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00:5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考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考改革分析论文
一、课程结构变革给高考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依据自己的志趣、潜能状况以及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性、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二)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的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两者需要通过高考实现对接。但是,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与学校培养难以实现对接。[1]
物理高考改革论文
一、学习前言,明确高考改革内容
对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的2000年版本,首先要学习它的前言部分,前言贯彻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要求和高考试卷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单纯机械记忆。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对于学校的高三教学有指导作用。
二、了解修改与变化、高考物理试卷的改革力度
本着稳中求改、改中求变的原则,2000年版本对1999年版本,有下列几点修改和变化。
1.在试卷结构的说明中,删去了一句话,即“试卷内容的覆盖面,以‘知识内容表’中20个单元计算,不低于80%。”
2.在“知识内容表”的说明中,5条调整意见所带的“*”号被删去。
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考试科目由“3+1”模式调整为“3+3”模式,除语文、数学、英语等3个统考科目外,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化学卷面试题总分由150分降为100分,考试时长由2小时变为1小时,相应的化学学科在每周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高考改革背景下,化学考试难度由0.65变为0.75。也就是说,面临高考,学生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教师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点把握、习题编排、教学教法和教学心态上做一定的调整。本文就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使选择化学学科的学生能够自信地走入高考考场。
设计高效的课堂问题
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设计高效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进行化学知识的高效构建。那么高效的教学问题应该是怎样的呢?从思维方向上看,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思维的力度上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教师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也不是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即难度适宜,即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完全解决,需要构建一些新知才能加以解决。例如教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依据什么划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呢?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暖宝宝,引出化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暖宝宝的热效应是放热反应,那么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吗?可以用Fe、Mg、Al等作为暖宝宝的原料吗?不同原料的热效应有差异吗?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热效应过渡到焓变,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
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所谓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学生科学地分为几个小组,以明确的分工合作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互动性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探讨都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能产生影响时,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如为了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小组学生可以进行如下实验:同等温度条件下,不同浓度的Na2SO4溶液与0.1mol/L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对比实验。学生们有的进行低浓度Na2SO4溶液与0.1mol/L硫酸的实验,有的进行高浓度Na2SO4溶液与0.1mol/L硫酸的实验,有的观察两组实验的区别并加以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而得出结论;如为了验证压强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实验,通过合作实验促使学生高效构建新知。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教育高考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考;制度;改革
一、引言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理性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通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如何学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
几十年来,高考为我国高校科学有效地选拔人才,引导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于扰,体现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了个人凭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导致选拔人才上出现不少问题。
通观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不论是在考试组织上的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还是在考试内容上的“3X”科目设置方案,以及在考试时间上的春季、秋季两次考试,甚至全国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主权”,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能够有效扭转中小学深陷应试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
教育公平高考制度改革探讨
1教育公平与高考制度的关联
1.1制度保障公平。笔者认为,在我国高考主要是将学生分流到与之学习潜力相匹配的高等院校进行进一步学习的考试制度。每一名学生均可凭自身的真才实学通过高考去获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高考是教育部(部分省市)统一制定考试大纲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并按照最终考试成绩及志愿填写,划定录取分数线进行录取,同时利用行政、法律、社会等监督对高考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入口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每一个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公平机会。1.2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对于高考录取,是根据考试分数这一客观事实进行的,并不是主观判断进行的,从我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到今天,高考分数是唯一判断高考录取的标准。虽然存在少数民族加分、文体艺术特长加分等相关政策,但总体显示全国绝大部分考生都是依据高考成绩作为升学竞争的关键指标。考生在高考中各科目发挥、总成绩高低决定了其在后续升学录取中选择什么样层次的学校,考试成绩是保证录取结果的唯一途径。因此,从客观上看,高考成绩具有公平、公正的属性,保证了教育公平。此外,在高考中,所有参与者及社会广大民众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公开的分数与录取结果,并对其进行监督。
