可信的德育活动,使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等,是德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2、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的理想追求。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视野内的第一个层次要求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是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贫困学生由于承受的压力不同,他们身心素质是否和谐,他们的情感与品德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没有和谐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高校发展论文:当前高校体育持续发展透析

本文作者:曹艳工作单位:云南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制约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地建设起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直至今日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结果的取得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工作在体育教学、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以及队伍建设当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高校逐渐开始注重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康水平方面都获取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很多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也对物质文化建设加以强化,并且也确定了传统项目以及扶持力度[2]。但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定会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它也会随着科技、国际、政治以及逐渐改变的人的价值观念、态度等受到一定的制约。站在校园文化这一个角度上:我国科学技术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让人类获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性正在逐渐的被技术性所淡化;当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替代的同时,焦于“才”的训练亦逐渐取代了围绕“人”的培养。国内教育界认为,缺乏必要的诚信、人文关怀,过于的功利、浮躁等不良因素正充斥在我国高校校园之内。因此,净化、健全、提升等就成为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各个高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的、合理的利用体育文化资源,让广大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的体育文化当中去,让他们能够进一步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育活动中,也需要积极引导师生懂得掌握勇于拼搏、团结合作、崇尚理性、尊重事实的精神风貌,从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因此,在高校体育当中建设体育文化应当从几下几个方面抓起: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很多人对于体育都会存在一定的偏见,难以意识到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价值,从而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研究、推广都有所懈怠。就算是在当今的高校校园当中也存在学生过于注重文化、专业知识的学生,忽视了体育知识素养,缺乏体育观念,更谈不上培养体育技能、体育锻炼的整体规划[3]。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的连年扩招措施,高校中能够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面积也在逐渐的减少。另外,高校目前现有的体育器械、场馆利用效率低,更新周期较长,在校园内也缺少宣传材料、图像、标语等有关体育教育措施。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仅仅开放给体育专业的学生,而普通学生想要使用场馆却得不到保障。此外,最让人担忧的是:从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往往存在一名教师带几个班级的体育课程,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提高也就无从说起;并且,也存在部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不、知识面较窄;也有些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导致了其教学的质量以及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由于不完善、不健全体育教学的制度与管理机构,使得高校缺乏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对于体育文化的有效落实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体育文化的构建

(一)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各高校需要在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中纳入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并且通过建设将硬件与软件、自然与人文相互统一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整体。体育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组成,其满意程度在学生对于可利用的体育场馆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与体现。在高校校园内传播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质量以及学校体育器材等物质条件。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在体育设施、场馆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且将其纳入到整体的物质文化的建设规划当中去,例如:场地的合理建设、添加体育配套设施(器材)等都是高校应当强调的内容之一。(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学生精神得以维系的力量之一,因此,我们也需要营造、树立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氛围以及团体意识。倡导并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质,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与此同时,利用多种有益的形式渠道进行有效的体育文化宣传。例如:我们可以定期的刷新体育标语;在校园内出版与体育相关的报刊;在校园网上建立体育主页,在上面添加有关的体育新闻以及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情况;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项单项体育比赛;每一学年举行校际运动会或者体育节等,从而逐渐地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校风、风尚,从而在高校之内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也只有通过如此的方式,才能够让校园文化环境富含号召力,才能够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可持续的发展[4]。(三)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强化体育文化独特性建设由于每一所高校不同的办学条件、规模类型,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域环境等,使得各个高校都拥有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也就是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不尽相同。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需要考虑到校园自身的特点与传承,从而塑造具有自身传统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来举办体育文化节,将学校特有的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节当中去,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此外,当我们在新手与借鉴西方体育文化时,也需要着重于中国象棋、传统武术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彰显出东方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总之,想要构建和谐,促进高校体育的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文化上下足功夫,这才是当今高校体育所面临的必经之路。

查看全文

高校资产管理不再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

摘要:高校资产是高校实现培育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建设、确保高校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对于高校开展科研教学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资产管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从观念层面上看,要提升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从制度层面上,要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从监管层面上看,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监督力度,从而使高校资产管理步入健康运行的轨道,保证高校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对策

