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3:0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师院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师院校

高师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分析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代表着能够维系国家凝聚力、传承民族精神、展现文明特质的主体文化积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以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若干途径之中,作为由古至今中国古典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教育,因在延续传统、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突出核心作用,而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肩负起保存、传递、选择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时至今日,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如何在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争锋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便成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为此,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先后颁行多项文件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如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起系统化的文化传承体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度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在此形势下,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体现独特价值,便成为一项必须高度关注的时代命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内在关系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源于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文化作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产生的亘古恒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相生。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则给予文化存在的依据与更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依存于一定社会的文化,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这种规律性使得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决定、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由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院校,相互之间便建立起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的作用。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发生革新变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其中可能会发挥的作用。而在文化对高等教育变革具有的若干作用之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内在深刻影响。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由此可证,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而论,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学术秩序等方面。1.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逐渐凝聚成型的文化遗产,具有积累性、连续性与承继性,是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高师院校整体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高师院校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方面面。2.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存在形态与影响方式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更多体现在对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的价值体系、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师院校的日常运行与改革发展。3.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这就促使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路径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的高师院校产生显著差异。4.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不断形成完善的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人生观等在内的基本教育理论观点,从而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门职能具有重要影响。(二)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是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作用,高师院校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高师院校具备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方面,即高师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课程教材、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评价、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产生影响。1.高师院校作为具备文化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的职责。2.高师院校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必然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形式等做出具有现代性的评价,摒弃其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吸纳符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成为现代文化的积极构成要素。3.高师院校作为以孕育人才和科技成果为己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为基础的,并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4.由于高师院校具备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别功能,与传统文化中注重伦理道德、强调师道尊严、讲求“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性相契合,因此,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高师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活动等方面适度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求高师院校要深入研讨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功用,从而使传统文化中与高师院校密切相关的成分能够古为今用,发挥出现代价值。

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进而使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主要源自于高师院校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依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主要是指处在一定文化历史传统圈内的人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系统反思与深刻认识。高等院校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面认识、辩证思考及正确对待。这是关涉高等教育文化命脉的最核心问题,与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不但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存续有重大影响。依此而论,高师院校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便决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和具有古典意蕴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也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如何确定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具体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师院校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以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科研职能为载体的。作为负有培养高端人才职责的高等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借助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使用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学习、认知、领悟,并可为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意识与精神追求,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及优异综合素质的新一代教师群体。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二)高师院校具有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高师院校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还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既在学校内部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与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又要发挥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风气的灯塔作用,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智力支持。(三)高师院校具有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不加鉴别、不做分析,而是建立在正确评价基础上的选择性传承、弘扬。即高师院校要根据现代社会与教育的特点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教材、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客观评定与选择。以此去除旧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保留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能够与高师院校实现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四)高师院校具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方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师院校因自身的高等教育属性,而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的功能,由此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在继承既有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再创造,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体现在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要求,具备教育的一般属性。高师院校作为专司教师教育及其科研的高等院校,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能。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性研究,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符合当代教育的新要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更新发展。

三、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查看全文

探索高师院校声乐教改建设途径

摘要:解决高师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把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查看全文

高师院校哲学教学提升策略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中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构建有效的哲学教学体系,能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也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深度的进一步深化。本文结合高师院校哲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从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角度进行了分析,重点探究了分享教学目标、深化理论论证、优化精讲点拨、开展多样演练等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还在研究中对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力求能借助双主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增进教学智慧,使哲学教学的实效得到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双主互动;高师院校;哲学教学;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哲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学习,还能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哲学知识体系具有深奥、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特点,高师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尝试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能通过双主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学习哲学知识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和探究中提高哲学学习效果,使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科学化发展的目标。

