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3:07: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钢琴作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钢琴作品

舒曼钢琴作品特征综述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Alexander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生于德国萨克逊洲茨维考小镇的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并且在贝多芬和舒柏特的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综合这两个优势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舒曼对读书写诗有莫大的兴趣,并显示出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舒曼的创作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主要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舒曼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他的双重性格是理解钢琴作品的重要线索,他的双重性格几乎贯穿了所有的钢琴作品。舒曼曾自称自己为“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舒曼要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体验。他具有浪漫情怀钢琴作品体现于30~40年代,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Op.9,1834~1835),包含一组小品的《蝴蝶》(Op.2,1829~1831),两组《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Op.3,1832、Op.10,1833),《大卫同盟曲集》(Op.6,1837),《狂欢节》(Op.9,1834~1835),《童年情景》(Op.15,1838),《克莱斯勒偶记》(Op.16,1838),《C大调幻想曲》(Op.17,1836)等。舒曼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占舒曼作品很大比例的、有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以及歌曲则集中体现了舒曼的独创性风格。《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作品,都是将各首形象各异、情绪迅速变换的独立小曲编织在一起,成为舒柏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下面就综合以上来进一步的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1.旋律上。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仍在于其深度的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旋律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①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②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③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④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哈作品所获得的理念。⑤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2.节奏上。舒曼的钢琴作品在节奏上是多变的。他常用“赫米奥拉“(hemiola)节奏型,从而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显地是经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舒曼惯用的节奏规律,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等节奏、互补节奏、纠缠节奏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这种节奏或多或少呈显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3.织体上。错综复杂的织体也是舒曼钢琴作品的一大特色。舒曼的钢琴作品之所以让人目不暇接,与他织体创作的丰富多样是分不开的,而他细腻善变的性格也注定了其音乐织体的复杂多变。舒曼钢琴作品的织体厚重,具有交响性,几乎涵盖了浪漫派音乐中织体语言创作的所有类型,了解这些特点并掌握其演奏技巧对演奏19世纪浪漫派作品很有帮助。其实钢琴音乐是舒曼最有创造性的地方。从刚刚讲的舒曼钢琴创作特点来看,也可以把它的特点做一个宽泛的总结:第一,注重心理的刻画,其新颖的语言正来自于心里后动的表达。第二,各种情绪体验是他用钢琴跃汇所有描述的对象瞬间的幻想,主观的情趣、意境的转换这些使人能感受的到。他的钢琴音乐细腻深刻以及多重性格和难以平衡的心理状态又让人难以把握。第三,套曲创作上的标题性构想,第一个将多个独立的钢琴小品组合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套曲,如《童年情景》、《狂欢节》等。第四,常用性格变奏手法,注重和声色彩变化。

舒曼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表达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是他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同样的体现在他的《新事曲》、《幻想曲》、《童年情景》、《林中草地》以及他那著名的《a小调协奏曲》等钢琴作品中。

查看全文

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几乎所有键盘音乐作品,都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或“羽管键琴”所作。巴洛克原指一种建筑风格,特点是细致的雕琢,精心的装饰。音乐上也反映这一特点,作品有讲究的装饰音,复杂的声部。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作品时,要把握好纵横两方面的关系。横向的要点是声部清晰、连贯、特征鲜明与自然歌唱。纵向的要点是不协和与协和之间的矛盾、对比和解决。

巴赫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的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所以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而巴赫也被人成为“欧洲音乐大师”、“古典大师”。

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非常多,对于他的复调作品,评论家们这样评论:“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涵着的那种用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若想演奏好巴赫的作品,关键是掌握好巴赫的作品风格。具体的说,有以下八个方面:

1.巴洛克的速度,相对的缓慢: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想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2.严谨的节奏,适当的自由: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但严格的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严格节拍与自由节拍的两种不同形态。严格的节拍需要自始自终的统一律动。不能忽快忽慢。另一种则是自由而即兴性的部分,这部分音乐因突出其炫技的性质,因此需要适当的自由速度。

查看全文

浅谈钢琴作品《再会》的艺术特征

【摘要】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各国涌现出了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钢琴音乐家,其中继承古典传统又带有浪漫气息德国作曲家布格缪勒的作品,严谨中还不失优美和抒情,一直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故此本文主要以《再会》为出发点,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探析,以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艺术特征

