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3:0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钢琴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钢琴艺术

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

一、得心应手——教学与演奏中的境界追寻

在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不仅注重琴曲弹奏技术的研习,而且更加注重在琴曲的研习中获得独到的心灵体验和感受。古代琴人在琴曲的修习中特别讲求滋味的品评、气韵的涵咏、意境的感悟,意图通过琴曲来体现琴人对社会、时代、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琴曲的“弦外之音”。《列子》中曾记述师文修习古琴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声而动弦。这便是“得心应手”的由来。当代琴家李祥霆根据前人琴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也曾作出琴曲演奏需要“得心“”应手“”成乐”的总结。“得心是要对所要演奏的琴曲由外形到内涵有准确的把握、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得之于心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应手是将已深怀于心中的琴曲外观、内涵通过准确而有把握,严格而又多变化的双手作用于七弦之上,恰当地表现出来。以心用手,以手写心。”在历代琴人的论述中可以为“得心应手”找到更多的注脚。薛易简(唐代)《琴决》中云“: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俱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成玉磵(北宋)在其《琴论》中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至于调虽十数,而意俞妙”。明代萧鸾的《杏庄太音补遗•序》中提出“以迹会神,以声志趣,求之于法内,得之于法外”。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在其著作《四存编•性理评》中将“习琴”定义为“手随心,音随手,清浊、疾徐有常规,鼓有常功,奏有常乐,是谓之习琴矣……”可见,古琴曲的诠释讲求的是先对琴曲由外而内地进行乐曲解读和技巧练习,之后琴人会结合自身的理解从内心体验出发,将作品的情感、风格、形象等内容由内而外的表达出来。这样琴人弹奏的琴曲才称得上“得心应手”,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在钢琴教学与演奏中,借鉴古琴艺术“得心应手”的观念,注重发掘作品的艺术内涵,注意乐曲内容与演奏着心灵体验的结合,也会使钢琴教学与演奏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钢琴教育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曲目,并通过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使学习者具备演奏钢琴作品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人们通常更注重钢琴乐谱解读、技巧训练、奏法分析、强弱控制等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容易忽略演奏曲目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等问题的研讨。钢琴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钢琴教学环节应当摒弃片面、单一的唯技术论观点。在训练学生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使学生在演奏实践中能够体现出作品演奏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前苏联钢琴家涅高兹认为“任何一种乐器表演的教师首先应该教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不仅是所谓的作品‘内容’,不仅应该以诗意的形象来感染他,而且还应该对他极其详尽的分析总的曲式、结构,及其中的个别细节、和声、旋律、复调、钢琴织体写法,总之,他应该既是音乐史家,又是理论家,又是视唱练耳、和声、对位钢琴弹奏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钢琴曲的指法、奏法、强弱、乐句等技术问题方面,而是应该注重“音乐的表现和技术的传授要双管齐下。”秉持这样的观念展开钢琴教学,学生的钢琴演奏才可能“得心应手”,才可能会更富于内涵和想象,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二、师法自然——教育理念中的开放性求索

