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8:5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干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娩痛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标准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来我院门诊定时检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产妇,年龄22~32岁,单胎头位,孕周37~42周,无妊娠合并症,可拟阴道分娩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剖宫产者,观察组48例,对照组42例。
1.2方法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由分管护士收集产妇资料,对产妇生理及心理状态做出正确评估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娩知识宣教。(1)通过讲解、示范,配以电化教育,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过程、增强产妇对分娩痛的认知,减轻她们的思想负担,消除紧张恐惧和焦虑不安心理。(2)对产妇进行呼吸法训练及“触摸―放松”运动的练习。
1.2.2产时护理分娩过程中,由分管护士实行陪伴分娩,给产妇强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适时给予精神鼓励,并鼓励其进食进水,保持体力。(1)为产妇播放平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音量在70dB以下。(2)潜伏期产妇可在产科区域内走动,分管护士用亲切的语言解释分娩痛的性质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使产妇心理放松,同时严密观察产程,满足产妇生理需要。进入活跃期晚期和第二产程,分管护士床边指导产妇掌握呼吸技巧,用鼓励的语言来消除产妇对临产的恐惧,在宫缩来临时,给产妇以舒适的抚摸,并通过诱导性想象、听轻音乐、触觉转移等方法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使产妇在整个产程中获得持续的心理生理支持。
1.2.3分娩痛评定标准疼痛程度分级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可分为,0级(无痛):腰酸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度):轻度可忍受的痛,腰酸痛,微汗或不适,睡眠基本不干扰;Ⅱ级(中度):明显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但可忍受,睡眠不干扰;Ⅲ级(重度):剧烈腰酸痛,不能忍受,呼叫辗转翻身,不能睡眠[1]。
药学干预方式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状况的药学干预方式方法,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4~2017.8期间50例运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患者,按照是否给予药学干预措施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A组72.0%(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测评结果优于A组(P<0.05)。结论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状况的药学干预,有助于优化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维护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药学干预;效果观察;作用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为疾病临床治疗中一类较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具备抗菌活性优良、抗菌谱广泛、口服吸收效果好、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伴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进步,第一、二、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陆续研发,且在临床中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在抗感染治疗方面的疗效已被肯定,但是还有一些潜在性的不良反应不能完全规避[1]。正因如此,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推行了药学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做出如下总结与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6.4~2017.8期间在我院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50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且对研究中所用药物不过敏。等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A组中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23~69(46.4±1.7)岁;病程6~12(6.7±1.8)d。B组中男女比例为3:2;年龄22~68(46.7±1.4)岁;病程5~14(7.2±2.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A组在用药治疗期间不给于药学干预,即结合患者病情对症应用喹诺酮类药物。B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执行药物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2.1规定用药准则:在本品药治疗期间,严格依照卫计委推行的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与规定,对临床用药过程做出指导。一是在规定用药准则时,需以本院实况为基点,并结合药物药理特征及使用规范,不断强化用药准则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二是在规定药物使用准则时应重点明确如下内容:用药方法、给药剂量、注意事项、用药安全性评估、联合用药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阐述。三是医生在编制用药准则时,应强化用药范畴的具体性,同时将用药准则装订成册,分发至各科室,保证每一医护人员对其均有所了解与掌握。1.2.2调查分析。结合本品药物使用情况全面调查,可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统计本院总处方数目,继而计算出比例数,全面分析、评估调查结果。1.2.3处方评价。调查结果整理完毕后,可在药品处方中随机取样以评价处方。评价过程需结合患者实况,根据病情与诊断结果,判断是否实现合理用药。另外,也要对患者的用药频次、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整体评价。1.2.4教育培训。可结合医院情况,邀请专家或资质深厚的药师举办用药讲座,对医护人员进行宣教教育与指导,以强化其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与相关准则的匹配性。另外,引导医护人员间积极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心得,剖析不合理用药的病例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不断提升临床用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1.2.5搭建咨询平台。结合本院设备设施条件,可创设咨询热线、网上解答及咨询处等多种咨询平台,全面解答医生、护士及患者提出的问题。1.2.6连续优化。总结、分析与改进调查结果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及时处理各科室中存留的问题,以规避医患纠纷,促进用药合理性不断提升。1.3疗效评价标准。结合患者治疗后感染状况消失。身体各项机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拟定治愈、好转、无效3阶梯评价标准、总有效率为治愈人数与好转人数之和在总病例中所占百分比。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耐药情况。采用我院自编的《药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检测两组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知识(包括药理作用、适用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了解情况,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了解得越全面。1.4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16.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当false<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护理干预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
2.1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减轻了诸多患者的疾病痛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但就目前来看,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日渐成为医疗服务的一大“毒瘤”,这为人类的健康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成为除疾病外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隐患。统计发现,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形势严峻。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干预能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临床药师对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60例,其中2015年1-12月收治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5~70(45.3±7.3)岁;2016年1-12月收治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7~68(46.3±8.1)岁。2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未给予药学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药学干预,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1)临床药师在患者的治疗康复期间,应用药学干预的方法,参与患者的用药治疗,并为患者制订了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掌握其药物治疗的效果与用药后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细心指导。(2)定时给有关的医护人员讲解药物的有关专业知识,时常开展培训课。目的在于让医护人员掌握药物治疗的方法,规范临床用药,以此避免不合理用药在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危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认真准确记录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期间的用药不合理情况并加强管理,以便于统计与参考。此外,对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加强用药的合理性。(4)临床药师要对药方进行审核,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临床用药的依从性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1.3观察指标。对2组的患者进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包括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服用剂量不合理,药物与患者病症不相符,缺少专治药品,重复用药,未对症下药等临床用药不合理的情况。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1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29,P<0.05),见表1。