一、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的结构特色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可知,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采用了钢琴节奏形式中最常见的四四拍,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钢琴曲之间的句子关系,通过借助演奏技巧还能充分地表达作品情感,为后期作品情感的发挥营造了良好条件。图1《再会》的结构特色通过上图分析可知,《再会》为带有引子和结尾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从引子部分a和声小调转至B部分的C自然大调,最后在转到a和声小调,其中A部分为主旋律,通常右手为三连音形式的伴奏,在情感方面能带给人无尽的想象,至于B部分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是左手转而为三连音伴奏,两者在交互中体现了“Allergomoltoagitato”的表情术语,给人一种严谨中又不失优美和抒情的感觉。

二、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的情感内涵

(一)相聚时的激动。经大量数据分析可知,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产业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中,音乐作为舒缓人们心情的重要艺术门类,加紧对其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其中布格缪勒钢琴作品《再会》A部分刚开始时,聆听者可感受到作者的快乐激动,而后到第六小节以后,此时再去聆听音乐则有一种紧张的小情绪,能充分体现那种见到老友的激动心情。A部分的主旋律采用的是右手三连音演奏方式,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三连音联系不断,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给人一种紧张的情绪,将作者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其左手通常为单音,其与右手三连音的首音相呼应,并且在第九小节时,通过属七和弦连接三度音程的表现方式,不仅掀起了另一股小高潮,与此同时还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酣畅淋漓得表现出来,给作品增添一种其它的艺术魅力。此外通过借助强音演奏,着重突出重点音节,则可有效地将情绪融入到音乐中,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二)离别时的留念。与A部分不同的是,《再会》中的B部分表现的是一种离别时的场景,即从第十八小节进入,作品由最初的a和声小调开始慢慢转变为C自然大调,此时右手由最初的三连音转换为单音,左手由单音变为三连音,在表演效果方面,这种转换在弹奏时不仅更加具有表现力,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为后期人文内涵的熏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这种转换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在离别时两个人的留念情感,因此在弹奏方面,这部分其更加松弛且自然,还具有一定的回忆性。通常来讲,在表情术语方面,B部分术语由“p”到“sf”,有效地增强表现出了一种不愿意与友人分离之情,然后从二十四节到二十五节,曲调由C自然大调重新转变为a和声小调,这种转化也强调了作者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三)分别时的思念。在尾声部分,其主要是由第三十四小节第二个音开始到曲子最后部分,通过赏析分析可知光第三十五小节,《再会》找那个就用了两个“sf”,这种应用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表现出了作者在分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情绪的高涨,此外再通过右手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了相见的尽头就是离别。“p”这种狐妖是在第三十八小节中出现的,而后在《再会》乐章的后半部分,其主要是左右两只手在交替中完成演奏的,这种反复交替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此次相会的无限回味,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查看全文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查看全文

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钢琴艺术起源于西方,在进入中国短短的两百余年时间里,尤其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不断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形式与技巧,同中国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对古代音乐进行延续,更在传统单音体系上发展出复音思维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我国钢琴艺术得到了不断丰富、繁荣与发展。

