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6:56: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感染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弓形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病治理研究
2010年11月初,江西省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一起弓形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情况,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了病情的蔓延。现将诊治经过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江西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现有生产母猪500头。2010年11月初该猪场商品猪(约50kg)陆续出现高热稽留现象,体温41~42℃,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部分猪先出现拉稀后转为便秘。随后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咳嗽,眼分泌物增多,部分病猪卧地不起,鼻端、耳后、腹下、臀部及四肢内侧出现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鼻腔有粘性液体流出。发病后用头孢、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拌料,拉稀的猪只肌肉注射黄连素,均未见好转,发病猪不断增多,陆续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0%。
2剖检症状
剖检濒死猪,气管、支气管有大量泡沫样粘性分泌物;肺脏水肿、瘀血,明显的间质增宽,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充血并肿大;心肌瘫软,心冠脂肪消耗殆尽;肝脏肿大,表面有白色虫斑;脾脏肿大且边缘有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有白色坏死灶,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胃表面浆膜出血,胃基底黏膜出血、脱落。
3实验室诊断
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
关键词: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截止2020年3月1日24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疫情[1],国内报告肺炎累计确诊病例80026例,现有重症病例7110例,累计死亡2912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报告,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的3387例医务人员患肺炎(包括2055例确诊病例,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3062例)来自湖北[2];令人痛惜的是有12名医务人员死亡。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更是给人类健康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作为从事传染病临床救治和教学的一线医生、教师,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考疫情过后医学教育的改革问题,尤其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感染病学的定位和教学问题,提出变革思路,以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
1从传染病学的形成到感染病学更名
1.1传染病学形成。回顾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先后面对鼠疫、霍乱、天花、流感等多种烈性传染病威胁。每一次的瘟疫流行,人类总是要付出从数万到千万甚至到上亿人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人类从来都不是束手就擒,而是总结经验、积极面对,不断地在实践斗争中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出了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策略,传染病学这门作为最重要的医学课程也就应运而生。传染病学最早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传染病频发,尤其是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危害严重,意大利内科医生G.Fracastoro在实践中提出“隔离”的概念,而隔离的运用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随着人们经历由不同病原体引起不同传染病,传染病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医生伍连德在领导防治1946~1948年东北鼠疫时首次提出“戴口罩”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的作用。这是人类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直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至此,人们基本上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了完整的认识,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新中国建立以后,传染病作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类疾病,备受重视。此时,传染病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被纳入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进一步明晰和丰富了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从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科学体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传染病学专家。在他们的指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使以往旧中国常见的麻风、鼠疫近乎绝迹,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从而使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所以说到了七十年代末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2更名为感染病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前期传染病工作的基础和人民物质及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改变,传染病学面对的主要疾病是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和一些地方性传染病,如在陕西、东北等地流行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此外,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也是传染病学涉及的重要内容。基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发展的客观形势,传染病学也与时俱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infectiousdiseases”的概念,也就是感染病学,关注的疾病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传染病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学科更名的决议,将以往的传染病学科更名为感染病学科,相关医学教材也随之更名,教学内容亦有所变动[4]。自更名至今20年,经过这20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实践,感染病学的确在防治常见慢性传染病方面以及抗生素合理使用方面功不可没,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上世纪末至今,虽然古有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亡了,然而,新发传染病或者再发传染病在全球或者我国接踵而来、屡见不鲜,例如2003年SARS、2009年流行性感冒(H1N1)、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不断地威胁着民众的健康。但是,一次次的疫情暴发并没有引起人类足够程度的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可能侥幸地以为像2003年SARS这样的疫情不会再发生了,传染病距离自身还较远。我国的现有传染病教学也没有随机应变。
2加强感染病学教学科研
传染病流行病学防制论文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办法(综合办法、主导办法);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和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摘要: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功能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把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办法,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全区传染病防治指导意见
2012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卫生的重要一年。要继续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预防控制霍乱、流行性出血热、流感/人禽流感、狂犬病等为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重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技术方案,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督导,落实各项防制措施,及时做好突发疫情处理,确保重点传染病不发生暴发流行。
一、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组织本单位和辖区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除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外,每年最少组织两次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地处理,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依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在接到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有暴发流行趋势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报告时,要按规定时限逐级报告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本辖区发生的所有暴发疫情(包括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均要立即上报并迅速赶赴现场查明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在疫源地调查处理中,要认真规范填写流调表。除甲类及比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外,其它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必须于3日内完成。
三、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
我国猪传染病防治对策研究论文
养猪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猪存栏、出栏总量世界第一,猪肉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7%。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养猪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畜牧业(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我国畜牧业(养猪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对养猪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是许多规模化猪场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抓养猪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猪疫病的防治工作。现就我国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流行态势和防控对策作一简析,以供养猪生产者和疫病防治同行参考。
1目前猪的传染病防制和发病现状及特点
1.1猪传染病防制的总体状态
我国规模化养猪单位增多,生产规模较大,养猪数量多,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有利于猪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个人扩大生产,外出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忽视疫病防制工作的倾向;第三,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也缺乏大规模控制疫病的手段和经验;第四,我国养猪的规模和体例很不相同,差异较大,除有规模化的养猪方式外,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总的来说养猪业总体条件较差,由于这种规模化和散养并存,规模化猪场除了要防止本场疫病的发生和从外地传染病的传入外,还要防止从周围农村传染病的传入,这为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制增加了压力和难度。因此,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树立全方位的防疫观念,多方面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以保证养猪业顺利、健康的发展。
1.2猪传染病的种类多,新病不断出现,危害甚大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论文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医疗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三条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
【摘要】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民不再处于一个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并不算好,这些使得各种各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反复出现,传染类疾病增长速度持直线稳定上升。因此,我国国家疫情防控中心为了控制与抑制传染病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求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措施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标准来进行:第一,国家传染病疾控中心要求随时做好卫生处理工作,以防止传染类疾病广泛爆发与集体爆发的现象。第二,国家卫生部门要注重具有特殊类疾病的病患,以防止他们的疾病性质改变,或者是诱发传染类细菌的产生。做好这两方面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就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传染病预防
1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要点概括
1.1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内容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为了服务社会而设立的工作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我国社会卫生方面出现的传染类疾病进行控制,即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展和控制传染类疾病的传播方向。除此之外,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还会涉及到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有关药品安全监督方面。可以说,公共卫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很广,涉及到我国卫生安全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有了保障。
1.2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
卫生局传染病病人收治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病人的收治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收治行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所规定的法定传染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病种以及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保障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
第五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病人收治管理工作。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传染病病人收治的监督、监测、指导等管理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传染病病人医疗保障的有关规定。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三条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