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思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23:1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改革思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票决制改革思考
**年底,我区经中组部、省组部批准、同意,并在中组部、省组部的直接指导下试行了党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度改革,取消了常委会设置,党的领导工作由委员会负责,一般由13-15名委员组成。在新的领导体制下,为提高干部任免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我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任免制度,迄今已坚持施行了13年。实行这项制度较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规范了干部任免决策机制。今年6月份,我区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中组部要求改革试点工作实行重点突破,要求在干部工作制度系统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完善、新的探索,要求为全面推开提供规范性的干部工作制度而进行试点。这项改革试点要求比较高,我们确实感到压力较大。我们按照中组部提出的目标要求,在省、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认真总结13年施行票决制的实践经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强了对票决制改革试点的探索深化,并以此推进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一、开展深入调研,认真启动票决制改革试点工作
中组部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要有法规性成果、理论性成果和经验性成果,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加强了组织领导,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切实保证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区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抽调人员组成一个专门的班子,抓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我们根据票决制改革试点探索深化的需要,切实加大了调研工作力度,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一是专题汇报,听取指导性意见。在启动过程中,我们向市委党群书记、组织部长等市委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专程到省委组织部听取调研室、干部监督室等领导的指导性意见,在省、市有关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深化内涵、规范程序、综合配套、改进方法、扩大成果的改革思路及探索深化的内容。二是组织专家审议,进行法理规范。邀请市委党校从事理论研究以及熟悉法律、法规的有关专家对票决制改革试点方案进行审议,对一些具体探索内容逐条推敲修改,从法规化的角度规范改革试点工作。三是开展深入调研,加强理论研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请《时代先锋》杂志社来椒就票决制作专题调研,组织有关同志到四川眉山考察学习,并以参加中组部在深圳和绵阳召开的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借鉴其它试点单位的好的做法。此外,还深入到乡镇专题调研,为在乡镇施行票决制提供了客观依据。在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的前提下,对票决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理性思考,对一些探索内容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完善以票决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任免决策机制
我区坚持13年施行票决制,其基本做法符合了《条例》等有关规定,但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的要求来看,这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区根据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从发展党内民主、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入手,继续坚持原来一些好的做法,在酝酿、讨论、表决等关键环节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使这项制度在推进干部任免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上发挥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从规范工作制度入手,完善票决制的运行机制。为增强票决制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我区制订出台了《关于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的规定(试行)》,对这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基本要求等都作了新的明确。一是在适用范围上。明确区委会讨论决定本级党委管理的干部任免事项,包括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推荐市管后备干部的建议人选,以及需提请依法选举或任命的人选,均须实行集体投票表决。二是在基本程序上。明确须按照推荐、考察、酝酿的工作程序,确定提交讨论表决的拟任免人选。在讨论决定的程序上,必须坚持“议决分离、先议后决”的原则,区委会对干部任免方案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基本形成共识后再进行表决。明确规定讨论干部任免只能缓议,不能临时变换职位或临时提出人选。缓议对象不列入投票表决方案。三是在表决方式上。安装一套电子表决系统,对拟任免人选逐个实行电子表决,每位委员只需按一下同意、不同意、弃权的相关按钮,就在显示屏上当场显示表决结果,以得票超过应到会委员数的1/2为获得通过。四是在纪律要求上。明确规定酝酿、讨论干部的有关情况不得泄露,违者将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初中政治中考改革思考
摘要:中考科目的变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和学生的心。初中统考且计入中考总分的政治科目调整到统一考查科目中且其成绩不再计入中考总分这一举措,给身处一线的政治教师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本文就中考的这一改革进行了思索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中考改革;点滴思考
兰州市自从把原来初中统考中的政治科目(新课程曾改为思想品德,现改为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调整到统一考查科目中且道法成绩不再计入中考总分后,决定学生命运的中考成绩就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理化这五门功课上。对此,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学改革且一直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道法这门德育主导课的设置,正是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
只要翻阅过初中道法课本的人都知道,道法课本设专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情趣、创新能力、遵纪守法意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显而易见,这门课能够真正为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改变道法课在中考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其一,这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这些年的中考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尤其是省级示范性高中。这些集中了全市或全省优质教学资源的学校,让许多学生望尘莫及。要进入梦寐以求的示范性高中,最有发言权并能代表自己实力的就是中考成绩。道法科目的取消、语数外分值的提升,不仅为火爆的英语、数学等科的课外培训市场火上浇油,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且并没有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要知道,在历届的中考中,道法科目就是采取开放性的考试,这并未给学生增加太多的负担,反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农村改革思考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组织设置、队伍建设、活动载体、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探索新路,取得了初步成效,表现在:巩固和提高了农村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乡、村党组织和乡镇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得到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市、县委党建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一级抓一级的机制基本形成,涌现了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县、“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带领群众奔小康、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能力明显增强。**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收人超5亿元的乡镇***个,超亿元的村***个,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心村镇。
一、深化认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
我们致力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
