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7:53: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甘肃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甘肃省科学均等化问题探究
本文作者:何蓉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1.各地区科技活动情况差异明显1)科技活动机构分布不均衡2004年-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机构分布极不均等,差异明显。兰州市平均水平都在180个以上。除兰州市外,其余7市(州)机构数分布总体都很少,且呈现不均等,较多的是河东经济带的天水市和河西经济带的张掖市。庆阳和甘南的科技活动机构数是最少的,近四年均未超过10个,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的科技基础还很薄弱,科技参与面还很低,形式科技产业的优势还很欠缺。2)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极不均等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在省内各地区分布差距比较明显,2004年-2007年,兰州市基本都保持在40人以上,绝对数远高于同期其他市(州),且比较稳定,年平均增长率为-0.01%。除兰州外,以张掖和金昌为代表的河西经济带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较河东经济带明显密集,这种差距的根源部分在于两个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及其深度不同。从各市(州)的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型城市的科技人员分布密度远高于农业型城市,这说明,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有很大影响,高农业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工农混合型结构,工农混合型结构低于高工业结构。3)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差距十分明显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在全省各地区不均等。总体上看,河西经济带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高于河东经济带。在河东经济带中除天水外,庆阳和定西等地较兰州、金昌都很少,四年间均未突破2000万元,且年平均增长率不足5%。两个民族自治地区,临夏和甘南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2007年仅为810万元和1021万元。2.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情况差异明显1)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差距很大2004年-2007年,居于前三位的是兰州、金昌和天水,其总量明显高于其他5市(州),分布差距较大。两个民族自治州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临夏州最低时仅为18人,甘南州仅为28人。这说明,兰州、金昌、天水等地在科技人员设置数和投入的安排上高于其他市(州)。2)R&D经费内部支出差距很大近四年,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不均等,兰州市R&D经费内部支出每年占到全省总量的40%—50%,且以6.37%的年平均增长率逐年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由2004年的96901.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6609万元。而同期,庆阳、定西、临夏、甘南四地均很少突破千万元。如临夏、甘南、庆阳在2007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仅为248元、546元、228元。差距由2004年的96720.7万元扩大到2007年的116381万元。2004年-2007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左右,在R&D上的财政支出比例比较稳定。在这方面,兰州市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23.69%下降到2007年的14%,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了R&D经费内部支出的增长率低于兰州市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增长一致,金昌市在财政支出中对这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2007年较2004年高50个百分点,反映了近年来金昌市对R&D的高度重视。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较缓慢,支出总额差距明显1)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各地区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缓慢,且地区间分布不均等。以兰州、金昌、庆阳、甘南为样本,2004———2006年,兰州市人均科技支出最高,分别达到17.47元、23.39元、29.21元。金昌市基本保持11元的水平上。庆阳的人均科技之处最低,三年内仅为7.51元、8.10元、11.51元。2)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存在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兰州市的支出比例明显地高于其他市(州),2004年为1.30%,2005年1.47%,2006年为1.51%。而同期其他市(州)均未超过1%。2006年,金昌为0.45%,甘南仅0.41%,兰州高于甘南1.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存在。这说明,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的规模,不仅仅是受限于当地财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对科学技术支出的比例安排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4.甘肃省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数测算根据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际,对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认为主要由三大项或曰单项指标构成,即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研究与试验发展情况和科学技术支出。每一单项指标下面又有若干子指标,运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算方法现对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这一指标进行测算。均等化指数在这里是一个逆指标,均等化指数越大,则代表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越不均等;反之则代表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越均等。根据上图,四年度各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数都较大,2004年为0.354,2005年略有下降,为0.256,2006年开始呈现上升态势,达0.332,到2007年,已增加至0.408。这说明,甘肃省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且不均等状况有加剧的趋势。
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的根源分析
1.经费来源单一科技经费来源单一,是指甘肃省各地区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构成了各个地区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这是影响地区间科技公平的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经费总量少相对于东中部地区,甘肃是欠发达省份之一。而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发展的科学技术事业更是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29.17亿元,同期甘肃为32.59亿元,差距为96.58亿元,全国平均水平为甘肃的3.96倍。至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29亿元,为同期甘肃的3.8倍,差距达168.79亿元。就省内各市(州)而言,人均科学技术支出最高的兰州市历年来也未突破30元。而庆阳的人均科技之处最低,三年内仅为7.51元、8.10元、11.51元。2)易受地区产业机构的影响科技经费来源单一,且总量较少,这就无法有效调节科学研究事业,当然也无法有效地缩小区域内差距、提升区域内科技服务质量。每一个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机构对科技有不同的需求,包括数量、质量、种类等等,这种不同的需求构成了对各地区科技事业不同的间接补助,即资金的第二来源。