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5:17: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大学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叙述高校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的帮助由衷地怀着感恩的心理并真诚地回报的一种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高校大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高校中,很多“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人物,部分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这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1)认知方面,即大学生认同和知道自己从外界所得到的帮助,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经调查发现,有88.3%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是很重要的,并有79.8%的大学生有过感恩的经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想要回报社会、回报自然、回报他人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这种感恩意识的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获得的。2)情感方面,即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进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感恩的行为。据了解,辽宁某高校内,总计5000余名学生,有4859人表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非常辛苦,对此表示感恩;有3726名学生表示老师对自己照顾有加,生活中嘘寒问暖,工作上经常指导,学习上一直帮助,对此也表示感恩。但仍然有极少数学生认为:父母生我就必须养我,在学校是教了学费的,老师就必须时刻帮助我。从以上数据当中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感恩、心存感恩,但仍然有少数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环境的影响,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3)实践方面,对于感恩的实践做法,就是将这种感恩情怀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有65.2%的大学生清楚的记得父母的出生年月日,有20.3%的同学仅知道父母出生的月和日,却记不清父母的属相;有78.8%的同学会在父母生日当天送去电话祝福或者小礼物;在对除接受父母以外的人的帮助时,也会适时地帮助别人,分享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偶尔还会伸出援助之手。但这些大学生的感恩积极性并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进一步地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在思想上也没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消费论文

1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三线城市大学生消费的特征:主流消费状况合理有序,但个别消费问题突出.

1.1主流消费状况合理有序

1.1.1消费水平基本合理

由调查可知,衡水学院大学生的月消费额集中在500~700元和900~1200元两档上,选择900~1200的学生数量最多,占28.6%;选择500~700的学生占26.8%;之后是选择700~900的学生,占23.6%;最后是500元以下和1200元以上的,各占约10%的比例.为判定消费水平状况,特与同类城市聊城高校在2011年的统计,以及不同类城市上海高校在2013年的统计进行对比.聊城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42.67%;上海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800~1200元区间,占比73.6%;而衡水学院统计结果显示有50.4%的学生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900元区间,79%的学生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1200元区间.从消费两极分布上看,聊城高校500元以下消费水平者占总体比重的43.8%,1000元以上者占13.52%;上海高校800元以下者占8.2%,1200元以上者占18.2%;而衡水学院500元以下者占10%,1200元以上者占10%.由此也可以看出,衡水学院消费水平略高于聊城高校,远低于上海高校.对比可知,三线城市大学生消费水平逐年递增,但仍远低于大中城市.当然,考虑到不同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区间不同,调查时间不同,因此得出消费水平基本合理的结论.

1.1.2消费结构较合理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文章首先论述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高校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校园安全及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事故频发,因此,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中,也明确指出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从法律法规层,还是从素质教育本质要求来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地方高校来说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骨干,高校大学生的廉洁素养水平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要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培育路径。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从国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等方面寻求高校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培育路径,并使各种路径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可以有效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廉洁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路径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廉洁素养培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007年3月,教育部专门颁发《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1]2010年《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把青少年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培育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都是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引进的,俗称“缝进必考”,对学历、专业都作了硬性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走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工作人员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中有些人还要成为国家的领导干部,他们自身的廉洁素养将影响整个国家的清正廉洁社会氛围,如果这些国家工作人员腐败了,就会产生“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效应,势必会影响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二)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培育是打造清正廉洁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大学生也将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社会成员,此时,大学毕业生的廉洁素养会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清正廉洁、和谐有序会产生“势”的作用。大学毕业生的廉洁素养越高,越会促进社会环境产生良性循环,反之,则会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加剧社会环境的腐败恶化。(三)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培育是关乎大学生本人人生道路顺利行进的大事。廉洁通常与勤劳、刻苦、踏实、努力相伴而生,廉洁素养高的人更愿意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迈进,即使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致使自己的目标不能实现,他们也不会气馁,他们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下一代来继续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目标。而腐败往往会与懒惰、贪婪、投机取巧为伴。倘若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不高,就会在考试、学生干部选拔、评优评先、“三金”的取得等方面动脑筋,侥幸实现目标以后会加剧自己的懒惰、贪婪和投机取巧的心理,形成不学无术、不劳而获的品行,并会把这种品行带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中,最终极有可能会因为贪腐而葬送自己的人生前途。此外,自身廉洁素养的高低,还有可能会影响下一代。

