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21:5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1影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三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承载量过重,超负荷运行;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大,自然灾害严重;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四是人口压力不断加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收入幅度逐渐减少;五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条件差.如果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增减及其素质等,其中,“三农”是关键的瓶颈因素.如何减轻农业资源承载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提升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纯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怎样保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从“入口”到“出口”顺畅(如无特殊说明的话,实质上应是整个农业高等教育,下同),有效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研究,如果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看做一个系统,那么系统内部主要涉及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关键要素,系统外部主要涉及到招生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投入改革等关键要素.就系统内部要素方面,左家哺、王松山、杨棣、刘友贵、夏金星、张大勇、蒋高明、于伟等人做了许多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些实效;就系统外部要素方面,研究报道不多,如李友华作了一些尝试,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就业的“教学环境”角度,而未从就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来考察,由于这些研究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无法取得实质性推广效果.我们认为,系统外部关键要素仍然是阻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招生政策、就业政策和财政投入等系统外部关键要素问题,方可出现“有人报考农业、有人想学农业、有人愿学农业、学农业有出头、始终服务农业”局面,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出窘境,最终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服务.
2借鉴国际农业及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通过发达国家及地区与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发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或者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均有优惠政策,在生产资料方面政府给予补贴式销售,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低,而农产品则又采取政策性补贴.因此,农民比产业工人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好,农民是一种从事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高尚的生态职业,学习农业类专业并不觉得低人一等.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农业高等教育是按照农业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规律、不断地循序渐进在改革,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也实现了持续健康地发展.相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希望去除“农字”牌子,或者将农业类专业改成了类似工科类、商贸类专业,基本没有保持各自的农业特色,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学农业类专业没有出息,技术含量不高;其次,农业政策多、实惠少,农产品廉价导致农民增收极其缓慢,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工科类少,如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投资,农业类基地只有工科类的70.8%,其实农业类基地占地面积比工科类大,土地成本投入、土地生产力没有计入建设经费之中,不利于农业类基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第三,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且琢磨不定、变化无常,各类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品种少之又少,而且几乎不愿意承接农业保险,伤害了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反过来也影响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3改革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与就业政策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普遍存在轻农、鄙农、厌农心态,从事制造、加工、纺织、建筑等工作,如若城镇户口者则称为“工人”,而农村户口者则被贬低为“农民工”,这可谓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导致人们也不愿意接受农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就更加突出.农业高等教育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只有使出花招“脱离农、林、牧、副、渔”,涉农涉林等农业类高校想尽办法去并入综合性大学,教学院(系)名称纷纷改名,改为工程、科学、技术之类.这些名称已经失去了它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严重影响了涉农涉林等农业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属于专科层次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可谓佛头着粪.目前,农、林、牧、副、渔类专业招生政策虽可以享受降分录取待遇,但由于涉农涉林等专业压根不是考生及其家长心中的期待志愿,填报考生基本不多,新生到校情况更是郁郁寡欢,实际报到率比工科类、文科类低,以湖南省2010~2013年涉农类专业为例,农业类专业比工科类、文科类专业到校率低20%~40%.除了社会普遍存在轻农、鄙农、厌农心理心态外,造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一是公务员考试内容有利于法律、财经和管理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不利于涉农涉林等农业类专业毕业生.二是我国农场、林场及其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比较低,大多数处于半倒闭甚至倒闭状态,由于启用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成本比打工者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不多.三是农业类事业单位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比较少,这些单位大多数是为解决行政管理部门超编人员而设立,或者其录用人才也要参考行政单位招考公务员模式.四是村级基层组织全部为民主选举,不能直接任命村干部,也不能在村级基层组织直接任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使涉农涉林等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又缺少了一个平台.五是我国没有采取类似国外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际会预留、空出很多就业岗位以便补充专业类人才的策略,尤其公益性质的农业类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更加有政策性预留保障,这也直接影响了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六是出台的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治和生活等优惠待遇,与十分艰苦的基层工作、生活、学习实际条件相比,影响力显得微不足道,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总之,归根结底是就业影响了招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由此一来,研究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与就业政策十分必要,其中,首要的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政策改革.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含农业高等教育)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相近工作以及报考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时,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尽开绿灯,如招聘资格不得随意提高学历要求,农业行政招收公务员以及参照行政单位的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总分的50%甚至更大比例用于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考试内容,国有企业招聘技术人员总分全部或者80%以上用于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考试内容,私有企业招聘农业类专业毕业生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建议前10年每年给予1~2万元财政补贴);对涉农类专业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行业者国家助学贷款给予免除,农业类院校招收涉农类专业学生政府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完全免除学杂费(如学费、住宿费、其他代收费用,下同),对涉农类专业学生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分析策略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存在问题较多。中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历程不同,导致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结构体系、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方面均存在差异。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该调整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高职教育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美国;我国;差异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企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加了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蓬勃,但是起步晚、缺乏特色、办学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相较而言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办学体制完善,研究中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借鉴其体制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中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
中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历程不同,导致两国高等职业教育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管理体制差异]
高等职业教育“终身性”探索研究