一、高师哲学教学中双主互动教学的实施可行性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本身是基于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提出的,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契合高师院校哲学教学的需求,也能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度一致性。首先,双主互动教学在教育实践层面从对象化活动教学转变为交往中对知识的共同探索。在哲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入双主互动教学组织模式,能够从教学本体论的角度,重新对教育的主体思想进行解读,从实践概念的角度认知教育主体的范畴,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哲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能表现出能动性、积极性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参与哲学探究、哲学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能带动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逐步发展。其次,双主互动教学在哲学层面上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突出教学有效性。在高师院校开展哲学教学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哲学思想进行学习,实际上这种学习是对哲学理念的特殊性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哲学认识、哲学经验等作为主体结构对学生的思想、理念等进行改造,学生在对哲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同学的影响,自身思想和理念等会出现内部转化的情况,从而使学生的主体知识和主体思想结构出现相应的变化,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高师院校学生未来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奠定思想教育基础[1]。最后,双主互动教学从教育心理学层面上促进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同化主义学习理论的融合和实施。在引入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高师院校哲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哲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会通过教育环境的设置辅助学生完成对哲学思想的有意义建构,并且学生在对哲学内容进行积极主动学习、转变个人思想的过程中,会用固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内容的内化,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网络体系的建设,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知识建构和认知同化的前提下,全面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二、基于双主互动增进智慧的高师哲学教学有效性提升措施

查看全文

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建设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是一个历史的、永恒的话题。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的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本地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摇篮,其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高校师德的研究中,除了少量专门研究师德概念、内容的成果外,大都对目前高校师德的现状给予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有的通过调查数据来实证地说明当前师德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作出一定的说明,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描述,一般的叙述方式是主流或是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的高校师德研究多为宏观笼统的分析成因,提出的措施和对策也缺乏针对性。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甚少,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师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我院的师德现状,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查看全文

诠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革新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我国做出了从“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战略决策,并鼓励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竞争,从而使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在指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教育改革的三个主要策略,最后还提出了教师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以顺利推进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轨的战略决策。这对高师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高师院校必须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合理定位改革目标,实施以建构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策略,提出教师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以确保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首先,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为本,人才强教和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其次,必须坚持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重新调整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在体制上,由封闭、单一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的体制转变为开放、多元的、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体制,实现体制创新;在培养模式上,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多模式、多层次培养;在管理上,由师范教育管理制度转变为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推动教师教育管理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传统师范专业“老三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上的局限,形成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新体系;在方法手段上,由传统的方法手段转向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高师院校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提高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顺利转型。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查看全文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OBE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WilliamG.Spady于1981年提出,该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OBE理念的实施要点包括:其一,确定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产出成果,教师要考虑教学任务的实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是否能满足学生、学校、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期望。其二,构建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教学合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三,确定教学策略。OBE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转化学习成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强调研究型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其四,自我参照评价。OBE理念提倡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收获,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其五,逐步达成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被设置了不同的阶段,以至于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初级目标向高级目标过渡。OBE理念遵循反向设计原则,首先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和用人单位、学生等的需求来科学建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毕业要求,进而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为了适应OBE理念,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二、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顾明远把“实践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足,虽设有实践课程、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模块,但缺少细化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支撑,且缺乏对国家、地方的战略需求和利益群体需求的调查、分析,导致部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与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匹配度低。构建英语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注重顶层设计,改革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优化英语实践教学目标[3]。(二)实践教学课程和基地设置不足。目前,英语课程实践形式主要为撰写毕业论文、见习、实习等,地方高师院校与企业在英语教学、实习等领域建立的产学合作平台较少。另外,地方高师院校与国际院校英语专业开展合作的机会不多,导致国际化实践教学与合作研究基地不足。(三)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轻实践操作、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在英语实践能力中的讲课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提高缓慢。目前,英语实践课程主要采用微格教学和看课、听课等传统教学方式,很少利用英语实践学习软件、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四)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指标,缺乏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另外,实践课程的评价反馈不及时,对促进后续英语专业教学、培训和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调整英语实践教学目标。教育部在2018年1月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了明确释义:能通过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掌握技能,学会与他人沟通;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管理时间,规划和完成任务;能承受压力,适应新环境;能运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地方高师院校可以结合OBE理念,调整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首先,要立足于地方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其次,要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提高实践训练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将实践教学细分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5]。(二)完善英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地方高师院校要优化实践课程结构,规范实践课程操作流程,严格考察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可以在第一课堂中开设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和英语教法等基础实践课程,并增加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中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师教育类实践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尝试开设商务英语函电、跨文化交际等文化交际实践课程。另外,学校可以从国内外基础教育学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水平英语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专家。同时,要鼓励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到中小学进行交流和学习,以此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三)改进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尝试采用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内容的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中添加英语电影配音、英文歌曲演唱、英语美文朗读、英语语法讲解等实践活动,在大学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添加英语讲课点评、英语小组讨论、模拟情境再现、职场辩论等活动,在大学三年级开展以专业实习、实习工作总结交流、求职技巧与应聘等英语技能和方法交流为主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级开展以校外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四)创新英语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根据OBE理念,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法等。第二,综合利用现代化智慧教室,如英语模拟微格教室和翻译模拟实践室。第三,采用互联网视频演示课件、微课、慕课和多模态教学等手段。第四,利用云班课、学习通和英语实践学习公众号及时推送英语实践教学和学习资源。(五)科学设置英语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应构建科学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第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多元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标准。第二,对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鉴定和反馈。第三,评价结果要保证真实、公正,以达到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查看全文

