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00:24: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改良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壤结构改良剂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土壤结构改良剂分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和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温度。土壤结构改良剂用于烟田,可能会提高烟叶产量与质量。溶于水施用较直接将粉剂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仅限于天然结构改良剂,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按土重计算)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结构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较大,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于是,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便逐渐开展起来。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剂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盐,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无毒等优点。最近几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结构改良剂出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使用成本逐渐下降,使其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1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种类、性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根据团粒结构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残体、泥炭、褐煤等为原料,从中抽取腐殖酸、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羧酸类等物质,作为团聚土粒的胶结剂,或模拟天然团粒胶结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类制剂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后一类则称为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
1.1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
1.1.1天然结构改良剂的种类
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现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土壤结构改良剂分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和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温度。土壤结构改良剂用于烟田,可能会提高烟叶产量与质量。溶于水施用较直接将粉剂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仅限于天然结构改良剂,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按土重计算)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结构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较大,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于是,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便逐渐开展起来。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剂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盐,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无毒等优点。最近几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结构改良剂出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使用成本逐渐下降,使其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1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种类、性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根据团粒结构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残体、泥炭、褐煤等为原料,从中抽取腐殖酸、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羧酸类等物质,作为团聚土粒的胶结剂,或模拟天然团粒胶结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类制剂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后一类则称为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
1.1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
1.1.1天然结构改良剂的种类
烟草运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发展前景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土壤结构改良剂分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和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温度。土壤结构改良剂用于烟田,可能会提高烟叶产量与质量。溶于水施用较直接将粉剂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仅限于天然结构改良剂,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按土重计算)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结构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较大,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于是,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的研究便逐渐开展起来。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剂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盐,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无毒等优点。最近几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结构改良剂出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使用成本逐渐下降,使其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种类、性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根据团粒结构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残体、泥炭、褐煤等为原料,从中抽取腐殖酸、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羧酸类等物质,作为团聚土粒的胶结剂,或模拟天然团粒胶结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类制剂为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后一类则称为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
1.1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
1.1.1天然结构改良剂的种类
水产养殖研究论文
高密度鱼虾养殖池水体中残饵、粪便量大,水质易恶化。生物活性水质改良剂能将水体和底泥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转变为有益的物质,从而改良水质,促进鱼虾生长,增产增收。
常用的生物活性改良剂有下列6种:
1、光合细菌高密度鱼虾池水中所含的大量粪便和残饵,腐改后产生氨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和底质,造成鱼虾生长缓慢甚至中毒死亡。同时,水体富营养化后病原微生物滋生,鱼虾会感染发病,光合细菌能吸收水体中有的有毒物质,长成自己有效力的细胞,并形成优势群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净化水质。施用光合细菌,苗池每次用10-50毫克/升;成鱼、虾、蟹池首次用5-10毫克/升,以后用量减半,每次间隔7-10天。
2、硝化细菌在水环境中,硝化细菌可将由腐生菌和固氮菌分解或合成的氨或氨基酸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毒成分转化为无毒成分,净化水质。成鱼、虾、蟹池每次施用硝化细菌2-5毫克/升。
