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4:03: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素质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养高素质党政人才个人心得感想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年-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纲要》的核心问题是希望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为我国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党政人才支撑。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人才工作是党和国家至关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人才强国的战略,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把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三大支撑条件而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根据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统计指标,干部实际上就是人才结构中的党政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也就是要加强党政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创新。近年来,我省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在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管理部门中,已经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数量比较充足、结构相对合理、业务能力比较强的党政人才队伍。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政人才开发仍然有不协调的地方。一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对党政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在14个市州和87个县区之间存在党政人才配置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两州两市”的人才分布明显要比发展快的地区少;三是在一些地方存在人才的专业、特长与实际工作岗位不协调的问题;四是在人才的教育、培训、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方面的机制创新不够完善。针对我省在干部教育培训,即党政人才开发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和政策措施。
一、制定中长期党政人才发展规划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建立新型办学体制、创新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改革教育培训内容为目标,制定我省的区域干部人才教育和培训规划,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争取到2020年,使我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到党政人才队伍的85%,使我省党政人才队伍达到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保持适量增长的目的。制定好这个规划必须注意:一是规划要以中长期为主,注重长效发展;二是规划要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解决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客观瓶颈;三是规划要与国家教育培训规划紧密衔接,细化教育培训内容;四是规划要紧密结合甘肃实际,突出甘肃的地方特色和优势。
二、选准党政人才的发展重点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准确把握“智造”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创建校企协同共育模式,为“智造”时代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智能设备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改造与升级。所谓“智能制造”(以下简称“智造”)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1]。“智造”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企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改造、生产方式与模式的改革步伐,传统企业生产活动正快速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变,需要有大批同时具备并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与现代自动化、数字信息技术等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如何应对“智造”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智造”需求的人才?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单一性、智力(能)技能训练的缺位以及职业综合能力普遍较低等问题,根据“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新特点,积极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智造”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的生产活动是人与智能机器人的合作共事,汇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研究者指出,“智造”时代的工业生产形式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为基础的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既能满足个性化定制需要,又能保证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二是客户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广泛参与整个业务流程与价值创造过程;三是智能生产与高质量个性化服务的集成,让整个价值链融为一体[2]。新的生产形式与要求,使对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发生巨大变化。
(一)知识方面,从单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的转变
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金融管理上的人才需求上,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的无目的的寻找管理人才,而是需要更加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为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上,就应当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进行调整,做到更加清晰明了的教育管理,并促进其学生在思维、设计、实践等能力上的提升,从而完成时代的人才培养任务。
关键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下,新的市场生产结构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生产连接,通过这样的一个工业时代建设,对现代的技术生产条件,都形成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模式。而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严重影响了在新市场上的社会管理。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金融管理成长模式,针对高素质、高级能、应用型的金融人才培养进行以下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人才培养状态
从我国现阶段的招生模式来看,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有着广大的受众,其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各类型的不同院校中。但是也正因为不断的扩招,其学生的招收标准也进行下调,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上,却并没有真地做到多面化教学。从而导致了在2010年以后的就业率极度下降问题。就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能力来看,主要存在这些问题的因素就在于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滞后。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考察,这样缺乏了对实际环境的应用,导致在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出现重复,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反复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不符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2.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在理念上虽然满足了对信息的考察分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基数大,案例典型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社会金融信息联系比较远,从而无法真正做到信息的实时性。3.教学实践机会少。由于现阶段的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这些院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又过于庞大,从而导致了在工作实践上,缺乏认知,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工作中,无法及时进行积极的实践调整,这就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4.教学特色非主力。就现阶段的高校教学形式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办学特点并非是金融人才,而草草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课程上的安排,都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的质量。导致大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半瓶水,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应用。
