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政绩考核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08:5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干部政绩考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报告
政绩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其在履行职责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就可以对其在“两个率先”进程中的表现和业绩作出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使正确的用人导向便于操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绩考核工作尚还缺乏有效的方法,评价标准和体系仍不尽科学完善,因而影响了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为此,我们结合本市实际,着重就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对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意义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就进一步改进此项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充分认识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形势的发展,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干部对“发展”的认识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不仅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加大了社会成本和资源成本,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这种脱离客观实际、胡干蛮干的所谓“政绩”,最终演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劣绩”。事实昭示我们: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政绩,是没有水分、没有后遗症、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同志提出的正确政绩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贺国强同志在今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上也强调:“针对目前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再次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就更加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了。
(二)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是各级党的组织的龙头和骨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两个率先”,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其政绩观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这个单位经济和各项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预先为干部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有利于对行政行为进行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从而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管理和监控。尤其是可以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保证地方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严格的市场准入,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低水平重复建设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领导干部按照职位的要求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和素质,规范服务行为,进而促进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党建工作、人民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既有数量、速度的指标,也有质量、效率的要求,可以帮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对待政绩,思想上不出偏差,行动上少走弯路,并树立长期扎根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当好推进“两个率先”的带头人,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为推动“两个率先”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锻造干事创业队伍,呼唤健全完善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干部工作长期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难题,就是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谁干得好,谁干得坏;谁干了,谁没干;谁优,谁劣;谁该上,谁该下,缺乏客观依据。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使我们对于干部德才有比较客观的衡量标准,能够比较准确地区分功过、是非和优劣,使干部的上下、奖惩有基本依据,既使先进班子和优秀干部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又使其他班子和干部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并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产生凭实绩任用干部的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同时,政绩考核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民主评议、民意测评,实际上是接受群众最实际的监督,这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锻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思考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决定一个地方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取得政绩的导向。如果这种考核机制导向发生转向,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走向反面。无论从湖南省嘉禾县的野蛮拆迁事件,还是从全国各地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沉痛教训看,都极力呼唤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政绩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只凭印象,缺少科学依据,这是造成政绩观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比如“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能够代表人民利益”,此人不错,满有成绩等等。由于缺乏细致的量化标准,这些标准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显绩”突出,“潜绩”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第一,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必须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在考核中,既要坚持经济指标,又要看到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到市容市貌的变化,又要看到农村发展;既要看到现实发展,又要看到长远发展;既要看到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到百姓的实际收入;既要看到市民的所得实惠,又要看到社会稳定;既要看到主观努力,又要看到客观条件。
第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必须坚持务实干事的原则。在考核中,既要重实效,又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既要考虑当前实际,又要考虑创造性发挥;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又要考虑百姓的可承受能力。
第三,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总之,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不能只浮在表面,更要看实际效果。正如同志多次强调:“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这是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基本依据。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思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能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合格的干部队伍,以便更好地担负起各级政府机关决策、指挥、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责。组织部门肩负着选人、识人重要职责,组织人事干部在这一环节中更是发挥着“伯乐”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组织部门除了在观念上以人为本外,必须建立和完善选人、识人的科学机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组织人事干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必须将环保指标纳入考核内容,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综合考核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按科学发展观考核领导干部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形势,着眼新矛盾,与时俱进提出的新发展观。有了新的发展观,就有了明确的组织路线,就需要新的政绩观,就需要新的领导干部考核标准与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年党的**届**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升华。**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又要求我们着眼于加快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力求每年都要有新进展。
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环保标准
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在于选拔的标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完善新的政绩观,即进一步明确“工作实绩”的具体内容。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政绩观,把环保标准作为现时期政府官员“工作实绩”的考核标准之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干部政绩考核意见