本文“师法自然”的含义并非仅指琴人对自然造化的师法与追摹,而是引申指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所秉持的自由开放的传承理念,以及琴人在琴曲传承中具备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汉末蔡邕《琴操》书中载伯牙学琴三年不得“移情”之法,成连建议他去跟自己的老师方子春请教。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之操。这个典故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伯牙从师三年不得“移情”之法,被置身于自然造化之中居然茅塞顿开。由此可以推断,在古琴音乐的传承中是注重发挥学习者自身创造性的,是鼓励和倡导学习者进行自由开放的探索。《列子》所载“高山流水”的典故家喻户晓,该文还记述了伯牙与钟子期在演奏其他琴曲时的情景: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至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该文表明伯牙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操弄不同琴曲以表达出心境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伯牙弹奏琴曲时,心理因素、自然环境等内外部条件对其曲目选择、演奏情绪、音乐风格的影响。伯牙的演奏非常讲求内心体验,这也反映出古代琴人在琴乐传承中所具有的依心而作、娱己娱人、自由探索的精神。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古琴音乐审美中重要的审美取向。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曾做出如下总结: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心应手,其妙故若此也。清代琴人陈幼慈在《邻鹤斋琴谱》也曾说: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盖声乃天地自然之气,鼓荡而出,必绸直而无韵,迨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波澜生焉。声音之道亦然。故语云,“喜、怒、哀、乐必归中和,万物生育莫不由此。”李贽与陈幼慈的论述反映出古琴音乐传承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古琴音乐在传承的过程有许多非技法性的因素,诸如人对琴曲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琴文化的理解等需要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中去找寻答案。上述史料皆表明,古琴音乐的传承没有被限定在师生间的知识传授或局限于口传心授、打谱整理等教学层面,而是注重修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凡是有利于琴人技术的提升、修养提高乃至人格完善的方式都会被认可。其传承观念重点在于强调人在琴曲修习过程中对自然、精神、情感方面的真切感悟和理解,注重修习者审美经验的积累,体现审美追求,并最终作出审美价值判断。在当前的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无论是从终身教育的理论,还是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都需要有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参与。“开放教育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各种通道吸收新信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创造性地学习。”[5]146在具体的钢琴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参与自然与社会的体验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以求获得更加丰富、直观的艺术感受。更加丰富的内心感受,对演奏的构思和诠释也更具艺术魅力。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因为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缺失,教学方法也就显得比较单一和陈旧。钢琴课往往被封闭在传统的课堂之上,教学中主要靠讲授、重复模仿、死记硬背的现象大量存在。因为教学中缺少自由开放的探索精神,学生难以获得开阔的艺术视野。美国著名音乐学家贝内特•雷默教授曾于1986年和1998年来中国考察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当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并将之与美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在美国,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尽管新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状况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钢琴艺术教育还是亟待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参与,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道器并重——教育导向中的文化自觉

古琴艺术在历史传承中虽然多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但其又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日趋多元的文化态势下得以延续和发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古琴艺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古琴在中国历史及文化上的意义,是远远超出了一般乐器的意义。”从三国时期嵇康的“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赋》)到清人汪绂的“士无故不彻琴瑟,所以养性怡情”(《立雪斋琴谱•小引》)。在历代文人、琴人的琴学著述中都无不示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和沁润。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古琴艺术因为有了古代文人和艺人的共同参与,已经逐渐显示出琴器—琴艺—琴学—琴道的历史发展轨迹。宋朱长文《琴史》云:“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而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清戴源《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也强调说:“琴,器也,具天地之元音,中和之德行,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在古琴艺术的历史传承中是“道器并重”的。易存国先生认为:“‘古琴’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武器,其中还渗透有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因此“‘琴’并不简单就是一种乐器而已,而是某中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因此,古琴艺术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技艺”,一门“学问”,它已经转化为构成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在质素存在于古琴艺术的历史传承之中。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也继承了古琴艺术传承中“道器并重”的理念。例如,但昭义教授主张“钢琴艺术教育实质上是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类自身的文明教育。”“做人”属于“道”的“思想”的层面,钢琴演奏技术属于“器”的层面。在管建华先生看来,“但昭义的教育思想、文化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但昭义教授在他的钢琴教育实践中,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的各种际遇,用爱心去构建学生的心灵,以“做人”与“培养人”为核心践行自己文化人格观、世界观,体现出将“人文科学”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创新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钢琴艺术教育模式。“中国钢琴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审美和文化精神。在“中国钢琴艺术”语境下,“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在与世界钢琴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承华先生认为:“音乐教育如果不将各种音乐现象同它的文化相联系,不从特定文化模式出发对它加以阐释,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阐释获得深度和卓有成效。”在当代文化多元的视野下,“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特质需要中国钢琴艺术教育,改变文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在教育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应是包涵了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各人文学科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的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会引导受教育者在文化精神追求方面更具主动性和意识自觉。总之,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不仅需要训练演奏技巧,更需要涵养人的审美情趣,成就完善的人格教育。这要求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教育模式。以“道器并重”的教育理念来激活钢琴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发挥其情感、人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民族化趋势研究

摘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趋势是我国钢琴艺术的基本特点,也是我国钢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首先介绍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意义:拓展了钢琴艺术的边界,具有繁荣现代音乐艺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最后从钢琴创作、钢琴演奏、钢琴风格以及钢琴教育四个方面论述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趋势

钢琴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民族化特点。准确地把握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趋势,是发展钢琴艺术的根本要求。

