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9:2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感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夜间旅游文化要素感知探讨
摘要:夜间旅游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精神消费场所,是促进文化消费和提增强城市魅力的引擎。提升文化要素感知是城市夜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夜游广州“珠江魅力”之旅为案例,运用IPA方法分析“珠江魅力”之旅的游客文化要素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物质文化要素的感知较好,对非物质文化要素感知有待提升。基于此,应坚定保护承载特色文化的物质旅游文化要素,提升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感知体验,挖掘夜间旅游文化要素新亮点。
关键词:文化要素;夜间旅游;岭南文化
一、引言
夜间旅游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激活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新的消费选择,也引爆了夜间经济。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体验成为夜间旅游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夜间旅游产品市场经济数据分析报告2019》显示,超过60%的游客对夜游产品文化需求有明显提高,更希望体验丰富的夜游产品与夜游品质。夜间旅游文化体验来自对文化要素的感知。文化要素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是特定区域的文化符号。文化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并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感知文化要素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游客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不同的文化要素。游客对文化要素感知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研究夜间旅游文化要素感知,对提高城市夜间旅游质量与文化资源利用率,塑造城市夜间旅游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1.旅游文化要素的界定文化要素是文化的基本构成,旅游文化要素包含物质文化要素也包含非物质文化要素。其中:物质文化要素是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表现为自然景观(名山大川)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是旅游活动最直接的体验;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核心内容,涵盖了风土人情、习俗礼仪等,它依靠物质文化要素来传递,也是旅游活动的灵魂(王楠,2011)。2.案例选取为促进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2019年8月,广州市正式印发《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广州夜间消费地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了6条夜间旅游精品线路,有“夜游广州”红色传承之旅、千年古迹之旅、珠江魅力之旅、都市寻味之旅、活力都市之旅、西关风情之旅,涵盖博物馆、知名餐厅、商业区、文化旅游地标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岭南文化夜间旅游体验。本文选取“夜游广州”魅力珠江之旅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魅力珠江之旅包括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与珠江夜游三个特色景点。3.调查设计(1)问卷设计根据旅游文化要素的界定,本文选取“魅力珠江”之旅的十个核心文化要素,分别是:建筑原貌、粤剧、骑楼、灯光、学宫、历史遗迹、宗教信仰、特色习俗、特色饮食、方言。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个人情况的简单调查,分别是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情况;第二部分是由测量受访者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感知的题项组成。调查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进行测量,重要性的选项依次为非常重要、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实际表现感知的选项依次为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分别赋予的分值为1、2、3、4、5。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为“魅力珠江”之旅的三个景点: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天字码头。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36份,回收率为94.4%,有效问卷为23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魅力珠江”之旅的十项文化要素感知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根据结果显示,重要性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α=0.914,实际表现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α=0.923,都大于0.8,说明调查数据的信度较高。(2)文化要素感知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使用IPA分析方法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进行分析。IPA分析法最早由Martilla和James在1977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人们对重要性的关注程度和在消费中的实际感知程度建立四维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测度感知体验(梁方倍等,2020)。IPA分析结果可以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优势区、改进区、机会区、维持区(张雪萍等,2018)。(3)样本的统计说明样本的统计分析显示:在男女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为4比6,女性占较大一部分。在年龄分布上,占比最大年龄段在19岁~35岁,占比为52%;其次是小于18岁,占比为22.4%。可见,受访者主要为中青年。在职业分布上,学生是占比最大的人群,比例为66.9%;其次是企业职工/公司员工,占比为22.9%。在月收入情况分布上,收入少于等于3000元的人群是占比最大的,比例为82.6%,其次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的比例是13.5%。在是否为游客分布上,非游客65.3%,游客占34.7%。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一、引言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项目开发、营销与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多结合实证分析,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感知,以及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另外,国外学者还注重相关理论依据研究,如刺激指数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被认为是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以邕宁区为例,旨在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邕宁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东南部,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辖5个乡镇,9个社区、65个行政村、402个自然村,全城区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万人,2005年进入撤县设区新阶段。