**镇党委在推进又快又好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镇村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从五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力度,不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是注重平时考核。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查与暗访、专项督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上有新进展、劳务输出上有新突破、兴业富民上有新举措、推进城镇化建设上有新成效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监督检查。
二是严格年度考核。按照“三位一体”的考核要求,对各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领导班子履行职责和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考核,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三是强化效能考核。采取专项检查、投诉受理、社会调查等方式,对各项决策拖延不办、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不及时等5种不作为行为;不兑现公开承诺事项,弄虚作假、破坏投资环境等5种乱作为行为;不适应工作需要,完不成工作任务,打不开工作局面等5种不会作为的行为进行检查考核,整治暮气、化解怨气、消除骄气,焕发干部队伍的朝气和活力。
四是推行责任考核。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处置预警机制,及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隐患,对在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时,行动不迅速、工作不到位、处理不及时、处置不得当,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产生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
五是突出领导考核。建立分管领导和联系领导参与考核制度,在干部考察和使用时,充分征求分管领导的意见,分管领导对干部任免具有优先建议权。分管领导和联系领导经常深入分管单位和联系点,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分管领导、联系领导帮助指导和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创造出来的业绩,因此,实施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既是上级组织客观评价下级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办法,也是反映和衡量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一种方法。
一、近年来我县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主要是构建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三大考核体系,即乡镇、部门综合考核、干部考察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考核。
1、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是指对乡镇、部门在经济、社会、党建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进行的考核。每年年初由县委、县政府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全年的工作重点,确定本年度乡镇、部门综合考核的具体指标,并发文公布。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常山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主要在于工业,发展潜力也在工业。针对常山原始积累不多、依靠自身发展较慢,从2001年开始,县委决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乡镇、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调动乡镇、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在全县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同时逐年提高招商引资任务数和考核分值比重。实行招商引资考核以来,成效十分显著,全县招商引资额逐年增加,引进了光宇集团、天马水泥、宏大玻纤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常山,极大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强化刚性指标考核。采取强化“刚性指标”考核、淡化“软性指标”考核,实行分片或分类考核等办法,尽可能地使各个乡镇、部门考核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考核乡镇税收完成情况、工业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等“刚性指标”,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这些不易统计、容易造假的指标则不予考核;针对乡镇经济实力不同,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如在乡镇税收考核上,按乡镇上年度税收入库情况把乡镇分成三类,每类再确定不同的增长比例予以考核。同时,在平时了解掌握乡镇、部门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实地查看、定期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克服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衡量一切,防止把综合考核简单化为“GDP决定论”,做到既考核经济指标,又不拘泥于经济指标,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以防“数字游戏”和“统计造假”,力求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同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增加反映社会发展、农村发展的内容,如,今年我县在综合考核办法中增加了生态县建设、人力资本开发和农村新五保体系、村庄规划、康庄工程等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内容;招商引资考核从当初只考核工业招商引资扩大到现在的一、二、三产三个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加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
2、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每年年底进行,考察由县委组织部组织进行,考察时,组成若干个考核组,集中一段时间对全县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专项调查等方式广泛深入地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年来或一届来的工作业绩。在评价考察对象时,我们要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同时要着重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关系。要深入分析考察对象开展工作中主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不简单地把政绩大小与干部能力的强弱划等号。二是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看以前的工作基础,又要看目前已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其对长远发展打下的基础。三是绩大与绩小的关系。在考察中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又横向比较,科学认定考察对象所作出成绩的大小。四是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的关系。在考察中注意区分个人担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与集体的作用,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五是日常工作与关键时刻的关系。既看干部能否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注意了解和掌握其在重大事件、紧要关头的决策和工作的效果。六是三个“文明”的关系。对乡镇、部门单位一把手还注意了解其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效。比如,一把手在抓好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之外,是否注意抓好本单位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等等。
3、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工作。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制度和措施。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责任制考核的对象、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原则、方式、内容、标准、认定办法、追究程序及权限等,使责任考核有章可循。二是加强了检查考核工作。制定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考核评分标准》,采取单位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乡镇、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在检查考核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相结合,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相结合,与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相结合。检查考核工作两年进行一次,由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检查考核责任制落实情况制度。三是深入开展“三谈二述”活动。“三谈二述”即三项谈话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双重廉政谈话制度、纪委与组织部同新任领导干部的廉政谈话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同信访监督对象的诫勉谈话与信访谈话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内容贯穿到谈话当中。2003年下发了《关于在县管领导干部中开展述廉评廉活动的意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作为述廉的重点内容之一,突出公开诺廉、定期述廉、民主评廉三个重点环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一岗双职”的意识。四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全县已有17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其中党纪处分5人,政纪处分12人,切实解决了责任追究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干部建设政绩考核调研报告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为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全面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创造政绩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就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应对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指针。我们党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公仆的自觉追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在于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能否坚持求真务实,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干部考核评价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尽管如此,目前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同政绩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考核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开、透明