一、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历程

我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自钢琴传入我国便已开始,而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期,得益于民国时期音乐人的探索与积累以及中央文艺政策中的“民族化”要求,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欣欣向荣,涌现了大量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作品。时期,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钢琴艺术的发展颇为曲折,一方面,作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产物,钢琴艺术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作为文艺宣传的有效载体,钢琴艺术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1968年创作了钢琴伴唱《红灯记》,1974年改编的《绣金匾》,两部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时期的钢琴艺术总体上沿着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路径前行,走的是革命化的发展道路,但仍有大量民间元素被融入钢琴创作中,变相地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向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迈向了新的台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许多多乐章的大型钢琴音乐作品,比如刘敦南1979年创作的大型钢琴协奏曲《山林》。此一时期的钢琴创作由于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且在创作技法上也日益成熟并多元。受此影响,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逐渐从简单民族音乐技巧的呈现演变为民族钢琴风格的塑造,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意义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与乡村音乐传播研究

纵观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交流历史,不同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的碰撞与交融,不仅扩大了艺术的影响力,也通过艺术融合,塑造了新的艺术方向,在漫长的音乐长河中,通过音乐艺术融合与借鉴,才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乡村音乐体系。甚至说,当前关于乡村艺术的音乐研究也从未停止过,而且在多个领域,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价值。通过深度融合乡村音乐艺术所诠释的独特审美,丰富钢琴艺术的美学体现,大大提升了乡村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以钢琴艺术为例,作为一种西方乐器艺术,通过与我国音乐艺术相融合,造就了一系列极具时代特征和融合艺术形态的音乐曲目,通过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钢琴艺术化改编、加工,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态,为推动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将结合《钢琴简单弹·乡村音乐》一书,分析乡村音乐艺术的特征,探索以钢琴艺术为指导的乡村音乐传播价值和传播路径,以期为当前推动乡村音乐传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由考特斯改编,梅格译,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10年6月出版的《钢琴简单弹·乡村音乐》一书,主要以钢琴曲·乡村音乐为研究对象,从北美地区热销的乐谱、电影音乐、爱的旋律、百老汇歌舞、乡村音乐、歌剧中的旋律和摇滚乐等多个环节对当前赏析乡村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多元化、多角度的艺术审美思考。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解读详细,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电影音乐、百老汇歌舞和摇滚乐等多种音乐艺术曲目进行详细解读,为不同年龄层钢琴演奏者了解、感受乡村音乐艺术提供了重要途径。在乡村音乐艺术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首先,乡村音乐是由地方语言、地方乐器与地域文化共同塑造而成,且彰显出浓厚的地域属性。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传入我国,还需要将我国优秀、传统的音乐文化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全面增强音乐艺术的生命力。乡村音乐艺术所演绎和传递的歌唱内容,多为发生在生活中的日常故事、歌颂和礼赞家乡的真实风景、表达和传递对美好生活的致敬等。其次,乡村音乐艺术的创作源泉通常都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情、民俗生活和历史故事等相关。为使乡村音乐以更易被大众接受,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播、推广,通过融入其他音乐形态,使其存活于现代音乐生活之中。乡村音乐艺术凭借自身浓厚的民风,淳真的曲调特色以及通俗易懂的歌词内容,凭借演唱者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有的节奏旋律,成为具有独特形态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乡村音乐艺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乡村音乐艺术有极为鲜明、强烈的民族特征,其中内容素材极为丰富。正是由于乡村音乐艺术源于真实生活,表达了真实的情感理念。此外,乡村音乐艺术有潜在的流行属性。合理利用乡村音乐艺术,不仅能够生动、有效引发观众的情感欣赏共鸣,增进听众的观感体验,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进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凭借浓厚内容与丰富素材,使乡村音乐艺术成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成为解读和认识社会历史轨迹的重要平台。乡村音乐通过艺术创作、加工的方式,生动传递、反映了乡村故事,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浓厚乡愁、天然艺术的一种寄托。在乡村音乐乐器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木吉他、班卓琴和低音提琴。最后,乡村音乐艺术是一种彰显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该音乐艺术的自身特点集中表现为:曲调结构简单,旋律节奏相对平稳,在融入大众真情表达下,又传递了流行、特色的艺术元素。在众多音乐艺术体系中,乡村音乐受众群体所占比重及规模很小,欣赏和了解该艺术形态的人大多从音乐艺术中,寻找一种情怀,在倾听和了解乡村音乐时,更如同借助音乐与其开展一场对话,像是邂逅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因此,乡村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能够为扩大和提升乡村艺术的价值及影响力奠定重要基础。为更好了解和传承乡村音乐,需要对其发展起源、传承历程进行详细了解。