1.改革创新是农村基层组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五大以来,我省农村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面对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我们通过面向市场,实行新•轮土地承包,努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加速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其次是乡镇企业改制改革力度加大。到去年末,我省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达到****万家企业中,集体独资和控股的6.1万家,其它的分别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了产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是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仅**年,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流****亿多元。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必须在组织设置、制度体系、活动载体等方面作大的调整,否则就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改革创新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适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省“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全面实行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农村社会民主气氛日益活跃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抬头,邪教组织出现,个别地方宗族势力操纵民丰选举,影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在领导成员产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运作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创新是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过去我省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逐渐不适应了,如不及时改革创新,固守老经验、老办法,就会使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形势。只有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不断出新招,创特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也是落实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财政改革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协调发展。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支持自主创新,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西部大开发等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健全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及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好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采取所得税税前抵扣、投资抵免所得税、增值税进项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制约企业排放行为。推动健全合理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改革科学思考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面貌,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并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初步摆脱贫困,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探索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若干重大历史课题,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对这些重大历史课题的创造性回答,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一度认识不够清醒。邓小平同志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并对全党进行了一次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教育。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论断始终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发展,二是改革。
发展是硬道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心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概括,其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但怎样才能实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通过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是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贡献。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无需进行根本性变革。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由于存在着体制障碍,在我国仍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就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模式又是什么?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就是引进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1]。2.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建立“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
1.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作为整个农村金融的核心,农信社承担了金融改革的重责,因此,必须要深化农信社改革,从而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改革。在新常态下,农信社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从农信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将其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将农信社转变为股份合作制,并通过风险机制的设立来进行农信社的风险监管,让农信社避免出现过多的坏账,控制不良贷款率,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稳定性[3]。2.积极构建农村保险体系。积极促进农村地区的保险建设,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保险系统来维持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转移金融风险[4]。政府要扶持保险企业的入场,降低准入门栏,提供优惠政策,让商业保险与银行体系联合起来,将保险与信贷联系起来,让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生态,打造农村金融新环境。3.改善农村信贷环境。目前,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农村地区的信贷发展缓慢,民间资本介入不足,农民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对于农民的扶持不足,导致许多农民面临着资金困难,致使农村信贷环境恶劣。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让银行降低准入门栏,提高农村的信贷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真正的做到服务农村,改变金融服务模式。4.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财政的积极调控。为了让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竞争机制的建立。将农业银行纳入到竞争机制内,转变其服务方式。通过对民间资本引入,保险产品的介入,民营资本等资本的利用,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金融竞争体系,让金融机构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地完善自身,进行改进,达到深化金融改革的目的[5]。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向农村输送专业人才。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的进行人才的引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本身人才缺口较大,后续不足,再加上环境限制,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政策的扶持,进行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来积极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将高素质人才转移到农村,提高政策扶持,挽留专业人才,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为金融体制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深化改革。2.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秩序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秩序规范的市场只是一盘散沙而已。在金融市场的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大力倡导创新型和精细型发展方针,为行业的发展做好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对于在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规操作和不合理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管理,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治理,确保金融市场的合法规范发展,让整个金融行业处在监督之下,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还能够侧面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5]。3.不断进行金融体制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想,不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开拓创新,才能走的更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必须符合农村的发展现状,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九龙坡区又是市里批准的“先行试验区”,要建设好这个试验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中央为什么让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小平同志曾强调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一是东部战略,二是中西部战略。当东部战略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中西部发展战略开始启动。第二、“试验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工业革命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我国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第三,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重庆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如果能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九龙坡区的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初见端倪。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就是要“率先”、“带头”、“引领”。