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教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21:41: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职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职教

从德国职教看中国高等职教考核模式创新

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德国及我国职业教育特点与考试模式,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弊端,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的若干改革措施以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模式;改革

一、德国职业教育特点及考试模式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查看全文

地方高等职教发展历程论文

一、高等职教历程

1.缓慢增长时期(5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台湾仍然以农业为支柱,当时采取“以农养工,以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方针,重点发展农业加工的进口替代。因此,需要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熟练劳动者。当时职教体系中大量发展的主要是职业学校,50年代中期前主要发展初级职业学校和部分招收小学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1956年开始发展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级职业学校。在整个50年代,台湾职业学校有三种类型:初级职业学校、五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在这期间,虽然高等职教也有所发展,主要是发展专校;但是,相对职业学校来讲,数量仍相当有限。其中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岛内政局喘息甫定。支柱性的产业仍然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还没有提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大幅扩张时期(60年代)60年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台湾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别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加速发展外向型工业,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及技术人员,为配合人力市场对新的产业结构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局及时地从科类结构以及层次上对职教进行调整,即从过去以农业职教为重点逐步转到着重发展工业职教方面;在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学校的同时,也很注重发展专科职教,以适应地区经济的腾飞、部分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直至60年代底台湾职教体系的最高层次仍是专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教体系。但是,就在60年代,台湾高等专科职教发展最为迅速,10年间增长了5倍以上,即从1960/61学年度的12所,增加到1969/70年度的69所;同期学生数更是从7,888人增加至95,988人,增长了12倍以上。

3.提高效益及组建体系时期(70、80年代)

7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能源危机,不仅给西方国家也给台湾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在台湾,当时已日趋成熟的、过于依赖的、耗能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会使台湾经济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此,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着手发展重化工业,加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这个时期台湾所要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就增多。但由于60年代专科学校设置过多,出现办学质量下降现象。进入70年代,当局对高等职教着手进行改造,主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方向,即在现有的专科学校整体规模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职业院校,提升台湾职教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1970年,台湾召开了第五次教育会议,在教育革新案中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革新原则。1973年,着手进行研拟修正“专科学校法”。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班学生,随后于1979年开设了硕士班,1983年招收博士班学生。至此,台湾形成了由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构成;从中等、专科到本科,甚至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职教体系。据1999年台湾教育统计,从1970/71学年度到1989/90年度的20年间,其专科学校由70年增加到75所,只增加了5所;而学生则分别从108,328人,增加到293,204人,翻了一翻还多,即从1969/70年度每所学校平均有学生近1,400人;至1989/90年度增长到每年有学生近4,000人。其效益是明显的。

4.改造体系及提升层次时期(90年代)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论文

一、科学制定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新兴专业和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在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现有培养人才适应未来岗位任职的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科学制定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创新,才能确保高等院校任职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制定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过程中,可参考教育学大师泰勒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在这本著作中指出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上明确四个重点,分别是: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什么,怎么样去达到,如何组织开展,如何确保达到。根据泰勒的研究理论,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在制定任职教育课程目标时,应主要关注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对教学对象未来所从事岗位的研究以及相关教学专家的意见。在综合分析考虑以上三个方面内容后,才能使制定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具备较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完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是要在传统的学历教育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任职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新兴的一个教育领域,但其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标新立异,不能与传统学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应在系统梳理传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人才实际需求和教育对象未来任职岗位的具体特点,开拓性的运用创新手段和方法,实现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完善。二是要在突出学习能力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学对象能否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应未来任职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于教学对象在校期间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应着重考虑培养教学对象良好的学习观念和习惯,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迅速掌握岗位任职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三是要在提高心理素质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能正确看待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迎难而上的成熟型人才。但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验,心理素质脆弱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遇到困难和打击时,他们就容易产生退缩和逃避的念头,往往需要很多年后才能慢慢锻炼出相对坚强的心理素质。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重点突出对教学对象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着力解决青年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心理预期过高和承受能力较弱的矛盾,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完善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来达到锤炼和提高教学对象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优化设置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