二、素材鲜活,审美突出

该书素材鲜活,艺术审美突出,通过对阿兰·杰克逊的《别动点唱机》、老鹰乐队的《亡命之徒》和克里斯朵尔·盖尔创作的《别让我的眼睛泛着忧伤》等音乐曲目进行介绍,提高了全书论述内容的丰富性与新颖性,为读者充分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以钢琴艺术为指导,优化乡村音乐艺术传播机制,将实现以下价值:第一,依托钢琴艺术,通过对乡村音乐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并通过融入更多的艺术、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性、创新性研究,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平台,构建有时代特色的乡村音乐体系,使乡村音乐艺术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形式。钢琴艺术,具有西方“乐器之王”的美誉,凭借音域宽广、表现力突出等特点,自传入我国后,便成为音乐家作曲、编曲的重要媒介和平台,钢琴逐渐成为中西方音乐碰撞、交流实践的重要乐器艺术。通过发挥钢琴音乐艺术优势对乡村音乐进行合理改编,构架了新的乡村音乐形态。第二,在当前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艺术传播过程中,通过发挥钢琴艺术优广告-48-势,能够对乡村音乐的广域传播、异域传播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音乐艺术是地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乡村音乐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应引起社会大众高度重视。为此,应积极改善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播形态,通过融入新的艺术环境,强调乡村音乐的创作和个性化表达,凸显中国乡村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传承意义,促进乡村音乐艺术实现更长久的传承发展。第三,随着当前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融合日益成熟、国际化交流趋势日益加强,乡村音乐不再是某一种单独的艺术形态,在不同媒介传播推动下,乡村音乐传向世界各个角落,通过融入不同音乐形态,呈现了新的音乐形态。目前各类音乐形态,在展示过程中,都少不了乡村音乐艺术的身影,只是少了一些特色、原始的艺术形态,通过融入本地特色、独有的时代气息,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形态。而焕然一新的乡村音乐,也发展成为大众借助音乐艺术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原始乡村音乐艺术主要依赖木提琴进行表达,但是在多元融合的艺术形态下,乡村音乐与钢琴艺术进行生动融合,成就了新的艺术形态。

三、侧重实际,适应未来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作品审美特征分析

摘要:钢琴艺术在我国发展有百年历史,艺术水准取得巨大进步。音乐家通过钢琴这一载体,向人们演奏钢琴艺术作品。人们透过欣赏钢琴作品带来审美特征,享受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概述,使人们了解钢琴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透过了解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特色与本土文化,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作品。

关键词:钢琴艺术;审美;分析

钢琴自传入我国开始,受到众多钢琴家、艺术家的追捧。最初,所有热爱钢琴艺术作品的音乐爱好者、艺术家,欣赏西方的钢琴艺术作品展现的审美特征,享受音乐艺术魅力。近代开始,经过钢琴家、作曲家的创新研究。基于西方钢琴演奏方法,加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将钢琴艺术作品的展现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使人们既可欣赏纯西方钢琴作品的立体恢弘艺术特征,还可享受具有中国独特韵味的钢琴艺术作品带来的审美特征。

一、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概述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起源于国外,世界上第一架钢琴由意大利人创造。自世界上诞生第一架钢琴开始,钢琴艺术迅速风靡世界。钢琴因具有其他乐器无法相媲美的音乐表现力等特色,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具有广博音域,被众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钟爱,并创造出海量音乐作品。在我国,钢琴进入较晚。钢琴首次出现在我国是明朝明神宗时期,真正在我国得以发展是清末时期。当时清政府兴办洋式学堂,学堂乐歌由此发展而来,使钢琴作为辅助乐器演奏学堂乐歌。20世纪40年代,在北京创立公立音乐学院,我国开始正规式音乐教育。带动许多热爱音乐的人们,系统化、专业化进入音乐学习中。并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钢琴演奏家,如周广仁、傅聪等,标志着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自80年代起我国学钢琴的人迅速增长,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刻苦学习钢琴知识。其中部分人在世界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我国的钢琴演奏家郎朗等。

二、结合我国本土文化分析钢琴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特征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发展前景探讨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音乐世界里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个时期的不同乐派,终未超脱出和声与调式调性的创新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派才开始追求新的音乐色彩。当钢琴音乐在中国萌芽之后,作曲家们在探寻民族和声的同时,有一些作曲家先后进行了用钢琴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特有色彩、表现中国传统的特色内容和特殊音乐结构等方面的探索。正是这种探索,产生了西洋钢琴音乐特色中所没有的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特色,这些特色既体现在作曲技术上,也体现在钢琴演奏技术上,它推动了钢琴创作技术与演奏特色技术的发展。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源自赵元任于1913年留学美国时曾将传统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改编为风琴曲,并于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中国第一首钢琴曲。1919年他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同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的钢琴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

