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5:41: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干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玉米干旱气象指数保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气象指数保险作为农民规避天气风险的工具,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气象服务的推进和开展。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更是潜力巨大,但是降雨量少造成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本文以镇赉县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镇赉县11个乡(镇)站点的面板数据,对干旱气象指数保险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关键词:玉米;干旱;气象指数;农业保险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帮助投保人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一种风险处理机制,如降水、温度和风等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户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干旱是影响吉林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以镇赉县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镇赉县的11个乡(镇)站点的面板数据,对玉米的干旱气象指数保险进行研究和设计。气象与保险业务的关系是保险公司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超出保险公司与用户的约定范围,进行评估、精算、厘定费率,确定保险价格,由保险公司向用户理赔,从而减少因气象灾害给投保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1资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镇赉县是吉林省西部重点产粮大县,处于黄金玉米带。但镇赉县气候脆弱,是吉林省气象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雹灾、低温冷害和风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特别是旱灾,有“十年九旱”之说。根据资料统计,1986年~2000年,镇赉县发生干旱有11年,占该年段的73.3%,其中特大干旱5年,严重干旱3年,中度干旱1年,轻度干旱2年,分别占干旱年的45.5%、27.3%、9%和18.2%。1.2资料来源。降水资料取自镇赉县2009年~2018年历年4~10月份降水量,玉米产量资料取自相应时段镇赉县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公报。1.3研究方法与模型方程构建。1.3.1干旱指数。表征干旱的指标很多,本文根据某季节、阶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表示干旱程度(见表1)。降水距平百分率(Pa)等于某时段的降水量p,与历年该时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历年该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为:表1镇赉县玉米生长期干旱等级(%)同理得出干旱指数(DIq)等于某年某时段的实际降水量pq,历年该时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历年该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为根据权重,得出最终的干旱指数DI,其方程为。玉米干旱指数同玉米减产率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两者的相关系数,经归一化处理后,两者的相关系数a1和a2,分别为0.259和0.537,则玉米干旱指数为DI=0.259DIq+0.537DIa,再对干旱指数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镇赉县玉米干旱指数与减产率的回归方程:YLR=0.539-0.149DI1.3.2保险理赔标准干旱对粮食作物影响是一种非线性变化,集多年研究经验,确定玉米干旱保险气象指数(DI)对应的理赔系数(H)。在具体理赔时,理赔标准(CS)用公式:CS=DI×H计算。1.3.3干旱时间分布特征。根据记载,1949年~1985年,镇赉县发生大旱、旱、轻旱年占61.5%。1949年~1963年为春旱少发期,大旱和旱年仅占25%;1964年~1979年为春旱频发期,大旱和旱年占62.5%;1980年~1985年又进入春旱少发期,大旱和旱年占50%。春旱年景出现时,造成农作物不能及时播种,或播后不能及时出苗,轻者芽干,缺苗断条,重者毁种。1971年春季大旱,全县毁种面积近万公顷。1972年大旱,全县面积达5万公顷,占全部播种面积45%。而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统计,2009年出现伏旱、秋吊;2010年出现了夏旱、秋吊;2011年出现秋吊;2012年出现秋吊;2014年出现春旱;2015年出现伏旱、秋吊;2016年出现春旱、伏旱。2017年出现春旱。1.3.4不同干旱组合气象保险指数理赔标准。根据玉米生长季各时段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系数,确定出不同干旱组合下的综合气象保险指数,依据公式,计算得出各种组合下气象保险指数所对应的理赔标准。
2结论与讨论
柳属植物抗干旱
一、研究采用方法