邕宁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间艺术多彩多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田园景观与民族文化。近年来,邕宁区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不断扩大,乡村旅游业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与因子分析法,以研究邕宁区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部分为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共14个题项,主要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与政府支持等维度构成。第三部分为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共3个题项,主要由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支持意愿与满意度构成。第四部分设置为开放性问题,调查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问卷的第二与第三部分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本次研究选取那蒙坡、那贵坡、五圣宫、徐汉林烈士陵园这四个邕宁区较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为调查地点,问卷发放对象为邕宁区乡村旅游地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100%,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126份,有效率96.92%。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第二与第三部分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特征。在进行后续因子分析前,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题项进行信度分析,第一次分析结果显示前者的Cronbach’sα系数小于推荐值0.7,经过调整,剔除了问卷第二部分的“旅游使当地物价、房价上涨”题项,调整后两者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问卷量表设计合理,信度较高。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根据回收得到的有效问卷数据,整理得出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表1。在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性别分布较为均衡;在年龄结构方面,被调查者均为成年人,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其中41~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其次为31~40岁、18~30岁年龄段;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与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最少,被调查居民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在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月收入大多分布于2000~5000元段,其次为2000元以下与5000~8000元段。总体而言,调查样本的各项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广泛,质量较好。(二)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1.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第二部分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即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1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P<0.01),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载荷值≥0.4为标准进行筛选。处理后,共提取得到4个公因子,13个旅游影响感知题项均落到相应公因子中,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22%,表示这4个公因子对所有信息的解释能力较好,将其分别命名为“社会失序与环境破坏”“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效益”“政府支持”与“经济效益”,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2.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特征分析。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正面感知较强。公因子“经济效益”均值为3.53,表示乡村旅游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经济影响。在访谈中发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居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居民从以往的务农、外出打工转业为经营旅馆、农家乐、景区接待等旅游服务业或靠土地租赁、土地流转承包的股份分红增收,相比以往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邕宁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也有居民表示未感知到明显的经济收益,现阶段只有一部分人从旅游业中获利。在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为其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而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公因子“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效益”均值为3.87,表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影响感知较为明显,尤其是“旅游使当地民俗与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旅游使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两项。公因子“社会失序与环境破坏”均值为2.77,其包含的四个题项分值均较低,表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消极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不明显。在访谈中发现,当地居民大多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村容村貌、社区环境改善予以肯定,表示并未有较大的环境污染、乡村景观美感破坏以及长期交通堵塞的困扰,但也有村民表示,景区仍存在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疏于管理等问题。另外,村民表示发展旅游业在让当地变得开放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在政府支持感知方面,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感知较弱。公因子“政府支持”均值为2.95,其包含的三个题项分值均不高,尤其“当地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作出决策时会征求我们的意见”题项,表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对政策支持与政府引导的感知不强,特别是在社区参与、民意收集方面。在访谈中发现,仅部分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了旅游经营活动,仍有许多有意愿参与的居民苦于不了解相关政策、缺乏资金支持与技术引导。另外,也有居民表示,自己虽然愿意主动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意见,但当地政府在政民沟通上存在不足,社区居民参与无门。(三)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分析。1.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因子分析。