二、抗战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形成及发展

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些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问世,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随着歌曲艺术的发展,钢琴伴奏逐渐成为歌曲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了钢琴多声部、多思维的特点。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并在日本出版,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乐曲成功地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技法相结合,其优美清新的曲调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这一阶段由于受抗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钢琴艺术在创作、演奏和教育方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逐步成熟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与演唱的作用

摘要:国内钢琴艺术指导在发展中逐渐成长,其运用涉及到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的同时,指导演唱者如何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与表现。精湛的钢琴弹奏能力、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以及舞台实践经验,这是成为合格钢琴艺术指导者的必备条件。在声乐教学与演唱过程中,钢琴艺术的指导作用是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声乐表演;教学与演唱

1我国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

1.1钢琴艺术指导概念。声乐教学与演唱都不能缺少钢琴伴奏,而很多人都觉得钢琴伴奏就是钢琴艺术指导,但这种认知是有所偏颇的,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钢琴伴奏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别于钢琴艺术指导的,钢琴伴奏属于钢琴表演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演奏的职责,在音乐艺术表演中,它是被动的,具体演奏过程中,钢琴弹奏不能完全依照原本的音乐曲谱进行演奏,必须要依照演唱者的表演来配合进行。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不同,在音乐艺术中,钢琴艺术指导是居于主动地位的,职责主要是从事教学与演唱指导,更偏重于“指导”功能[1]。钢琴艺术指导,除了要像钢琴伴奏那样进行乐谱的演奏,作为钢琴艺术指导者,还需要有更为渊博的知识,以及要求能够从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来把握弹奏,在作品具体的细节处理等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能够通过学生声乐演唱或者乐器的弹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2发展现状。自20世纪末起,我国音乐艺术教育得以大幅度发展,在国内各地区,许多综合性的高校开始设立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或者是艺术系、音乐系,为培养大批量的音乐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虽然刚开始钢琴艺术指导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但因其发展的滞后性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音乐研究学者开始意识到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在1998年由天津艺术学院首次将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引入到高等音乐艺术教育中,这一举动在当时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1999年,我国教育领域最为重大的赛事———《全国高等音乐教育基本功大赛》,章程中特别指出钢琴即兴伴奏与正谱伴奏同为比赛项目,钢琴艺术指导纳入其中,此举在音乐教育界引起轰动,也为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做了引线。进入新世纪,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人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为最大程度地促进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很多院校在引进音乐人才的时候,以拥有海外留学履历的优先,甚至直接从国外的音乐院校、音乐剧团中吸纳优秀人才,还有高校将钢琴艺术指导提升到了研究生教育中,这一系列举措,都为钢琴艺术指导的人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现在,钢琴艺术指导的运用已非常广泛,如独奏艺术、独唱艺术、合唱艺术、舞蹈艺术、交响乐艺术、歌剧舞剧艺术等多种门类中,都不能缺少钢琴艺术指导,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其他相关艺术专业的提升。