1、材料试验材料为甘蒙柽柳(TamariaxaustrmongolicaNakai)、多枝柽柳(T.ramosissimaLedeb)、中国柽柳(T.chinesisLour)、短穗柽柳(T.LaxaWild)、刚毛柽柳(T.hispidaWild)、密花柽柳(T.arceuthoidesBge)、甘肃柽柳(T.gansuensisH.Z.Zhang)和短毛柽柳(T.kareliniiBge)采于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采后扦插于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实验地内。每种柽柳插穗数目一致,插穗发芽后,加强养护管理,长至三月龄时进行处理,采用不浇水自然干旱方式,处理60天,每隔3天采一样。测定距地面15-20cm处小枝,重复三次。
2、方法脯氨酸测定参照朱广镰方法;可溶性糖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无机离子用浸提法测定;内源激素用HPLC法测定。
二、柳属植物的抗干旱性能分析
1、干旱胁迫对柽柳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渗透调节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降低渗透势,抵抗逆境胁迫的一种重要方式。渗透调节为:在水分胁迫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植物组织可以通过降低细胞的渗透势适应外界环境,这一现象称为渗透调节。目前已知,许多植物都具有渗透调节能力,不同植物及其品种渗透调节能力的大小不同;参于渗透调节的物质种类及作用不同。研究较多渗透调节物质主要有脯氨酸、可溶性糖、无机离子、甜菜碱等。
(1)脯氨酸干旱胁迫条件下柽柳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干旱处理初期,脯氨酸积累速率增加平缓,中后期脯氨酸积累速率达最大值。脯氨酸积累对植物抗旱有益。由于脯氨酸是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162.3克/百克水,25℃)易于水合或具有较强的水合力,植物受到水分胁迫时它的增加有助于细胞或组织的持水,防止脱水,这有助于提高其抗旱性。且脯氨酸对柽柳植物无毒害作用,能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和对蛋白质起到保护作用。伴随着干旱胁迫的发展,脯氨酸生物合成来源谷氨酸由于碳水化合物供应受阻,将影响其合成,进而影响脯氨酸的合成,因此脯氨酸的积累最终也会下降和停止。柽柳主动积累脯氨酸参与渗透调节,这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基础之一。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分析
会宁县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67.1毫米,年平均气温9.2℃,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3.3℃,地面平均温度12.4℃,年无霜期154天。整体来说,会宁县具有水量蒸发快、降水量少、土壤瘠薄等特点,增加了造林难度,成为了阻碍会宁县森林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会宁县大力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多年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人工林面积逐年提升,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进程。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有以下几点:
1抗旱树种选择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选苗对造成工程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造林种苗选择上,要重点选择耐旱的树种,认识到树种生长规律和离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在树种选择中要重点考虑三项原则:1树种选择要能够适应会宁县缺水干旱的立地条件;2树种要能够满足会宁县地区造林需求;3所选树种要具备多年干旱地区栽培技术经验。植物抗旱特性决定了水分利用因素,因为树种变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水分消耗变化。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所以要选择水分利用率高的树种,结合植被蒸腾耗水性能做好树种选择工作,避免导致会宁县地区会资源环境恶化。
2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工程措施
2.1整地措施。对造林地来说,做好整地工作是提升苗木成活率、确保苗木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做好林地的整地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土壤透水性、透气性、蓄水性,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增肥作用。在整地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整地时间。会宁县森林整地要贯彻“宜早不宜晚”的原则;2整地规格。要根据造林规模确定;3整地模式。结合会宁县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整地模式,要以不破坏原有植被以及最大限度拦截蓄水水位的原则为主,常见的整地方式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阶整地等方案。2.2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现如今,常见的干旱半干旱造林技术主要二种,覆盖造林技术、集水造林技术。集水造林也就是“径流林业”方法,是通过天然降雨、地表流经的方案展开植树造林,利用林区降水时间和造林空间,将径流调控、蓄水保墒有机结合,在表土层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增加保水设施,提升有限水资源利用率,从而起到提升树木成活率的目标。覆盖造林技术是在林地表土上增添一些材料,这样可以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效率,从而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覆盖材料有秸秆、砂石、绿草、塑料薄膜等,这样可以提升土壤蓄水量和提升表土温度,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3抗旱造林技术