1终身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终身高等职业教育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广泛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实施终身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概念,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1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行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职前学历教育体系”,非常不利于就业后人员的继续学习。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逼着在岗人员千方百计地奔高学历,却对提高职业技能的非学历培训不感兴趣,造成了近几年由“人才结构性缺失”形成的“用工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大批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终身职业教育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职业的变化,具有新的职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2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角度分析
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角度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破职业教育自我封闭的学术壁垒,根据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打破教育时限,使其面向人人,为各类人群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受教育者年龄、资历、职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地点、形式和手段等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终身职业教育承载了“有教无类、学有所用、随时随地、资源丰富、个性定制、灵活方便、交流共享、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可以通过终身职业教育,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乃至文化休闲、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网络开放式的终身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职能,对每个受教育者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教师,一个有求必应的专家系统,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将成为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必需品。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的潘懋元先生,在其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职业大学的建设开始,潘先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倾注了很多精力。透过潘懋元先生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报告、讲话,以及其对我国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调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和担任高职院校的名誉教授、研究员(如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都得以体现。他对我国高职教育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以及深刻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基础之上的探究。其中潘懋元先生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建设特色高职教育、构建独立的高职教育体系、“专升本”问题以及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应用技术大学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本文对潘懋元先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在表达对其敬意的同时,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倡导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先生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三个固有的性质。潘先生引以最终修订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佐证,以“教学计划”为基本分类单位,将教育分为六个级别三种类型,其中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划分于5B类型的教育,即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潘懋元先生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中,开始关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他指出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大众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发展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这两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2]我国高职教育的真正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重新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3]据统计,不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截止2013年底,高职院校已达到1321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53%,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占全国大学毕业生的50%。同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会达到1480万人。[4]这些政府性文件及统计数据都足以证明潘先生所提出的高职教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生力军,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规律的思想。(三)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潘先生在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经济起飞与向科技产业转型的研究中指出,这些发展都得力于高职教育的支持,它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中,潘懋元先生总结,德国把高职教育视为原西德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英国的之所以经济生产总值落在欧洲许多国家后面,其原因就在于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最终导致其科学发达,技术落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力于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中低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台湾地区,是其经济起飞时期,也是其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发展最快时期。[5]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其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强调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潘先生在研究中指出,科学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认为任何一所高校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特点做出准确的定位;而定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分类。从而构成了这样的链条:分类—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6]潘懋元先生从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出发,参考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高等学校分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教育分类,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一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即学术型大学,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二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即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三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中前两类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最后一类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1]潘先生强调,科教兴国不仅需要若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需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科技以及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7]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同,高职教育的定位潘先生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高职教育必须与中职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能在第一线实践操作,着重应用知识,着重具体的技能。[8]另一方面,必须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着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潘先生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目前我们的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袭着传统的单一化模式,以及重学术轻职业的思想未转变,导致高职院校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错位。[9]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以其特色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竞争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服务。而针对如何办出特色的高职教育,潘先生根据高职教育具有相对适应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二是考虑当前以及相当一个时期的社会需要;三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估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8]
三、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独立高职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的权利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其中的基础性权利关系、核心权利关系和程序性权利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里的权利关系是公权利与私权利对立统一的混合权利关系,其中私权利关系内涵丰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关系的价值中枢,并构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权利关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权利;核心权利;程序性权利