2声乐教学与演出中对钢琴艺术指导者的能力要求

钢琴艺术指导对其担任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能,还要有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不同时期知名音乐作曲家有所了解,还要熟知不同乐器的演奏特性,对不同体裁与风格的音乐进行学习,还要对声乐演唱技巧以及对不同语言拼读进行把握,这些都是成为优秀钢琴艺术指导者所必备的条件[2][5]。2.1具有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钢琴艺术指导层次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如果在弹奏技术能力上存在问题,那么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钢琴艺术的弹奏是一个钢琴艺术指导者整个职业生涯都要进行的一门基本功课。首先,钢琴艺术指导从业者,要注重最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的练习,钢琴艺术的弹奏,必须要基于高超技巧的前提才能称之为艺术,既然存在技巧性,长时间不练习就会生疏,钢琴艺术指导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长期进行技巧训练的计划,并为之坚持,保证自己能够在任何一次钢琴艺术指导时,都可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其次,作为钢琴艺术指导者,需要进行不同体裁的曲谱伴奏练习,因为钢琴艺术指导要面对的不仅是声乐演唱,还有很多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例如,乐器演奏、合唱排练、歌剧舞剧的演出排练等等多种体裁的音乐艺术形式。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要接触并且熟知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并将不同体裁音乐曲谱的伴奏当成日常的训练任务,并且,根据自身的状况,重点倾向于某一种或者两种不同体裁曲目进行练习。另外,要注重钢琴独奏经典曲目的日常训练,包括国内外不同地域、时期、风格、体裁、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这些都是钢琴艺术指导者最基本的涉猎内容。长期坚持对相关音乐曲目的练习,提高钢琴独奏能力,也丰富了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音乐曲目数量。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同时,担任者要同时看伴奏谱、演奏旋律以及演唱旋律,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艺术指导时,还需要看歌词,很多时候,钢琴艺术指导都是在没有进行练习或提前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视奏能力。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只有旋律谱的简谱,整个作品没有伴奏乐谱,这时候进行钢琴艺术指导,就需要担任者拥有相关声编配音乐知识,以及极强的即兴演奏能力。尤其是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歌曲,或者是民间艺人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作品,通常都是没有钢琴伴奏曲谱的,如果在舞台表演时,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钢琴艺术指导,就必须要有较强的即兴演奏能力。2.2丰富且深厚的音乐内涵与底蕴。钢琴艺术指导区别于音乐伴奏,也不同于钢琴演奏,它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音乐领域中的具有综合性能的艺术项目。钢琴艺术指导者,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更要熟知音乐历史知识以及音乐理论知识,要有较高层次的审美等丰富的音乐艺术内涵与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钢琴艺术指导要针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有了理论基础做支持,才能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更为精准的诠释,更好地进行演奏以及艺术指导。钢琴艺术指导要了解并掌握声乐演唱的多种形式与方法。声乐演唱时钢琴艺术指导主要的针对对象,声乐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重唱以及歌剧演唱等,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掌握相关声乐演唱的方法,才能对声乐演唱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在戏剧艺术中男中音的钢琴伴奏表现,要突出钢琴高音区的表现,与男中音做出音色上的对比。还有,在为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进行钢琴艺术指导时,要注重其作品的演唱特色,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一般都比较严谨,因此钢琴的伴奏表现就不能过于拖拉,而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稍显华丽,在进行钢琴伴奏表现时,要注意力度上的变化空间不能太大,不能过多用延音踏板,以轻巧彰显其华丽炫彩特色。另外,钢琴艺术指导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知识,例如文学、美学。我国很多艺术歌曲是以文学古诗词来进行作曲,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花非花》《涉江采芙蓉》等,这些以古诗词进行作曲的音乐艺术作品,极具古典文化艺术内涵与魅力,钢琴艺术指导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对古诗词与古典文学没有一定基础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去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与意境,进行艺术指导也无法找到切入点。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3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钢琴艺术指导是钢琴演奏艺术,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也需要舞台实践经验的积淀。舞台表演是进行音乐艺术体现的最终形式,进行舞台表演之前排练是必要的准备工作,此时舞台演奏者或者演唱者要对所要表演的音乐作品做到高度熟练,除了熟悉自己负责的演唱或者演奏部分,还要对乐谱前奏、间奏做到熟知,因此表演者要进行伴唱以及奏谱,钢琴艺术指导则要对表演者歌词、呼吸、词句旋律等进行了解,以保证在进行舞台表演时的正常发挥。钢琴艺术指导以及演唱者,必须要在舞台表演之前对舞台进行走台演练,因为舞台与日常的排练场地是不同的,不同的环境会使得演唱或者弹奏产生不一样的声效。过台了解舞台声效是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内容,并且要确定所使用钢琴的机键、音准、踏板等,在试练中要了解演唱者与钢琴声响的比例,以免在表演时出现失误而影响演出效果。当表演者与钢琴艺术指导步入舞台的瞬间,表演就已经开始,一般是演唱者在前,钢琴艺术指导在后,步伐坚定自信、面带微笑、从容镇定,上台过程中要目视台下观众以示尊重。之后步入表演区,共同面向观众鞠躬,然后坐在琴凳上,自然地打开曲谱,待演唱者情绪稳定,示意开始,钢琴艺术指导微笑点头回应,即开始弹奏美妙的音乐。在表演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要时时与表演者通过眼神或者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以配合演唱中的需要。结束之后,钢琴艺术指导与表演者一起面向观众鞠躬施礼,然后演唱者在前,钢琴艺术指导在后,离开舞台。钢琴艺术指导在台上和台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舞台经验非常重要。