一、20世纪初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当时爱国进步青年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推动中国文化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活动全面展开,音乐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此时的音乐家从学堂乐歌时期的师法日本,将目光完全转向了欧秒H音乐,开始尝试用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突破中国传统以单音体系为主的创作手法,注重和声、旋律、调性布局的运用,与中国独特的古典诗词和韵律伴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1915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先驱赵元任先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和平进行曲》,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钢琴创作,赵元任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将欧洲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迈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步。赵元任的创作具有中国化的特点,作品大多选用徐志摩、胡适、刘半农等创作的新诗,富有生动鲜明时代气息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善于借鉴西方近代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同时,他非常注重歌词与歌曲自然妥帖的高度结合,创作的曲调既流畅优美,又能琅琅上口,1926年创作的钢琴伴奏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生的作品。同时期另一位重要音乐家,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先生也陆续发表了《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夜曲》等作品。1916年发表的《哀悼引》是为了纪念黄兴、蔡锷的逝世而创作的,以管弦乐曲的形式创作,以钢琴曲的形式正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品在旋律和声等方面都力求中国化,这点非常难得。《新霓裳羽衣舞》在保留中国化的同时,在和声音调技法上的运用也更为专业。萧友梅将西方音乐中的诗歌、旋律、钢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融合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创作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并在1925年完成《钢琴教科书》,1927年时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将中国的钢琴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新道路。2O世纪初是中国钢琴艺术起始阶段,钢琴作为舶来品的音乐艺术,在表现中国风格时必然会经历一个由试探摸索到成熟的尝试过程。这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处在一个学习阶段,创作手法相对较为简单,风格略显平淡,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和艺术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音乐创作的痕迹,尚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但仍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二、20世纪3o年代至建国前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时代种体裁的音乐创作之中,这时期音乐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在中国化的原则上,将中国传统与民族音乐运用得更加纯熟,并充分发挥西方音乐技法的优势,使这时期钢琴作品大多富有时代精神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创作出了一批质量非常高,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从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由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以黄自、贺绿汀、丁善德为代表的学院派作曲家。30年代美籍俄国著名钢琴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中国,为中国传统音乐深深吸引,并于1934年委托萧友梅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这次比赛的获奖作品包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摇篮曲》;俞便民的《小调变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6首作品。其中,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以简洁、层次分明的创作手法和简约、清新流畅的音乐词汇,将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犹如一幅意境悠远、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描绘出宁静美丽的乡村生活。这部作品运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却使之完全融合于中华民族艺术内涵之中,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作了完美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贺绿汀同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并首演过其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的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40年代时创作出《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之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时充分显示了独特鲜明的音乐个性。1948年丁善德又根据藏族民歌谱写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都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和乐观向上的爱国思想,在当时颇具影响力。1946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的瞿维,根据民间舞蹈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改编创作出的钢琴曲《花鼓》,成为40年代一部重要钢琴曲。这部作品以安徽《凤阳花鼓》为旋律,用锣鼓的节奏贯穿全曲,表现了民间热烈、欢腾的歌舞场面,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成功地表现了深厚的中国乡土气息,开拓了钢琴创作的新局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中国钢琴作品创作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四m。

三、建国17年间的钢琴作品创作

查看全文

浅析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钢琴作品在艺术特点方面的分析,综合现在音乐教学中是否引用中国钢琴作品的现状,解析在教学中过程中合理应用钢琴作品来教学的必要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钢琴的知识,还可以了解本土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教育;重要性

