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3:39: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钢铁工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论文:钢铁工业的构想与实践综述

本文作者:荣文丽武力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改革开放推动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邓小平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媚外”,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市场化和全球化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92—2002)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2002—2012)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绿色化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给我国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愈来愈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主要论述钢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钢铁绿色化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影响要素

钢铁号称“工业粮食”,是一国工业化之基础,是我国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钢铁产业转移是一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钢铁产业空间格局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钢铁产业发展的非均匀分布。从转移范围看,钢铁产业转移可分成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从影响因素看,钢铁产业转移可分成市场自发转移和政府调控转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已经历较完整生命周期,研究其国内转移路径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把脉我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趋势,为完善我国钢铁工业法规体系,推进有序合理的国内转移提供借鉴。

一、主要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路径

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均大体经历了由原材料导向向消费地导向、由内陆布局向沿海沿江沿湖布局之转变。

(一)美国

美国近代钢铁工业发迹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最初利用木炭和小铁矿发展小作坊生产。伴随无烟煤的广泛使用,冶炼中心向西迁至靠近无烟煤产地的伯利恒和斯克兰顿地区。焦炭炼铁技术推广以后,其中心继续西移,转移至生产焦炭的匹兹堡地区,遂成为美国最早的钢铁工业中心。该地区具有发展钢铁工业的天然优势,附近有优质煤矿,并能通过五大湖和内河航运廉价购入的苏必利尔铁矿。此外,紧靠大西洋沿岸工业区,交通便利,钢铁需求旺盛。伴随钢铁消费量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20世纪初,在盐湖地区又兴起许多新钢铁工业中心,如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布法罗等,北部大西洋沿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也建成大规模钢铁厂。二战之后,钢铁工业向沿湖、沿海的消费区如芝加哥和大西洋沿岸集中,匹兹堡地区的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原因是:一是煤和铁矿石可利用廉价水运,并有低运价优惠,而钢铁运价却很高。二是战后苏必利尔湖区富矿大减,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进口优质廉价铁矿石日益增加。三是炼钢中消费的大量废钢资源主要来自消费区。20世纪60年代之后,消费区小钢厂利用废钢资源运用电弧炼熔炼、连铸机铸坯等工艺炼钢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一大特色,对于平衡钢铁工业布局起到重要作用。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前五大产钢州均集中于东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分别是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和伊利诺伊州。从美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分布从靠近资源地型逐渐向临海和临消费地转变;充分利用水运条件,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厂。钢铁工业的资源密集、规模经济等特点决定了其产业转移方向,形成了向临海、临消费地集聚,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也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钢铁工业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骨干,但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小厂发展迅速,其流程短,在经济效益上远高于传统长流程大型钢铁厂,其发展对于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意义重大。

(二)日本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1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太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持清洁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环境不被破坏,资源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实现环境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上,我们在努力的寻求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我们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粗放经营时代,我们一味把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增长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从而加速了瓶颈与制约因素的形成[1]。从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数据看,我国比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钢铁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9.2%,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2]。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也是我国的废物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工业还没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么可以看出,未来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环境方面来,当今国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钢铁工业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必将对钢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以保护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自然资源方面看,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地球的铁矿石不断地减少。我国优质铁矿石存储量比较小,资源紧缺的现实对矿石、焦炭等钢铁业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钢铁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显然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它是能同时加快钢铁工业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根本方法,它应渗透于钢铁工业的各个环节。

2.1钢铁工业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工业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损失,减弱对设备的自身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各生产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铁水、烧结矿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电力、蒸汽、氧气、鼓风等二次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损或放散;减少生产中燃料、电、氧气、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3]。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经济税收交流材料

一、我省钢铁工业经济与税收发展状况

(一)钢铁工业发展状况

1.从业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一是重点企业快速增加,*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只有4户,分别是新余钢铁厂、南昌钢铁厂、萍乡钢铁厂和洪都钢铁厂。经改制和新设,到20*年底,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增加到7户,分别为新余钢铁有限公司、新余钢铁股份公司①、南昌钢铁有限公司、萍乡钢铁有限公司、安源钢铁有限公司②、江西洪都钢铁公司和江西金沙港钢铁公司。二是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使规模以下钢铁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年末已达246户,其中:炼铁企业25户、初级炼钢企业18户,钢材延压加工企业2*户。所有253户企业中直接从事钢坯钢材生产的企业有21户。

2.企业资本和产品结构趋向优化。一是“*”期间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先后实施完成股份制改造,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初步确立,产权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呈现向好势头,随着20*年4月新余钢铁厂120万吨中厚板项目建成投产,结束了我省长期以来只能生产低端建筑钢材的历史,至20*年末,中厚板产量已达113万吨,占全省钢材总产量的11.1%。