高校是教书育人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资产则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的内部体制产生一系列变化,高校资金的来源、形态、状况、运作等方式都发生一定改变,这就为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一些了措施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长久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也更加复杂化,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的财务、后勤、人事等制度的改变,给高校的资产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就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加强,对于节省高校开支,增加高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资产管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薄弱的地方,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优化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何为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指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维护资产的健康运行,维护资产的完整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资产一般是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指国家占有使用,为国家所有,包括国家拨付学校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以及社会赞助和其他途径来源的资金.高校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资产的变动、资产处置、资产清查和查询、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破解高校发展瓶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理念的影响下,就要对资产管理进行优化,想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对资产管理的优化,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资产管理得到相应提高,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发展高尔夫教育的探讨

昆明将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这为昆明乃至云南的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高尔夫被列为重点促销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之一,“十二五”云南将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七彩云南,高球天堂”的定位将带动云南高尔夫旅游的发展[4]。2高尔夫球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将成为云南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2011年上半年云南全省的生产总值(GDP)达360313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但是与同期上海市的生产总值91641亿元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另外,烟草工业占优势,2007年烟草行业利税为600多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四成[5]。云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发展高尔夫产业,将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将成为云南经济的新增长点,对推动云南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3荒山荒坡上建立高尔夫球场可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高原山地占总面积的94%,盆地(坝子)仅占6%[6];耕地占总面积的1207%[7],67%分布在山区,其中的大部分是山坡地,而且山坡地中有相当面积的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8]。土壤类型以酸性红壤为主,耕地量少质差,粮食生产受到限制,全省粮食产量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粮食平均单产3600千克/公顷,比全国平均低1200千克/公顷[9]。很多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土地墒情低、人口密度小、急需治理的荒山荒坡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些地方建设球场是治理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就业机会的举措。建设春城湖畔、乡村、玉龙雪山和阳光4个球场,共用土地5852公顷,90%为荒山坡地[10]。2008年春城湖畔上交税金11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解决当地就业约1900余人[11]。

云南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有19个正在运营的高尔夫俱乐部和2个练习场,折合24个18洞标准球场。假设一家正常运营的18洞高尔夫球场需要350人,全省需要从业人员8000多人,但近1/3的球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如果将在建、拟建或未开业的多个俱乐部和高尔夫产业长链(旅游、酒店管理、房地产、球具、服装、草坪种植与养护等)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云南省高尔夫专业人才的缺口相当大。

特异性突出的云南高尔夫球场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学习条件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两地直线距离为900千米,高低相差6000多米。巨大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滇中广大地区则四季如春;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有热带雨林、雪域和草原风光;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雄奇壮伟的石林和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在丰富的地质景观和气候资源影响下,云南省内的球场各有特点,这些球场分布在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4个气候带[2]。按温度分,有雪山球场、亚热带球场和热带雨林球场;按海拔分,有亚高海拔[12](≥3000米)、中海拔(1000~2000米)和低海拔(≤1000米)球场;按地貌分,有山地、湖滨、山丘、河川和喀斯特地貌球场。云南的球场一般用冷季型草坪草,在果岭、发球台和球道多为剪股颖(Agrostismatsumurae),长草区根据情况选用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a)、黑麦草(Loliumperenne)、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等,但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所选用的品种不同,球场的养护和管理方法也因地质和气候条件而异。在这样特色各异的教学实习地点实习,将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球场的建设风格和设计理念,学习不同球场养护和管理的经验,也有利于学生择业。