二、高校大学生廉洁素养的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摘要】当今中国大学生创业应该是基于就业的创业,而不是直接去创业,更不是休学去创业。基于就业的创业有两种:一是先就业,再创业;二是在就业中的创业。基于就业的创业更切合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发生相应的改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在就业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打下基础。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渗透实现。尽管如此,解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根本上不是依赖教育,而是需要教育之外的体制机制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基于就业的创业;高校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社会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创业的条件或配套机制,比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平台”,创业之初几年免税,一次性创业补贴等。高校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下,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基金,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教育活动,组织种类繁多的创业大赛,给大学生创业创造各种条件。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很低,大量毕业生因创业失败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那么,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创业教育的导向出了问题?高校是否还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如果需要,那么开展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就业的创业”之内涵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流行词,高校中的创业培训及创业活动也十分活跃,一些高校还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机构。与此同时,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介绍分析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成果大量涌现,其中一种主流的思想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几年大学生创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创业成功率更是屡创新低。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调查发现,近年来浙江省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为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和国际平均水平及欧美发达国家的该指标相差甚远,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平均水平为20%;国内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创牌”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3年[1]。其原因在于创业对创业者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综合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拥有的社会资源、市场经验等的要求都很高。而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既无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市场经验,也无基本的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源,他们即便在校期间接受了所谓系统的创业教育,充其量也只是形成了一些乌托邦式的创业憧憬和一些原则性的创业技能,自身并不具备创业的潜质和条件。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深入思考高校针对大学生应当开展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而开展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又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样的创业才是必要且可行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张宇贤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风险大,容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2]。由此,笔者提出,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创业应该是基于就业的创业,而不是直接去创业,更不是休学去创业。换言之,单纯地倡导、鼓励并培训大学生创业技能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大学生的就业经历和经验是其未来创业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基于就业的创业有两层含义:一是先就业,再创业;二是在就业中的创业。先就业,再创业,是指大学生先就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喜好,选择一定的职业岗位就业,在已有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几个月到一两年,乃至更长),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阅历、人脉资源,或者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发现了一些商机、条件或者市场开放的空间,进而自立门户,自主创业(比如开办工厂企业)。在就业中的创业,则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工厂或企事业单位中有了一份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努力、开拓进取,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们组成小微团队一起自主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积极开辟新的业务,实现事业的成功。这其实就是“岗位创业”。零点有数董事长、飞马旅创始人袁岳也认为,“大多数人适合的是岗位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做创始人。岗位创业,也适合暂时没有创业方向的人[3]。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则认为,海尔集团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让员工自己去发现市场目标和用户价值,然后自己成立一个小微团队,在海尔平台上通过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4]。相比较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在事业平台上的创业成本相对更低,成功率更高,其核心在于“创新”二字。

二、“基于就业的创业”的适切性与现实性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措施

【内容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深受我国重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与时俱进,满足我国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我国人才培养,才能够有效确保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未来的深度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不断参与实践,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等学校;大学生;双创能力

不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创”教育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满足我国发展需求。

一、大学生“双创”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水平。通常情况下,就业能力包含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等各方面[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更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手段进行改革[2]。当前,毕业生的最大压力就是即将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而创新创业就能够不断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相关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为了自身发展,顺应时代进步,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精神,利用广泛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与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一)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往传统观念使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精神与相关意识,在对工作进行选择时,过于重视安稳,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普遍认为,只有国企、事业单位等才是大学生应该选择、争取的稳定工作,当就业时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的,而更多的学生面临待业[3]。而创新、创业则是为了不断改变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传统观念,在实际就业时能够扩宽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在未来能够多一种职业选择,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被动的选择改变为主动创业,通过我国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投入,能够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二)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大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是需要大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来丰富自己,实现创新、创业[4]。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创新创业,学生应当不断地学习,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并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前提下,应当有效掌握相关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知识,例如市场影响等。正因如此,高校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学好专业学科知识,最终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三)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应当先具备一定的“双创”精神,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内动力,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应当积极进取,不断开阔视野,脚踏实地的创业。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信心,勇于挑战的精神,具备社会当前所需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四)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基础是实践。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生的自身能力、经验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5]。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创业过程中,从而实现创新目的。为了更好地将专业学科知识运用到“双创”实践中,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更应当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配合能力以及创新与职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利用高校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与资源,不断探究自己能够胜任且合适的专业领域,从而找到自身所需并能够发展的方向,强化相关意识,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自我所需,有利于更好地树立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获取更多的肯定与尊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水平,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在未来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意义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德育困境探析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模式,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修养的建设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速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的现实状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改变现行的德育模式显得越加迫切。由于各类因素的相互挤压等现实困境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改革进程。