3讨论
术前患者饮食干预效果评估
国内外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的现象较普遍[1,2],患者禁饮禁食时间过长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且这些症状随着禁食、禁饮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最终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增加手术麻醉风险和医患矛盾。为了有效控制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2009年1~6月间,我院手术室护士参与手术患者的术前饮食指导与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6月间,我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5例。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①全麻、非胃肠道择期成年手术患者;②年龄大于14岁;③不伴有各系统严重并发症和精神异常,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②产科患者、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患者;③食道裂孔疝的患者。术前一天按手术通知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编号抽签分组,奇数的进入实验组,偶数的进入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9例,对照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差异。
1.2研究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不干预,患者执行病房的术前禁食禁饮常规。实验组采取干预措施,由麻醉医生开出术前禁食、禁饮具体时间间隔的医嘱,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的先后顺序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预计手术开始时间,并在术前一天以书面通知的形式通知患者开始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和饮食的内容。
临床骨科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的应用效果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远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预见性护理;应用与分析
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超前意识的护理措施,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发展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预判,能够对患者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护理。相关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5岁。骨折类型包括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骨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眼科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干预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研究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眼科手术患者120例,其中青、中、老年患者各40例,按年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通过焦虑白评量表测定2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出院时焦虑标准分。结果患者入院时焦虑标准分大于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50分)。术前ld明显大于入院时,出院时小于临界标准分,且明显小于人院时评分。护理干预组入院时焦虑标准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术前ld以及出院时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前1d对照组中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高于青年组,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出院时,中、老年组均高于青年组。护理干预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术前ld明显高于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出院时,青年组与中年组之间无差异;老年组高于青年组。术前Id及m院时青、中年组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眼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在手术前1d焦虑程度最高;中年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青、老年,而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对青、中年患者的影响较老年患者更为显著。因此,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关键词:眼科手术;焦虑;焦虑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眼科手术治疗虽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视力障碍(如白内障手术),但也可能因破坏性手术使患者增加负担(如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患者思想压力大,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乃至轻生,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因此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几年来,我们运用护理学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对120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观察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眼科2004—2007年收治的120例眼科手术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岁。青年(<30岁)、中年(30一50岁)、老年(>50岁)患者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干预: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对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②做好术前心理疏导,让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鼓励并提供合适的场所允许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进行认知抗辩法心理治疗。③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尤其是术后配合治疗的体会。④利用图片、录像、小册子、讲课等方式进行手术方法、恢复进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加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积极配合。
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的影响
抗生素是多数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有效药物,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其品种规格多,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且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费用比例较多。但近年来,多数医生或患者依赖于抗生素治疗,导致其应用存在滥用现象,而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加了医疗费用[1]。为了规范抗生素的应用,提高其合理应用,本研究选择我院住院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析了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住院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19~60岁,平均40.71±5.53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0例,其他科室患者有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5±5.52岁。其中,内科患者有15例,外科患者有16例,妇科患者有11例,其他科室患者有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生素用药指导;观察组则给予临床药学干预:(1)邀请资深药师和专家对临床医生加强抗生素相关专业知识及使用规定的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知度,使其掌握抗生素使用权限管理、应用原则、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并掌握抗生素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2)药师参与设计抗生素用药方案。要求临床药师深入至科室,协助医生在正确时机为患者处方提供正确的抗生素和正确的剂量,参加抗生素处方审核,对抗生素处方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干预,说明不合理之处,并指导医生修订处方。