作物不同土层干旱论文
摘要: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研究干旱程度并确定土壤一作物系统干旱阚值对干旱评价和土壤水分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众多作物受早研究中,基于土壤分层水分变化研究的较少。针对此问题,在红壤上进行了遮雨条件下花生干旱试验,设持续干旱4~25d共7个处理。每日监测各个土层基质势,收获后测量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干旱到一定程度后,花生与土壤干旱均存在阈值反应,干旱超过12d后,生物量明显下降;土层O-30cm水分变化可以代表测简土层O-60cm的水分变化,同时该土层的水势在干旱12d的时候降至最低,与产量阈值反应存在对应关系。结果说明,通过监测或模拟恰当土层的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土壤的干旱程度和作物的受旱状况。这一结果为土壤和作物干旱评价和田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干旱土壤分层阚值反应花生红壤
在农业生态系统发中,水分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满足需求是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植物干旱时有形态的表现,也有生理的表现;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干旱的指标有简单的,也有综合性指标。当前的评价干旱的指标大多针对作物,涉及的参数较多,需要的数据量大,获得比较困难。而土壤指标简单宜行,是土壤一作物系统水分变化的综合,且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土壤指标应用多数是单层的研究,而分层次的研究土壤水分的研究不多,其中对南方地区的研究更少。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充沛,但降雨分配不均,再加上红壤特有的物理性质如有效水含量低、低水量时导水能力低等,在每年的7~9月份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本文通过花生在不同干旱程度下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为当地的农业生态生产提供依据。
一、试验设计计
本试验在湖北省咸宁地区进行。供试土壤为粘性红壤,饱和导水率值比较小,田间持水量值较大,同时永久萎蔫点的含水量值也比较大,有效含水量比较低,有机质含量比较小,呈微酸性。
2005年6月~10月,在遮雨的条件下进行了筒栽花生干旱试验。试验设7个水分处理,分别干旱4d、8d、12d、16d、19d、22d和25d,分别记作D4、D8、D12、D16、D19、D22和D25,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材料为直径200毫米的PVC圆筒,两端均无底。土样风干过约icm的筛,装满,每筒装土35,Okg。管子竖放地上,下端约5厘米埋在土中。在PVC圆筒高为100cm,在5cm、15cm、25cm、35cm、45cm和55cm处钻孔,平插张力计。每日7:00左右读取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和50-60cm土层的张力计读数。干旱处理开始之前,所有的处理灌水至接近田间持水量,各处理的灌水量相同,干旱处理结束后复水。花生收获后进行产量构成和产量分析。数据用SA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花生试验的肥料处理为N:P:K=1:1:1,氮肥为尿素,磷肥为磷酸二氢钙,钾肥为氯化钾,施用量依次为3.76g、4.96g和2.56g,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花生幼苗期与花期叶面喷施浓度为O.2%的钼酸铵和硼酸溶液等微肥。
干旱稻田种植技术
1主要技术
1.1模式
旱田为玉屏县朱家场镇茅坡村舒启城户责任田,面积867m2,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小白菜—夏玉米+秋豇豆。
1.2玉米栽培要点
玉米品种选用当地推广杂交品种临奥1号。春玉米3月25日播种育苗,4月21日东西向宽窄行错位移栽,宽行1.05m,窄行0.45m,株距0.27m,栽49380株/hm2,8月2日完熟收获,全生育期127d。夏玉米7月16日(春玉米乳熟期)抢种直播在收获后的白菜带中,行比不变,株距0.24m,播5.556万窝/hm2,窝播2粒种。底肥用25%(N∶P∶K=8∶8∶9)复合肥900kg/hm2+尿素120kg/hm2+硫酸锌30kg/hm2穴施播种沟内(不能接触种子),盖土3~4cm,同时将割除的前茬玉米老黄脚叶覆盖在播种沟周围,以利保墒、增肥和防止土壤板结。三叶期用尿素90kg/hm2提苗,大喇叭前15d用尿素180kg/hm2作攻苞肥;同时,培土塞蔸盖肥。苗期、抽雄开花期治螟虫、蚜虫各1次,9月下旬采收鲜穗。
1.3小白菜栽培要点
解决农业干旱实践
1.引言
长垣县地处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为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多温高;秋季凉爽,温差较大;冬季寒冷,雨季稀少。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9mm,但年际变动幅度较大,而且夏季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80%,降雨相对集中,形成了旱涝频发的客观事实。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长垣县已初步建成了石头庄、大功、左寨、郑寨4个引黄灌区,共有引黄口门10个,总设计引水流量104.5m3/s,设计灌溉面积86万hm2,实灌面积4.3万hm2,整体形成了跨县引水与境内引水相结合、直接引水与间接引水相结合、引水灌溉与蓄水补源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灌溉补源涵盖了全县90%以上的耕地面积,年均引黄水量达1.2亿m3,年均浇灌耕地23.3万hm2次,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坚实支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抗旱措施