Abstract:Theessay,undermarketeconomy,makesaelementarydiscussionabouttherightrelation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enceitexpatiatestherelationofthebasicrightrelation,thecorerightrelationandtheproceduralrightrelation.Theessaystatesthattherightrelationinthefield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oneoftheadmixtureofpublicrightandprivateone,ofbothantinomyandunification,amongwhichprivaterightrelationisfullofrichconnotationasitisinthevaluecenter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elationundermarketeconomyandconstitutesacorerightrelation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asicright;coreright;proceduralright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最初的国家福利性质向市场福利性质转变的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介入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形成了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关系不同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关系。这种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是权利主体的多元化和权利内容的多样化①。认识和把握这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关系中的权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权利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对策选择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智力支持,人才战略地位及价值越发突出,其建设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承担人才培育主阵地的功能职责,在大环境趋势下的发展备受关注。因此,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概述,分析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着重就后者的发展对策选择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策选择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方面的价值作用越发突出,日渐得到了社会认可。对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做出了重要批示,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指引着新一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在这样的环境生态下,如何谋划未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引发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深度思考,并由此迎来了全新的战略性转变。
一、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教育的发展愿景概括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已成定格,并在我国的表象越发明显,对其理解与认知,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1.普及化。美国知名学者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到普及三个阶段。如果单纯地从数量层次上甄别,毛入学率不足15%时可视作精英阶段,而不足50%的则可视作大众化阶段,超过50%为普及化阶段。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去年全国普通高校增至2663所,在校学生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并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甚至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逾50%。尤其是在党中央人才战略部署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加之人们教育参与意识的提升,势必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打开全面普及化的局面,这对高等职业教育亦产生了深刻影响。2.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化运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竞争,对人才的定义标准趋于多元化,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供需对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综合来讲,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单单是规模和数量上的递增,在经历了精英化教育的沉淀之后,其在价值、功能、结构以及治理等诸多方面亦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从这个维度上讲,高等教育多元化与普及化之间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是其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在当下教育公平建设的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权利,甚至在发达国家已然上升为义务层次,为互联网生态结构下人们对个性成长的追求奠定了基础。正是缘于对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才体现出了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及意义。3.个性化。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亦是由量变升华为质变的过程,两者协同增长,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对此,马丁•特罗认为,“今后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在于参与和分享…而是为了保持和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或者纯粹是为了兴趣爱好,也即是说,个体需求的最大最好满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随着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导向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结合其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教学服务。当代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加之多元文化生态影响,使之个性张扬,有着强烈的自我追求。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是对大学生成长需求的满足,也是其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
二、高等教育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刍议
摘要: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基础相对薄弱,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诉求。江西省应加强高职教育的领导和顶层设计,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
关键词: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会,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2013年,江西省明确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着力实施“七大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途径。如何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江西省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西省高职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通过对全省所有高职院校的各类办学数据和质量年度报告中“积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三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结合对江西省各高校质量年报的深入挖掘、分析提炼,截止2018年,江西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59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64586人,万人以上规模院校10所,5000~10000人规模院校21所,全省专业设置数为365个,是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也是全国最早落实国家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政策的省份之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指标要求,总体处于全国高职院校中位数水平,其中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09%,人均月收入为3398.21元,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保持在95%以上,学生发展位居全国中上水平。这些成绩和进步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是江西省一批职业院校努力以国内一流为目标,立德树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贡献能力的结果。近年来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全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周围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布局不够优化、服务能力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已有的对策研究成果尚且不足,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性研究,但没有具体细致的调查,缺乏数据支撑,研究系统性、全面性不够,或是仅集中关注一点,再或是总体泛泛而谈,提出的发展对策和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通过历史与现实、现状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制度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全面、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和评价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江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师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协调发展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15%,目前政府公办高职院校该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2.7%,尚未能达标,民办高职院校的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就更低于政府公办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聘任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制度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一线教师中存在着学历结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的情况。
