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5:44: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干旱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旱区

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及应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查看全文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

1干旱区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质一样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在各个地区实现区域性循环,例如咸海、博斯腾湖、艾比湖等与帕米尔—天山山区产流系统之间的循环。这一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与全球大洋相通,也不与其他集水区相连,即无水力学联系的水分循环的相当大部分分布在内陆水体流域。特别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宽的干旱带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个地区又分成若干个水力学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区,其中较大的内陆湖有里海、咸海、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罗布泊、伊塞克湖、田吉兹湖。湖群有北哈萨克斯坦的谢列特湖群、恰内湖群、库伦达湖群等。

上述每一个水域在水文学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质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利系统。内陆湖流域在陆地上的质量、能量交换是具有极大局部性的流域结构。由于局部循环是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流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拥有自己的径流形成区(山区)、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闾(内陆湖水体)以及自己定常的气流(山谷环流)。咸海的河川径流形成区(产流区)是帕米尔和天山山系,巴尔喀什湖的产流区是中国西部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的径流形成区是中国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玛纳斯湖是中国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内陆湖流域的山区与尾闾水体的水力学联系是通过流域水系的子系统来实现的,故而,子系统赋于内陆湖流域以独特的属性。与此同时,在各自水系内实现直接的质量、能量交换。河川径流是液态径流、固态径流、离子径流和生物原径流的复合径流。河流带给尾闾(内陆湖水体)的不仅是水,而且还有泥沙,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盐类,生物残体(水中栖生鱼类的饵料)等。流域的反向联系(湖泊—山区)由恒定的大气低层风来实现。风把水汽携往山区,而且还把盐粒和尘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虫卵搬运到山区。另外,还有动物向山区的垂直迁徙、鱼类洄游产卵、候鸟转徙、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大规模迁居。欧亚内陆游牧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场在河流上游,冬窝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内陆湖近岸浅水区和沿岸湿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残体,也集中了大量的盐类。随着内陆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间歇干涸,这些物质逐渐被输入大气,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输往山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内陆湖泊径流形成区位于帕米尔-天山山系这样的强烈大陆性气候区,因此,有一系列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文化学和水文生物学性质,这就决定了干旱区湖泊的属性有别于湿润区湖泊。由此,笔者认为亚洲中部内陆湖泊应单独立类,在湿润区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干旱区湖泊。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干旱区湖泊作总结性评价时往往失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用湿润区湖泊的“尺子”为干旱区湖泊“裁衣”的错误。

2干旱区湖泊的形态测量学特点

查看全文

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论文

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目前,回答这一问题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没有满足研究(模型模拟)所需要的山区不同地带的综合观测。今后,在加强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观测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气候暖干与暖湿转型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2)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蒸发将如何变化?(3)气候变化对山区冰雪带和森林带径流变化的总体效应。

查看全文

干旱区生态管理论文

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目前,回答这一问题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没有满足研究(模型模拟)所需要的山区不同地带的综合观测。今后,在加强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观测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气候暖干与暖湿转型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2)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蒸发将如何变化?(3)气候变化对山区冰雪带和森林带径流变化的总体效应。

查看全文

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科学协调论文

摘要: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科学问题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查看全文

干旱区生态经济论文

1引言

李彦龙认为“生态经济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6]。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极其脆弱[7],且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当地经济贫困,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进行农业开发,而农业开发往往导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区域,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地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与生态都极度贫瘠的区域,人的理性是以“经济人”属性出现还是以“生态经济人”属性出现?各种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实现二者的有机转变?

2数据来源和调查

通过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调查,农户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影响大的占63.21%,认为影响小的占31.50%,说明农户还是认识到过度的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农户是否愿意减少开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农户还是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农户认为地下水可以再开发的占58.65%,认为不可以的占36.47%,这还是自身经济利益至上,致使“生态经济人”行为缺乏(表3)。表3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单位%)你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的影响那你是否愿意减少开荒你认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开发影响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响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无所谓5.29无所谓5.27无所谓4.88通过农户对节水与保护生态的态度调查,农户是否希望提高水价以节约用水,仅有15.65%的农户希望提高水价节约用水,而有83.27%的农户不希望提高水价,因为这关系到农户的直接利益,所以农户不愿意提高水价;但问及你是否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又有71.68%的农户选择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仅有22.13%的农户选择不希望(表4)。这展现了农户在“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态度上的两面性,既希望不损害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可持续发展,但当二者相互矛盾时,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为首选条件。

3“生态经济人”缺失原因及其行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流域人类活动的失范,而人类活动的失范又归结于人类行为的“经济人”属性产生外部性影响。因此,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也有着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

查看全文

城市建设持续发展评析

1建立石河子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

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要能整体反映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五大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这是进行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等普遍原则,又要遵循区域性、稳定性等特殊原则。

1.2指标选取

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和区域性而不同于其他优越区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对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定也要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性、区域性。总之,选定指标的8个原则是:系统性、可持续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客观性(能真实反映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内容和特点)、科学性(全面、正确反映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区域性(能体现城市建设的干旱区绿洲特征)、代表性(能高度、集中反映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全貌)、可得性(可通过统计年鉴或公式计算等获得数据)、能比较(可用于不同城市间的比对)。依据上述原则,选取确定构成干旱区绿洲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指标5个,二级评价指标6个,三级评价指标25个。

2指标权重确定

查看全文

沙漠绿洲开发研究论文

提要

干旱区的农业活动、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开发,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林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区最近43年来的沙漠绿洲开发已改变着那里的局地气候环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

关键词绿洲开发;环境变化

1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镇及水利设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废弃原因,大多与河流的改道和断流以及战争相关,有的还不清楚[1]。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

变干[3~6]。然而,作者近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总结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效益,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全文

林业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摘要]辽西地区常年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处于干旱少雨、降水量集中且稀少的状态。由于近些年辽西地区大力推广青山工程,所以加强半干旱区域林业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简要总结辽西青山工程半干旱区域造林技术、苗木培育技术及苗木保护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山工程;半干旱;造林;苗木培育

青山工程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改善辽西地区因矿业开发、乱砍滥伐等破坏的自然环境,所以,只有做好林业植被恢复技术在半干旱地区的合理运用,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当地森林植被覆盖面积。

1辽西青山工程的重点任务概述

辽西青山工程包含退坡地还林、小开荒还林、闭坑矿生态治理等八大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596298万m2。其中,要将25°以上的超坡地和306820万m2的“小开荒”全部还林;建设1.6万km的工程围栏,封育266800万m2中幼林地,实施的工程围栏封育达到了全省的30%;全省恢复生态植被的矿山为4184座,边生产边恢复的矿山有4200座,恢复植被在40%以上[1]。

2辽西青山工程半干旱区域造林技术

查看全文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来历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53亿,到2050年预计会达到100亿,同时现在发展中国家60%最贫穷的人生活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下一个世纪中叶为预计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制,促进和推动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的合作。它是国际社会为落实环发大会的任务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防治荒漠化领域的一个全球性公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