2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高考制度改革,在实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体现出了全面性、科学性、公平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考试机会。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后,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成绩以外的学生素质也受到重视,提高高考招生的全面性、科学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指引。从学校的角度看,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推进,实施多样化评价机制后,高校将不再单一的以依据高考成绩选择学生,会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虑,保证了录取的客观性,体现出了教育评价公平性。其次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学生,不会由于考察角度片面而引起教育不公平问题。此外,在教育资源上,如经费、政府补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生源计价等,也会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进行而做出调整,减小了校际之间的不同平性。从社会角度看,在农村、少数民族、中西部等地区的学生,得到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照顾。在招生考试监管上,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通过信息公开、违法违规查处等,让社会公众对权力的利用进行角度,使得教育公平真正的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3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容
新一轮高考制度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在考试形式、内容、区域、自主招生、评价机制、加分政策、录取机制等方面同步进行,有文显示新一轮高考制度于2014年启动改革试点,在2017年全面推广,将最终在2020年全国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在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3.1推行一科多考考试方案。在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中,语文、数学两科保持不变,英语这门必考科目会为考生提供两次机会,即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能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作为高考总成绩。此外,文理不分科,学校均衡安排每年授课科目,学校组织考试会覆盖全部科目,而学生则可以根据高校专业录取要求、自身兴趣爱好等,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之间自由选择、组合,将成绩最好的3个科目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中,这样决定学生高考命运的将是学生在三年高中的综合学习情况,在解决“一考定终身”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3.2实施科学评价录取制度。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计入高考总成绩的科目会通过A、B、C、D、E五个等级呈现出来,而其他科目则会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在录取招生中,学生的高考成绩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成绩、综合素质等的综合评价结果才是评价标准。其中综合素质包含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艺术修养、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各个方面,打破以往的“唯分数论”。3.3设置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在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中,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学生高考的招生政策,如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涉及到我国诸多名牌高校。3.4健全招生考试监管制度。招生监管制度的完善性是保证高考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实现信息公开,继续推行阳光工程,规范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全体考生、社会大众的监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试安全管理制度、考生诚信制度、部门协作机制等,加强考生诚信教育、诚信档案管理,实现考生招生法制化。三是加强违规处理,严格追究相关违规人员责任,并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从高考改革看我国社会发展
[摘要]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来,我国高考已经历了28个年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7年至1980年的恢复阶段、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阶段以及1998年以来的高考内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阶段。本文提出,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个指标,推动和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及其高考制度的变革要求。
[关键词]高考、人才、社会、改革、发展
从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至今有28个年头了。28年来,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迁,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回顾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进程,总结我国在高等人才的培养工作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改进和完善高考及高教制度、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社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历程回顾
1977年至今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我国特殊教育高考改革探讨
一、障碍的社会文化意涵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为避免“制造”更多所谓障碍的学生,为避免特殊教育高考沦为复制不平等的工具,障碍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反省“障碍”的历史建构和社会意涵,他们甚至更为尖锐地指出,传统生物医学观统领下的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从障碍的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不仅使得我们认识到“障碍”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而且不同的障碍理念取决于人类社会对障碍人士以及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的不同认识。
(一)从障碍的个人标签化到普通人群的障碍常态化
传统医学模式认为障碍者在病理和生理上是“不完全”的,因损失了主流社会非障碍人士拥有的所谓“普遍“”常态”功能,使得障碍状态成为不可改变的个人悲剧,有关障碍的议题处于社会议题的非主流状态。障碍社会学者则相反,他们认为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常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障碍者群体中的一份子,障碍是一种普通的经历。特殊教育之所以隐含着社会偏见和歧视,一是源于这种对障碍的非常态化认识,二是因为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着重处理的是弥补身心障碍者的身心损伤,而不是发展他们的潜能和长处,不注重教导他们处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与他人互动,因此才导致特殊教育成为制造障碍的场所。
(二)从障碍的个人属性到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性
障碍者个体层面的身体损伤、障碍事实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人类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医学为特点,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残疾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此种障碍解释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直至20世纪中期一直占统治地位。20世纪末兴起的障碍社会模式更注重的是生理损伤后的社会性障碍,注重从社会层面来讨论障碍者需求的外部社会限制问题。如果单纯从医学生物损伤角度考虑特殊教育,其运作只能是名义上为社会行为上“不正常”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学生一旦进入特殊教育体系便注定被污名化,“也就是说,忽略了障碍的社会文化面的结果,使得特殊教育机制成为将障碍学生社会化成障碍者的机制”。这也是目前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混”,也拒绝接受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因。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观则要求不仅对障碍者当前的功能水平和教育康复需求进行评估,还应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个别化支持服务,尽可能减少次级障碍的生成。由此可见,障碍者的教育不单纯是教育问题,更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支持环境,提供解决障碍议题的根本策略。
高考英语改革与英语教育论文