先行试验区就是风险区、探索区、创新区、开拓区、引领区。半年多来,我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首先按照“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的思路,形成“1+12”总体方案及配套制度体系,在各镇成立了规划建设办公室、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其次,在探索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1200元/年。城乡全覆盖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同时,坚持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不是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镇,城乡一体化绝不是城乡一样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体现,是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共识和奋斗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贵在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但它与任何改革一样,都具有风险。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面临许多需要破题的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需要自身的思考、探索、突破。第二,重庆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没有享受到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第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本身要消化的矛盾太多,而统筹城乡发展更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给统筹城乡增加了新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我们要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善于创新的本领,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当好先行者、排头兵。
写作课程改革思考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对人类活动的各项领域产生着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31亿。与之相应的,人们的阅读、写作行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大背景。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便捷资源的同时,行为习惯和思维观念也同步发生着变化,打上了显著的互联网属性烙印。高校的写作课程顺应着时代浪潮的发展,综合吸收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以时不我待的姿态进行着变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着立体化的革新。
一、网络时代高校写作课程改革现状
当下在中国高校,写作课程改革依然是一个热点问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说:“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读和写的技巧。”可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写作人才,是写作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当中涉及到对教什么、怎么教、教与学如何融会贯通等问题的叩问。国内诸多高校立足于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为写作课程的接地气、焕活力,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具体表现为:借鉴国外写作教学的成熟经验,与本土需求对接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创意写作专业,把建设目标明确设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从业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住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机遇,高度契2017.11写作教学合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布局和规划要求。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而言,虽然创意写作的学科设置无法照搬,但研究创意写作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式,对改变僵化、刻板的写作教学,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创业写作关涉理论建设、课程设置、训练方案等全方位的革新,既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又注重锻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启发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法,将班级成员归入若干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启动教学任务。思维训练和具体写作任务的融汇,以创造性思维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创意写作教学的一大亮点,也促动了其他高校教学理念的革新。(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少应用型大学采取了这一变革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出发,主张建构较为完备的写作知识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讲多练,突出写作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一做法既避免了纯理论讲授的单一枯燥,又为学生的输出方向设置了合理定位。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写作学科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学校还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搭建校内实训平台,改善了学生在校内学习缺乏实践检验的困境。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总共有鑫政会务等11个校内实训平台,模拟仿真职场情境,有效解决了在校生缺乏实训机会的问题,让学生虽未走出校园,但已具备与真实岗位相匹配的求职能力。(二)依托网络资源,革新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式为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便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便捷多样的搜索引擎,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活泼生动的写作课堂。写作知识的讲解往往建立在对实际范例进行分析对照的基础上,在文字之外,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在内的各类参考资源,构建了有声有色、形象立体的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灵活多样、新鲜度高的网络资源还促动教师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时代同步。同时各类范例潜含的社会真实情景,也为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模板。二是借力网络教学平台,直接倒逼教学模式的革新,深化课程实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多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讲解和经验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网络教学平台吸取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翻转课堂等相关教育理论的精髓,将学生设定为教学中心,教师则承担引导者、激发者、辅助者的角色。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表现为集中性和拓展性这两大特点。集中性指的是网络教学平台融汇了资源库、讨论区、互动交流、课程评价等多种功能,比起QQ群、微信群和论坛更具有稳定性,教学效果的追溯也有明晰的轨迹。拓展性不仅实现了课堂有限学时在网络的延伸充实,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智慧结晶的展现,为个体表达的提升提供了碰撞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手段的采用,更是体现了教学模式深层次的嬗变。
二、围绕写作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校写作课程
由上文的概括分析可以看出,写作课程改革的目标,始终指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写作人才这一中心。许多学生在思考自己的职业前景时,往往会对“什么是社会需要的写作人才”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来自就业市场的反馈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如果想从事文化创意类产业,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熟悉创意表达的写作技巧;企事业单位重点考察学生的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包括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等;应聘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则要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能力。许多单位还对能胜任微信、微博编辑的学生更为青睐。可以说,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写作课程的变革,需要建立在正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开发学生多样化的写作能力一是要对课程设置做出改革。有些学校将写作设置为基础课程,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完成学习,大三大四则不再开设。这种做法忽视了写作课程渐进性、延续性的特点,也中断了培育学生写作能力的黄金期。新的课程设置应从整体层面进行合理布局,做出系统化的规划。大一安排基础写作,引导学生解放高考作文的思维,将社会观察、个体思考和真实写作相结合,加强表达技巧的锤炼。大二安排应用文书写作,培育学生应用文书的写作能力。大三安排新闻写作课程,让学生在熟悉传统媒体写作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写作有深入的认识。大四安排专项文书写作,如广告文案、策划类文书、时事评论的写作。上述的课程设置,能够开发学生多样化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武装,让他们在人才市场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往一本教材讲到老的观念显然已不合时宜,近年来写作教学的内容构成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不能对已进入写作视野,甚至被广泛应用的新兴内容视而不见,而是要密切追踪其发展动态,将学界的研究成果及时输出为教学内容,充实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构成。