查看全文

浅析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历程

摘要:对钢琴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钢琴创作、钢琴教学及演奏。钢琴艺术的发源地是欧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钢琴艺术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对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作用巨大。国人在接受钢琴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让中国的钢琴艺术获得了创新性发展。因此在钢琴艺术传入我国后,其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出现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对钢琴艺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国内钢琴艺术理论和发展前景,以期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进步。

关键词:钢琴艺术;作品创作;演奏形式

在钢琴艺术最初传入中国之时,国内的作曲家就开始尝试钢琴曲创作,并对这一艺术形式展开研究,这些音乐探索为中国的钢琴艺术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对中国化钢琴艺术的研究,主要从钢琴曲的创新创作、钢琴教学和艺术演奏等方面入手。中国化钢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艺术相互交融形成的新事物,它和传统音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在风格变化上又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能够对钢琴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有助于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一、国内对钢琴艺术理论概念的研究

(一)钢琴曲的创作。钢琴曲的创作是我国钢琴艺术的核心,因为只有进行钢琴曲创作才能开展钢琴演奏,才能推进钢琴教学。在钢琴艺术传入我国之后,作曲家就开始尝试把中国文化融入钢琴艺术中,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曲。贺绿汀是中国第一位完成本土钢琴曲创作的艺术家,他创作的《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曲的代表作品。在贺绿汀之后,许多作曲家也加入钢琴作品艺术创作行列,这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国外优秀钢琴作品的不断传入,为国内钢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加速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并加速了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二)钢琴教学。钢琴艺术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初,钢琴艺术开始进行课堂。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蔡元培就向萧友梅提出把钢琴艺术纳入音乐课程的建议,在蔡元培的倡导和推动下,许多师范音乐学院开设了钢琴教育课程。相关史料记载,国内第一所开展钢琴音乐教育的是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它是国内第一所成立钢琴系的艺术院校[1]。音乐学院对学生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钢琴艺术教学,让学生接触和掌握钢琴艺术,对于推动这门西洋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钢琴系,这是国内进行钢琴艺术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基地。这两所学院带动了国内各个高校的钢琴艺术的教学,也推动了钢琴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在对学生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演奏水平的也越来越好。(三)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自钢琴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在作曲家以及相关教育人员的努力下,在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其初期发展还算顺利。在进入音乐院校教学体系后,钢琴艺术在我国正式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钢琴艺术人才成长迅速,钢琴演奏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周广仁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他是第一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得奖项的中国人;1955年,傅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这标志国内钢琴艺术演奏的水平实现进一步的跨越[2]。此后,国内又很多钢琴家在国际艺术比赛中获得各种奖项,甚至担任钢琴国际比赛的评委,这说明国内钢琴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国际钢琴艺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查看全文

分析茶乐与钢琴艺术的共同性

摘要:随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茶乐逐渐跳出了传统创作的框架,在更广阔的范围传唱、发展,这对其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丰富无疑是有利的。钢琴是西方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而将茶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则能够起到烘托茶乐氛围、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茶乐和钢琴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入手,对二者的共同性进行探究,以期对茶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路径有所借鉴。

关键词:茶乐;钢琴艺术;内涵;共同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乐是茶农在生产、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通过与当地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经济条件的融合,发展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而成为茶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钢琴是西方主要演奏乐器,无论是在弹奏技巧,还是演奏风格上都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显著的差异。作为西方音乐文化价值和理念的代表,钢琴艺术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而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乐与具蕴含着西方音乐价值理念的钢琴艺术相融合,则是当前我国茶文化创新探索中的一个重要思路。

1茶乐与钢琴艺术的内涵探析

茶乐是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典范,它承载了不同地域社会民众的饮茶生活习惯,充满了生活气息,并蕴含极其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民族特色。茶乐在民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中形成,而创作的过程自然也就融入了茶农的自我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由此可见,茶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认知,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融合其中,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不乏对生活的体悟和哲学思考。钢琴艺术是西方音乐文明发展进程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复杂的内部构造,宽广的音域,感染力极强的风格,以及昂贵的造价,使得人们将其奉为“乐器之王”。随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钢琴逐渐走入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并很快受到认可与接受。当然,钢琴艺术的引入,并不是单纯的“植入”,而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上的一次“嫁接”,相较于传统的民乐器,钢琴在演奏中手法和技巧更为灵活,表现风格更加多样,因此,传统的民族音乐在钢琴的辅助下能够形成新的表达风格。这种独特的、馥郁的音乐展现力和艺术张力使得钢琴在民族歌曲、歌剧、舞台剧表现中逐渐受到重视。钢琴艺术的特征是将表演者的个人的情感、音乐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来,并利用结构鲜明、体系完整的音乐结构,在钢琴演奏中呈现出来。