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我们选取河西经济带的张掖跟甘南民族自治地区就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项作一对比,2007年,张掖市GDP为1466371万元,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0.3%,甘南州GDP为353661万元,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0.29%,虽然在比例支出上大体相等,但由于GDP的不同,致使机构科技经费在内部支出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张掖市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为4403.4万元,而甘南州仅为1021万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之多。因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科技不均等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3.产业结构不同不同的产业对科技的需求不同,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关联度很大。我们以三产各自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以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地区科技发展程度作为地区的科技实力,现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作一分析。以2007年数据为例,8市(州)在不同产业领域内的产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的三产比例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逐一对每一个产业与科技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与科技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值达到-0.81769,即第一产业比例越大,科技实力总体越弱;第二产业与科技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69,这说明工业和建筑业能够积极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增强地区的科技实力,提升地区的科技服务水平,如2007年金昌市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高达84.39%;第三产业与科技水平呈负相关系,相关系数为-0.0273。4.财政体制就甘肃省而言,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很小,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建设领域。2004———2006年,金昌、庆阳、甘南的科学技术支出比重都没有超过1%,兰州平均水平也只维持在1.4%。况且,2006年相对于2005年支出比例不增反降,金昌由0.6%下降到0.45%,庆阳由0.77%下降到0.75%,甘南由0.71%下降到0.41%。财政支出结构反映了政府职能结构,各地区差异化的政府职能结构也就决定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分布不均等。“以工业兴市”、“以科教兴市”等这些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各个地方政府不同职能需求的集中体现,在这种背景下,很难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都关注着贴近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
甘肃省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要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渐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在政府日常工作中真正树立起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片70面发展观。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推进社会领域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强各级政府的社会发展自觉性。在推进各项公共事业改革中要避免盲目追求完全市场化以追求效率的倾向,不把那些本应该由政府提供或扶持的社会公益产品或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2.完善政府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体系,逐步提高基础科学研究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甘肃省各地区财政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如若不提高支出比例,那么经费来源单一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规模就会很小,而相当的经费支出是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均等化的财力保障。其次,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把公共财政更多的向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或不便调节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加强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向教育、科学、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尽快完成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型。3.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摆脱单靠地方政府的局面,才能有效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广泛吸引个人、企业、人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科学事业中,投入科技经费、培训科技人员、参与科技研发,以切实提升地区的科技水平,提升地方政府为公众提供基础科学服务的效度。当财力、人员、科学技术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到科技服务。4.设定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标准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要自己不同的需求,但我们认为每个地区、每个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其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是平均化,而是在设定一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化,根据甘肃省情,设定《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基本标准》。在这个基本标准的指导下,还可以设定各单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和具体措施。5.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科技管理办法。创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加大对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研发部门等研究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励他们多出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提高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一批科技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础,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提升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6.推进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和均等化,也就是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的可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就国家层面而言,有关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甘肃省也是如此。为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最基本权利,就必要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8两会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32亿元增加到2669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突破1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45.9亿元增加到391.6亿元,年均增长21.8%;地方财政收入由76.2亿元增加到190.6亿元,年均增长20.1%;财政支出由274亿元增加到675.1亿元,年均增长19.8%;连续五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消化赤字15亿元,赤字县由70个减少到52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0亿元,年均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53.5亿元增加到825亿元,年均增长12.7%。外贸进出口总额由8.8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4.3%。