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00:1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概括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章标题概括能力论文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教委所编的高考《语文科说明》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够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要“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这些,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至于《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全面、具体了。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本文拟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围绕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标题的拟制,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几种概括形式
对一篇、一段文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概括方式:
1.找中心句和关键词。中心句和关键词是文章本身所有,在作者可能出于有意或无意,读者却可以凭借它们来作为概括内容的词句。94年上海高中会考就有一道试题,要求从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字: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是珍贵。
历史概括能力特点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概括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内容]
一、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明确分段依据。指导学生分段,必须注重揭示规律,教给方法。
1.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段。对记人记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来划分段落;对于写景的文章,可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分段;对于特殊结构的文章,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或过渡段来分段。如《赶羊》一课,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按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段;《观潮》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颐和园》可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地点变换顺序和开头、结尾分为五段;《穆老师的眼睛》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分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3.根据课文题目分段。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叙述要点,可指导学生从析题入手段分段。如《海滨小城》一课,课题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写“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两段。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如《翠鸟》一课从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和“我”的愿望三个方面来写,课文便可分为三段。当然,文章的内容、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几种方法划分段落。指导学生分段要从文章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师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把知识教“活”、用“活”。例如《钻石》一课就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段:(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捡到钻石;回忆往事;上县进宝。(2)按时间的变化来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鸡还没叫”。(3)按地点的转换来分:在地里;在家里;在县里。所以,在分段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分段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分段的依据。在讨论分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分段方法,教师要认真听,仔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不能用《教参》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师生的思维。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有的学生分三段,有的学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关心母马“金皇后”与照料”“金皇后”下驹子是分成两部分还是作为一部分。哪一种分法更确切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理由。结果是两种方法都正确,这就使学生对分段有了灵活的认识。另外,本文过渡段“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最关心的却是那匹母马金皇后”。应该归为哪一段,学生意见也不统一,这就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段与哪部分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确定该归在下一段。在分段训练中,教师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把知识教活,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学会给文章分段。
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学生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明确分段依据。指导学生分段,必须注重揭示规律,教给方法。
1.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段。对记人记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来划分段落;对于写景的文章,可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分段;对于特殊结构的文章,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或过渡段来分段。如《赶羊》一课,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按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段;《观潮》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颐和园》可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地点变换顺序和开头、结尾分为五段;《穆老师的眼睛》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分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3.根据课文题目分段。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叙述要点,可指导学生从析题入手段分段。如《海滨小城》一课,课题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写“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两段。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如《翠鸟》一课从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和“我”的愿望三个方面来写,课文便可分为三段。当然,文章的内容、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几种方法划分段落。指导学生分段要从文章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师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把知识教“活”、用“活”。例如《钻石》一课就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段:(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捡到钻石;回忆往事;上县进宝。(2)按时间的变化来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鸡还没叫”。(3)按地点的转换来分:在地里;在家里;在县里。所以,在分段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分段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分段的依据。在讨论分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分段方法,教师要认真听,仔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不能用《教参》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师生的思维。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有的学生分三段,有的学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关心母马“金皇后”与照料”“金皇后”下驹子是分成两部分还是作为一部分。哪一种分法更确切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理由。结果是两种方法都正确,这就使学生对分段有了灵活的认识。另外,本文过渡段“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最关心的却是那匹母马金皇后”。应该归为哪一段,学生意见也不统一,这就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段与哪部分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确定该归在下一段。在分段训练中,教师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把知识教活,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学会给文章分段。
二、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概括段意与分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可帮助学生领会整篇课文的条理、层次结构,又可帮助他们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弄清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全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自然课学生概括能力论文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第七册《金属》一课为例,谈谈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为科学抽象打好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以为抽象和概括准备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金属》一课教学中,为了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准备好用于观察和实验的各种材料。除教师准备好教学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如铝勺、铜钥匙、铁钉、烧杯、电池、导线、灯泡等外,还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并准备一些易于获得的材料,如稍粗一些的铁丝、铝丝、铜丝,香烟盒里的铝箔,可用于捶打的卵石等。教学时,应有顺序地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引导他们去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1.组织学生观察三种金属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一下后寻找出这些金属外表的相同点。这样做既可达到观察的目的,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和“试一试”实验要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以增强他们对金属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不便准备的传热实验,教师也应该在演示该实验时尽可能让学生摸一摸没有浸在热水里的物体的一端,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铜、铁、铝都能传热。3.最好把教材中的“试一试”分散在一个观察和三个实验中去分别完成,形成对比实验。这样有利于突出铜、铁、铝的共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感性认识。4.学生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于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了什么?”
