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21:09: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管理论文

高等服务教育改革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承诺与限制,分析了加入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加入“WTO”后的改革对策,即: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主体要多元化,加速发展网络大学,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自主权,加快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经费与建设投资,人才培养方向,国内外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与互通。

【关键词】中国;WTO;教育服务贸易;高等教育

一、WTO与中国高等教育“互赠的礼物”

1.中国高等教育向WTO表达的承诺与限制

WTO的核心是《WTO协议》,它约束的只是政府。《WTO协议》分为四大块,其中的第二块是服务贸易(GATS)。服务共12项,教育是其中的第五项,教育又分为五个部门,高等教育是其中之一。在WTO的视野中,教育是服务业,是一种产业。

中国政府向WTO提交的《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的“C.高等教育服务(CPC923)”,没做任何排除(已首先表明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会更多地面向市常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传统管理论文

提要:高等传统是在中国整个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接受符合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模式,又必须在坚持民族特性的同时,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以较快地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很晚,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和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中西学堂,是最早出现的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雏形。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比西方高等学校的创立晚了800年。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建立之时起,就受到中外两种思想的影响。首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立是在西方列强逼迫之下,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创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又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必然渗透着西方文明与思想。在教育内容上西方的与中国的经书并存。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在蔡元培主持教育部的时候,才批判了清末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但自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一切革新计划又都遭到破坏。国民党统治期间,始终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而中国自己的教育传统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整个文化传统一样,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一定的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必然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以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也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变革的。一方面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包括外国的和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这里需要指出几点:

一是教育传统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是指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教育体系。当然它包涵了该国或该民族的传统教育的因素,同时又具有现时代的新的因素。

二是对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就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例如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教育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可取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变成落后的,腐朽的,不可取的。例如我国的科举制度,它在开始时取代世袭制是一大进步,但发展到后来的八股文,使科举制度变成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就变成了落后的,需要改革的传统。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目前高等学校尚未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文章全方位论述了高等学校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重点探讨了高等学校成本对象、成本核算期间以及成本范围,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应用。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等学校会计属于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成本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运行效率,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构成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费投入的增加,从政府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竞争能力;从受教育者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交纳学费的用途及在教育成本中的比重;从社会公众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客观地反映教育成本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要求。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二、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环节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论文

一、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漏洞

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的漏洞集中表现在服务漏洞上。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匮乏。高校后勤管理中最突出的不足在于服务意识匮乏,不能够充分认识后勤对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性,不能够从服务高校师生的角度出发搞好后勤管理。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管理的工作量增加,后勤管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很难树立服务意识,很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后勤管理涌现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高校不注重后勤管理中问题的解决,使得后勤服务工作不能满足校园广大师生的需求,优质服务很难走进校园。此外,后勤管理工作中没有树立人本服务理念,不注重服务的规范化和创新也是高校后勤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准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应始终坚持为校园广大师生员工、教学服务的宗旨,建立起为校园师生员工、教学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以切实抓好基础服务为根本,同时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来服务校园。这是促进校内教学、后勤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

2.校园后勤的改革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论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这是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其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为企业、金融业、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理财、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掌握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相关财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资金筹划、财务评价、财务报表分析及税务筹划等能力。除了上述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运用资讯能力等,都是财务管理学生迫切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往往在将来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使毕业生在参加工作时能尽快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突出自身优势?这对于学校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并且指明了专业改革方向。于此,有哪些国外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二、德国大学考试方式

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德国高等教育尽管也在进行改革,但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享有国际声誉,并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对于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德国最主要的授课类型是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Seminar)、辅导课(Tutorium)或练习课(Uebung)以及复习课(Repetitorien)和学术讨论课(Kolloquien)。在讲座课上(Vorlesung),一名高校教师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点的讲授。通常课堂上并不进行讨论,对前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也没有限制。研讨课(Seminar)的核心因素是各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通常有限制。辅导课(Tutorium)的任务是深化讲座课或者研讨课上传授的知识内容,一般由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辅导员(Tutoren)进行上课。与此有别的是,如果此类讲座课或研讨课的辅助课程是由大学教师、讲师、助教或其他科研人员来主持上课,则通常会被称作为练习课(Uebung)。在一些专业领域内,学生还会组成工作小组(Arbeitsgruppen)或学习小组(Lerngruppen)。在这些小组中,多名学生聚在一起复习课上学过的内容或者一起进行考试前的准备。有些专业开设复习课(Repetitorien),目的是为学生们提供机会,在大学教师的带领下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并为考试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学术讨论课(Kolloquien)通常指的是针对已进入毕业考试阶段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在课上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部分学校在上述类型之外,还开发出了网上教学模块(Online-Lehrmodule),这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德国施行的是学分制教学,学生要毕业必须修够足够的学分,要想获得学分,也必须参加考试或实习。德国的考试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各方面测试学生的能力,其主要考试方式有笔试考试、口试考试及研讨课形式。