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第三部分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即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4,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P<0.01),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载荷值≥0.4为标准进行筛选。处理后,共提取得到1个公因子,3个旅游发展态度题项均落到其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514%,表示这个公因子对所有信息的解释能力较好,将其命名为“旅游发展态度”,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2.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特征分析。由表3可见,邕宁区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态度较为积极正面。公因子“旅游发展态度”均值为3.62,其中题项“我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感到满意”分值相对较低,表示当地居民对邕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本满意,并对其抱有正面积极的支持态度,愿意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建议、贡献力量。在访谈中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各方面效益予以肯定,并愿意提供支持,但表示其仍存在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方式不当与宣传不足、缺乏政府引导与政民沟通、旅游业发展只使一部分人获利等问题,这也是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满意度相对不高的部分原因。
透析岛屿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摘要: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关键词:湄洲岛;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
一引言
目前,全球旅游有明显的趋海性,热带、亚热带海域的海岛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由于海岛远离大陆、规模有限,生态、经济、文化较为脆弱,旅游对海岛的影响较早就引起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且已有较多的成果。①加拿大学者RichardW.Butler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在旅游型海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这实际上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JeannieHarvey等根据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乃至旅游行业中的收入差距感知差异并不明显。ElizabethFrediline等通过聚类分析,对旅游发展持不同态度的居民分为有矛盾的支持者、憎恨者、现实主义者、热爱者、顾虑者5类。国内对海岛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评价、市场分析、环境保护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对旅游的区域影响研究较迟,研究成果少,但是发展趋势较快。①宣国富等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滨海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态度的差异。陈金华等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福建省东山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感知比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烈;居民个人属性、文化、经济差异对旅游影响感知总体差异不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5]90-94杨奇美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金三角”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三岛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岛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比较了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海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
总之,国内外对海岛旅游影响分析过程中较多采用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研究结果仅反映海岛旅游的一个侧面,难以指导海岛区域旅游实践。而利用社会学、经济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空间思维,系统研究海岛旅游影响是一个新的尝试。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三方面影响以及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总体态度,探讨湄洲岛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感知的空间差异,为制定湄洲岛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及建立和完善旅游地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感知音乐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固定Do唱名法”与“流动Do唱名法”在音乐感知方式上的不同比较与论述说明: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要将两种唱名法截然分开,形成单打一,或者以为流动Do唱名法是一种简单而麻烦的、非专业的、不科学的方法而将其冷落。而应该是在因人略有所别、略有侧重的情况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唱名法感知音乐的方式比较教学
人对音乐的感知方式与观念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唱名法,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反映。
鉴于语言与历史传统的不同,因此世界各地所通行的唱名法有所不同。目前,包括专业的音乐教学在内,被广泛应用的唱名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Do唱名法”(简称“固定唱名法”);另一种是“流动Do唱名法”(即习惯称谓的“首调唱名法”。在此,笔者以为使用“流动do唱名法”更为恰当)。这两种唱名“法”的唱名,都是Do、Re、Mi、Fa、Sol、La、Si(或Ti),而其本质的区别,全在于唱名固定对应的指向的不同。
“固定Do唱名法”,就是将唱名“Do”固定指向基本音级C所在的音位,而Re、Mi、Fa、Sol、La、Si(或Ti)六个唱名则随后固定指向于D、E、F、G、A、B六个基本音级所在的音位上的一种唱名法。这种唱名法的唱名指向,不会因为谱号和调式的主音音高的变化而变化。
谱例1:唱名Do固定指向基本音级C所在的音位,Re、Mi、Fa、Sol、La、Si六个唱名则随后固定指向D、E、F、G、A、B六个基本音级所在的音位上。
幼儿的音乐感知与表达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期的音乐能力培养。但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重技能轻素养”,许多幼儿没有能够在音乐中感知和欣赏真正的美,缺少表达音乐美的能力,从而导致幼儿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回归到音乐本身的各个要素去感知,才是帮助幼儿培养持久而良好的音乐感的有效途径。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有节奏节拍的感知、旋律和声的感知、力度的感知、音色的感知和音乐风格的感知这几个方面,从这些角度出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音乐感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感知;幼儿音乐教育;音乐表达