(3)奖惩制度的制定。各个应用抗生素的科室需严格制定抗生素使用适应症,每个月检查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给予通报,并及时整改。(4)抗生素管理方面。加强对抗生素的分级管理(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级),加强抗生素指标要求专项整治和耐药监测,加强抗生素敏感试验的及时性、准确性,并从药品的性能、厂家、批次、存放、发放等方面入手,层层登记,严格把控抗生素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和有量性。1.3观察指标。比较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1.4统计学方法。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知识认知、抗生素用药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药物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副作用相比较。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组(日常护理)各34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结果实验组较常规组的血氧分压高,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低,实验组患者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状况,同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呼吸内科重症;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是呼吸内科疾病,其发生率高,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其预后效果,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治疗有效性得以增加,避免呼吸系统疾病复发,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1]。为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实验组(n=34):男24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1.53±6.12)岁。常规组(n=34):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60.62±0.8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或尿常规等基础检查措施,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实验组以常规组为基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往往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使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相应的家属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知,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让患者对实际治疗方案与药物种类及使用方法加以了解,同时将本院治疗成功案例告知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用药后不良反应告知给患者,使其提前做好准备[2]。②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定期对病房加以巡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或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要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③机械通气及氧疗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氧疗期间要严格观察其自身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或缺氧时,要立即让其吸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需要注意的是,在氧疗期间要避免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3]。另外,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加以及时清除,使其自身能保持呼吸顺畅,从而确保患者能得到较为充足的氧气。对患者口腔要加以定时清洁,让患者能及时将痰液排出,避免口腔出现并发症。④其他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帮助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饮食均衡,强化其自身免疫力,还能通过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机体所缺营养加以补充。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谨遵医嘱,促进病情康复[4]。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进行观察对比。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血氧分压越高、二氧化碳分压越低,护理效果越好。心率与呼吸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次数越少,护理效果越好[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文章在研究中,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100例内科收治患者,均采取药学干预。将恶性肿瘤、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其中40例女性(40.00%),60例男性(60.00%),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47.34±6.45)岁;原发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70例(70.00%),肺炎20例(20.00%),其他10例(10.00%)。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具有知情权。1.2治疗方法:在研究中,选择药物干预治疗方法,第一,通过对抗生素合理运用,将抗生素手册发放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在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疾病治疗之中,提升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以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水平。定期展开知识讲座,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了解,并定期进行考核。第二,药师药学干预分析。需要建立药师小组,专业的药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会诊,与临床医生加强交流、沟通。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障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避免抗生素代谢现象对患者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造成制约。临床药师也需要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患者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认识到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处方评价以及审核程序,明确药师的基本责任,从而为处方评价报告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合理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的问题分析,将临床医师的权利进行分析,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抗生素的使用权限、品种以及限制因素。如果临床医生有滥用抗生素情况,需要及时撤销处方。同时,也需要积极制定项目审计措施,完善惩罚机制,积极完善制度,实现对抗生素使用加强管理与监督。1.3观察指标:评价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16版)。统计分析药学干预前后,本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病例/抗生素使用总病例×100%。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见表1。表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x±s)2.2药学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对比: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6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91/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药学干预前,X2=15.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中,大多数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炎性反应状态,在确诊之后需要给予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呼吸内科是抗生素运用较为广泛的科室[3~4]。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期间,抗生素应用较为频繁,导致抗生素的使用状况趋于不合理。在抗生素不合理问题出现时,会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控制呼吸内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药学干预能减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比较有效干预措施,包含加强抗生素监督与管理、药师药学干预、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学习三个方面,通过药学干预,能加强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管理,避免抗生素滥用。在药学干预期间,药师药学干预是一项重要环节,加强抗生素使用状况的监督及管理工作,通过辅助性管理措施的优化及分析,减少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在呼吸内科抗生素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临床经验,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进行抗生素使用量的合理选择。同时药师需熟练掌握药学知识,通过药效学、药动学、抗生素特征等方面,给予临床医生辅助,保证抗生素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