云南省高校高尔夫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成本较高高尔夫教育的成本包括办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成本,由场地成本、器材成本、练球成本和教学实习成本构成。高昂的教育成本将成为制约高校高尔夫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场地成本。国内18洞球场的投资成本平均为153亿元。一般需要用地80公顷,场地建设、会馆建设和球场维修等费用约需3亿元,即便是建设一块非标准的教学球场,所需的费用也不少于几千万元。对学校而言建球场难度极大。2器材成本。学生需要一套球杆,一套国内品牌的球杆至少需要4000元。对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的贫困大学生占40%。这笔开销对很多学生家庭而言都难以承受。3练球成本。练习打球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目前在昆明打练习场的费用约为3000元/年。到球场上打球的费用就更高,在昆明一次场(18洞)的花销最少是500元。4教学实习成本。无论是主修高尔夫场地管理或是设施管理、休闲体育,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前必须有在球场实地工作的经验,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环节实践。一般是将学生分配到各球场实习,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吃住费用和交通费,而且许多球场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二)教材编写落后阻碍课程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云南的高尔夫高等教育刚起步,其教育发展方向、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整个教学理论都无前车之鉴,必须摸索和总结。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主要分为运动技能类教育、管理类教育及草坪类教育三大专业模式,无论统编或自编教材,每个教育模式都缺乏教材,而且一些实践性强、地域性强的课程,如高尔夫草坪养护、高尔夫球场建造和高尔夫土壤肥料学等,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基本没有成型的教材,这些已经成为课程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提要: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迅猛,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阐述,对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可持续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公立高校的二级学院以及其他民办性质的高校数量众多。现有很多省份的高招政策把民办高校列入第三批本科招生中,将公立高校本科列入第一批或第二批招生中,这种制度安排首先保证了一本、二本高校的生源,使得民办高校相对于公立高校处于不利的生源竞争环境。而且,公立高校生源竞争意识在逐年增强,不少公立高校加大对招生宣传的投入,这使得民办高校在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上均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要迎战未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国民办学校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私立大学,尤其近年来的民办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迅速兴起,民办高校空前大发展。现在,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并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随着生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升学压力的缓解,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特色办学就是要有特色理念、特色教学、特色管理,形成独具风格的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民办高校的特色需要从科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等诸多方面来培育。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思路、人格魅力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是根本,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基于毕业生质量的外在展现。而毕业生质量除生源质量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民办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取决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师资队伍、管理特色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声誉的影响。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学校的宣传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去向、就业质量会对民办高校生源产生影响,毕业生就业好会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优秀生源会推动毕业生质量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又会对民办高校就业产生好的影响,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高校良性发展。多年来,毕业生数量和质量会在社会上产生累积效应,往届毕业生的成就又会形成学院的良好声誉,促进学院打造知名品牌。

查看全文

高校举债发展风险掌控诠释

摘要: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但用于债务风险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引入信贷资本的高校面临偿付巨额本息的严峻债务风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事业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债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举债风险控制

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部分高等学校无论从规模、师资队伍还是从硬件设施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各高等学校发展的需求,“银行信贷资金”在各高校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5000亿元。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使各高校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各高校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分依赖,给自身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相当的财务风险,一旦银行缩小或停止贷款,高校马上会面临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及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会严重影响各高校的正常运转。本文拟就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自身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可能性。“银行信贷资金”对高校来讲,就像一把“双刃剑”,筹划及使用得当,高校会充分享受其“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举债不当,高校同时会承受相当大的财务危机。在我国,高校大量举债有其深远的原因。

1.1高校扩张发展要求膨胀,资金需求剧增。1999年6月,国务院制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扩招”政策,我国同龄人口的入学率急剧增加。为保证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各高校必然要对原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善,这必然导致建设资金的剧增。

查看全文

高校足球文化发展论文

一、高校足球文化的概述

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它需要所有运动员要在场上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依靠整体的力量获取比赛的胜利。纵观国内外的足球运动比赛,缺乏团结合作意识的团队是不可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因此学生通过参加足球运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心理健康。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学生通过参加足球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体质,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通过足球运动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他们之间可以相互的倾诉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不满,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释放不满情绪的目的。

3)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足球比赛,感受足球所带来的一种创新氛围,因为足球属于一种竞技比赛,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贯穿教练员的战术,而且还需要在比赛的过程依靠自身的技能发挥,创造与需求战机、掌握战机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影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因素

综合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并且结合笔者的问卷调查得知:影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足球比赛、足球表演、足球课程、足球氛围以及足球拉拉队等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主要是高校的足球课程设置、足球比赛、球迷的消费以及高校足球运动的氛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