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10:0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肝胆外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强肝胆外科教学质量策略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在医学领域里来华留学交流的人员也日益增多。2007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为规范、提高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规定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目前,我国已有40余所高等院校开展了留学生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1],更多的医学临床和科研机构则开展了留学生的专科专业培训和访问学者交流。如何提高医学留学生非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各单位面临的新课题。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长期承担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对地方和军队交流项目的留学生进行培训。笔者自2009开始,参加了医疗、护理和医院管理3个专业,共6批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5个国家30余名留学生的肝胆外科临床教学。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以及对教学方法、内容的改进和完善,所教授的留学生到期全部顺利毕业归国,学生反馈良好,笔者还曾受到某国军队卫生部部长的接见。该文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就提高医学留学生肝胆外科教学质量的方法予以探讨。
1区分不同教学对象与目标,选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专科医院和临床学院,医院所承担的留学生教学培训任务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其中既有来自军队的外军交流项目,又有国家部委的交流培训计划。留学生的肝胆外科教学,既有作为外科医疗、护理、医院管理的内容,也有独立的肝胆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因此,必须先区分教学对象的性质特点,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然后选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我们根据医学专业、学制类型、年级批次、培训要求等区分学生的学习性质,对学生的班级人数、性别年龄构成、医学职业身份、教育背景、学习工作语言、国籍宗教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依据不同的学习性质、培训要求,结合我院肝胆外科教学优势,参照2007年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合理的筛选。比如:在临床高级护理班的临床实习教学时,按照掌握常见肝胆外科疾病的综合治疗护理目标,选取肝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护理、肝移植术后ICU护理、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和胆管癌内镜治疗护理等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病区见实习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经典的中英文专著,编制专用的英文教材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留学生肝胆外科教学实践中,没有现成的英文或中英文双语专业教材。学生来华以后,只进行过简单的汉语培训,因此,肝胆外科教学只能采用全英语进行教学。由此,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参考经典的中英文外科学教材[2]和肝胆外科学专著,融合医院的临床教学特色,编制肝胆外科教学的专用英文教材,并不断进行改进。在高级护理班肝胆外科教学的教材制定中,根据掌握常见肝胆外科疾病护理的教学目标,以Townsend主编的《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第17版和吴孟超院士主编的《肝脏外科学》第2版作为主要参考教材,结合基础护理、肝胆胰疾病专科护理、护理管理内容,融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肿瘤手术切除、动脉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护理,胆道疾病手术以及胆道放射介入、胆道内镜治疗护理等临床教学的特色,制定专用的教材。在医院管理班的教材制定中,重点纳入了医院行政管理的医疗过失、事故报告、突发事件报告、医疗纠纷登记等制度,医疗工作管理的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等核心医疗制度的内容。而在制定肝胆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教材时,按照教学目标侧重在专科领域更深入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我们参考了Blumgart主编的《SurgeryoftheLiver,BiliaryTractandPancreas》第4版,Kuntz主编的《Hepatology,TextbookandAtlas》第3版,并融合医院特色,增加了国际主流期刊的研究报告、前沿进展。在教学实践中,编制的专用教材让授课教师有了依据和规范,也便于留学生预习和复习[3],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的英语技能,加强师生的语言沟通
分级护理管理在肝胆外科护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浅析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间9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5例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另45例纳入实验组,接受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各项术后恢复指标、相关并发症与满意度差异。结果实验组病区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查房、护理记录、心理护理五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用时、排气用时、下床行走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可促进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更快恢复,保障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满意度高。
关键词:分级护理;肝胆外科;护理;并发症;护理质量