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事业逐渐受到了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深化改革,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和进步,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发现舞蹈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舞蹈教育教学仍需要进行研究,我国教育部门应该持续关注,制定合理的教学理念,在以前改革基础上持续深入进行改革,如此才能让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舞蹈教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太片面。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舞蹈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会基本动作,再运用到想表达的舞蹈动作中去,就是对舞蹈的全部认识,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错,但一定是片面的,舞蹈教育的重点在于它的艺术性以及创造性,它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更是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今,随着学习舞蹈的方式越来越大众化,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忽视造成了舞蹈教育实质性的偏差,导致舞蹈动作表达的感情趋于空洞,因而,理论实践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从内心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再结合自身实践去体会舞蹈的精髓,才是一个好的舞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二)受传统舞蹈教育方式的影响较大。传统舞蹈教育方式对现在舞蹈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前期对舞蹈教育缺乏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导致现代教育依旧是以传统舞蹈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一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量,前期舞蹈教育以肢体动作为主,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能尽量学会却不知道侧重点在何处,从而导致舞蹈教学质量下降,因而打破传统教育的思想是提高舞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转变。(三)重模仿轻创新。舞蹈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只知道一味模仿,不重视思考和创造。现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己所教授的动作就行,殊不知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让自身的想法没有得到更好发挥,从而违背了素质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共同进步的原则,更不利于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对下一代的培育工作。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师要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摈弃重度模仿这个不好的习惯,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四)师资力量的薄弱。我们都知道,教师质量的提高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发展,教师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是,真正从事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大多都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教师自身的发展没有达到相对标准要求,而且基本功不扎实,缺少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舞蹈教育的发展,导致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而这就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可行性措施