一、我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和原因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在近几年的钢琴教学中,利用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教学才得到某些部门的重视。目前艺考和很多的钢琴比赛,都硬性要求在考试和比赛过程中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国钢琴作品,利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国内的学生和老师对本土钢琴作品的重视。然而,针对实际教学情况,中国钢琴作品却被师生忽视。目前国家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鼓励钢琴作品的出版。来解决目前能用来教学的钢琴作品少的现状。比如教案制定过程中,就要求一定要把中国钢琴作品加入其中,毕竟单凭喊口号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得要靠实际行动。可以明确一些可行性的目的:例如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的练习阶段弹奏一些中国的钢琴作品和在考试和比赛的时候应该加入中国钢琴品等等。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出现了被冷落的局面,根源在于钢琴民族化这一点我们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还是存在重视外国作品的现象,让传承和创新中国钢琴作品这个方面被搁置一旁。(二)造成现状的原因。1.教学用的作品稀缺。钢琴的发源地在国外,引进到中国的时间仅有百年时间左右,成型的钢琴作品的数量中国明显比西方数量要少,这就导致了钢琴学生在学习作品时没有更多的选择性。我们从小学习时候,接触的都是西方的教学课本,比如《约翰汤姆森现代钢琴教程》《拜厄钢琴初级教程》《车尔尼练习曲599》等等,这些都是钢琴启蒙初期的教材,后期也多用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或者一些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品,而中国的这些启蒙教学的系统书籍却几乎没有,我们还是一直沿用西方国家钢琴的教学模式,自己却没有创新。虽然西方钢琴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很多年,在演奏技巧、作品创作和教学体制等等是很成熟的,但是钢琴已经进入多元化的发展,要去融合与创作出新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吸收外来钢琴的文化。在立足于国家民族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民族教材,能提高孩子的爱国热情,进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2.没有国内独立创造的作品。在中国钢琴的作品中,原创的钢琴作品比较少,许多都是经过其他器乐曲所改编的作品,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出现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还是有一些的,但大部分作品还是根据中传统乐曲和民间音乐改编的,缺乏创新。像《十面埋伏》《浏阳河》《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从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来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和西方音乐的美感,但还是没能走上国际,与西方国家创作出的乐曲还是无法有相同的影响力,在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不足。西方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演奏学派,并创作出许多具有其民族特点的钢琴作品,而像弗里德里克•肖邦、巴托克和李斯特等一些国外的钢琴大师的崭露锋芒,使得外国的钢琴作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正是如此,想要打造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本土钢琴作品,需要利用上我国的民族文化,然后创造出能代表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3.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没太高的热情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怎么能教好和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弹好中国作品呢?因为充分的知识储备量和自身的文化修养是一个钢琴老师的基本素养,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学习本土钢琴作品的重要。中国钢琴作品的核心是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当今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完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钢琴音乐在我国兴起至今,足足有百年光景,这百年来,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在我国的钢琴家手中悄然出世。这些拥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在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法方面。相较于传统钢琴音乐都有所改变,与此同时都将中国民族特有的韵味融合在其中。前人留下的那些作品为今天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学习价值的参考资料。给今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中国钢琴音乐的平台。(一)能够进一步宣扬我国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热爱,但是如果长期利用国外的钢琴作品来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对本民族音乐了解,进而会丢失民族文化精神。每一件钢琴作品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王建中老师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作为民歌音乐的钢琴作品,在旋律、节奏、曲调等中都表现出陕北民歌的韵味。此外,作曲家还展示了陕西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以发挥民歌的特色,在创作中不仅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还与西方的创作手段结合起来了。民歌是将地区中耳熟能详的顺口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整编出来的,是独具地方特色文化,能促进钢琴音乐作品朝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单有力的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在曲式上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我们通过学习这些钢琴艺术作品,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有了了解,在演奏过程中就懂得其作品的精髓,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钢琴艺术文化,培养爱国主义也是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二)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现今的钢琴基础教程几乎都是国外的教材,使得中国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乐曲中的韵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音乐是通过以民族特点为基础的出发点,然后散播到其他国家的每个角落。要想在中国发展钢琴音乐,这其中不可缺少我国的传统音乐,应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来进行发展和升华,其中涵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正是因为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所以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接受中国钢琴作品相关的教育时,可以切真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底蕴味道,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民族的艺术美感,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教与学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在了解中内外的钢琴作品时,学子们会对国内的作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掌握作品的特点,感受到作者的心里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加强创新。(三)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对于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钢琴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大都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主,作为中国钢琴学习者对国外作品的风格把握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一般都已具有不同程度的能力,这也可以说从一个方面对我们的教学予以了肯定。国内有很多的钢琴学子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十分匮乏,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学子在弹奏本国的钢琴作品时会表现出缺乏表现力的现象。如果只用国外的音乐体系训练学生,而忽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使用,那民族音乐的美及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必将在他们心中逐渐丧失。可以想象出来,如果一个学子连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不了解,要想更深层次的更加全面的去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国内钢琴音乐的核心,更是钢琴教育的初始点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四)推动钢琴教育的运行。音乐类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是从钢琴的基础性教育开始的,他们拥有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文化以及专业能力都会对我国的钢琴教育工作的构建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等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对优秀的中国作品了解也不全面。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基础的音乐教学中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在高校中应该多加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来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在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传递。

查看全文

钢琴作品风格分析论文

摘要: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使俄罗斯深广的钢琴领域变得更加成熟的要求。他的钢琴作品风格是在宽广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是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对于俄罗斯来说,像柴科夫斯基这样在钢琴创作领域中对音乐元素实现如此高度综合的作曲家在历史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

在俄罗斯钢琴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相当多的地方开始关心和学习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他的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使本国深广的钢琴领域变得更加成熟的要求。在俄罗斯文学水平发展的前提下,柴科夫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乐器已从地主家的客厅中走了出来,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普及,乐器演奏越来越多的主宰了音乐会的舞台。毋庸置疑,柴科夫斯基已经非常清楚的认识到钢琴在此中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具有天才般的音乐感觉和高超的作曲技巧,而且他的艺术兴趣不同寻常的广泛,这些帮助了他在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得以解决,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中鲜明的显现出他那惊人的创作才能。

在19世纪,众多音乐家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可是却还没有人能够从中充分的刻画出关于俄罗斯社会现实生活的典型艺术作品形象。而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处处闪现着现实主义激情的光辉,他从真正意义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醒目的体现出了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特征。

19世纪的艺术家们常常以幻想的形式为手段来描绘艺术作品,抒情幻想的主题贯穿了从普希金到契诃夫的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艺术史。这是人民大众所期待的最美好的最明亮的生活的回声,特别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表现得尤为集中。而在俄罗斯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柴科夫斯基是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个人。