根据钢琴艺术的这一特点,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钢琴艺术不同曲目的分类,对中西方钢琴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对钢琴艺术形成客观评价,从而逐渐打破对钢琴艺术理解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钢琴艺术的形式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上面的茶乐艺术内涵分析来看,由于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使得音乐作品在创作中相对粗狂豪放,而钢琴艺术在演绎茶乐的过程中,可以从细腻的音乐表达入手,赋予茶乐艺术以更多的“音符”,充分彰显茶乐艺术的价值和内核。其次,围绕着钢琴艺术在人文情感构建,在艺术情怀诠释方面的优势,对茶乐艺术的精神内核和要义进行深入分析,将茶乐中的人文情怀更直观、细腻地表达出来。最后,根据茶文化的艺术主题,依托钢琴演奏对茶乐进行创作,例如结合不同茶叶品、不同地域风情,不同的饮茶习惯等进行艺术创作,进而丰富了茶乐艺术的内容,使茶乐的表达更加贴近和契合现代人生活,为钢琴艺术与茶乐的融合增添魅力。

查看全文

茶乐和钢琴艺术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而著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典范,茶乐是与传统茶文化相关联的音乐表达形式,它源起于茶农采茶劳动,对于认识我国传统茶文化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而钢琴艺术则是西方古典文化艺术的核心和象征,本文立足于茶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角度进行探析,分析中国传统茶乐与钢琴艺术之间的共性,并思考和探索茶乐与钢琴艺术深层次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茶乐;钢琴艺术;融合;发展

我国传统茶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想内涵,茶乐是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形式的典型,与当地特色化音乐、文化、经济等活动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钢琴艺术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我们可以从两者融合的视角进行探索和分析,思考茶乐与钢琴艺术两者之间的内在互通之处,进而有效推进茶乐与钢琴艺术的深层次融合。

1茶乐文化艺术内涵阐释

在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之中,茶乐是在劳动民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之中而生成的,是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典范,它承载了不同地域社会民众的饮茶生活习惯,并内含极其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有极其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当地民众在日常的采茶劳作之中融入了自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将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充分体现于茶乐之中,使茶乐成为了当地民众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感怀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不乏精练而深邃的生活体悟和哲理思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茶乐文化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艺术认知,不仅反映出茶农们的质朴生活情趣,也是中国人民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在体现和流露,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显示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从茶乐的音乐美学视角来看,茶乐具有成熟而具体的艺术思维,拥有自身独特的音乐美学色彩,由于它具体展示出我国传统茶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因此,成为茶文化审美理念的一种特殊诠释和表达。由此得见,茶乐文化艺术不仅要从茶乐演奏技艺方面加以认识和学习,还应当从情感思维方面进行体悟和感受,要充分感受和领略茶乐中独特而具象的美感,感知茶乐文化内在的价值和底蕴。

2钢琴艺术内涵阐释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

摘要: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钢琴艺术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情感、感染力等都与钢琴艺术指导有着紧密的关系。钢琴艺术指导主要通过钢琴伴奏的形式来辅助声乐教师演唱表演,使表演者在钢琴音乐表现方面及整体艺术感染力上达到风格、情感与意境浑然一体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钢琴伴奏者的专业技巧与音乐素质,增强整个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对钢琴艺术指导定义、类别以及声乐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了高校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意义,使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作品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钢琴艺术;指导;建设;重要性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声乐教学中涉及钢琴、作曲、声乐、音乐史、语言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的形式上,钢琴演奏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声乐、器乐以及舞蹈表演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分支。钢琴艺术指导能够增加演奏者、演唱者以及舞者的舞台表现力,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独奏能力,更需要具备默契配合的合作能力。

1钢琴艺术指导的含义

钢琴艺术指导主是以钢琴演奏为表现形式,具有覆盖面宽、技术含量复杂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领域的一个分支。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均需要采用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方式,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以钢琴独奏为基础,却又与之不同,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钢琴伴奏的最高原则是演奏者不能喧宾夺主,不仅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现力,还要利用默契的声乐来配合演唱者,从而达到完美的音效渲染效果。

2钢琴艺术指导的分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