1.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消极影响颠覆着新生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理念性困境。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全球化的运作,虚拟市场的推广,一方面市场经济把人的物欲、满足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动力,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扩张了人们发展的空间,前所未有地解放和张扬了人的个性和自主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西方的消极价值观念也悄然进入我国高校,新生代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思想认识,腐蚀大学生纯净的心灵,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力量。一切生产至上,一切以财富作为价值的评价标准,这种强调个人利益之上的本位思想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和道德疏远等的错位;一切消费至上,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物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这种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关系、新环境和新消费品味让人迷失,精神生活被商品化、市场化,人们目标方向错位、精神生活空虚、情绪浮躁,价值观趋向功利化,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物欲横流,恶念丛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恩格斯指出“人处于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而且这种空虚,对宇宙的永恒事实的不相信,会一直存在下去。”[1]在这种极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了郁闷、烦躁、寂寞、空虚等消极情绪,生活失去了目标、根基,一切以金钱为价值标准,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低下,价值观迷失,而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工具化,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致力于智力和知识教育,致使道德教育被放任自流,形成道德放任机制的事实。这种道德教育放任机制在我国各高校盛行的表现就是教师应付式教学,学生应付式学习,师生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学分,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导致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不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2.新的德育理念层出不穷,传统德育断裂和新的德育缺失的社会性困境。当前我国进行全方位改革开放,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交流的增加,西方道德理念和价值观不断渗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促使社会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另一方面,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扩张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渗透和话语权的争夺,不断冲击占领着我国德育文化的领地,传统的德育并未能实现根本转型,现代文化德育理念却扑面而来,现代文化形态的德育尚未完全生成,后现代文化价值理念却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悄无声息地蔓延[2],主张从个体差异性、语言未定性、理论无限性、意义多重性来把握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后现代主义,从差异性、离散性和不可沟通价值性对现代的理性道德、伦理改造、价值规训、教育标准进行了挞伐。这种强调话语的异质性、价值的多元性、道德非本质性和非连续性德育理念,抑制了德育形态的差异性、道德伦理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相对性,弱化了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形态,导致我国德育文化陷入相对主义的纠结和挣扎中。[3]各种新的德育理念层出不穷,不断冲击我国社会的德育体系,致使我国的传统德育理念在现代化社会中断裂丧失,逐渐淡化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态的继承与发展,导致传统社会安身立命甘于清贫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生存发展。这种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处在转型夹缝中的人们失去了传统伦理的参照,但又找不到新的伦理的依托,为人处事的是非标准缺失,给人的思想和价值带来了困惑,人们陷入了情绪焦虑、认同丧失、价值分裂的道德困境。这种价值理念致使我国高校德育地位受到冲击,无形中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低,辨别能力弱,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张扬西方的思想,不断挑战着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进程。

3.片面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德育价值观的认知性困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基础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以突出强调政治形态为核心,以一元化和高度政治化意识形态凸显来推进改革实现发展,直至今天人们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过渡强调政治性和理性的世俗精神,强调高扬集体主义却又贬抑了个人主义。在误解和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我国传统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被全盘否定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传统的德育价值理念的丧失,信仰缺失,导致社会道德虚无茫然道德沦丧。相应地,出现在高校大学生德育的结果就是传统的理想化德育中的伦理理想被政治理想所代替,形成了泛政治化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的模式过度强调道德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否认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普遍性、独立性,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模式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个体缺少了主体性和自我性,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和发展。学生表面上恭恭敬敬地认同和努力学习,但是内心却不认可甚至质疑。这种现象本质不一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进程。

4.传统教学模式和高校德育自身的内部性困境。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德育培养模式长期保持在过去的传统培养模式中,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目标片面化,过度强调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忽视学生自身对社会的需求;德育内容陈旧化,抽象化;课堂教学采用单一的方式,雷同的德育课程的设置[4],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轻视内在动机和需求。这种教学实践注重大学生德育认知水平的培养,以课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来实现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实践性活动,忽视了大学生德育的真实感受和德育体验,导致大学生道德的认知和道德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德育实践活动失去了它的价值和生命力。这种课堂教学理论和社会实际脱节的德育教学模式弱化了德育的功能,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德育改革进程滞后。在现代工具性、理性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环境“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课、轻公选课”,[5]同时进一步引发的学生信任度低、权威性差和说服力弱现象,高校德育改革面临重重困境与挑战。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探索思考