高等院校在开展任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对现有课程教学专业进行优化完善,以教学对象未来从事岗位任职方向为出发点,突出教学对象岗位需求,加快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的更新变化,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各行业专业实际需求,适度开设新型任职教育教学专业方向,有力充实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新理论和新技能,全面拓展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应结合未来岗位任职实际需求,确定主干核心专业。由于高等院校毕业生未来从事岗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不尽相同,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分工不尽相同,因此应多方调研、综合考虑,结合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未来岗位任职的共性特点,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思路办法,科学设置主干核心专业,以增强高等院校任职教育的针对性,满足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应以完善能力素质为目的,重点建设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是指和教学对象未来任职岗位紧密联系的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教学对象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将教学对象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在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设置过程中,将实践专业作为一个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新型增长点来看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重,突出情景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其中情景模拟教学主要对如何开展工作设置假想问题、进行场景模拟,让教学对象设身处地的感受实际工作中会面临的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案例教学则是根据教学对象未来任职岗位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案例,培养教学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让其有案例经验可参考,有成功失败的教训可学习,从而全面提高高等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教学专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查看全文

高校与医院联合办学规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综合医院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现象越来越多,既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互利共赢”,也能提高社会整体效益。随之,兼职教师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高等院校无相关法律、法规做支撑。对于兼职教师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疏于管理、难于管理,导致兼职教师选聘难、管理难,严重影响了兼职教师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影响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基于此,结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联合办学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兼职教师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医院;高校教师;联合办学;兼职;管理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教育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扩招,各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等方面均出现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师方面,出现严重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大部分高等院校通过聘任校外兼职教师、租用教室、校外办班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兼职教师已经成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是一所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咸宁医学院(现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院)联合办学10余年、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4年,约120名的医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到医院去上临床专业课,所有临床专业课带教老师均为医院临床医师兼职授课,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能所有、但为所用、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然而我国目前缺乏对兼职教师实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本研究针对兼职教师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结合本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实践,旨在总结兼职教师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其解决的建议。

1管理联合办学兼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兼职教师选聘难

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聘用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占到了中国高校教师总量的31.9%,至2017年,兼职教师人数占比已达59.0%[1]。兼职教师对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专业课程教学和高等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作用,他们是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截至目前,我国从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有关校外兼职教师的法律、法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兼职教师的部门法规和规章,高等院校亦没有特别制定的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而使得高校在选聘、管理兼职教师的过程中选聘标准不一,管理方法五花八门、随意性极强。基于此,部分兼职授课被误解成挣钱的手段,导致各种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福利纠纷、名誉纠纷、知识产权纠纷、著作版权纠纷、医保养老纠纷等问题容易发生,严重影响高校兼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2]。

查看全文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的潘懋元先生,在其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职业大学的建设开始,潘先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倾注了很多精力。透过潘懋元先生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报告、讲话,以及其对我国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调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和担任高职院校的名誉教授、研究员(如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都得以体现。他对我国高职教育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以及深刻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基础之上的探究。其中潘懋元先生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建设特色高职教育、构建独立的高职教育体系、“专升本”问题以及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应用技术大学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本文对潘懋元先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在表达对其敬意的同时,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倡导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先生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三个固有的性质。潘先生引以最终修订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佐证,以“教学计划”为基本分类单位,将教育分为六个级别三种类型,其中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划分于5B类型的教育,即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潘懋元先生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中,开始关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他指出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大众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发展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这两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2]我国高职教育的真正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重新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3]据统计,不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截止2013年底,高职院校已达到1321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53%,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占全国大学毕业生的50%。同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会达到1480万人。[4]这些政府性文件及统计数据都足以证明潘先生所提出的高职教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生力军,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规律的思想。(三)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潘先生在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经济起飞与向科技产业转型的研究中指出,这些发展都得力于高职教育的支持,它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中,潘懋元先生总结,德国把高职教育视为原西德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英国的之所以经济生产总值落在欧洲许多国家后面,其原因就在于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最终导致其科学发达,技术落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力于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中低级专门技术人才;同时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台湾地区,是其经济起飞时期,也是其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发展最快时期。[5]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其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强调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潘先生在研究中指出,科学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认为任何一所高校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特点做出准确的定位;而定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分类。从而构成了这样的链条:分类—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6]潘懋元先生从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出发,参考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高等学校分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教育分类,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一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即学术型大学,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二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即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三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中前两类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最后一类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1]潘先生强调,科教兴国不仅需要若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需要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科技以及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7]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同,高职教育的定位潘先生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高职教育必须与中职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能在第一线实践操作,着重应用知识,着重具体的技能。[8]另一方面,必须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着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潘先生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目前我们的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袭着传统的单一化模式,以及重学术轻职业的思想未转变,导致高职院校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错位。[9]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以其特色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竞争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服务。而针对如何办出特色的高职教育,潘先生根据高职教育具有相对适应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二是考虑当前以及相当一个时期的社会需要;三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估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8]