音乐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出现的,音乐最早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但最初的音乐形态只有简单的节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的表达方式愈渐丰富,音乐的节奏和织体也越来越复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对音乐感知的要求是要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对音乐表达的要求是:乐于模仿自然界中有特点的声音,会用多种工具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和他人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1音乐的表现特征
要想感知音乐,首先要理解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表现特征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于其他多数静止的艺术作品,音乐是流动的、有组织的、通过时间来运动的声音,它包括时间(表现为节奏)和音高(表现为旋律与和声)的相互作用,因此从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速度上来理解音乐的表现特征尤为重要。1.1节奏与节拍。节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文献典籍之中,其本意是“均匀地进行”。后来出现了引申含义,即指世间万物均匀、整齐地交替进行。例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轮回、白天与黑夜的更替,都可称之为节奏。人体的生理机能本身也存在着节奏,例如每分钟的心跳、脉搏和呼吸等。从音乐的角度解释“节奏”一词,它囊括了不同时值的音的长短与强弱关系,包含了音乐中与时间相关的所有因素。节奏是音乐作品的脉搏,是旋律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的样式决定了乐曲的类型与风格,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鲜明的节奏。节奏有着多样的形态,在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节奏型有平均型、切分型、附点型、连音型等,这些节奏型在不同的节拍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1]。1.2旋律与和声。如果说节奏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骨架,那么旋律就是乐曲的血肉。旋律是一系列音高的排列所组成的一个有凝聚力和令人愉悦的音乐线条。旋律为音乐提供了一种抒情的声音,节奏给这种音乐以活力,而和声则为之增加了深度和丰富性,就像绘画中的透视深度为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背景。1.3力度。力度是音量的不同程度,包括强音和弱音,音响由此产生出来。力度和音色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我们听音乐和对音乐做反应的方式。同一个乐器在不同的演奏力度下可以发出较强的音和较弱的音,对力度的控制不仅能帮助幼儿感受自身动作强度和音乐响度之间的关系,也能恰当地让幼儿进行音乐的表达。1.4音色。音色,即音乐中的色彩,简单地说,就是由人声或乐器发出的任何声音的音质。不同的乐器根据其自身材料和发声方式的不同可以发出完全不一样的声音,多样化的乐器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音色刺激。1.5音乐风格。音乐中的风格指的是音乐的诸多因素———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织体和形式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特殊的音响。所有这些因素表现出的独特方式建立起一种风格。在浩瀚的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另外,音乐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有着各自的音乐风格。
2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感知与表达
小议广州城市形象感知与改进
论文关键词:城市形象感知亚运会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服务广州2010年亚运会为目的,通过数据客观地分析了各种群体对广州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建议,以期为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负责亚运会筹办工作的相关部门制定亚运会服务筹备、形象推广策略提供实证和理论的支持。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广东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千年名城,南国明珠”的美誉。改革开放30年,广州GDP增长45倍,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城市环境明显改善,成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
2010年亚运会是推进广州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绝佳机遇,也是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陈建华,2004)。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如徐君亮(2000)通过旅游产品的界定模式研究了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余国杨(1999)提出广州城市形象建设体系包括旅游形象定位、形象项目确定、形象项目建设三个组成部分;陈建华(2004)分析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彭高峰(2005)提出广州城市发展将借亚运契机,整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亚运城市”的形象和空间格局。但大多数学者依赖于广州城市形象的定性分析,缺乏对市民、游客感知的城市形象调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广州市居民、国内游客、国外游客三个群体在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对城市服务项目的感知和预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城市形象认知主体的感知和需求。
基于市民、游客感知的城市形象研究方法
为了解广州市民和游客对广州城市形象感知情况,笔者在广州北京路、天河城、陈家祠、火车东站、地铁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0份,回收149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2.97%,其中包括国外问卷144份。问卷包含八个部分(包括整体印象、服务项目、改善措施等),50道问题,本文针对服务项目15道问题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被访者对问卷15个服务项目的满意程度逐项评价,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各项目Cronbach'sAlpha值为0.92,各项信度较好,说明问卷设计科学。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出被访者对广州服务体系的一些感知情况,并就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建议。
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摘要】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后又一信息技术进步,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依旧是互联网,也是互联网的眼神,用户端可以延伸到物品与物品之间,实现物品的交流与通信,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是物联网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感知层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基于此,本文以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防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表现特点,探究物联网感知层存在的信息安全威胁,分别从加强传感网机密性安全控制与节点认证、加强入侵监测与安全路由控制、构建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科学容错容侵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物联网主要以感知为目的,感知层就像是皮肤一样,可以用来采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识别,分析信息交互给物联网带来的影响,物联网将会时间物体与物体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有效互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暴露的威胁,如果对于这种情况没有进行有效地防护,信息很有可能被利用,进而损害人们的合法利益。