肝胆外科患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围治疗期接受科学的护理支持,可巩固疗效,提升患者围治疗期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医院存在护患比失衡的问题,护理资源不足,导致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效果难令人满意,最终激化护患矛盾[1]。分级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之上开展的细化护理模式,结合患者病情程度,分配合适的护理资源,做到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节省有限的护理资源[2]。国内一些学者已经证实了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3],但关于分级护理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研究,临床开展较少。故本文开展以下研究,试论分级护理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价值,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9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5例纳入对照组,另45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32~71岁,平均(52.38±7.14)岁;手术类型:肝脏手术16例,胆囊手术13例,胰腺手术11例,脾脏手术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24∶21;年龄33~73岁,平均(53.26±7.34)岁;手术类型:肝脏手术17例,胆囊手术14例,胰腺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研究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各类肝胆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外科学》要求[4];②均自愿接受外科治疗,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腹腔感染、麻醉药物过敏等相关手术禁忌症;③成年者;④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字入组;⑤全程参与研究;⑥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正常;⑦拥有良好的护理依从性。排除标准:①肝胆外科手术史;②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④严重全身性感染;⑤妊娠、哺乳期女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不对护理资源进行分级,护理资源的分配采取随机模式,在护长领导下,予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康复护理等护理支持。实验组采取分级护理,①护理分级:在护长领导下,基于科内护理人员的学历、业务能力表现、年资、理论与实践考核结果、自评与他评结果等内容,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分级,共分1~3级,其中1级护理强度最高。②患者分级:基于患方的年龄、病种、手术执行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情绪状态等指标考虑,将患者分为1~3级,对应病情危重需要绝对卧床静养者、病情较重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者、病情较轻生活能够自理者。③分配资源:患者分级与护理人员分级配套、对应,如1级患者安排1级护理人员组成的小组,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④方案检查:1级护理方案由护长与患者责任医师共同审核,批准后规范执行;2~3级护理方案由护长、责任医师、护理主任共同审核,批准后规范执行。⑤业务培训:科室内部业务培训根据护理人员分级,制定具体内容与强度,1级护理人员培训以基础护理知识为主,高阶护理知识为辅;2级护理人员培训以高阶护理知识为主;3级护理人员可作为带教,在教学中回顾知识内容,院方定期组织高级护理人员的院际间业务交流与学习。⑥质量提升:每支护理小组在工作中,就所遇问题进行记录,随后由组长上报护长,寻求护理问题的解决途经,典型问题纳入培训教案,在后续予以系统性的推广教学,在不断的工作中寻求护理水平突破。⑦等级变化: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等级变化的情况,需要及时与上级或下级护理团队做好护理交接,确保分级护理的连贯性,不同级别的护理资源始终物尽其用。1.3观察指标。护理质量评分:护方指导患方就本次手术治疗期间,所感知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由高至低分别代表“非常差”至“非常好”五种主观态度,涉及维度有病区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查房、护理记录、心理护理。术后恢复指标:住院用时、排气用时、下床行走用时。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便秘、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满分95分,用于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内含19小项,各项1~5分,代表着“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五种主观态度,分值与满意度成正比;基于分值定义,细化满意度分级;0~38分为差,39~76分为良,77~95为优,满意度=(优+良)例数/总例数×100%[5]。1.4统计学处理。经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x±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胆胰外科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肝胆胰外科住院治疗的肝胆胰外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9.5)岁,受教育年限(10.7±3.2)年;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1±9.7)岁,受教育年限(11.5±3.5)年。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项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方案已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PICC维护方法,PIC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如何正确携带导管淋浴,PICC出现异常情况应如何及时汇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主要实施措施为:(1)建立PICC自我管理小组:由本科室责任护士、主治医生和具有一定治疗经验的肝胆胰外科患者共同组成PICC自我管理小组;(2)制订具体计划及实施方式:由责任护士负责制订相关计划及实施方式,组员充分理解和掌握自我管理模式的内涵;(3)定期授课,每周定期授课1次;(4)定期随访:指定一名本科室护士对自我管理小组进行相关指导,每周通过电话形式定期随访1次。(5)患者互助及交流:每两周开展1次患者互助及交流活动,以自我发言的方式介绍各自导管维护的经验。
1.3观察指标