3、乳酸菌群乳酸菌属嫌气性菌群,靠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形成乳酸。乳酸具有杀菌作用,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致病菌增殖和无机物腐败;并能使木质和纤维素有机物发酵分解,有利于动植物吸收。
4、酵母菌群酵母菌属好气性菌群,它能利用植物根部分泌及其他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合成促根系生长及细胞分裂的活性物质。酵母菌能为乳酸菌、放线菌等提供增殖基质,为动物提供单细胞蛋白。
谈论水产养殖合理用药及事项
随着养殖生产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兽药残留成了动物源食品中最为突出的污染源,水产品也未能豁免。目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养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相互流动也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使得一些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也日益加剧。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用水产对象的药物,才能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且有效促进其生长、帮助其消化吸收、调节代谢等功能。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保证水产食品的安全,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水产动物疾病的加剧,造成水产养殖经济的严重损失。尤其是国家“十七大”会议召开以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目前,已颁发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法》等。国家逐渐将规范用药纳入法制的正规轨道,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
1水产养殖用药分类
目前水产养殖用药的基本定义是:防治水产养殖动物以及观赏鱼类疾病的一类兽药。虽然它属于兽药,但其应用的对象比较特殊、施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药效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水产养殖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科学合理。按其使用目的不同,可将水产养殖用药分为以下几类:
1.1环境改良剂为了改善养殖水域的环境所需使用的相关药物,其中包括生态条件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
1.2消毒剂为了消灭水体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使用的相关药物,其中包括有机碘制剂、季铵盐类、氧化剂等。
1.3抗微生物药抑制或杀灭水产动物体内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其中包括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细菌药等等,一般通过浸浴、注射或内服。
水产养殖过程底质改良技术研究
一、养殖池塘底质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大面积池塘底质恶化及其导致的养殖水域污染、池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有毒物富集、大规模水产动物病害频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并在近年愈演愈烈,已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底质恶化的原因
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造成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沉积在池塘底部,加之大量的人工饲料、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重金属等投入养殖系统,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由于池塘底泥的自净和缓冲能力有限,当放养密度、投饵用药等因素超过池塘的生态容量时就会造成底质和水质的恶化。
三、底质恶化的危害
1.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危害养殖动物
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工作方案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的通知》要求,为加强我市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有关工作部署要求,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安全为核心,严格执行《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围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措施,推进水产养殖投入品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有效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范围和内容,切实履行监管责任,通过加强宣传、依法审批、专项整治、严格执法等,全面提高从业者守法意识,规范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行为,有效提高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重点任务
建筑施工企业集团集约采购研究
实现分工专业化、合作多元化是当前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建筑施工行业因其技术管理专业性和物资需求特殊性,分工合作日趋成熟,但又因其生产规模大,效率效益要求高,在探索集约化生产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服务链条。比如近几年来火热的PPP建设工程项目投融资模式,推广成熟的EPC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以项目为单位的项目管理模式,是由建设单位发起的,是纵向的集约化管理,本文探讨的是由施工企业发起的,是横向的集约化服务,是跨项目的,是生产过程中的。
1集约采购的概念及其特点
集约采购,是将具有相同意向的采购需求集中起来采购,获得最优惠的采购价格,享受最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集约方发挥专业管理优势结合物资使用特点,通过集约多方的合作服务,最大限度满足需求方(通常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单位)的采购愿望。集约采购与集中采购,一字之差,主体任务虽然没有区别,但是集约采购的服务内容有所开拓。集中采购是团购方式,而集约采购有物流、融资以及保险等集中采购过程中发生的非必要服务内容。集约采购的特点就是实现“多方合作实现多赢”:需求方在购买和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买到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称心如意的产品,同时在资金需求和过程服务方面得到支持和保障,从而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目的。供货方则因为大客户快捷直接的集中采购,以可以实现有计划的扩大生产,缩短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放大品牌效应。[1]集约方则在把握供销市场规律和集约服务过程中谋取利益。集约采购和集中采购的区别如图1、图2所示。
2建筑工程企业集团建设集约采购平台的优势
建筑物资集中采购强调的首先的是需求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量大则价优,量大则质优。比如,年产值达到500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每年采购的大宗建筑物资超过100亿元。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是一个构建建筑物资集中采购平台的理想单位,具有需求量的优势,而且常年保有定量。否则,很难形成集中采购的优势。2.1专业服务优势。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产业链长、专业门类多的行业,要实现建筑物资集中采购精准物流,需要一批专业人员专事管理和服务。[2]通过构建建筑物资集约采购平台,在自身经营生产需求的过程中挖掘专业技术差异化服务,同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所独有的人力资源优势。2.2消费群体优势。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本身及其所属建筑施工企业就是建筑材料的需方客户群体,并且建筑施工企业与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频繁,从事这一行业的各类专业人员也彼此交流和合作密切。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发起组建建筑金融物流公司容易成行成市,事半功倍。2.3财务结算优势。集约采购最为核心的服务也是最具优势的服务,就是财务结算的优势。即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和多行业第三方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交易信用,由企业集团总额担保,之后,企业集团通过系统内财务结算中心总体控制资金以保障履约支付。企业集团集约采购平台在满足系统内全资或者控股子公司采购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系统外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合约需求服务。2.4市场信息优势。对需方市场的信息有掌握及时和准确的优势,并可根据需方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制订出相应的服务方案。这是从需求源头出发的物资市场信息的优势。