1物联网信息安全表现特点
分析物联网信息安全特点,具体如下:(1)物联网感知层具有信息安全特点,一般情况下物联网感知层的节点设备不受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旦遭受入侵者的入侵,系统将会受到迫害,RFID系统中非接触式无线通信系统很容易受到安全威胁,入侵者可以对物联网感知层信息进行随意篡改,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物联网安全环境;(2)网络层信息安全特点,物联网进行信息传输的时候,主要以无限信号作为传输的主要方式,但是网络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当物联网感知层的节点进行工作的时候,不法分子和攻击者可以利用非法手段窃取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除此之外,不法分子还能够对身份进行一定的伪装,这种伪装还是合法性的,很难由此感知到身份问题,最终达到窃取物联网用户信息的目的。甚至有的攻击者会使用信号轰炸的办法破坏物联网感知层节点;(3)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特点,由于物联网运行中,相关节电设备是没有人保护的,远程配置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篡改,信息遭受篡改与删除是物联网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虽然当前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中有着相应的安全标准,具体的防护措施也有很多种,但是物联网自身依然存在安全隐患,无论是审计安全还是物联网身份认证安全都在危害着物联网的正常运行,此外,人机交互问题日渐明显,物联网的可靠性受到威胁,由于物联网应用层有较多的终端设备,必须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这两方面在实现的时候也会面临着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问题[1]。
2物联网感知层存在的信息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层次化建模研究
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国内的网民数量迅猛增加,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分析网络整体安全状况入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安全态势感知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的大规模网络环境中,采用综合防御机制,将网络中传感器收集并记载在各个安全设备上的各类网络状况信息加以融合,并快速提取从而识别分辨出威胁、攻击等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而整合分析各个安全要素,得到网络安全状况的评估值。在评估网络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感知网络安全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也就是严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网络安全态势变化走势。整个安全态势感知过程中依次包括觉察、理解、评估、预测和决策等五个因素。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一种主动的安全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深度防御[1]。态势感知的目标是采用改进的态势感知算法,实现态势感知的自动化,自动获得自我感知,并开展自我保护。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
在研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过程中,先要构建出合适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者们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先后提出了大约有三十多个适合的态势感知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198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的融合模型JDL模型[2]、1988年Endsley提出的EndsleySA模型[3]和1999年TimBass针对分布式人侵检测提出的融合模型TimBass模型[4],后来提出的感知模型都是在这三个模型上的升华和改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具体实施过程首先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网络安全设备上记载的监测、过滤、防护等信息,再提取态势要素,进行态势理解与安全态势评估,最后再对当前网络环境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过程如图1所示。文献[5]在经过对态势感知的研究之后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安全态势觉察、网络安全态势理解以及网络安全态势投射三个层次。这其中,态势觉察主要完成对初始数据的提取并分辨初始数据中的关联信息,即对源数据进行降噪、规范化处理,得到具体有效的信息,其主要目的是辨识出系统中的活动。态势理解主要是实施对分辨出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的工作,在有关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安全形势,有无安全攻击行为的发生以及对安全等级的评定。态势投射主要完成这些活动意图是否会产生攻击的判断任务,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分析并评估各个活动对当前系统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判断是否会对系统环境造成威胁,包括发现已经产生的威胁和预测可能产生的威胁。基于此概念,本文将对源数据的预处理、数据信息的建模、以及模型信息的采集作为态势觉察层进行分类,而将与信息理解有关的机器学习模块以及要素提取作为态势理解层进行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对模型信息的处理和对机器学习的评判这两者之间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反馈以修正最终的态势评级,将态势指标可视化和态势指标评级作为态势投射层进行分类,所建立的层次化模型如图2所示。通常情况下网络态势数据中心收集到的安全态势数据本身并不符合规范,如果直接输人安全态势感知源数据会导致计算量过大、数据维数过高而难以处理,因此必须对源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提取数据的显著性特征,将有代表性的样本态势感知关键字提取为显著性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情况下不同的网络状态特征,由此得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流程如图3所示。
2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框架