肝胆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对肝胆外科护理应用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院在肝胆外科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的一些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防范意识,并对其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护士的防范意识显著的升高了,依法实施护理自律行为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了显著的下降,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不断的升高。在临床护理中没有发生严重的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临床护理质量的各个指标都已达到了标准,收到了很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在肝胆外科中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肝胆外科;护理
当前,肝胆外科的临床手术是比较复杂的,此科的高龄患者数量是比较多的,所以临床医疗护理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此,我们要求临床的护士要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使得护理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患者的就医安全[1]。我们在肝胆外科应用风险管理,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肝胆外科的患者的相关情况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收治的患者主要是外伤或者是癌症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2-80岁,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患者的情况一般是比较严重的,这就使护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肝胆外科腹腔镜运用观察思索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作为现代外科一项成熟技术,腔镜技术因具有微创、大幅度降低手术创伤的特点,已在外科领域普遍开展应用[1]。肝胆外科发病人数在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手术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但因患病器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传统手术操作存在创伤大、术后痛苦大恢复慢,病人难以接受的弊端,腹腔镜参与肝胆外科的诊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4~79岁,平均(54.3±10.1)岁。均依据临床体征、症状、核磁共振、CT、B超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及血、尿胆红素等化验检查确诊。其中肝癌12例,为2.5~4.3cm病灶直径,肝囊肿23例,为直径>5cm病灶、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门脉高压、肝硬化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依据病情不同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40例依据病情分别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囊切除术,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或输尿管镜)配合取石和检查,大部分病例行T管放置,对少数病例取石后胆总管行一期缝合。肝切除患者中,局部切除位于Ⅱ~Ⅳ肝段和Ⅶ肝段的病灶,有患者病灶位于Ⅱ、Ⅲ肝段行肝左外叶切除。肝囊肿患者行腹腔镜下囊肿开窗引流或切除术。
小议肝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
摘要肝胆管结石在我国是常见病,也是胆道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发病控制率约为95.3%,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手术率均有下降。本文就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诊断
1.1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1.2影像学诊断方法
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随着现代外科手术设备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解剖性肝切除已在治疗肝胆管结石、肝细胞癌手术中广泛应用[1-2]。目前临床上对解剖性肝段的划分主要按照Couinaud肝段划分法,依据Glisson系统内管道的走行划分。但Glisson系统内肝动脉、肝门静脉及肝胆管走行复杂,分支、变异较多,给手术带来了较多的困难,处理不当易造成肝缺血、出血、胆汁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对肝内管道的研究多把Glisson系统看做整体或只对其内的部分管道进行研究[3-4]。而肝门区Glisson鞘内各管道的变异、相互位置关系及详细解剖数据对临床手术更有指导意义。肝内管道铸型标本可较好地显示各结构间三维立体位置关系,并能测量相关解剖数据。因此,本研究拟选用成人新鲜尸体肝脏标本,制作铸型标本分色显示肝门区及肝内管道,探讨肝脏铸型标本对临床肝脏手术的参考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选择。选择新鲜成人肝脏标本,生前无肝脏疾病;取出肝脏时注意保持表面包膜的完整,以防注入铸型材料时渗出。在肝门处分离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胆总管并分别插入导管备用。为了更好地显示肝内管道结构,避免产生与胆囊重叠的影响,将胆囊管在注入胆总管处结扎。1.2灌注铸型。分别在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总管内插管,用肝素进行管道冲洗,排出管内淤积物后结扎备用。选用自凝牙托粉15g,自凝牙托水20ml,乙酸乙酯1ml,邻苯二甲酸二辛酯8ml,按此比例配制三份灌注液,分别加入红、绿、蓝三色染料于混合液中,待混合液略显粘稠时,分别经插管灌注于肝固有动脉10ml、肝总管15ml及肝门静脉80ml,将灌注好的标本置于水和100%盐酸按1∶1比例配制的溶液中浸泡,14天后取出,冲洗残留肝组织。1.3观察与数据测量观察。Glisson鞘内各管道的走行、分支、变异及相互空间位置关系。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1mm)、圆规、量角器等以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总管分叉处的上缘形成的角度为测量角度,测量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总管分支的长度及管径。1.4统计学分析。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总管分叉角度和分支的测量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
2结果