二、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探索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就业情况及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本科毕业生的供给已经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了错位现象,本文初步分析了出现这种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国际贸易人才的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当前全球经济大背景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出现了错位现象。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距离企业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标准还差得较远,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毕业即上岗”的需求,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现象及原因初探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最大现状是该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节,从而使国际贸易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及其他能力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便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现象。反思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出现的供需错位现象,说明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人才供需错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高素质材料类人才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人才的实践,仍在改革与探索中前进。项目组在2014—2019年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优势学科引领和反哺教学,构建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149”模式。该模式对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培养高素质、宽视界、具有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卓越人才;材料类;教学改革
习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1]。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经是一个教育大国。地方高校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完成了“量”的扩张[2]。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完成“量”的扩张后,正积极进行“质”的升华,这时却巧遇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国际合作、竞争与矛盾呈现出新的趋势。中美的贸易摩擦,表明大国正在激烈逐鹿第四次工业革命[3]。透过这些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竞争可能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的竞争、经济贸易的竞争、军事实力的竞争等。然而,其本质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同时,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立根之基,也是大学续存之源[4]。面对时代的挑战,我国高校必须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加快培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人才,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人才的制高点。2005年,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为回应“钱学森之问”,2009年国家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2018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系列计划,其目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强国”。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之惑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地方高校在完成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使命后,是否有能力、有担当去完成“质”的升华?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一方面,该校不是985、211学校,非一流学校,似乎无能力也无担当培养“一流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全国四所电子大学之一,2018年,在全国2914所高等学校中[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排名位于第215名[6]。结合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可以得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源在同龄人中排名为前3.55%(215÷2914×48.1%=3.55%)。这些数据表明,该校拥有学生中前5%的优秀资源,有责任为地方的发展和复兴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否勇于担当培养“一流拔尖人才”责任,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高校内心的迷惑。时代迅速发展,国家和社会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能培养出“一流拔尖人才”。2015年8月18日,我国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该部署让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建设一流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7]。
二、地方高校材料类学科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
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1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制药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医药行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的应用型人才[2]。我国在2009年共有34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到2014年,发展至已有240余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3]。制药工程专业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熏陶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教学只是为专业知识服务,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分科知识为基础的纯学术化的知识结构,过分强调专科化,致使许多科学的分支或者综合性问题无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少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融入和对陈旧知识的更替,缺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缺少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和讨论,缺少对各种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忽视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使专业知识越来越远离生活,忽视生产技术和应用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过程[4]。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兴趣,对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素质提升受到阻碍。制药工程专业包含化学化工、药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且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科化,会导致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孤立,不利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各学科分支学科的学习更是被忽视;此外,传统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专业知识远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难以认识到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现代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理科专家,更要培育理解科学事实、方法、对象、对科学政策具备判断力的公民的教育思想[1]。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可使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对个人、社会以及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方法
2.1明确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统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避免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忽视素质教育,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2.2调整课程体系
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1加强实验室开放,能够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多数实验课都是两个小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实验,但往往是被动模仿,没有时间深入地去理解实验的原理,而且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实验的理解、反应速度等都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原理难理解,用到的仪器设备较多,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如果实验室开放了,课前学生进实验室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那么上课时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的重点上,思路明确效果就会好多了。这样学生成为了主体,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为主导。
从形式上来讲[2]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深层次来讲,是指提供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实验内容一般有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做一些相关的、感兴趣的其它实验,课堂实验完成质量不好的同学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故知新,既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加强实验室开放,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