2.1坚持未雨绸缪,做好日常水源储蓄。一是在抗旱前期或旱情即将发生时,区别各灌区实际,充分利用河渠、坑塘、涵闸等水利工程,适时、适量地做好引黄调度,在补充地下水的同时,努力为农业抗旱储蓄一定水源。二是由县财政投资,先后于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在天然文岩渠上建成了石头庄和瓦屋寨两座橡胶坝,坝前水位分别达2.9m和2.5m,两座橡胶坝联合运用,可拦蓄水量860万m3,渠内形成水面50km,当地抗旱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三是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根据本地旱情发生规律和天气预测分析,抓住时机,科学调控,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洪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涝旱急转”情况下水源短缺的问题。
2.2推行春旱冬灌,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由于当地气候特点,春旱在绝大部分年份都会发生。据统计,长垣县冬小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6%左右,而冬小麦极宜冬季浇灌。针对这种情况,长垣县有关部门在冬季都要周密制订引水计划,合理调配水源,并着力引导广大群众准确把握浇灌时期,认真做好冬季浇灌等麦田管理工作,普遍实现春节前浇灌1~2遍,在促进小麦等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保证了土壤墒情良好,春季一旦发生旱情,不至于因短期内未能及时浇灌而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大的影响。
2.3结合引水入城,尽力补充地下水源。从2005年起,长垣县从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高度,重点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项目,并于2009年6月初步实现了清水入城的预期目标。连续3年来,通过东、西两条线路,累计向城区输送黄河水源6100万m3。为了发挥水源的综合效益,长垣县牢固树立生态与农业兼顾、城市与乡村兼顾的指导思想,除了沿线供应农业浇灌外,采取在城区上游、下游分段拦蓄,严防水源流失浪费,一方面保证了城区水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补充地下水源,为农业抗旱奠定了良好基础。
干旱石质坡地火炬栽植论文
【摘要】2006~2008年春季,我们在干旱石质坡地上进行了火炬栽植实验,结果表明:火炬是绿化干旱石质坡地比较理想的树种,成本低,保存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火炬;干旱石质;栽植
1实验条件
实验地点为安阳县都里乡南阳城村菜地交西岭。该区年平均气温13℃,年均日照数为2526h,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4563℃,无霜期一般为200d左右,平均降水量606.1mm。区域内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灌木稀疏,主要生长野皂角、荆条灌木,白草、竹叶草植被,灌木覆盖度在15%以下。
2实验方法
2.1栽植材料栽植树种为火炬,地径0.6~1.2(cm),苗高40~70(cm),截干高15~25(㎝);地膜40×40×40(cm)的塑料薄膜。
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及应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
1干旱区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质一样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在各个地区实现区域性循环,例如咸海、博斯腾湖、艾比湖等与帕米尔—天山山区产流系统之间的循环。这一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与全球大洋相通,也不与其他集水区相连,即无水力学联系的水分循环的相当大部分分布在内陆水体流域。特别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宽的干旱带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个地区又分成若干个水力学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区,其中较大的内陆湖有里海、咸海、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罗布泊、伊塞克湖、田吉兹湖。湖群有北哈萨克斯坦的谢列特湖群、恰内湖群、库伦达湖群等。