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7.5∶40.7∶41.8调整为13.8∶47.6∶38.6,其中工业比重由31.6%提高到39.7%。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增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795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4元,年均增长7.6%。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解决了4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济困病床制度覆盖公立医院,开展了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非职工人群试点,医疗救助全面展开,乡镇卫生院编内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城市低保标准连续三年每年提高10%,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增加了企业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新增就业80.9万人,基本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控制在4%以内。集中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去年省政府承诺的12件(17项)实事,除村村通广播电视一项因国家技术方案调整推迟实施外,其余全部得到落实。
“一带一路”下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策略的目的在于协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产业浪费,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涉及到国内各省市的区域协作,中亚、西亚等国家也会参与进来,与我国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横穿亚欧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中西亚国家相互交流的纽带,在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行,甘肃省的旅游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丝路游备受青睐,甘肃等地的游客逐年攀升。随着丝路申遗的成功,为甘肃地区的旅游业做出良好的宣传,同时甘肃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不仅如此,申遗的成功也为其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将致力于发展以旅游为龙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二、现阶段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1.体制管理方面。甘肃省旅游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景区资源多头管理,造成景区建设滞后、成本增加、部门冗乱现象丛生。不仅如此,很多景区管理力度不够,景区商业化现象严重等等。比如:天水麦积山景区内,商业化现象比较严重,违章乱建普遍存在,许多农家乐建筑、商业建筑、管理建筑、宗教建筑等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对于游客来说,其旅游满意度很低。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游客的体验度、满意度是景区发展重要指标。而甘肃省旅游行业内普遍旅游服务理念较差、旅游安全存在隐患和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在旅游投诉方面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甘肃旅游的良性发展。2.景区配套设施方面。景区配套设施欠缺,智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很多景区现在建立起智慧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包括:景区语音导播系统、自助售票系统、自助停车以及网络咨询中心等。甘肃省景区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缺少必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对于满足游客需求有着很大帮助,对于景区宣传也具有很大作用。3.产品资源方面。全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不均匀,3A级以上较为知名的景区主要分布在天水、平凉、敦煌、嘉峪关等地,主要以人为景观为主。全省境内景区分散,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不利于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据调查显示,2016年“五一”假日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八百多万人次,主要集中在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永靖黄河三峡、临潭冶力关、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景泰黄河石林、敦煌莫高窟等景区,而陇南、平凉、武威等地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却因为交通等因素制约,游览人次相对较少。4.在甘肃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其自身交通条件、市场推广力度、安全环境等因素也在制约着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甘肃省内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与周围省市的交通条件也不是很好,这也就大大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如此,甘肃省并没有充分利用其丝路文化积淀的优势与政策支持的优势同周边省市进行联动发展,其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使得甘肃省的旅游业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甘肃省应该与周围省市携手共同创建在国内外都有知名度的丝路旅游品牌,推进丝路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丝路经济的再一次繁荣发展。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甘肃丝路旅游产品主要是指依托古丝绸之路甘肃段所涵盖的知名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当地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遗产,以及当地大漠戈壁、雪山草原、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有当地民俗风情等具有观光、休闲、科考、娱乐、康体等功能的旅游产品。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甘肃省应该充分发挥省内旅游资源众多的优势,对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结构、旅游项目以及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升级换代。加强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甘肃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行政协同合作机制,加大力度整治“权乱”问题。对于甘肃省言,旅游主管部门应该以游客服务己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市场秩序为目标。加强各部门联动执法、共同监督。甘肃地区景区涉及很多宗教景观,因此在进行旅游宣传、针对游客投诉、加强景区管理等问题上实现旅游、宗教、建设、文物等多部门共同协作,相互监督、联合执法。同时甘肃省要处理好与周边省市利益分配关秀,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实现公共交通规划跨区域路线、景区门票联票制度以及人员调配机制,在旅游规划和接驳上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区域行政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2.设立丝路旅游专项资金,避免发生“无钱”可用的局面。同时甘肃也可以联手青海等地,建立专用旅游项目资金,通过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从而促进区域内旅游业联合发展,共同进步。实施丝路交通畅通工程,建设跨区域航空、铁路、公路协调运行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以丝路城市为中点,游客集散地为结点,通过陆路与航空有机联接形成交通网,打造自驾游与团队出行兼顾的统一网状结构。整合各景区资源优势,以联合建设大景区为重点,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资,各条旅游线路深度整合包装,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景区建设工程。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产品互联、市场互动,从而共同将丝路旅游打造成国际旅游品牌。3.甘肃省应携手青海省等周边省市共同打造区域文化交流环境,打破交流“困境”,在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甘肃省可以在“一带一路”发展策略的指导下,打破以往地域限制所造成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联合周围省市,共同谋发展,实现合作区域内文物共同保护、丝路文化发展与传承、以及区域内经济共同发展。对区域内丝路旅游相关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整合线路与产品,打造跨省市的旅游线区和旅游线路,打造丝路旅游黄金品牌。4.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管是前期旅游产品的研发、旅游线路的规划、旅游景区的建设,还是后期旅游服务等都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培养各方面人才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甘肃省应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本省与周围省市人才交流机制,交流先进经验、先进管理模式,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最重要的是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把人才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探究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性