3集约采购平台建设原则
水产养殖污染及防治措施
1水产养殖污染现状
水产养殖需要优良的水体环境作为基础,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多为生态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随着市场需求增加、水产养殖业规模和技术的发展,产业模式逐渐向高密度、集约化精养转变。在此过程中,养殖户大量使用饵料、肥料、药品、环境改良剂等投入品,超过了养殖需求和水体自净能力,过度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超过水体容量,水体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底泥恶化,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导致疫病频发,最终造成养殖水体污染。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入开阔水域中,又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毗邻水域水质的恶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响,也造成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
2主要污染来源
2.1过量投入品。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这些有害产物的积累会导致养殖水生生物饵料系数降低、生长受抑制、甚至中毒死亡。2.2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3养殖污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水,在满足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应用广泛、效果最好的是生物方法。3.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常用的养殖污水初级处理方法,如过滤、机械增氧、底泥疏浚等。污水中的剩余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多以大颗粒悬浮态形式存在,物理过滤是最简单快捷的处理方法。常用的过滤设备有机械过滤器、压力过滤器、沙滤器等。合理适当的翻底也是常用的方法,池塘底质中经常有残饵粪便、药物以及死亡动植物尸体等残余物富集,并随池龄增长而增加。通过再悬浮、溶解、释放等过程,各类有害物质能够重新回到水体环境中,引发二次污染。通过翻动底泥,使底泥疏松通气,能够促进有机质分解,同时使营养物质释放进入水中,防止底质问题集中爆发。3.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投入氧化剂提高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使用络合剂络合金属离子等,如臭氧处理法,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间物质羟基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能够迅速杀灭细菌病毒,氧化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还可增加水中溶解氧。3.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选择和培育有益的生物种群来调控水质,达到净化水体环境的目的。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多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及BOD、COD等有机物,也是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可利用生物的生长代谢来完成污染物的净化。生物治污技术经济节能、安全性高、处理效果好,几乎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常用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膜法以及人工湿地法等。3.3.1生物膜法。生物膜是由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使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填料,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分解吸收水中的有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生物膜法的技术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等。生物膜具有稳定的生态环境,包含微生物种类丰富,可以栖息如硝化细菌这样生长繁殖速度缓慢的菌种及真菌、藻类、后生动物等。生物膜含水率低,单位体积内的生物含量大,因此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处理后剩余污泥量少,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工艺稳定,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污水处理技术。3.3.2人工湿地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模拟自然湿地,人工设计建造的由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系,用以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在土壤、植物以及其他介质的吸附、分解和利用下去除污染物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氨氮、磷等,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有机物则可通过微生物的消解作用去除掉。人工湿地具有能耗低、稳定性强、运行维护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和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目前用于处理生产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净化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等多个方面。在国外已经较多地应用于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我国近年来也在进行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海水养殖池塘环保技术思考
随着养殖业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和最高产量,水产养殖投入品的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大量积累,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养殖池塘环境逐渐恶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病害频发;再者,底层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直接造成水体溶解氧(DO)降低或缺乏,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免疫能力下降,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健康,出现缺氧浮头、发病、死亡等现象。造成养殖产量低、效益低。养殖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使水产养殖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广大养殖工作者积极努力,有针对性的探索养殖环境修复和调控技术,多种技术方法被开发应用和推广。笔者经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汇总养殖环境修复和调控的主要技术包括:养殖池塘底质活化改良技术;促进养殖池塘水体有机物降解技术;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技术;养殖品种合理搭配以及生物防病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塘底质活化改良技术
1.采用机械方法
具体做法是:每年秋冬季节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后让池底自然日晒干燥、冻化。采取机械清淤、翻耕池底等措施,池底深耕15cm左右、曝晒20天左右,池底经机耕曝晒后直观的表现是由原来的深黑色转变为土黄色,恶臭味消失,底质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底质被强化干燥后增加通气,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深松后的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透气性,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性状,提高了水、气、肥的储存量,增加了池塘的综合生产能力。池塘底部土壤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仓库,其土壤表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过程,对水质环境和养殖产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池塘底质修复彻底解决了因养殖造成的“连作障碍”。是减少养殖病害、提高养殖产量,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技术手段。
2.使用药物
应用生石灰2250kg/hm2~3000kg/hm2或含氯消毒剂(漂白粉)112.5kg/hm2,分别对池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