三、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独立高职教育体系

查看全文

新时代高职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发展将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巨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的再一次腾飞提供了契机。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法制建设水平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碎片化、结构紊乱的现象,与高职教育发展极不相称。因此,通过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构建高职教育配套法规体系以及强化高职教育法律执行监督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法制建设乃至高职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制建设;新时代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快速扩张期后,其规模已经可以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紧随而来的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为了解决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其规范有序发展,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行政法规,试图用法制手段来规范和保障高职教育建设,成效明显,但同时也暴露了高职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协调统一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均较滞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获得明确的法律地位,直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才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法律依托问题。其“总纲”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其将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起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对象,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宪法地位,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1985年5月,中共中央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作为党指引当时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地位重要。《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来源,并提出要“在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我国官方首次使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个名称。《决定》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力行改革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专门的阐述和要求,为我国长期薄弱的职业技术教育助力推进。同时,在当时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比较模糊的时候,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以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入法打下了基础。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该法的制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肯定和总结,至此职业教育建设逐渐走向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其首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方面,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一起写入法律,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该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其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属性和地位:在教育类别上它是职业型教育,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在教育层级上它是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至此,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发展目的更为清晰。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及其部委、地方各级人大及政府也先后制定了一些涉及高职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从相对微观、注重操作的层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尤其是《职业教育法》实施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陆续颁布了辖区职业教育实施条例或办法,作为《职业教育法》的地方配套法规,以支撑本地区职业教育有序发展[1]。近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及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尤其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高职教育建设走向规范化打下了法律基础。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到现在,虽然还没有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但也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中心,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为补充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护理专业兼职教师能力探讨

摘要:本文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兼职教师能力的途径探讨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护理专业兼职教师能力存在的问题和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兼职教师上课能力提升途径为主要依据,从讲授知识有机结合问题、兼职教师缺少人文关怀、教学相对脱节、构建兼职教师人才库、强化兼职教师课前培训、提升兼职教师薪资待遇、强化兼职教师人才库管理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护理专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兼职教师;人才库

1引言

有效推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进行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提升现代化人才建设具有一定价值,是师资队伍建设必然需求,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具有一定价值,还可以实现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大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发展兼职教师能力能够提升院校办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便于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护理专业兼职教师能力存在的问题

2.1讲授知识有机结合问题。兼职教师自身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实践经验严重不足,都是医院一线人才,自身具备一定技巧和经验,要善于和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和沟通,便于产学研知识的结合,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兼职教师经常上完课程就会回到医院工作,很少和专职教师之间沟通,使得医院和学校之间合作不足,从而缺少产学研有机结合。2.2兼职教师对护生缺少人文关怀。很多兼职教师都是医院上岗的护士长以及技术高超的护士等,自身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不过进入院校承担兼职教师后,院校一向比较注重薪资待遇,从而严重忽略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身心并未得到呵护,缺少对兼职教师生活上的关注,从而使得兼职教师实际学习中也缺少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得教学效果不佳。2.3教学相对脱节。很多兼职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自身,缺少全局思考意识,对于人才培养缺少认知,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操作内容。不过因为兼职教师并没有结合理论知识开展,从而使得护理知识和社会相对脱节。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调整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期许。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提倡以质量效益为主、走内涵型发展模式的背景下,高职高专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在办学思路、定位方面转换职教理念,积极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决策,倡导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可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多元共享;实用性人才;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育需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教育政策选择之一,为此国家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开始,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和内涵,注入了强心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良机,众多高职高专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方面也相应地要重构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以此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一、重新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