提要: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对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设定的几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其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从甘肃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针对各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甘肃;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聚类分析
众所周知,区域生产条件是决定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差异,对于指导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形成合理的生产格局,缩小各地区的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甘肃的农村经济发展,既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全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就甘肃省内部而言,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使得甘肃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削弱了甘肃省农村的整体竞争力。总理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干旱缺水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充分了解省内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区域生产条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来源和讨论问题的方便,文中所探讨的是基于地级行政区为\"区界\"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与特征的问题。
1.1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甘肃省党务公开工作现场会议工作方案
根据省纪委安排,甘肃省党务公开工作现场会议将于2005年11月15日至18日在平凉举行。为了办好这次现场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全省党务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议”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党的建设,展示和谐平凉”为主题,全方位宣传、推介、展示平凉市各级在党的建设特别是推行党务公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为党务公开在全省更深入地推行提供范本、创造经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新发展。
二、会议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平凉市党务公开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现场观摩党务公开示范点,研究部署全省党务公开工作,推进全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主、承办单位及参会人员
记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党总支部书记裴金
谋事实干的典型富民强村的榜样
——记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党总支部书记裴金
裴金,1957年生,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党(总)支部书记。2001年,裴金走马上任,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富农、惠农和助农政策,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村组道路通畅,水、电入户率100%,有线电视、电话线贯通全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0元,并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市级标兵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提起裴金,在嘉峪关市里人们会说他是一个开面粉厂的老板,在新城镇人们又会说他是新城村的党支部书记,其实这两种兼称都对。2001年冬季,在新城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中,人们一致将正在经营面粉厂的裴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新城镇村级党支部书记中,裴金担任书记的年限是最短的,但他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靠着对党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凭着对父老乡亲的真挚感情,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日夜操劳、无私奉献、创造出了一流的成绩,得到了群众和上级部门的普遍认可。他常说:“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把1600多人、80多名党员的村子交给我,担子不轻,责任重大,原创:我应该给广大党员、群众做出样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裴金总说,我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为党、为国家和老百姓多干点工作,多做点贡献。在经济大潮中,我也经商办起了企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尽管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但我一直牵挂着全村的父老乡亲,惦念着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兄弟,立志要为人民谋利益。他多次向家人讲到:“最初自己艰苦创业时正是有了父老乡亲的默默支持才坚持下来,如今是闯出了一点成就,但如果村里的乡亲们生活过的很苦,那我再富也不会心安,我一定要建设家乡,带领更多的人走向成功的致富道路。”有了这个信念他不顾自己面粉厂的事务缠身,错过了许多赚钱的机会,毅然当起了村里的“村官”,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俗话说“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用这句话来形容农村干部的工作一点也不过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工资不多,事情不少,上级文件的贯彻落实,计划任务的分解执行,村里大大小小的事,能做好这些事就很不易了。但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群众疾苦为首,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对贫困家庭慷慨解囊、无私资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指引他们拼搏进取、自力更生。2004年3月,新城村六组一农户不慎失火,火借风势,很快就将相邻十户农户后院的房屋、饲草、柴禾引燃,闻讯后裴金第一个反应是“宁可将我的面粉厂烧了,也不能把老百姓的家给烧了”,当即组织村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灭火。当天夜里,又与镇上工作人员一起彻夜巡查,严防灰烬复燃,给群众带来更大损失。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一、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一)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甘肃省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丝路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宽了甘肃省旅游资源,增加了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渐成为甘肃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1080人次,入境游收入1739.77万美元;2013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7761人次,与2011年相比入境游客增加了7.34%,入境游收入为2039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7.2%。但由于甘肃省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宣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发展。