摘要:朋辈教育是一种在朋辈之间开展指导、咨询与分享活动的教育形式。将朋辈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体现,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文章从朋辈教育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创新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朋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朋辈教育;探索;实践

近年来,朋辈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校中被逐步接受和采纳,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形式。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走向成熟的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增强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修正自我。在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创业、学生基层党建、团体辅导活动等工作中融入朋辈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优秀的朋辈榜样生活化、具体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乐于学习。朋辈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互助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朋辈教育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目前,00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身处于物质条件优渥的时代,视野开阔、崇尚个性、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效果欠佳。有调查显示,00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更愿意向同学或者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在面对辅导员和班导师时,也追求关系平等的谈心谈话。朋辈教育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它的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学生,突出了教育的主体性。“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2]。朋辈指导员来自学生群体,在政治素养、专业学习、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与榜样作用。当朋辈榜样群体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引导和成长发展指导时,学生的接受度更广,行动力更强,积极性更高。将朋辈教育充分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加以创新,将教育引导与率先垂范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增强自我管理效能,实现助人者与受助者共同进步。

二、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策略探析

1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1.1高校廉洁教育是班风、学风建设的需要。廉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受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干部则是主干,要想搞好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加强大学生学生干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干部是优秀的代表,在大学生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样,能在班风、学风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不廉洁不规范的情况出现时能第一时间预警,因此,培养一支精练的班干部队伍,努力调动其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管理、廉洁用权遵纪守法做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1.2高校廉洁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需要。廉洁教育可谓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廉洁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筑牢思想防线,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大学期间就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廉洁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行为模式。所以说,廉洁教育必须在大学教育中不断加强,就如同提前接种“防腐疫苗”,使他们逐步养成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为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能经受各种腐朽思想诱惑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2]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2.1廉洁意识薄弱。大学生廉洁行为是处处存在的,学习上、生活中都存在廉洁的融入,例如,在学生干部竞选、考试等环节,都需要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廉洁意识,只有树立了意识,才能在做事、做人上按照制度规定来执行,才不会被利益所驱使,导致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2理想信念缺失。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要在各个岗位上建设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这都需要树立理想信念,坚信党的正确领导,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这样才能有走上正确的道路,才能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2.3机制不健全。要搞好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必须要有制度机制做保障。要制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制度体系,形成硬性规定,教育的形式、方法、内容、考核等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只有将大学生廉洁教育纳入学校的统一教学要求,融入十全育人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3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对策措施

3.1创新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廉洁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引领作用,如飞梦廉洁社团,在大学生中引导廉洁教育新风尚,开展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廉洁教育活动,要根据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差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一系列关于廉洁故事会,座谈会,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渐培育学生廉洁自律的素质。在学校相关部门或者指导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把学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同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相融合,如举办主题班会和书画展、组织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活动。[2]不断拓宽廉洁教育渠道,丰富廉洁教育内容,创新廉洁教育形式,增强廉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通过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和校报、校刊等媒体,宣传反腐倡廉的案例,正面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和人物,让广大的大学生了解当前的时事政治,政策和法治知识,从而提升廉洁意识。3.2创新廉洁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是开展廉洁教育的有效平台。首先,要多形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等优秀品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要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广泛对接,充分利用社会廉政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如组织学生开展反腐廉洁社会调查,利用地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接受廉政警示教育等,使其在活动中受到启示,达到教育的目的。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加强对社情民意的认知,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3创新廉洁教育与“课程思政”融通的新模式。廉洁教育要紧紧围绕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内容紧跟时展步伐,要特别注重廉洁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通。[3]一是要注意分类施教、循序渐进,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是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发和研究。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品德。要贯穿到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并延伸到“第二课堂"贯穿到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查看全文

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让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农类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只有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旨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意见。

关键词:“大思政”;涉农高校;德育教育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1“大思政”格局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大思政”格局理论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主要是从全局考虑,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上进行全面的整顿和修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其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政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育更有亲和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学管理上,确保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任何思政教育都必须遵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加强素质教育,用更具有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更多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全方面发展。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德育教育效率,开展教育后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新的“大思政”教育在遵守了德育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的主观和客观能动性,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由内而外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了解客观事物规律,并以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标应为“成人”,其支撑为“成才”,综合素质提高,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在处理面对各种事务时的道德自觉性,以思想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达到提高德育效率的目标;三是所有人员全程参与,全方位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等学府应以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更为合理合适的德育方法,注重其效率的提高,达到德育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也是重中之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统一、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规划德育系统。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直到其毕业走向社会工作,这期间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注意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现一种“处处有德育,人人谈德育”的理想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德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2“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