(一)笔试考试(SchriftlichePruefung)笔试也称书面考试,主要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与我国高校笔试很相似,以各种题目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般由任课教师出题。但德国教师教授一门课之前,通常会推荐几本相关的专业书让学生去阅读,并且掌握其观点,同时笔试的内容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知识点,还包括所推荐书目上的知识点。也就是说,笔试内容不拘泥于课堂授课内容,还包括课外阅读内容。这种方式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并且拓展了课堂上的知识,允许学生接受各种学派的思想。讲座课的考试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一般公共课都采用笔试方式进行测试。

(二)口试考试(MuendlichePruefung)口试是学生与任课教师约定时间与地点(通常是任课教师办公室)进行的一种无试卷的考试,主要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考试。为了保证口试的公平性,必须还要有另外一名教师或助教在场鉴证,并进行口试记录。一般教师的提问会由浅入深,在一问一答过程中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会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选择某一些知识点深入提问,进而根据回答情况给分。口试考试虽然看似随意,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比笔试更高,因为学生不能像笔试中那样,选择知识点进行回答。同时,教师也更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佳反馈。并且这种考试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考试方式往往应用于高年级专业课的考试中。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投资管理论文

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是关于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及其与投资客体关系的变革,以及它们的职、权、利的重新划分,其目的是要使教育资源能合理配置,从而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关系到谁来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以及如何办学的根本问题,因而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将与办学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紧密相联。因为教育经费就是办教育的资源,任何教育工作活动没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都将成为泡影,所以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体系中的基础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将制约着其它一系列改革,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可能性,新体制的性质、内涵与互相关系以及如何落实新体制等作些分析,以求教于大家,并吁请政府和社会各界加紧贯彻实施,期求及早缓解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之困难。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作,不仅需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素养,善于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输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更是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将左右我国新历史使命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教事业则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目前高教经费不仅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因此,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备与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交换的法人地位,高校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也就是提供了劳动,接受其劳动的部门以及个人会因此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们之间可用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为准绳进行等价交换,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劳动成果与社会不同的部门、单位以及人员进行交换获取经费,这就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投资体制的性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主与多”的性质与内涵

各个渠道的性质和它们的职、权、利是不同的,具体说来: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论文

1引言

高校的资产和资源是高等院校组织教学的根本,是高校立足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进行其他研究的必要条件保障,高校中资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资产管理状况对高校各类型业务活动的进行、高校社会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资产管理指高校相关部门在资产购置决策、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分配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的流程管理,该流程管理包括了采购决策、采购计划、采购组织、采购协调、采购监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部门较多且资产本身的作用较大,因此,资产管理是高校预算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