(二)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甘肃省以自身具有的特殊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资源为优势,在国内入境旅游资源上具有极为特殊的竞争力,而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独特的西北自然生态景观
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经济实证分析
【摘要】自2007年绿色金融政策实行以来,甘肃省推进绿色金融和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建立符合甘肃省的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搜集2002—2018年甘肃省绿色金融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甘肃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从中发现甘肃省生态经济发展最终与绿色投资、城镇化率、绿化率、废气排放率有关。
【关键词】甘肃省;绿色金融;生态经济
一、甘肃省绿色金融和生态经济发展成就
(一)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甘肃省聚力绿色金融发展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绿色信贷方面。截止2018年底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总量高达3520.85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13.68%,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这表明银行业是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绿色债券业务中,甘肃省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绿色债权融资规模不断推进。甘肃银行在2018年完成了1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绿色金融扶持资金6.3亿元。绿色保险方面,2018年甘肃省对列入重点监控的1435家企业开展了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工作,已有350多家企业投保环责险,与2017年相比,参保企业同比增长15%,提供风险保障近1亿元,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电力、医药等多个行业。2018年甘肃省6800万亩森林进行绿色保险,同比增长33%,理赔额度仅仅929万元人民币。甘肃省农牧业灾害保险发展规模位居全国中游,西北五省区第二[1]。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方面。截止2018年末绿色信贷余额于甘肃省银行业中已达7.26万亿,兴业银行兰州分行以售后回租模式为兰州市水源地项目投放资金15亿元;“武威发展集团供热合同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绿色金融工具日益增加[2]。绿色金融对甘肃省的生态经济发展以及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带来积极影响[3]。(二)甘肃生态经济。首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自甘肃进行经济转型以来,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因地制宜,将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农业园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18年末甘肃生产总值达到了8246.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9%。包括转移支付在内的地方性财政收入高达175.5亿元,年平均增速20.3%;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幅度提升迅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项目,其总额分别达到了1036.1亿元和591亿元,其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7.9%和23.3%。其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甘肃通过对外招商引资以及引入先进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非常注重科技支撑对城市转型的作用,通过开发和应用一批实用技术,兴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截至2018年末甘肃共引进外资项目296个,总金额达到1685.7亿元。再次,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在营造宜居城市方面,通过投入巨资治理污水、植树造林、人工种草种树、发展生态农业,使城市生态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同时,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截至2018年末,甘肃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有所上涨,分别由2015年的8.5%和35.6%上涨到10.6%和45%。而且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有所上涨,由过去2015年的8.5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末的1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草地退化、荒漠化、盐碱化的治理率34.5%,伴随着经济转型开始之后,甘肃工业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
二、甘肃省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一)评价模型构建原则。独立性与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科学性与可比性等原则是评价模型构建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4]。可比性原则是指相关联的指标的统计含义应当是清晰明了的,各指标之间应该可以进行相应比较。科学性是指整体模型的数据来源准确,数据处理合乎规范,模型所用方法科学合理。独立性是指所选指标应该充分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将各年度的生态、人文、地理等因素考虑在内,不能一概而论。在建立关于指标体系生态化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近几年的指标特色而构建出一套具有客观性和较为合理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动态性原则。因为甘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个变化的过程,所以指标的选择一定要兼顾动态性,且互相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操作性是指标的选取不仅要选择能实际反映甘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现实情况,而且指标要符合区域实情,内容明确方便理解,利于接受且可操作性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方面,针对甘肃省经济生态化程度进行评析,在指标选择方面,一部分指标需要能够进行准确的度量内容,另一部分指标只需要能够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即可,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生态经济进程进行全面评价[5]。(二)评价指标选取。1.绿色金融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遵循绿色金融建设体系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在的要求和相关的标准。为了更好地反映甘肃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可以考虑将解释变量之一选择绿色金融。鉴于甘肃省实际情况,以绿色投资作为衡量绿色金融的指标衡量绿色金融的指标为绿色投资。其公式为:绿色投资X1=环保投资/GDP。2.生态经济指标。生态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要揭示该地区经济实力的情况、经济整体结构、经济活力、生态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联性。生态环境态势具体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NP/GDP、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固体废物未利用率、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处理率以及绿化率等。