2.1铸型标本对Glisson鞘内三套管道能清晰显示,在肝门处肝总管位于右前方,肝门静脉位于最后方,肝固有动脉位于两者之间并偏左侧。三套管道的一、二级分支的排列关系由前内上向后外下依次为肝胆管、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见图1~2)。从三级分支开始三者关系变化复杂,无明显规律性,分支变异多现,尤其是胆管的变异率最高。10例标本中有2例从肝右动脉发出肝中动脉分布于左内叶肝段。2.2肝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的数据测量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总管入肝门后分支进入肝左叶和右叶,分叉角度测量结果显示肝门静脉分叉角度为(107.3±6.8)°;肝固有动脉分叉角度为(81.2±7.1)°;肝总管分叉角度为(88.4±6.2)°。分别对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总管的分支长度及管径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见表1。肝门静脉左支长度、管径与右支相比,P<0.05,说明肝门静脉右支较左支粗短;肝左动脉长度、管径与肝右动脉相比,P>0.05,说明肝左动脉与肝右动脉长度和管径均无明显差异;肝左管长度与肝右管相比,P<0.05,管径与肝右管相比,P>0.05,说明肝左管较肝右管长而管径无明显差异。3讨论近年来,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在肝脏手术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实践表明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不易复发,预后较好[5-6]。Ueno等[7]认为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可作为局限性肝脏病变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而解剖性肝段切除术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外科医生对第一肝门区解剖的详细掌握。肝脏内具有4套管道系统,其中3套管道位于第一肝门区的Glisson鞘内,解剖结构十分复杂、其分支之间相互交错而又联系紧密,给经肝门入路的肝脏外科手术带来很大困难。肝内管道解剖学研究已有报道[8,9],多采用防腐固定后的尸体标本通过人工雕琢的方法及活体造影影像扫描后三维重建的方法。因防腐固定标本肝内管道管壁塌陷,Glisson鞘粘连紧密而导致剥离困难且易损伤结构,研究结果误差较大。而用活体造影后影像扫描进行研究,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活体状态下肝内管道的空间构象,但活体扫描易受造影剂选择的限制及肝组织对造影剂的吸收而影响重建结果。陈卫民等[10]研究认为新鲜肝脏标本铸型法以显示肝内管道为主,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独到之处。既可以做单一管道铸型,又能设计多管道复合式铸型,而且观测方便。张健飞等[11]将新鲜肝脏分段分色血管铸型制作透明标本,能清晰观察肝段的分界。王岐本等[12]通过肝脏铸型标本研究肝静脉吻合类型。但这些铸型标本主要是按肝段制作或只能显示管径较大的肝门静脉和肝静脉,对肝内胆管、尤其是肝动脉显示欠佳,也未作详细的测量和统计分析。肝动脉在肝移植、肝癌化疗栓塞治疗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研究发现肝动脉变异复杂而多样,变异率达25%~75%[13]。国内学者报道肝动脉可分为6型,变异率为26.0%[14]。以上对肝动脉的研究均从肝总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的发出部位不同进行统计分析,对肝动脉在肝内的分支、走行情况未作详细报道。肝切除术中胆管的处理至关重要,Song等[15]认为对胆管解剖及其变异的精确掌握是活体肝移植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取得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对肝门部胆管尤其是肝内二级胆管分支的解剖正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创新,腹腔镜手术已应用到腹部外科的各个领域。陈永军等[16]认为腹腔镜精准肝蒂解剖下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后行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Glisson鞘内各管道解剖的精确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以Glisson鞘内三套管道为研究对象制作铸型标本,能充分显示肝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在肝内的分支和走行规律,并做了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肝门处肝总管位于右前方,肝门静脉位于最后方,肝动脉位于两者之间并偏左侧。三者发出的二级分支的排列关系由前内上向后外下依次为肝胆管、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表明三套管道的一、二级分支相互位置比较恒定。而从三级分支开始管腔变细,三者位置关系变化复杂,无明显规律性,分支变异多现,因此肝脏手术时三级分支以下可以不详细分离Glisson鞘而做整体处理。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肝门静脉分叉角度最大,分支管径最粗,走行较为恒定,在手术中易辨认和分离,可依据其与肝胆管、肝动脉的关系,一、二级分支范围内在其内前方寻找肝胆管,在其与肝胆管之间寻找肝动脉。在从肝门入路分离肝门静脉时应注意入路角度及两侧的差异,避免管腔及分支的损伤。由于肝动脉本身管腔较细,肝切除手术时易受刺激而难以寻找。除依据与肝门静脉的关系进行定位外,在寻找和处理肝动脉时也要注意肝固有动脉的分叉角度和肝左、肝右动脉的长度和管径的大小。观察是否有肝中动脉的存在,本研究发现的肝中动脉有2例(20%),均发至肝右动脉且均分布于左内叶肝段,在左内叶肝段切除时应注意肝中动脉的处理。本研究采用新鲜肝脏标本铸型来研究肝内管道,各管道显示级数多,位置关系清晰,能清晰观察到各管道的分支及变异情况,并测量了肝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进入肝左右叶的分叉角度和左右分支的长度和管径并做了统计学分析,可为肝脏手术时入路角度的选择及术中准确处理肝门静脉、肝动脉及肝胆管提供形态学基础。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未能对各管道的变异情况做详细统计分析。
精准肝脏外科现念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病理特性的深刻认知以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传统粗放外科模式正在向现代精准外科模式转变。在肝脏外科领域,精准外科理念已经引发了以现代科技与传统外科整合应用和集成创新为特征的技术革命‘1—3|。
1精准外科理念与精准肝脏外科的内涵