二、精心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教学中比较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物理学科的比较思维活动是以分析为基础的,抽象和概括也是建立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的.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时,教师要对所研究的各个事物或现象的有关属性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抽象,以区分其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只有通过比较、抽象,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
一、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抽象物理量的概念的一般思维方法:把物质的某方面的属性或运动的某种状态隔离出来,用一些物理量的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定义所抽象出来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物质的某方面属性的概念,如密度、燃料的燃烧值、熔解热、汽化热、电阻、电势、电容等.(2)描述运动的某种状态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加速度等.(3)一些物理定律中的比例常数,如折射率、磨擦系数等.虽然上述三方面的概念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它们定义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实验在学生对事物的属性或运动的状态观测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抽象,采用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的———比值揭示了事物的某种属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法,注意在处理方法上比“同”,在概念意义上比“异”,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新概念,从而培养、提高他们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利用“比同”与“比异”,引导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线索,借助于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另外,对一些彼此有联系但有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概括,能够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消除他们存在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1)把规律性和本质都相同或本质上有联系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静电场和重力场进行对比,把电池电路、直流发电机电路进行对比,把蓄电池充电、直流电动机电路进行对比.(2)把表达形式或规律性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定律、公式进行类比.例如,将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电流和水流虽然本质不同,但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物质的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电量和水量都是守恒的,并且都要受到阻力并克服阻力做功,做功过程中都有能量转化等.利用水压是产生水流的必要条件作比喻来引出产生电流的必要条件是电压,使学生懂得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这样的类比,学生容易接受.(3)把同类型或同性质的物理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的对比;幻灯机成像调节与照相机成像调节以及眼睛的调节的对比;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电机构造原理的对比———突出“滑环”跟“换向器”不同作用的对比;直流发电机与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对比———突出两者是可逆的机器;电流表(磁电式)与直流电动机构造原理的对比.在进行对比时,一方面应该阐明它们的共同性(一般特点和一般原理),另一方面要突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各个设备有它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特殊作用).这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弄清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把本质不同又容易混淆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对比,如质量与重力、重力与压力的对比;力矩和功的对比、动量和功率的对比,它们所具有的单位表面看来极为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点;电源的功率或电源输出功率、电流的功率、电热功率的对比———抓住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本质上的区别.(5)把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或弄错的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进行对比.如,重力跟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重力与拉力、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三、利用归类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概括学习研究论文
一、数学概括
数学概括是一种特殊的概括,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概括是在数学符号、数量和空间关系、数学对象和运算等方面的概括。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数学研究对象本身已是概括的产物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取自于客观世界,但却不是现实中的真正原型,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数学模型--事物中的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自然数、点、线、面等原始概念,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
2.数学概括具有层次性
数学概括是在概括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概括,数学是从原始概念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抽象,从而得到概括程度更高的新概念。在数学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地、逐级地概括,由此可得到概括水平越来越高的概念、法则和方法。这恰是数学在抽象思维方面具有相对封闭性的原因所在。正如德国数学家汉克尔的生动描述:“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拆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这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这表明数学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概括性质: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把原来的数学作为某种特例包含在新的数学中去。例如数系的扩张;中学里对三角函数的概括;从数列极限到函数极限的概括。从定理内容上也可体会出数学概括的层次性,例如数学归纳法定理。
3.数学概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数学概括应用管理论文
一、数学概括
数学概括是一种特殊的概括,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概括是在数学符号、数量和空间关系、数学对象和运算等方面的概括。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数学研究对象本身已是概括的产物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取自于客观世界,但却不是现实中的真正原型,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数学模型--事物中的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自然数、点、线、面等原始概念,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
2.数学概括具有层次性
数学概括是在概括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概括,数学是从原始概念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抽象,从而得到概括程度更高的新概念。在数学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地、逐级地概括,由此可得到概括水平越来越高的概念、法则和方法。这恰是数学在抽象思维方面具有相对封闭性的原因所在。正如德国数学家汉克尔的生动描述:“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拆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这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这表明数学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概括性质: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把原来的数学作为某种特例包含在新的数学中去。例如数系的扩张;中学里对三角函数的概括;从数列极限到函数极限的概括。从定理内容上也可体会出数学概括的层次性,例如数学归纳法定理。
3.数学概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