高考英语变革后,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及动力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又因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学生间英语水平差距会加大,尤其体现在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定位之争。主要围绕通识英语EGE(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进行探讨。蔡基刚(2004)撰文指出“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在广州举办,会上专家提出了外语通识化教育的新思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Law-renceAnthony(2011)也在“第三届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ESP教学模式同样适合中国学生。2013年4月,第三届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武汉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即是要衔接高中英语教育,体现大学英语特色,同时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现阶段而言,各高校基本根据各自学校的生源情况采用不同权重的EGP+ESP的课程设置模式。
二、高考英语改革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如何有效衔接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英语学习能力决定着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方向,同时也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高考难度各省不一。高考英语改革后,各省生源的英语水平差别会更大,同时,由于一年两考的政策会有一部分同学在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可能阶段性放弃英语学习,这将会影响到学生升入大学后的英语学习。同时,也会给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出挑战。因此,探索将基础英语与大学英语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的重点课题。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突破与转变。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对学生地理实用技能的考查而非对知识的刻板记忆。基于此,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跟随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本文围绕着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各大学校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型人才的培育作为教学开展的核心目标。而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高考备战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改变
(一)学科地位的改变。在“3+3”新高考模式下,地理学科不再从属于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三大主科的“副科”,而成了与前者地位等同的重要科目。这要求教师以及学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端正的教学和学习态度投入到地理科目中。若仍以“地理科目的成绩对高考分数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观念来看待地理学习,甚至对学习时间进行不均衡的分配,则最终会得到不理想的考试成果。在新高考制度下,地理学科成了一门单独的专业类学科,分数比重较之以往也有所上升,且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录取。(二)教学模式的改变。作为一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专业类科目,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开始有所转变。在同一班级内,不同的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喜好会选择不同的选考科目,因此时常会出现跨班级的现象[1]。这也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对于选考地理的每位学生,教师都需要及时了解他们之前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来调整教学策略。此外,选考科目是综合考评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订出最优的教学方案。(三)教学时间的改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时间由以往的三年缩短为一年半,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大量压缩,这给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会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如何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成了地理教师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制订教学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四)评分标准的改变。新高考改革引入了“综合素质评分”这一板块,而它也逐渐成了新的高校录取标准。相较于传统的以“成绩定胜负”的择生标准而言,综合素质的评定也更加全面丰富。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例如,在进行“人文地理”知识板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地域的交通与工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状况等内容。而在进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环保方案,如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能拓展学生的地理实用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
高考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拨作用
【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而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在这种趋势下进行了相应的深化改革,对于所考试的各个科目的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认识到这一改变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高考改革的反拨作用,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拨作用
在我国,高考作为众多学子通向大学的必经之路,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高考只是重视学生对于考纲上所列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缺乏了一定的灵活自主性。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型人才缺少的问题日益凸显,市场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因此高考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培养,而具体到高中的生物教学方面,也要迎合这一改革,认识到反拨作用,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考改革的反拨作用
要想充分认识到这一作用,首要认清高考的改革对于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一)在教学理念方面。在生物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更改以往只是教授课本上理论知识的传统教法,增设了实验等多种教学模式,从实践探究学习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并且适当的减少纯理论知识,考察在最终的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举例来说,增加了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的考核,注重测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探究能力。(二)在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方面。为了迎合高考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的生物教学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度较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僵化,高考改革也对此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在高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完善实践探究环节。(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这一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确实有用,但是在培养其实验探究与具体实践能力时就很不合适,高考改革的新要求也迫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迎合高考改革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