精准外科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科技与传统外科融合及集成以及优化形成的低耗、高效、优质的新型外科模式和技术体系。精准外科以对病情的精确定性、定量分析和预后的准确判断为基础,兼顾病家心理、精神及社会状况的综合考量对治疗方案做出个体化循证决策;继而高精度和高效率地规划与实施以定量化、微创化、可视化、可控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旨在实现以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理想目标(简称4M目标)。这一全新的外科理念涵盖以手术为核心内容的外科治疗全过程。与传统外科模式比较,精准外科一系列特征包括遵从以恢复人体结构功能完整性为核心的全维健康理念,强化循证外科决策与基于循证评价的外科技法优化、实施精确量化的标准诊断和治疗流程、重视手术损伤控制和微创化外科处理、推行针对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医疗实践、倡导现代科技与传统外科经验的融合并追求效益/耗费比最大化等MJ。精准外科理念在肝脏外科的演绎即精准肝脏外科。精准肝脏外科旨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肝脏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出血、减少肝脏组织损伤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患者获取最佳康复效果。精准肝脏外科作为一种全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是21世纪进一步提高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
2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技术支撑
精准肝脏外科模式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平台才能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体系。随着解剖影像技术、功能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高效能外科手术器械以及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现代外科技术呈现出定量化、微创化、可视化、可控化、个体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特征。在肝胆外科相关技术领域,解剖影像和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术前精确评估肝脏病变范围、预测剩余肝脏体积及代偿功能,从而确定充分、必要和安全的肝切除范围。现代影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基于肝脏影像学检查的集三维重建、几何测量以及虚拟手术为一体的数字外科平台,藉此可以准确分析肝内复杂管道系统的分布、走行、变异及其与病灶的毗邻关系,为制订精准的肝脏手术规划提供了高效率、智能化辅助工具‘5|。控制出血、肝实质离断和术中信息导航等外科技术的成熟、精密手术器械的发明和专科麻醉技术的进步,为实施精准肝脏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3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治疗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2例LC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胆管损伤2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胆漏5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的手术技巧,规范的操作,熟悉胆囊管和血管的解剖及变异,及时果断的中转开腹等,可以有效的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auses,thetreatmentandthepreventionmethodsofthecomplicationsof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MethodsTheclinicaldataofcomplicationsof12cases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wereanalyzed.ResultsIn12cases,bileductinjuringis2cases,bileleakis5casesafteroperation.Bleedingduringoperationis4casesandpostoperationis1case.ConclusionItmustbeperformthesurgeryindicationsstrictly,reasonableoperationskill,standardmanipulation,familiarwiththeanatomicvariationofcholecysticvesselsandbiliaryductsandabdominaloperation.intimeAllmethodscaneffectivelydecreasethecomplicationofLC.
【Keywords】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Complications
总结大庆油田总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共施行LC900余例临床资料,发生并发症1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肝胆科术后胆漏成因及措施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减少胆漏的发生,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患者21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0~71岁,平均56.6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检查确诊,确诊时间在术后3~6天,平均4.9天。胆漏的原因: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后发生胆漏9例,肝癌患者进行肝叶切除术后发生胆漏5例,肝外伤手术后发生胆漏2例。
二、治疗方法
21例患者先予以非手术治疗,其中18例未拔除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仍使用引流管引流胆汁,禁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抗炎治疗、预防感染;3例已经拔除引流管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胆汁,初期采用负压引流的方式,直至引流量明显减少,再改为常压引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的情况以及腹膜炎症状。其中1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2],B超引导下重新穿刺并置管引流胆汁过程中腹膜炎症状加重,甚至出现黄疸,则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1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率100%。讨论胆漏多在起病后短期内出现,常急骤发生,不具备瘘管,只有胆汁漏出,常见于创伤性或手术后数日之内。胆管或胆囊因急性炎症或其他病变所致穿孔或破裂发生胆汁漏出,初期亦属胆漏。胆外漏持续日久即称之为胆外瘘,但胆内漏却很少演变成胆内瘘。形成胆漏的常见原因:①副肝管的损伤及遗漏:胆管副肝管存在解剖变异、局部粘连致解剖不清、在处理胆囊管时误将开口较低的右侧肝管切断,而术中未及时发现;②T管放置的技巧,不同情况下置放T管时注意事项,T管材质、T管的修剪、粗细合适,掌握最直、最短原则,缝合时技巧以及拔T管时观察与造影等;③患者体质及疾病因素。因外伤患者情况复杂,肝脏外伤时有胆道损伤术中未能发现,未作相应处理所致。国外报道最多的是腹腔镜(LC)术后,其发生率为0~2.7%,较开腹胆囊切除(0.2%~0.5%)有所增加,其次为肝癌切除术后(3.1%~15.6%),肝外伤术后(10%~25%),胆肠吻合术后(0.4%~8%),以及肝移植病人。
三、针对上述胆漏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