网络安全态势理解与评估之后的态势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态势特征要素的提取。安全事件的预处理与态势要素的提取定位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底层,其中态势要素提取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态势感知结果的准确度。网络安全态势特征要素提取网络的安全态势要素主要包括网络的拓扑信息、脆弱性信息和状态信息等静态的配置信息和各种防护措施的日志采集和分析技术获取的威胁信息等动态的运行信息等[6]。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的核心就是准确地分类识别出网络中记载的海量安全数据,了解把握网络实时的受攻击与被威胁的情况,为下一步评估网络安全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判断态势要素提取方法好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识别攻击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消耗时间的收敛度。大多数规模大的网络都会呈现出节点数量多、拓扑结构复杂、传输流量大、子网众多等特点,并且网络结构复杂,包括多种不同结构的网络和不同类型的应用平台,因此适宜采用层次化态势要素提取模型,其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络全局分析和局部分析组成,提取过程实施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态势要素的采集是通过融合传感器传输的各类网络安全数据实现。通过学习输入汇总到分类器中的历史安全数据集和当前安全数据集,生成一种学习规则,用这种学习规则来指导网络局部模块的数据分析,在局部模块中经过统计与分析后形成的数据再被反馈传输到全局分析模块,通过这种数据分析机制可以将网络中的局部态势要素及全局态势要素都提取到。目前分类器分类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多,本文所采用的层次化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框架中分类器采用近年来得到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的聚类方法来进行分类特征提取,通过聚类方法将态势感知数据集分类,从而分辨出正常网络行为和异常网络行为。
3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薪酬公平感知激励员工积极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薪酬公平感知维度;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感知因素分析;组织公平感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薪酬公平感知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分配公平因素、程序公平因素、人际公平因素、优先保证分配结果公平,充分考虑其它维度对员工公平感知的作用、薪酬决策结果应充分考虑员工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理、重视员工参与、加强薪酬管理中的双向沟通、建立有效的申诉和监督制度、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薪酬公平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薪酬公平感知的四个维度,探索了薪酬管理中影响员工公平感知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薪酬管理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薪酬公平感知维度薪酬管理启示
薪酬公平感知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公平、满意的薪酬可能激励工作表现,对薪酬的不满往往引起不良的工作反应,如工作不满、怠工、缺勤等。因此,薪酬管理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
一、薪酬公平感知维度
薪酬公平感知是由四部分构成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与应用
为了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网络安全监测技术无法预知未知的网络入侵方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动态的、整体的数据融合方法,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数据融合起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发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人为制定规则,可以发现数据之间潜在的联系。支持向量机是机器学习中较为通用的一种算法,通过对KDDCUP99数据集的训练和测试,得到的模型有效地对网络安全测试数据进行了预测。态势感知技术是网络安全强有力的监控技术和保障技术,面对传统网络安全技术无法较好地检测网络状态和探究其变化规律等问题,本文结合机器学习在大数据分析于预测方面的优势,通过数据融合的方式将入侵检测系统、日志文件、防火墙、网络设备等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然后基于这些统一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态势评估和预测,并对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评估与预测效果和数据训练耗时方面进行了对比。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相关概念
状态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中各个对象所处的状况,由一组测度来表征,态势是系统中各个对象状态的综合,是一个整体和全局的概念。任何单一的状态均不能成为态势,它强调系统及系统中对象之间的关系[1]。态势感知是指获取一个系统中各对象要素的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表征的系统的理解和预测。文献[2]探讨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概念,认为它是“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对能够引起网络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外对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研究工作进行得较早且相对系统化,最早是1988年Endsley定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分为3步,即“在网络的特定时空环境下,对网络要素的获取、态势理解、对未来的预测”,如图1所示: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
文献[3]对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算法有较大篇幅的论述,他把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算法分为以下几类:基于逻辑关系的融合方法、基于数学模型的融合方法、基于概率统计的融合方法、基于规则推理的融合方法。在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面,一般采用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法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文献[4]对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算法分为以下3类:知识推理方法、统计方法、灰度理论方法。文献[5]对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技术分为基于层次化分析、机器学习、免疫系统、博弈论的态势感知方法。文献[6]通过应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于同一数据集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进行评估与预测,比较不同算法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差和训练时间上的差别。从以上3篇综述文章可以看出,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的早期,属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法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仅用于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面。今年,机器学习逐渐成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中一个单独的分类。以“机器学习”和“网络安全态势”为关键字检索到7篇论文[7-13]均为2015年之后发表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说明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研究,所涵盖的知识深度和内容足够广泛。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