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7 00:10: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概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概括

文章标题概括能力论文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教委所编的高考《语文科说明》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够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要“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这些,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至于《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全面、具体了。

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本文拟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围绕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标题的拟制,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几种概括形式

对一篇、一段文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概括方式:

1.找中心句和关键词。中心句和关键词是文章本身所有,在作者可能出于有意或无意,读者却可以凭借它们来作为概括内容的词句。94年上海高中会考就有一道试题,要求从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字: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是珍贵。

查看全文

历史概括能力特点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

话题缘起:总书记月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树起了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谈对“八荣八耻”重要论述的理解。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

王宏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之概括为鲜明而精辟的“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精神,充分理解其重大意义,应是当前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我国当前社会状况有极强的针对性

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改革开放年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无可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也有消极不良、腐败堕落的。而这些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造成了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某些情况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不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离党和国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针对和纠正的就是这些美丑、善恶、真伪不分的情况。胡总书记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八荣八耻”的概括,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有助于各级干部、党员、人民群众及广大青少年伸张正气、抵制邪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对于建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的。

查看全文

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查看全文

概括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内容]

一、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明确分段依据。指导学生分段,必须注重揭示规律,教给方法。

1.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段。对记人记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来划分段落;对于写景的文章,可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分段;对于特殊结构的文章,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或过渡段来分段。如《赶羊》一课,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按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段;《观潮》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颐和园》可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地点变换顺序和开头、结尾分为五段;《穆老师的眼睛》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分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3.根据课文题目分段。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叙述要点,可指导学生从析题入手段分段。如《海滨小城》一课,课题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写“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两段。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如《翠鸟》一课从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和“我”的愿望三个方面来写,课文便可分为三段。当然,文章的内容、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几种方法划分段落。指导学生分段要从文章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师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把知识教“活”、用“活”。例如《钻石》一课就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段:(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捡到钻石;回忆往事;上县进宝。(2)按时间的变化来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鸡还没叫”。(3)按地点的转换来分:在地里;在家里;在县里。所以,在分段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分段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分段的依据。在讨论分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分段方法,教师要认真听,仔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不能用《教参》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师生的思维。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有的学生分三段,有的学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关心母马“金皇后”与照料”“金皇后”下驹子是分成两部分还是作为一部分。哪一种分法更确切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理由。结果是两种方法都正确,这就使学生对分段有了灵活的认识。另外,本文过渡段“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最关心的却是那匹母马金皇后”。应该归为哪一段,学生意见也不统一,这就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段与哪部分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确定该归在下一段。在分段训练中,教师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把知识教活,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学会给文章分段。

查看全文

党的指导理论的新概括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党的指导理论的新概括,其蕴意深刻,意义重大。

1.指导理论模式的创新性。这个新概括,突破了用领袖名字命名党的指导理论的传统模式,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这个模式主要新在“两个统一”上。一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以往我们讲党的指导理论,比较注重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以前,强调高举马列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列。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党的指导思想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表述模式。十七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只是讲指导理论,而且还讲发展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强调了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最新理论成果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这三大创新理论成果,贯穿着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党的十七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最新成果统一起来,既高度凝炼、易于表述,又极其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对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具有重大而又深远意义。

2.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这个新概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党的指导理论,突出了主题,表明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体现了与马列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第一,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继思想之后在当代中国发生的第二次理论飞跃,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一脉相承的开放性理论。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是取消替代马列主义、思想,而是指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第二,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与时俱进的。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理论创立于邓小平,现在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前提,适应不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新要求,回答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邓小平理论侧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侧重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三大理论成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既先后承接,又不断发展创新,各有独特贡献,充分体现了这个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它的长期时效性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统一思想的针对性。这个新概括,不是对过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法的简单重述,而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提升到党的伟大旗帜的高度加以强调,作为党的十七大主题加以全面论述,有很强的针对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遇到了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提出要进行“反思”和“纠偏”。认为改革搞错了,主张要回到过去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道路”上去。还有些人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得按照西方资本主义那套模式去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指向,其共同点就是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十七大报告正是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和种种疑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近30年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升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度加以肯定,明确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和发展什么理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这些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旗帜是灵魂,是方向,是道路。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强调既不能回到过去那种贫穷社会主义老路上去,也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那套模式,而是强调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才有前途,才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幸福,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4.改革开放的坚定性。这个新概括,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特色,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就是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把改革开放提升到道路、主义、旗帜的高度加以论证和强调,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任何企图停顿或倒退回去,寻找什么别的道路和主义,都没有出路,没有前途。