上述每一个水域在水文学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质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利系统。内陆湖流域在陆地上的质量、能量交换是具有极大局部性的流域结构。由于局部循环是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流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拥有自己的径流形成区(山区)、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闾(内陆湖水体)以及自己定常的气流(山谷环流)。咸海的河川径流形成区(产流区)是帕米尔和天山山系,巴尔喀什湖的产流区是中国西部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的径流形成区是中国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玛纳斯湖是中国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内陆湖流域的山区与尾闾水体的水力学联系是通过流域水系的子系统来实现的,故而,子系统赋于内陆湖流域以独特的属性。与此同时,在各自水系内实现直接的质量、能量交换。河川径流是液态径流、固态径流、离子径流和生物原径流的复合径流。河流带给尾闾(内陆湖水体)的不仅是水,而且还有泥沙,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盐类,生物残体(水中栖生鱼类的饵料)等。流域的反向联系(湖泊—山区)由恒定的大气低层风来实现。风把水汽携往山区,而且还把盐粒和尘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虫卵搬运到山区。另外,还有动物向山区的垂直迁徙、鱼类洄游产卵、候鸟转徙、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大规模迁居。欧亚内陆游牧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场在河流上游,冬窝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内陆湖近岸浅水区和沿岸湿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残体,也集中了大量的盐类。随着内陆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间歇干涸,这些物质逐渐被输入大气,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输往山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内陆湖泊径流形成区位于帕米尔-天山山系这样的强烈大陆性气候区,因此,有一系列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文化学和水文生物学性质,这就决定了干旱区湖泊的属性有别于湿润区湖泊。由此,笔者认为亚洲中部内陆湖泊应单独立类,在湿润区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干旱区湖泊。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干旱区湖泊作总结性评价时往往失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用湿润区湖泊的“尺子”为干旱区湖泊“裁衣”的错误。
2干旱区湖泊的形态测量学特点
干旱气象特征对农业的影响研究
摘要:干旱是毕节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干旱频发,旱情严重,易出现长时间的连旱,而且导致干旱的因素较多。干旱可使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引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导致产量不稳定等。气象部门要积极协助农业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及时有效灾害信息,建立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人影工作效益,同时合理利用地方气候资源,兴修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利用,提高抵御干旱灾害能力。
关键词:毕节市;干旱;特征;农业;影响;研究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0℃~15℃,年均日照数1096~1769h,年均降水量849~1399mm,但毕节市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复杂,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常有干旱发生。毕节市山多地形复杂,然而河流天然落差较大,水源位置相对较低,满足不了农业灌溉引水,易出现旱灾,全市因干旱所受灾害逐年上升,部分农村由于饮水困难,农作物得不到灌溉,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全面解析毕节市干旱情况,探索其成因、规律及对农业影响,为建立干旱预测预警体系,提高农业抗旱能力提供学依据。
1毕节市干旱特征
1.1干旱频发,旱情严重。干旱是毕节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陡坡地多、土层薄、保水能力差、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小,加之地形地貌复杂,降雨不均匀,干旱极易发生。1.2干旱灾害呈连续性。毕节市干旱具有明显季节性,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有时出现季节连旱。有的年份四季发生多次旱灾。而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干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增加,连年旱和连季旱现象频发,几乎每年都会出现。1.3导致干旱的因素类型较多。毕节市持续干旱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子,也与当地地形、地质结构、土壤性质、森林植被、水利设施及人类活动等相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因此复种指数得到提升,加重干旱灾害发展,森林植被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破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失去平衡,加大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抗旱能力。而毕节市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较薄弱、落后,抗旱能力不强。
2干旱对农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