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3:0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师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诠释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
摘要:目前,高师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欠缺,新课改对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高师毕业生质量规格间形成一定的反差,导致高师毕业生时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延长,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慎重研究,锐意改造。
关键词: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进人高师院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还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师范性是高师教育的特性所在,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从师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一、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误区
1.培养方案的误区
第一,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教育和管理学生等技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训练工程。而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专业教学,轻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运用。师范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忽视和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这导致了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太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2%左右,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小议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摘要:目前,高师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欠缺,新课改对师资素质的高要求与高师毕业生质量规格间形成一定的反差,导致高师毕业生时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延长,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慎重研究,锐意改造。
关键词: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进人高师院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还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师范性是高师教育的特性所在,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从师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一、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误区
1.培养方案的误区
第一,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教育和管理学生等技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训练工程。而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专业教学,轻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运用。师范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忽视和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这导致了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太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2%左右,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高师生礼仪教育分析论文
一、礼仪的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仪”是指礼节、仪式、法度、准则。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和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如鞠躬、握手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是指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师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高师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构
【摘要】师生关系对教育而言,谓之其基石尚不为过,在如今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下,教书亦为本分,育人已成重头。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对学生纵度的深层挖掘,培养的是可持续性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超越客观知识的高度,促进师生二者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目前,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冷淡的“疏离”和亲密的“师徒”两种特征。本文尝试用“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等角度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并试图运用“离我远去”的原理重新构建传统教学关系下更科学、更生态、更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离我远去
师生关系之于教育,乃如游鱼之于大海。教育领域如海般深邃,妄图迅速抓其本质,形成完美的体系,实属天方夜谭。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借由文化传承将思想堆积成山,是实现优秀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师生关系,如游鱼、如飞鸟,不仅给教育带来了生命,而且使文化渗透进人性的光辉。在以人为本的现今,审视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传承至今的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改善。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成绩的至高化和繁重的学业使得师生之间疲于交往;进入高师后,学生更是将之前的目的性、世俗性代入进来,以为习得规定的技能,拿到文凭,便可混迹于社会。对教师而言,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首要任务,而将教书授课作为谋生糊口的途径,以此看来,师生之间的壁垒显得越发难以消除,以至于疏离,成为了现今高校师生关系的普遍特征。为客观科学地分析其中的种种问题,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审视如今的师生关系。为此,以“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和“离我远去”的视角,在人文层面升华教育理念,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铺平理论道路。然而,新型师生关系并没有抛弃传统观念,而是对传统教学的传承,这也意味着新型师生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取精去糟,融会贯通。同时,新型师生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它以“离我远去”为核心,接纳适用的科学观点,发展自身。
一、现今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剖析
(一)大型班级授课形式的师生关系特征——冷淡的“疏离”。在高师普遍的90分钟课堂时间里,常见的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与讲解,然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难以看到,甚至,换一位专业的教师都不影响教学的展开。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并不存在不可替代的关系,或许,少部分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都不清楚教师的姓名。追溯这个现象的本因,不难发现,师生关注的都并非彼此,而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教师作为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养的成人,在面对课堂上百人计的学生时,如何将客观的知识,在每个人的理解范围内,确保让更多的学生接纳并掌握,是首要任务。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却很难顾及到所有人,更不用提因材施教,那么,闷头板书、自顾自讲便成为快速、省力的首选方式。尤其是在以社会为主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过于目的性、世俗性地追求知识,教师对于教学成果和评价系统抱有功利性的态度,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师生关系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教师即主体——“我”,学生即客体——“他”。在社会现实的驱使下,两者带着各自的目的从陌生走到一起,教师为糊口谋生教书授课,学生为于社会上立足苦学知识。然而,两者的功利性却促使了课堂教学的快餐化,这不仅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且使教师丧失育人的成就感,让本应崇高的教育成为了一种苦业。学生作为待塑的璞玉,尚有瑕疵实属常事,所以,教师需担起为其塑造正确三NorthernMusic北方音乐NorthernMusic观和培养综合素养的责任,不光给予专业知识,还应育人育德,使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的师生关系特征——亲密的“师徒”。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表演技能课常常运用个别授课的形式,即以培养音乐专业技能为目的而开设的一对一授课方式,这也是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特色的授课方式。个别授课方式的优势在于知识灌输的有效和稳固,以保证学生音乐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做到了大型班级授课形式所欠缺的精度。这种授课方式形成了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亲密的“师徒”。亲密的“师徒”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流派风格的传承。但是,这种亲密有时也会反过来成为局限学生发展的束缚。从纵向看,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会造成困扰,是由于教师常常用“我”来影响学生,向学生灌输“私人”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沦为教师“私人”价值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里,“天地君亲师位”,铸造了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以“父子”喻“师生”,实则却是对教师权威绝对性的保证。这沿袭千年的价值观念,对当代教师思想莫不有一种伦理钳制,使教师沉溺在权力的旋涡,可能会使学生难以逾越伦理的鸿沟来挑战教师的权威,从而使得发展受到局限。从横向看,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会造成困扰,在于其不利于学生突破师门和流派的藩篱,这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将学生局限于“我”的“徒弟”。