如近年来随着时展而兴盛的新媒体写作,如果没有体现为相应的教学内容,那么学写作教学生的写作能力难免有所缺失;另一方面,要善于采用丰富多样、新鲜度高的网络资源,以鲜活的实例辅助知识的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所学即所需。(一)以实践训练为抓手,多方位检验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写作课程的改革引入了许多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如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并重,但从现实施行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在学时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情况下,教师急于传授多种文体的写作知识,从而压缩了写作训练的比重和时间。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必须突出写作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通过实践训练加深对理论指导意义的认识,做到既不轻视理论,也不偏废实践。一是要科学规划课堂教学时间。要破除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固有做法,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初步理解,增加写作实践的课堂展示环节。在课堂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在同步进行。学生通过现场展示的比较分析和教师点评,可以对照查找自身写作实践的不足,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多层次安排课程作业。教师要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吸取新技术、新手段,规避古板单一的作业形式,设置形式新颖又灵活多样,能有效激发表达兴趣的写作话题,既让写作训练成为常态,又不致于造成学生被动应付的局面。课堂练习可考察某一写作要点,做到短小精悍,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课后作业通过预设情境,提供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促动学生综合性的思考和写作。三是把学生写作实践的综合成果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就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展现而言,与其书面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不如让学生用实践成果说话。实践成果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如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期间写作的相关文书,发表在报刊杂志的文章,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的获奖证书等。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写作训练的重视,也进一步检验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以网络学习平台为阵地,延伸学生写作表达的效果反馈。如果说教材+课堂使学生迈出了学习写作的第一步,那么在延伸学习阶段,学生还渴求一个开放的、可靠的阵地作为指引。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能够积极回应学生的这一诉求。一是将网络学习平台的多项功能和教学的有效组织结合起来,让自主写作的意识入脑入心。学习平台的资源区,汇集了教师精心过筛、挑选的各类佳文范例和多媒体资源,可随时随地供学生下载学习并揣摩参考。教师通过互动交流和在线评价,及时回应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作出中肯的评价。作业区可以完整显示学生的历次作业及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成果展示区中的学生佳作,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成就感。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分阶段启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上述多项功能,兼顾学生的接受心理,逐步将教学目标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主动写作的意识。二是借助学习平台开展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教学过程实施任务驱动法,围绕着任务的设定、完成和汇报,逐步激活学生的写作意愿,引导学生成长为愿写、会写,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写作人才。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表现,判断自己真实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新的学习目标,在多次的任务攻关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王凤霞 单位: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企业分配改革思考
一、当前国企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
党的**大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根据银监会提供的资料,**年底,这类企业的总资产37.5万亿、利润总额2496亿、员工232万人,员工平均工资5万元);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管理的企业(根据《**年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汇编》提供的资料,**年底,这类企业包括所属的二、三级企业有0.59万户,总资产2.3万亿,利润总额1120亿,员工599万人,员工年平均工资2.2万元)。狭义的中央企业通常是指国资委管理的企业。**年底,中央企业共有172户(其中53户“党政一把手”由中央直接管理),总资产10.5万亿元,利润总额近6400亿,员工1110万。
从收入数据看,一方面全国面上国企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不完整,统计信息不准确,很难掌握全国面上国企收入分配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中央企业是我国国企的主力军,**年中央企业总资产、利润总额、员工总数分别占全国国企的41%、66%和近30%。我们考虑,对全国国企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可以把重点放在中央企业上。
中央企业的收入分配,撇开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分配原则、工资制度变革、工资性收入结构变化,以及收入再分配等情况,仅从近三年来收入分配的结果看,以下三个特点值得重视:
1、员工平均工资递增速度最快。
**年,中央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为3.3万元,全国国企员工年平均工资2万元。“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递增14.4%。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递增15.1%。**―**年,中央企业员工的递增16.8%,是最快的。
改革创新思考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是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成绩。当前,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在干部人事工作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自觉。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制度的活力,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机会,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坚持民主,就是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坚持公开,就是要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竞争,就是要优胜劣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择优,就是要给优秀干部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干部人事工作公信度,关键是使人民群众有足够的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信息渠道畅通了,干部人事工作公信度才有支点。一要建设好干部信息沟通体系。比如,民主推荐、民主考察等都是信息沟通的关键环节,应把这些制度作为干部管理的骨干制度和干部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在民主推荐中,为解决“参与人不知情,知情人不参与”的弊端,可以考虑增加民主推荐的轮次,实行多轮推荐制,在多轮推荐、多层次推荐的交叉点上选定优胜者作为进一步考察的人选。同时,组织人事部门应主动和其他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搭建信息桥梁,交流反馈信息。二要依法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公布干部人事工作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公开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全面的情况,以便社会公众进行评议和监督。
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和干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和干部评价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要确定好科学、易测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公开规范的程序体系,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执政要求的干部选拔机制和干部评价机制。应研究实施晋升考试制,重点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录用制度,严把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入口关”,实行分类、分等、分级考试办法,满足不同职位的需要;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对非选举产生的干部普遍实行试用期制,对部分领导职位试行职务聘任制,对技术性、操作性、辅助性职位试行聘用制;扩大职务任期制的实施范围,研究实行最高任职年限,打破干部职务的变相终身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探索建立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一贯的原则。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在岗生病”、“带病提拔”现象,应坚持围绕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比如,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权,采用公推公选、实名推荐等方式;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设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化、干部工作民主化;探索化解权力过分集中的难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改革开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