3.钢铁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一是全省钢材产量迅速提高,20*年全省成品钢材产量达到1*7.82万吨,比*年增加了734.92万吨,年均增加147万吨,平均增速高达29.2%。二是占全国钢材产量比重提升,20*年江西成品钢材产量占全国的2.7%,比*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年全国49户钢铁企业入选中国500强,我省新余钢铁厂、萍乡钢铁厂和南昌钢铁厂分别列49户钢铁企业第24位、43位和46位,而20*年由于产量提高其排名分别提高到第22位、23位和37位,当年规模以上单户产量规模排名我省列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4.企业利润规模逐步攀升。“*”期间随着产能不断扩张,利润规模也提高到新水平。如重点企业新余钢铁厂、萍乡钢铁厂、南昌钢铁厂和洪都钢铁厂20*年实现利润合计8.51亿元,比20*年增加5.32亿元,年均增加1.33亿元,年均增长27.8%。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论文

1工业共生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1.1工业共生的内涵和本质

受生物界中共生现象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工业系统中存在的共生关系,并将工业共生定义为一种工业组织形式。在其中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物。显然,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工业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圈和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和充分利用,其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而不同企业(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共享资源和利用副产品的关系,正是前述工业共生的题中之义。

2基于工业共生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铁矿石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四年上涨,其中,2004年上涨18.6%,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07年上涨9.5%,2008年,宝钢在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65%和71%的涨价协议后,又与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达成粉矿和块矿分别上涨79.88%和96.5%的协议,铁矿石的大幅上涨大大压缩了中国钢铁企业利润,从铁矿石贸易结构出发,分析铁矿石上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矿石;产业集中度;应对策略

1国际铁矿石贸易结构现状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查看全文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给我国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愈来愈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主要论述钢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钢铁绿色化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BP神经网络运用思考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即ANN)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模仿生物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快速处理、高度容错、联想记忆以及可以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等独特优点。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材料科学的许多问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普遍用于材料设计与成分优化、材料的智能加工与控制、材料加工工艺的优化、材料相变规律研究与相变点预测、材料性能及缺陷预测等方面[1-6]。在钢铁工业中,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ackPropagation,即BP算法)的神经网络以其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成为钢铁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BP神经网络简介

1986年,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完整而简明地提出一种ANN的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算法(简称BP算法),系统地解决了多层网络中隐含单元连接权的学习问题,由此算法构成的网络我们称为BP网络。

1.1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网络的基本思路是将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向传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单元处理后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倘若在输出层得不到希望的输出,则转入第二阶段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神经元连接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逐次地向输入层传播进行计算。这样,反复地运用这两个过程,使得误差信号最小,最后使得信号误差达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1.2BP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模型

查看全文

钢铁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省骨干优势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拉动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钢铁行业成为受其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为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以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推进*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振兴,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截至2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资产总额2700亿元,从业人员约15万人。钢铁产能20万吨以上的企业约30家,其中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钢铁集团(含济钢、莱钢、张钢、石横特钢、永峰钢铁)、日照钢铁、青岛钢铁、潍坊钢铁、泰山钢铁、淄博南金兆集团、鲁丽钢铁、富伦钢铁、寿光巨能特钢、广富集团、江鑫钢铁、三德特钢等。20*年,全省累计生产铁4657万吨、钢4459万吨、钢材5027万吨,分别占全国铁、钢、材总产量的9.76%、8.88%和8.7%,分别比上年增长-3.8%、1.17%和1.35%;实现工业增加值929.17亿元,占全省GDP的3%;实现销售收入37*.46亿元、利税279.02亿元、利润1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6%、-19.82%、-29.71%。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40.23千克标煤,吨钢可比能耗达到640.85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达到3.53吨,提前实现了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的主要能耗指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钢材需求下降,钢铁产品普遍陷入价格急跌、销售不畅、产量锐减、库存增加、效益下滑、资金紧张的困局,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省钢铁产业只有约20%的产能布局在原料、运输、市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沿海地区。传统的三大钢铁企业中,济钢地处省会大城市,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莱钢地处缺水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青钢地处旅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省内其他中小钢铁企业均分布在资源、环境、运输和生产成本受限的内陆地区。总体来看,*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今后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适应。

二是装备水平总体偏低。据对省内22家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高炉中,大于1000立方米高炉仅占高炉总数的37%;现有转炉中,大于120吨转炉仅占转炉总数的47%;现有电炉中,大于70吨电炉仅占电炉总数的38%。目前,*省钢铁产业最大的高炉为1880立方米,最大的转炉为120吨,最大的电炉为70吨,最宽的中厚板轧机为3500mm,最宽的热轧薄板轧机为1700mm,缺少大型化、现代化技术装备,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