针对以上对高师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诸多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刻不容缓。以下就针对出现问题采取的措施进行介绍。(一)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创新。高师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直接性的,并且最终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舞蹈教育工作要想向前发展,必须学会创新,学生是创新意识来源的主要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尽量重视,积极引导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方式。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兴趣就是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会有更积极主动的想法。因而高师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其创造更多的可能。(二)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音乐是舞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的灵魂,舞蹈都离不开伴奏,但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乐感不强,对节奏把握不准确,有时候不能把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成了舞蹈教育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高师舞蹈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践,找出不同种类的音乐来满足课堂上需要的伴奏音乐。年轻群体审美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音乐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重点,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调动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来达到培养学生乐感的目的。在重视培养乐感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学,舞蹈教育不仅重视表演,更重要的是抒情,学会应用多媒体软件找到适合的舞蹈视频以及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音乐、不同场景,以及不同场景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以及专业知识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标准,但现实是只有很少一部分高师舞蹈教师能达到标准,大部分教师仍旧没有达到要求,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还需要有很大的努力。教师自己也要注重自身的培养,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首先练好舞蹈基本功,然后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研究更多的专业技能,学会把素质教育和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为学生解决困难。(四)对舞蹈衡量标准的方式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舞蹈教育对舞蹈水平的高低都是采用分数来评价,殊不知这样的打分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仅否定了学生苦练数载的成果,更对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对这种评价方式应该进行合理改革,从多方面来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从平时舞蹈表现、基本功是否扎实、有没有舞蹈方面的创新能力等来进行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改进,为后期的学习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如此才算一个好的评价方式,既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五)积极完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应具备的意义,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因而在平时的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主体展开,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变革,采用革新后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听取学生的想法,专注引导,学会利用外界有利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进而把舞蹈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

查看全文

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摘要:对师德的认知由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有其合理性,也存在缺陷,要对德性伦理与法治伦理进行调和。由此界定师德的内涵包括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师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能力教育。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些问题亟待解决。应当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完善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树立师德楷模提高学生道德自律等路径进行提升。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下,由于社会转型和法治建设的不完备,教师违背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教师队伍的光辉形象蒙上阴影,也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师德教育应当加强师范生的德性教育,促进师范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不能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更应当注重司法视角。

一、师德由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的合理性与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层日益加剧,道德规范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人用法律来评价行为的合理性。道德与法律的宏观转换影响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判断。虽然许多人对教师充满德性期待,对教师的师德则更多地通过法律规定来进行评价。如由于部分院校教师工资收入比较低,部分教师为补充经济来源而开设补习班或者进行有偿家教,公众及学生虽认为这些教师的做法违背传统师德的责任,但并不认为这种兼职行为不可取。更多的人认为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兼职不能履行法定义务,因而纷纷反对。近些年来教师违背师德的行为屡次发生,如对学生的暴力,给小朋友喂安眠药、公然索贿等事件将教师这职业推向风口浪尖,不仅需要面对媒体的道德审判,更重要的是受到法律的制裁。舆论纷纷认为应当通过法律和司法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潜规则以及贿赂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当事人往往只是被学校辞退,可以看到道德责任的弱势。这造成法治伦理不断扩张。教师的师德建设确实需要法律进行规定,确定师德底线,违背法定师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1]37-40用法律来看待教师的师德虽有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德性要求。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礼记》云“教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传统文化里只有道德最高尚的人才能成为教师。教师也应当具有奉献精神,将自己毕生所学所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因而也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传统文化形成的师德传统深深影响当代社会。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教师。如果仅仅考虑教师师德法治伦理而忽视德性要求,在职业上教师可能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由于道德缺陷最终还不是好老师,如师生之间产生的不正当关系。[2]6-10对中小学生来说,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对教师产生敬畏感和崇拜感。如果学生发现教师的道德也不过如此,会产生负面带动作用,后果则比较严重。综上所述,在师德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的新时期,要求对师德的判断以法治为基础,但又不能放弃德性传统,因此需要在德性传统与法治伦理之间进行调和,对新时期的师德既要弘扬教师优秀的德性传统,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法治意识。

二、高师院校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

查看全文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法探索

【摘要】作者对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内容、授课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试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旨在阐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法;体系;建构