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整体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经济活力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联性就成为了选取生态经济发展指标的原则。(1)第三产业增加值率为Y。经济生态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主要看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其比率越高,说明该时期地区附加值较高,在提升甘肃省一定时期就业率水平,降低失业率方面发挥着比其他两个产业较为突出的重要作用。将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经济生态化的衡量离不开第三产业,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支持,第三产业占比的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率Y=第三产业增加/GDP。(2)有关甘肃省绿色投资指标选取。将甘肃省绿色投资的指标X1选取为环保投资与GDP的比值。用来反映甘肃省环保投资的实际水平。(3)城镇化率X2。城镇化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进程,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同时,带动了甘肃省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的维持了社会稳定。社会生态化与城镇化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高了甘肃省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使得进城人员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使得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解决,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X2=甘肃城镇人口数/甘肃省总人口数。(4)废气排放率X3。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在环境承载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过多的污染物排放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该指标可以较为合理的反映出地区制约环境生态化的内容,进一步的也可以看出环境生态化的具体化程度。只有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实现甘肃省环境的生态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废气排放率的计算公式为:废气排放率X3=废气排放量/工业三废排放量。(5)绿化率X4。绿化覆盖率(简称绿化率)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是衡量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环境生态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绿化率,较低的绿化率肯定是不利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绿化率太高又会增加成本,进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将绿化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的度量环境生态化。(三)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全面反映2002—2018年各年度甘肃省生态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2002—2018年的数据,选择2002—2018年各年度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环保投资、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废弃固体排放量、城区绿化覆盖率的数据,来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作为被解释变量Y、环保投资与GDP的比值作为甘肃省绿色投资的指标X1、城镇化率作为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的指标X2、废气排放率作为污染物排放的指标X3、绿化率作为森林覆盖率的指标X4,如表1所示。(四)构建模型与检验。1.模型构建。考虑到影响甘肃省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的一些因素,进一步探求分析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这二者之间的数学方面的规律性,构建模型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μi并且对相关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处理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绿色投资、城镇化率、绿化率、废气排放率等因素变动方向基本相同,相互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图1甘肃省生态经济发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数据图形2.模型检验。在模型中我们实施了单位根检验后,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该序列是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的并且其整体趋势平稳,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可以得出变量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该模型估计的结果写为: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绿色投资”“城镇化率”“废气排放率”“绿化率”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第三产业占比”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进行t检验,可以发现其存在多重共线性。明显发现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城镇化率(X3)”对第三产业占比有着显著影响。在对模型方程进行R2检验,发现R2=0.885488,并且超过了0.75数值,能够解释被解释变量,拟合效果比较好。然后进行异方差检验(包含交叉项)和自相关检验,可判定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以及各解释变量之间无自相关问题。
财产保险制度完善探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的财产保险制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也存在发展缺陷,甘肃省的财产保险制度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存在许多需要加以改善的问题。本文将从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完善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等三个方面来阐述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发展现状;不足之处;建议
一、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个地区的财产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从保费收入、保险赔付支出、财产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来进行衡量。本文将利用2010年到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说明。在保费收入方面;2010~2015年甘肃省财产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是388223.64万元、464949.04万元、559390.89万元、683427.79万元、799951.93万元、902985.37万元。从近五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财产保险的保险保费收入在近五年内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保险赔付支出方面来看;2010~2015年甘肃省财产保险的保险赔付支出分别是163245.99万元、193967.70万元、269344.54万元、326585.58万元、389214.91万元、456810.56万元。在这五年内甘肃省财产保险的保险赔付支出也是逐年增长,增长率分别是18.82%、38.86%、21.25%、19.18%、17.37%。同时,甘肃省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也实行了一系列有关财产保险发展的文件法规,比如有关于实施《甘肃省财产保险公司手续费跟单核算制度》的通知、实施《甘肃省大型商业保险及招投标业务规范》的通知等相关性文件来规范财产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甘肃省财产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甘肃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总体偏低且辖区内各市之间保费收入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