高校规模扩张较大,高校资产的数量迅速增加,资产构成越来越复杂,同时,价值高的设备很多,管理起来难度变大,如何用好资产、管理好资产成为高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2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由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为主的性质,决定了资产管理的队伍与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中,资产管理经常归属于后勤管理范围内,同时资产管理被高校认为属于为教学服务的单位,因此,相关资产管理人员配置不够专业,往往投入学历不太高、专业水平较低的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在二级单位中,资产管理员不够重视,经常由某个负责其他领域的临时人手来担任,高校较少在资产管理员职责和报酬方面考虑,认为资产管理是个顺带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管理的意识不足与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使得资产管理在二级单位中的管理职责变成“烫手山芋”,因此二级单位中台账数目不清,设备管理具体人登记不清楚,借用记录等资料不齐全等问题较多,有些设备使用上公私不分,二级单位在设备管理上混乱不堪,造成设备损坏丢失情况严重。2.2资产重复购置。资产管理重复购置情况突出,由于资产采购管理规划不科学,对于资产需求常常以购置新设备的方式来解决,购置新的资产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需求,又不用担心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落后等问题,成为高校经常采购的办法,重复购置的设备使得原有设备迅速被淘汰,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旧设备便进行处置手续,或者有碍于处置年限的限制,等待满足处置条件时再进行处置,造成国有资金使用浪费情况明显。2..3资产利用率低下。在高校中,资产利用率低下的情况常常出现,曾有新闻报道有些高校,6000万的设备5年没有开封使用,在高校采购中,往往投入大量资产进行设备采购,而实际管理中,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很有限,有些设备一年中仅仅使用数天便很久搁置,有些设备从验收使用过后,就再没有人去调试使用,这些利用率低的问题与设备采购规划存在很大的关系,采购计划的不科学与拍脑袋式的采购决策是利用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也极大地影响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2.4资产管理队伍配置不足。在高校中,不少资产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资产,需要有技术人员才可以进行调试使用,而设备管理员一般是部门或二级单位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不足容易造成设备使用的不充分,对于设备出现的小问题无法解决,再加上联系设备生产厂家过程烦琐,往往把设备置之不理,或以其他新理由申请新的设备。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也容易造成设备使用损坏,设备管理中经常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不按规则使用造成的损坏问题,如教室中的一体机、投影机等问题,设备使用的寿命与设备管理人员的系统设备管理知识息息相关[1]。2.5设备共享机制欠缺。在高校中,尤其是二级单位较多的高校内,设备缺少共享管理的机制,设备管理权归二级单位所有,而其他二级单位对于该类型设备的使用需求需要通过购置的方式来解决,没有一个平台供二级单位共享设备使用,新购置的设备,增加了财政投资,而其他二级单位的设备未能得能充分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设备管理闲置与购置浪费的问题突出。

3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信息素养本事的实质及其形成历程,指出信息素养本事的实质即是结构化、网络化、步伐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战略,探究了信息素养本事的结构,指出信息素养本事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条理的结构。

【摘要题】社科信息教诲

【关键词】信息素养本事/大门生/高等院校

1.1信息素养本事的组成和实质

信息素养本事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和生长起来的,是门生运用科学的信息战略独立探求、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阐发和管理现实题目的一种本性特性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动都是在门生已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战略的定向调治和控制下举行的,要是门生缺乏须要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战略,则信息活动的定向和实验要害就不行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本事。因此,我们以为,组成信息素养本事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战略。前两者在后者的统整、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形成相对稳固的结构,即组成了信息活动者的信息认知结构。从静态来视察,信息认知结构即是信息活动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先行构造者”,它在不停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储存所得到的诸多信息,使之处于有序的、构造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素养本事的实质即是结构化、网络化、步伐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战略。也即是说,信息素养本事不是空洞无物的生理官能,也不是通常存在的一样平常信息本事(Information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战略,是实着实在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战略结构体系,即所谓的信息认知结谈判信息使用要领体系。

1.2信息素养本事的形成历程

查看全文

档案高等教育管理论文

各国档案工作者都深知档案教育是档案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许多国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各国在档案教育的开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美两国档案教育工作的异同点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档案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美国档案教育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档案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所裨益。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助性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查看全文

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清朝前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和书院。太学又称国子监,是清代管理全国学校的最高机构,同又是办理大学的教育机关。就是说,国子监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办学实体。应该注意,在科举度的强大影响下,国子监对府、州、县学并没有直接管理责任,它仅是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管理体制,清承明制。《清史稿·学校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明北监为太学。顺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肄之所,曰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①国子监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管理监事大臣于雍正三年(1725)始设,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这与明朝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子监仍由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是清政府的二级管理机构。1905年学部成立,国子监并入学部,这时它的作用已大大衰微,基本上不再是高等教育机构了。

书院是清代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清代以前,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但清代的书院则直接由各级官府管理。雍正十一年的谕旨明确规定了各级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拨款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②根据规定,省会书院由督抚主管,学臣协助之,各府、州、县书院则由地方官管理,经费由官府供给。通过控制书院的师长、经费等,清政府大大促进了书院官学化的进程,这是清代书院管理的特色。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此后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高等专科性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除京师同文馆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共30多所。这些新式学堂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学堂的管理,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一般由主办人负责或由总督管理,学校内则设监督、总教习负责领导工作,总教都聘请外国传教士担任。例如,京师同文馆名义上由总理衙门的大臣负责,实际上由两位提调和两位副提调管理学生和教职员,总教理一切学术活动。因此,京师同文馆校内的管理已开始分化,与国子监、书院不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