传统的重道轻器、重学轻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成才观、教育价值观,进而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纵观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办学规模小,造成其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失衡;另一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同质化凸显,技术化和应用型特点不足;再有,办学水平偏低,特色不够鲜明,社会适应性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设,二是转型。建设的目标是要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备“适应需求、统筹衔接、多元共享”的特点。三个目标指向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方面。适应需求,就是要处理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匹配性、适应性和引导性的关系。当下,我国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推动转型需要形成新动力,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高起点上做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1]。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较之其他教育领域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改革的动力和迫切程度更大。因此,如何引领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培养经济社会适应性人才变成了当务之急。统筹衔接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内部结构的调整、秩序完整性的谋划。在提升整体层次的同时,也要使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完整。这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趋势,就是职业教育自身的体系化、结构化和完整性建设,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独立性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办职业教育,而不是依附于其他体系,更不是补充于其他体系,而这一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方向确定之后,其突破口在于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性,二是课程体系的独特性。课程承载着人才的标准、规格和培养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人才评价机制建设、社会适应性等也提供了重要参照。多元共享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涉及领域行业和产业,共享职业教育建设成果,从机制和模式等方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非要单独树立一个标杆,而是要在整个教育背景和系统中展开建设,要使这一体系的建设优化和改进整个教育结构,使得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更加良好的状态,进而与社会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提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完成教育的应有内涵和职责。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该是多样性、多元化的,应该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渠道和选择。从上述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讨论来看,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是转变观念和转型建设的关键,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包括对其独立性和体系性的肯定,也包括这种独立性与其他教育领域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把握。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更加突出,究其原因,除了传统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以外,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业已形成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上的差异,高职教育被定义在了高等教育的最低一级,成为低层次的高等教育。通过高等学校的这种办学层次的预设,又将其毕业生分成了不同等次,并受到社会的认同。如此恶性循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凸显。将高职教育重新定位,就是要突出其独特性,从强调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差别转变为强调两种教育的类型并存。正是由于承认高职教育独立性的存在,我们才会端正态度,去循着这一类型的教育规律去谋划其发展,促进其发展,承认它的价值,承认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承认它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承认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承认它对高等教育的内涵拓展的合理性,进而承认它所培养人才的不可取代性,承认它对经济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高职教育独立性的最重要支撑和表现是在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上,也即要造就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因此,在建设新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快原有高等教育体系中部分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改变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同质化现状,减少学术型、学科型、研究型院校数量,推动部分院校向职业型、技术型转化,实现人才结构向着技术型、工程型的应用复合型倾斜,为国家建设提供实用型人才支持,为国民教育提供更多更和谐更宽广的平台。转型的重点是新建本科院校和应用技术类院校,前者从升格建校方向上就锁定了应用型,加上其研究型实力偏弱、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等功能强化等原因,实现转型的优势强、阻力小;后者原有的历史定位就极为明显,只是办学思路上坚持得不够,形成了技术型实用型特点弱化的局面,加之评价体系的导向、行政化趋势严重等原因,加重了其特色建设不明显。从更深层次上讲,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也存在着办学定位的调整问题,至少应当扩大和完善其人才培养功能。

二、重视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

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的环境因素论文

引言

高职教育集团是借鉴企业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融入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的内容,它以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依照一定的章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高职教育办学联合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职教育集团的大概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组织形式,也一直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集团对于高职教育圈内圈外人士都不再新鲜和陌生,而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是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决非偶然现象或从众行为,更不能认为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而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的积极回应和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生存的需要,发展的必然。同时,高职教育集团的出现也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高职教育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现有院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自身发展的模式)道路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基础

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自1980年我国建立职业大学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并获得了蓬勃发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在数量和招生规模上迅速增长;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年国务院又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日益扩大,质量上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不断趋于成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为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生长机制。

1.1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规模基础

从招生情况看,1997年全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42.07万人,2004年增加到237.43万人,成人高职(专科)招生221.16万人,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普通高职招生数与在校生数都增长了5倍多。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68.1万人,招生数比1997增长6.2倍。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18.82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6.1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反映了1997---200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的发展情况:

查看全文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在大众眼中跟普通高等教育是没区别的,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新时期,高职教育要实现产教结合的最终目标,必须办出自身的特色,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产教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仅局限于高管和劳动力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扩招也使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大挑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通过高职教育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什么类型的高职技术人才

能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明确办学理念,即想清楚办什么样的学、让学生学什么、将来把学生向哪个方向输出等这一系列成熟又现实的问题。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明确这一点,那该院校无异于“群龙无首”,也走不远。一旦想清了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上也就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为发展办高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