跨入21世纪,我们的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历史对现代化的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新的、高层次的。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的。而培养学生的能力[3],不仅表现在会用仪器设备、会做实验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面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社会形式,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在不断调整,实验课时仍然显得紧张,不够用。学生在课堂没有时间去做较多的实验,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解决这一矛盾,加强实验室开放势在必行。
开放的实验室使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另外要保证开放的效果和质量,实验教师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钻研的环境,又要做到结合专业实际,积极引导,妥善管理,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自己进入社会增加了一份竞争力。
市高素质教育人才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20*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1241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85.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万人。近年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96.84(比“九五”末高2.3个百分点);小学98.8(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初中95.5(比“九五”末高4.3个百分点);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个百分点)。全市目前还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48人(在职81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113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114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一、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诉求
(一)带头人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教学团队带头人不仅是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备较强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教学口碑,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同时带头人还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知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具有海外游学背景,充分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能有效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学科专业领域内知识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团队教学与自我发展中来。
(二)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总体外语应用水平较高教学团队里老中青相结合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外语应用水平和双语授课能力是教学团队能否承担国际化课程和双语课程的重要条件。团队成员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和掌握外文素材来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更需要有较好的外语授课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应用水平,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化的专业实习实践。
(三)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应更加注重协同团队中的成员都是有各自专长、研究领域不同的教师,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层次高低,都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要在民主自由的团队氛围基础上构建具有强大协同力的教学团队,更倡导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争鸣,保护学术自由,促进团结协作,在团队内部协同的基础上碰撞出学术火花,促进教学革新。
(四)教学团队内部评价制度完善各高校在建设教学团队时,大多已制定了学校教学团队的遴选条件和验收条件等相关政策。除此之外,教学团队内部应设置关于教学工作量、课程教学质量、教研业绩、科研业绩、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对成员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团队的发展进行自我监控。
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研究
1开设课程的意义重大
通识教育是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都具有重要意义[1]。建筑材料工业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建筑材料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粮食”而不可或缺。但传统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建筑材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开发和应用绿色建材技术,研究开发和使用具有节能、节土、利废、环保、对人类生存环境健康及安全等特点的绿色建材产品[2],而这正是“绿色建材”的研究内涵与宗旨。“绿色建材”课程从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出发,结合我国建筑材料的现状,从原料的采用、产品的制造、使用和达到使用寿命后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的全程系统地介绍了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并结合国情提出了我国绿色建材的评估体系框架,为从事建材及建筑领域的科研、生产、设计及管理者提供一个通用的绿色建材评估工具。因而“绿色建材”课程在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高校作为通识教育课开设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长沙理工大学在2006年就开设了“绿色建材”这门通识教育课(人文与科学类素质教育选修课)。仅2017年该课程开设的3个教学班就有358名学生选课,选课饱满率达99.4%,选课的学生涉及该校培养的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全部学位、全部的17个学院的学生,其中纯工科学生为主,占52.5%,排在前几位的有管理学院的学生占26.5%、土木建筑学院的学生占17.3%、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专业8.7%。水利工程学院的学生占8.6%,学生选课情况也符合该课程开设的教学目的。
2“绿色建材”课程的教学设计
“绿色建材”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内容体系来组织,本课程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模式,按“共性-个性-共性”的认识规律建立新的体系,首先从总的要求(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及总的评价技术(绿色材料的研究和评价技术)来学习,然后分述每一大类建材(水泥和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石材、建筑用金属材料、化学建材等)的绿色化及绿色度评价,最后讨论建材使用后的集合物—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及评价。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串联式封闭结构,修改点是单向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中间加一章或加一节、必需修改后续的全部编号。新设计的课程结构是枝状的开放结构,修改点是多向的,在篇末增新章不影响别篇章节的编号,当插入新的知识点时不打乱其他节编号,也可根据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标准更新增减相应的知识点,因此具有开放性。绿色建材是在包括九大类的普通建筑材料上发展起来的,每一大类有的有几十个、甚至上千个品种。从校园到校园的莘莘学子对这些建筑材料普遍缺乏感性认识,更不用说了解这些建筑材料的生产制备过程及工艺,在此情况下要引入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就相对难以理解,而且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味,这确是学习绿色建材的一大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类绿色建筑材料的实物产品搬到课堂,并让学生在屏幕上学习到各类建筑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作者自行研究制作的“绿色建材”课程教学辅助课件既内容丰富、启发思维、教育性好,又设置媒体多样、选材适度、整体和谐、艺术性好,并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第七届“大成杯”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三等奖。
3“绿色建材”课程的教学实践
通识教育是多科行性大学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特别强调“综合”,从课程设置目的出发,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据此广泛阅读《绿色建材:评价•认证》、《绿色生态建筑材料》、《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等相关参考书及专业文献资料,并以“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构建[3]”为主线精心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把本学科的一些最新成果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既强调知识面的拓宽,又要做到重点突出,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和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着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提高,确保学生建立建筑材料绿色化的素养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识教育课的学时较少、教学时间较短。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绿色建材课程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方法改革,着重于对学生进行思路、线索、方法的引导。摈弃那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和满堂灌的讲课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自制的“绿色建材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形象逼真的图像、动画,又有现场生产工艺的视频,甚至还有悦耳的音乐,部分景象可与电影、电视比美,也能让学生有效地思考和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书写、绘图时间,使课程的理论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易懂[4],学生也学得快,记得牢。受到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