5.发展进步的科学性。这个新概括,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就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战略部署。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对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论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理论,主要是因为:第一,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揭示。科学发展观从对发展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到具体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都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把握。第三,它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把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目的,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与唯物史观的统一。正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论,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它真正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减少发展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我国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全文

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查看全文

学生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明确分段依据。指导学生分段,必须注重揭示规律,教给方法。

1.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段。对记人记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来划分段落;对于写景的文章,可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分段;对于特殊结构的文章,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或过渡段来分段。如《赶羊》一课,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按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段;《观潮》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颐和园》可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地点变换顺序和开头、结尾分为五段;《穆老师的眼睛》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分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3.根据课文题目分段。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内容,点明了叙述要点,可指导学生从析题入手段分段。如《海滨小城》一课,课题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写“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课文分为两段。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如《翠鸟》一课从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和“我”的愿望三个方面来写,课文便可分为三段。当然,文章的内容、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几种方法划分段落。指导学生分段要从文章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师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把知识教“活”、用“活”。例如《钻石》一课就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段:(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捡到钻石;回忆往事;上县进宝。(2)按时间的变化来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鸡还没叫”。(3)按地点的转换来分:在地里;在家里;在县里。所以,在分段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分段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分段的依据。在讨论分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分段方法,教师要认真听,仔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不能用《教参》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师生的思维。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有的学生分三段,有的学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关心母马“金皇后”与照料”“金皇后”下驹子是分成两部分还是作为一部分。哪一种分法更确切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理由。结果是两种方法都正确,这就使学生对分段有了灵活的认识。另外,本文过渡段“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最关心的却是那匹母马金皇后”。应该归为哪一段,学生意见也不统一,这就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段与哪部分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确定该归在下一段。在分段训练中,教师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把知识教活,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学会给文章分段。

二、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概括段意与分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可帮助学生领会整篇课文的条理、层次结构,又可帮助他们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弄清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全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学校植树节活动概括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团工委“植一棵树,绿一方土”植树节的活动通知,构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结合实际,我校以“3.12”植树节为契机,扎实落实县教育局团工委精神,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成立中心学校绿化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学校绿化工作管理,加快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步伐,经中心学校团总支研究决定,特成立中心学校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中心学校教学副校长Xx任组长,Xx(Xx中学校长)、Xx(Xx中学校长)、Xx(Xx中学校长)、Xx(Xx联校团总支书记)为副组长,各校团支部书记为责任人组员,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确保学校绿化工作的发展与落实。

二、分析现状,制定实事求是的绿化方案

我中心学校三所中学Xx中学和Xx中学(Xx中学正在扩建中)绿化面积比率高,有着较好的绿化基础;三所中学均为农村中学且无学农基地,学校集中组织植树大型活动不现实。

鉴于上述学校绿化现状分析,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今年我中心校的绿化原则是,积极宣传植树绿化家园,并在原有基础上向精细化提升,向整体合理布局和立体绿化发展。

查看全文

数学概括应用管理论文

一、数学概括

数学概括是一种特殊的概括,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概括是在数学符号、数量和空间关系、数学对象和运算等方面的概括。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数学研究对象本身已是概括的产物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取自于客观世界,但却不是现实中的真正原型,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数学模型--事物中的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自然数、点、线、面等原始概念,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出来的。

2.数学概括具有层次性

数学概括是在概括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概括,数学是从原始概念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抽象,从而得到概括程度更高的新概念。在数学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地、逐级地概括,由此可得到概括水平越来越高的概念、法则和方法。这恰是数学在抽象思维方面具有相对封闭性的原因所在。正如德国数学家汉克尔的生动描述:“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拆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这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这表明数学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概括性质: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把原来的数学作为某种特例包含在新的数学中去。例如数系的扩张;中学里对三角函数的概括;从数列极限到函数极限的概括。从定理内容上也可体会出数学概括的层次性,例如数学归纳法定理。

3.数学概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