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同时,强调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需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制度,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政策的落实还不够,课程与教材体系职业化特点还不明晰。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及对策
摘要:职业教育位于教育的低端位置,很久以来不受人们所重视。技术学校更是排除在大学以外,甚至是学习成绩不能排入大学之列的学习者的无奈选择。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在表现得愈加明显,更多的原因是教育质量的下降,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方面的问题。从职业和劳动的角度为高等职业教育正名。
关键词: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就业难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在表现得愈加明显,许多学者纷纷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经济增长出现延缓;大学生人数激增,供过于求;大学教学质量下降了,培养人才不是经济所需求等等。在这些众多原因中,理应受到教育界关注的便是教育质量的下降,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方面的问题。早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在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最基本的熟练的工作常规技能的习得与掌握,在文化与精神方面更多的表现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最新提出的“工匠精神”。可是职业教育位于教育的低端位置,很久以来不受人们所重视。技术学校更是排除在大学以外,甚至是学习成绩不能排入大学之列的学习者的无奈选择。这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是会令人产生深深的担忧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寻根
在我国,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的陆费逵,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出现“职业”是在于荀子对身份的强调,他把各种事物分别归于“官职及士、农、工、商四民”各自的名分之下,这些事情也就成了各自的“分内之事”,这正是古代的职业概念的缘起的根本所在。《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定义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一种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生存资料的现象。这种解释是建立在加深对人类劳动的理解基础之上。有关对人类劳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当今社会“职业”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它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劳动进化到“职业阶段”,它是建立在精细的社会劳动分工、人身自由下的雇佣关系以及逐步走向成熟的职业观念之上的。只有社会分工,才会出现纷繁复杂的专业划分,出现不同种类的职业。西方思想家中,真正对职业概念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职业”一词就它构成个体收入或收益的连续机会而言,是指个体功能专门化、功能细分和结合方式。这一定义包含了现代职业概念所有最基本的内涵,即个体性、谋生性、连续性和专门化。而之后的以研究职业为己任的西方社会学,并没有给职业给出了一个统一的定义,但都明确:只有专业的才是职业,最后,“职业化”成为职业社会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成为了事实。教育和职业之间的日益密切的关系是随着教育在职业选择、职业流动、职业分层作用的日益提高而自然而来的。职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的思想,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成为教育界无法回避的事情。[3]
二、从历史学角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危机
全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一、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悄然向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转型
什么是职业教育?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类型。应用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普通教育相比有更多的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可见,应用本科,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本科高校中大约有1/3的本科是应用型本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7月22日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09年3月2日,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答记者问指出: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可见,专业学位也是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硕士研究生教育正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笔者认为: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应实施职业教育。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也只有以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才有意义,高等教育也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跑器,因此,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转型意义重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集思能、操能、情能于一身的高技能型人才
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又进一步明确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那么,什么是技能?笔者认为技能应分为思能、操能、情能。思能,即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操能,即动手操作能力;情能,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要一提技能,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不要一提知识的学习,就是学科体系的课程。三者要统一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当中。单独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另外两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在实施项目课程教学中,思能、操能、情能并重,不可偏颇。仅强调操能,忽视思能,只知个别,不知一般,不会迁移,鹦鹉学舌,难以创新;仅强调思能,忽视操能,知识难以深化和透彻理解;仅强调操能、思能,忽视情能,无法融入团体,发挥团队的力量,实现技能的最佳效应。三者都重要,缺一不可,统一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能的获得,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科体系的课程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而操能必须在亲自动手实践、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因此学校必须有充分的用于训练的仪器、设备、工具和材料,而且这些训练器材要与企业无缝对接。情能的获得,主要是小组项目训练中,提高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项目课程可以实现思能、操能、情能训练于一体。
三、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产教结合比工学结合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内容比形式更重要,目的比手段更重要。“教什么”教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核心,怎么教永远只是一种手段,有了内容,才有形式的必要将内容表达出来。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无意义的,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没有包装的,无法很好地“推销”出去。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主要的、决定的方面,形式必须依赖于、服务于内容。现在研究高职应该“教什么”的不多,高职教材内容大多老化、陈旧。单从高职教材的参考文献就可以看出,编者所有参考文献都是教材,没有参考一篇期刊文章,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编者没有关注本学科和其应用技术的最新进展。由于编者没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再加上很少阅读专业科技类期刊,对应用技术缺乏研究,因此编写出的内容绝大多数质量不高,不能体现出高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先进性。现在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比较多,动不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实际上,企业的任务是生产产品、创造效益,培养学生不是企业的“主业”,企业不可能本末倒置,因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校,而不是企业。在学校,实施具体教学的是教师,教师能力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大小,不具有职业能力的教师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当前制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质量的瓶颈,如何培养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当务之急。而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教师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产教结合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教师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产教结合比学生工学结合更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的局限性,导致其实际使用的设备具有专用性,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是针对一个企业的一个岗位进行岗前培训,而是针对一个职业的岗位群来进行教育,其教育装备应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同时由于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其使用的真实设备往往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而学习过程和规律应该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直接在真实设备上训练,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因此一般来说,企业的真实设备往往并不适合直接用于教学。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开发出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装备来,而这种能力短期培训收效甚微,只有通过日常的产教结合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