这个时期的艺术氛围促进了以描写家乡自然风光为素材的音乐作品的发展。在整个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抒情性作品中关于自然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俄罗斯作家、诗人、艺术家的注意。在这些创作中应首先提到的是画家萨乌拉索夫于1871年所创作的抒情风景画《白鸦飞来了》,它为俄罗斯民族画派在俄罗斯美术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则是它在艺术史上的一条平行线,在钢琴创作领域中占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在《四季》诞生之前,其他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以大自然为主题的钢琴作品都被包含在欧洲浪漫主义传统中,这些作品“或是不具有明显的民族色调(鲁宾斯坦语)或是献给生活的某一方面(格林卡语)。”而大自然的美丽同样唤起了柴科夫斯基心中的激情和对幸福的向往。在《四季》中作者深刻而真挚的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他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创作出了抒情的热情四溢的主题,更是在主题色调的运用上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查看全文

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要想准确表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与特征,仅仅掌握技术性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还应从演奏的思维、音乐的情绪、神韵的把握和美学观点的体现几方面多下功夫,真正表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表现

众所周知,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娴熟地掌握中、外钢琴演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但是,仅仅掌握技术性的东西还是不能够准确表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与特征的,要想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还应在非技术方面多下功夫。

一、演奏思维的把握

“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演奏思维是一种对音乐演奏的整体构想,可以看作是指导演奏的内在洞察力。”①

“全方位思维”是一种纵横相结合的综合的思维方式,演奏时,强调音的纵向结合的变化(如和声、织体等),同时也强调横向的流动方式(如旋律声部的进行),讲究清晰的层次感,着重于结构的整体性、均衡性和统一性,具有建筑式的严密性。

查看全文

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前,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远低于西方的钢琴作品。而中国钢琴作品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高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民族意识。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实现中国钢琴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校钢琴教学;应用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钢琴教学都是以西方的钢琴作品为主,中国钢琴作品的应用是非常低的。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漠视中国钢琴作品的现象。而高校钢琴教学作为培养钢琴音乐人才的重要阵地,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推广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仍旧是从枯燥的拜厄、哈农等基本的练习曲开始,这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乏味且深奥的。但如果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基本练习曲,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音乐的本质来讲,音乐最初应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只有从本族出发,学习本地的音乐才会具有天生的亲和力。这也就使得钢琴音乐的学习简单易懂,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例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联想到江水、明月等,也会因为旋律的熟悉而感到亲切,进而激发学习的欲望[1]。第二,中国钢琴作品可以让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等,进而把握好作品的情感。(二)有利于提高学生钢琴的演奏技巧。中国钢琴作品的大量涌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演奏的技巧。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钢琴作品大部分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的,而为了更好地展现原有作品的内涵,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展示就是必经的过程,进而直接导致演奏技巧的变化。例如,在演奏《十面埋伏》的时候,为表达出琵琶轮指长音,应注意弹音要坚定,同时注意左右手音响效果的平衡[2]。总之,钢琴一个触键的变化都会引发方向和力度的变化,进而导致不同韵味和效果的出现。因此,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够提高学生钢琴的演奏技巧。(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钢琴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高校钢琴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高校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而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实现该教学目标。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该作品的,进而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该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作品的画面,然后运用听觉和视觉,深刻感受该作品的优美,最后从内心深处开始欣赏该作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查看全文

钢琴教学中应用钢琴作品作用

摘要:在我国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风格各异的钢琴作品又是钢琴领域的艺术之根、生命之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钢琴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民族钢琴作品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忽视。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的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普及钢琴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们与钢琴作品的距离。本文主要分析了将钢琴作品应用于钢琴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钢琴作品;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与鉴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钢琴艺术的讲解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钢琴艺术的魅力,也为了让他们对不同形式的钢琴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我们将钢琴作品巧妙的引入到了钢琴艺术的教学中。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钢琴作品应用于钢琴教学的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钢琴作品

在传统的钢琴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部就班的将谱子、弹奏手法和技巧等教给学生,课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识谱、记谱和进行手法练习,因此,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忽视,长此以往,他们会丧失基本的钢琴作品欣赏和鉴别能力,而且也会拉大与钢琴作品的距离,失去对基础的钢琴作品的了解。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将钢琴作品应用到高校的钢琴艺术教学中去。随着近年我国钢琴艺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本土钢琴作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更加细致的表达了人们的真实感情,因此,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这些钢琴作品应用到日常的钢琴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钢琴作品的亲和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引用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这就引领学生们领略到了不同类型钢琴作品的魅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全面而且深刻的了解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和钢琴艺术。

二、激励学生练习钢琴创造钢琴作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