一、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钢琴教学法体系的核心。教学内容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分为三个部分,即钢琴艺术理论课、钢琴教学实践课与钢琴演奏课。(一)钢琴艺术理论课。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的学科,科学的理论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目前,高师院校对钢琴艺术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这样会导致学生重技能轻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高师院校开设钢琴艺术理论课势在必行。钢琴艺术理论课应该包括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理论文献课和钢琴教学理论课。1.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主要让学生了解钢琴的构造与性能、演变与发展的历史以及中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个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门课程可以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结合钢琴演奏课学习两年。笔者认为,可选的教材有周薇著的《西方钢琴艺术史》、法洛斯•哈蒙德著的《钢琴艺术三百年》、阿尔弗雷德•道奇著的《钢琴及它们的制造商》、张佳林著的《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等。2.钢琴理论文献课钢琴理论文献课主要是讲授音乐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钢琴名作,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演奏方法和作品风格有较清晰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并积累教学曲目。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音响音像资料形象生动地讲解,使学生对钢琴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教材可选用南希•巴屈斯著的《钢琴名作演奏指导》、胡千红著的《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科尔比著的《钢琴音乐简史》等。3.钢琴教学理论课钢琴教学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选用与搭配这三部分。钢琴学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由于每个钢琴学习阶段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所以教材的选用与搭配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应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教材的特点,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教材来支撑各个阶段的教学。笔者将不同阶段常用教材的选用与搭配情况列图表进行说明(表1)。(二)钢琴教学实践课。这门课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将艺术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钢琴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将钢琴专业的学生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程度进行分班编组,以小组课为单位,将初、中级程度的学生按人数平均分配给高级程度的学生,让高级程度的学生对他们每周进行一次指导。然后隔两周,笔者给学生上一次教学实践大课,并对他们的指导情况进行辅导。课堂上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钢琴教学法理论以示范讲解、答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三)钢琴演奏课钢琴演奏技术是钢琴演奏者为了达到表现音乐的目的所使用的一切手段④。钢琴演奏课程是钢琴教学法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学习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来教授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演奏技术、演奏方法以及训练手段等。高师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将其视为基础课,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两到三年,在提高学生演奏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制订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制订的学年或学期计划⑤。高师钢琴教学法授课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将钢琴演奏课、钢琴艺术理论课以及钢琴教学实践课安排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制订授课计划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钢琴演奏课与钢琴艺术发展史课程可以放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钢琴演奏课36学时、艺术发展史36学时)。第二学年继续学习钢琴演奏课,同时开设钢琴理论文献课(演奏课36学时、理论文献课36学时)。第三学年同时开设钢琴教学理论课、教学实践课与演奏课(教学理论课36学时、教学实践课72学时、演奏课36学时)。

查看全文

加强高师院校师德建设论文

一、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分析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且重在育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示范者。目前,高师的教师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满足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职称的评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关爱很少。因为高校教学的特殊性,教学效果不和教师的自身发展直接挂钩,这就使得师生关系淡漠,教师上完课就走,和学生很少有生活、情感和思想方面的沟通,起不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二是功利倾向严重。部分教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过分注重物质实惠和个人利益,成就感和责任心淡化。一方面,不满足于自己的收入,在工作之余搞“第二职业”,甚至于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伪造数据,抄袭剽窃;少数教师学风浮躁,不专心教学科研,评奖、评职称时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有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甚至以金钱或其他方式换取他人的学术成果;等等。”①三是治学不严,自身要求低。一些教师进入学校的大门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教育理论,不注意改变自身陈旧的知识结构。有的老师对教学工作精力和工作时间投入不够,多年来用同一本教案;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②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不良校园氛围,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到师范生的质量规格。因此,必须加强地方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改变以上现状。

(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地方高师师德建设的新要求地方性师范院校的主要职责是为当地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教师。师范生的培养必然要符合中小学、幼儿教师的要求。2012年12月,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专业标准》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作为《专业标准》的首要理念,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③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教师,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还要加强未来教师的师德建设。

二、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以为人本”,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也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新要求深化对师德建设的认识,拓宽师德建设的内涵。

1.以教师为本,加强道德自律。以教师为本,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要在加强道德自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修身立德,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④并且践行这种理想和信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