针对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考官”的考核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破除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上级组织在考核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是指年终考核,这种考核无法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动态考核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年终考核的不足。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考核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否有所保障等问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官僚主义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不会被认可。将民众纳入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考核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考核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二、健全考核内容,完善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思考
近年来,我国干部考核评价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尽管如此,目前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同政绩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考核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开、透明
针对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考官”的考核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破除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上级组织在考核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是指年终考核,这种考核无法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动态考核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年终考核的不足。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考核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否有所保障等问题。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官僚主义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不会被认可。将民众纳入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考核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考核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二、健全考核内容,完善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试论干部政绩考核的几个“结合”
摘要:干部政绩考核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管理部门以及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绩考核对于领导干部起着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笔者以为,现阶段干部政绩考核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如下几个结合。
第一,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相结合。经济建设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全力以赴的中心工作,而且经济发展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干部考核必须把经济指标摆在整个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突出位置。但是,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全面的,不仅有经济发展,还应该有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等。
第二,目标考核与成本考核相结合。干部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其履行职能职责情况,尤其是结合其岗位目标的设置来进行,以目标考核为主。但是,现代公共管理越来越重视管理的成本问题,并引入了私人部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考核时,不能仅仅看干部干了多少实事和大事,管理目标完成没有,还要看付出的成本是多少。
第三,眼前效果考核与长远效果考核相结合。干部政绩考核,既要有反映眼前效果的内容及其相应指标,又要有反映长远效果的内容及其相应指标。眼前效果的考核,主要是看干部是否在关系老百姓当前利益上有实实在在的政绩;长远效果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干部是否在老百姓长远利益、未来利益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有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
第四,任内工作考核与后续效应考核相结合。在我国,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因此,政绩考核内容及其指标体系一般主要是以任内工作为主,年度考核还应该以本年度相关指标考核为主。但是,考虑到干部的政绩有后续效应,因此,考核内容和指标设置上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添加一些后续效应指标,以促进干部在重视任内工作绩效的同时,适当注意任内工作的后续效应。这是杜绝干部任内“短期行为”的办法之一。
第五,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干部的政绩,既有很快显露出来的所谓“显绩”,又有无法及时彰显的“潜绩”。而“潜绩”又是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并能使地方或单位长远受益、有利于给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的政绩。因此,干部政绩考核必须在考核内容和指标设置上既要有反映“显绩”的考核内容,也要有反映“潜绩”的考核指标,做到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始终把党管干部的要求贯穿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始终;二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既考核“德”的方面,又考核“才”的方面,既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三是坚持注重实绩原则,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要看是否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否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四是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把群众公认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根本标准,贯穿于政绩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使群众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前瞻性,在思路上要体现前瞻性,在操作上也要体现前瞻性。二是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的用数据信息反映政绩。三是创新性,在继承传统的干部考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适应时展的要求,把国外一些国家人才考核评价的成功做法,正确应用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实践。四是操作性,在考核评价主体确定上要具有操作性,在考核评价指标设置上要具有操作性,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具有操作性,使考核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简便易行。
一、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首要环节。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有利于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有利于教育、激励和引导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1.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设置。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54个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见表1)。其中定量指标28个,定性指标26个。
定量指标的主要特点是全面、量化、可比。全面,是指在考核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情况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考核可持续发展情况和行政执行成本指标。量化,是指全部指标都有统一、公认的计算标准,都可以用数字反映,具有可测性。可比,是指全部指标都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定量指标可以通过统计等相关部门直接获取,在数据准确的前提下,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正地考核评价领导班子政绩。定量指标权重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