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教师不能从更科学客观的角度审视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这种亲密就会造成学生发展的新的束缚。尊师重道贵为贯穿古今的道德观念,是中国教育的砥柱,它赋予了教师莫高的地位,以至于在踏入教育领域后,教师就得到了这个职业所“应得”的尊重。然而,尊重在作为先决条件时,师生之间就缺失了交往的理由。对教师而言,被滋生的骄傲之气,助长了权威的垄断,学生变成了弱势群体,加剧了学生对权威的害怕以及对教师的恐惧,进而使得师生间产生了隔阂。两者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越发疏远,师生无法各抒己见,教师难得教学相长之感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体系的崩坏。由此看来,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显得尤其重要。平等,意味着阶级感的冰消瓦解,意味着师生两者都有了交往的动因。所以,教师如何抛开自身的身份,以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教学,构建和谐有益的师生关系,便成为了当前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二、借助新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关于高职院校师生职业价值观研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师生在就业前已经是准教师,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单位选择上。目前,已有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以本科生为主,多采用自编问卷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高师院校各个专业的本、专科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量表,将会更有效地指导高师生择业。
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国外学者把WorkValues既用于指学生的择业观也用于指已参加工作的工人的职业价值观。有的学者将其分开,有的学者将其混用。但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我国占有相当的数量,作为高师生,他们在就业前就已经被定向为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具体选择单位时的价值取向上。
研究者樊卫生于2004年提出,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师范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是师范生的一般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影响着师范生对职业的选择。
顶岗实习对班级管理能力的影响
摘要:通过运用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三个变量对顶岗实习前后高师生的班级管理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顶岗实习对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正影响,影响程度按课堂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教育能力依次递减。
关键词:高师生;顶岗实习;班级管理能力
一、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classmanagement)是围绕班级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总和〔1〕。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的《威斯康辛州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应“具有管理课堂的能力,理解个人和群体动机及行为,以便创造一个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学习与自我激励的学习环境”〔2〕。鉴于顶岗实习生仅在实习学校工作数月,其参与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渐进性、局限性和特殊性〔3〕〔4〕。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是顶岗实习高师生在原有班级建制基础上,快速进入角色,协调各项教育资源,采取恰当方式,有计划地推进课堂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学生心理教育等工作,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见下图。
二、顶岗实习高师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方略
顶岗实习开展以来,为优化实习效果,提高顶岗实习高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培养方略〔5〕〔6〕。笔者结合自身顶岗实习经验及访谈调查结果,在原有培养方略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思路、改善培养方法,并利用驻县管理工作的方便,在顶岗实习高师生中实施培养方略。方略一:搭建平台。利用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搭建独具特色功能的长效网络平台,定期进行问题答疑和主题讨论,邀请管理专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不留问题死角。建立如此之多的网络平台看似冗赘,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可以使顶岗实习高师生积极工作,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对号入座,及时解决问题。方略二:专家引领。为顶岗实习高师生和国培教师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在顶岗实习中,邀请年轻“国培教师”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和问题解答。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学论教师、优秀班主任)对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引导,督促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明晰班级管理相关事宜,增强班级管理洞察力,先让其“敢管”,而后再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会管”和“管好”。方略三:多元活动。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独具地方特色的顶岗实习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每月经自我举荐或同学推举,选出班级管理能力突出的顶岗实习高师生为大家撰写经验分享报告;另一方面,组织顶岗实习高师生进行以班级管理为主题、以情境模拟为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增长能力。
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宿迁高师是宿迁地区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基地,主要生源为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高师为例,调查和分析当前高师生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高师生健康素养的提高。
1.2研究方法
在《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高师生健康素养问卷,选取样本在6个系部80个班一至五年级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抽样,抽样尽可能选取层次、类别、数量接近的有、无锻炼者,共计600名高师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经统计有、无锻炼有效问卷比为0.98:1。问卷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对高师生锻炼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锻炼时间、频次、内容、方式、负荷等。另一部分调查内容包括高师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1)基本知识与理念,包括正确理解健康概念、安全献血、精神卫生、急救、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防治艾滋病、癌症早期发现、劳逸结合、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等(11项);(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正确洗手、正确刷牙、食品安全、合理膳食、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交通安全、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健康体检等(12项);(3)基本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助拨打电话、看药物说明、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抢救触电者、火灾时安全逃离、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测体温等(9项)。共计40题。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相关概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
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师校学前教育专业课改策略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诠释
论文关键词: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论文摘要:加强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以学科教学法为主要依托的较为单一的训练模式,致使高师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试图构建“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新的训练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高师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研究的能力构成。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师院校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中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高师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牢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训练途径单一,形式零散,致使高师生职业技能普遍欠缺的现状,力图构建“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新的训练模式,全面提高高师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为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观念支持
重视学术性、淡化师范性是高师生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不力的根本原因。这种倾向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大相称的,必须在教育观念上予以转变,给自身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否则将抹煞高师院校的个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无疑对师范院校是个挑战,面对挑战,高师院校应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培养、培训的重点”。只有安于其位,坚定不移地把为中小学培养训练合格的教师作为根本目的,才能将高师生的教师技能素质的培养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而加以重视。
二、改革教育学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为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