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23:0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改革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革培训

农技推广改革培训讲话

同志们

加快推进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意见》[安政发(20105号]文件精神。县政府决定召开此次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培训动员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后面,安康学院的教授专家还将就生猪良种繁育进行专题讲解,请大家认真听讲。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重大意义,认清形势。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机械等科研效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对农业的技术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以及推广体系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作了相应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但在新形势下。一定水平上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当前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要求更新更高的农业服务职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农技推广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人员缺乏,基本处于“线断、网破、人散”局面;二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整体专业水平不强;三是基础装备落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多数仪器设备简陋不全,乡镇畜牧兽医站大多数没有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四是县、乡、村、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畅,缺乏有机衔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需认清当前形势,因此。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认真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项目,不时巩固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

查看全文

党建改革创新培训讲话

同志们: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关系党的工作全局。今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省委召开了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对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市委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下面,我就扎实抓好我市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每当形势、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我们党总是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先导性措施,大力培养适应新时期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精辟概括,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期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了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利于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保山的目标,是摆在全市干部队伍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对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提高干部队伍领导科学发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把握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而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查看全文

加强校本培训  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

内容提要: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培训观念,转变培训思想积极加强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

二、转变培训模式,扎实做好校本培训

一是将校本培训确立为教师教育创新培训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集体林权制改革培训班讲话

同志们:上个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已正式拉开了帷幕。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全省林改会的要求,今天,省林改办又在这里举办全省林改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各级林业部门的领导和参与林改工作的同志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法步骤,扎实开展工作,推动全省林改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意见: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省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建设的重点省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280万公顷,林木总蓄积16.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27%。同时,我省也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集体林业用地1046万公顷,占了全省林业用地的半壁河山。我省的生态区位与社会、经济、人口状况,决定了林业发展既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6000多万农村群众致富增收和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任务。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中,我省经历了时期的分山分林到户、农业合作化和时期的山林集体统一经营、改革开放初期的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在一定阶段激发了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并未触动产权这个根本。当前我省集体林区存在的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林权纠纷时有发生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兴林富民为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落实到户、到人,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土地经营的积极性;第二次是免除农业税,实现了农民减负增收的历史性变革。现在我省正在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是整个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长期以来,由于我省集体林区农民的权益未能很好落实,尤其是处置权和收益权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还不够高,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投入难、科技兴林难等一系列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仍然突出,广大农民守着“金山银山”过紧日子,整个林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这些制约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迫切要求改革与林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集体林权制度,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耕地延伸到林地,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护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真正把我省这个森林资源大省变为林业经济强省。(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建设生态效益与产业效益兼容的现代林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使农民对自己的山林有实实在在的拥有感,将调动千家万户造林、护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通过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允许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木竹产品,实行产销直接见面;允许林权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允许将林权作为抵押、担保入股或合资、合作的条件;允许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养业,开发森林旅游业。通过调整商品林采伐管理政策,放宽经营采伐工业原料林的限制,落实更加优惠的林地利用和税收政策,保障农民经营自留山和承包林地的收益,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同时,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所有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将有力地推动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和政治文明建设。(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林业既是一项重要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基础产业。就其产业属性来讲,其发展始终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因此,林业发展必须做到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林区特别是集体林区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已经成为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束缚了林业资源潜能的充分释放,直接造成了林业产业效益低下,发展活力不强。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使广大林农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林业经营的主体,使他们把山当田耕,把林当粮种,在林地上实行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同时,通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规范流转,促进资金、科技、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盘活林业资源,使林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央确定的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惠民工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改革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面对全省1046万公顷集体林的工作任务、状况各异的林情民情、千差万别的林地类型、复杂多样的林种结构和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纠纷,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务必把农民群众是否满意、生态建设是否加强、林业产业是否发展、运作机制是否规范,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基本尺度,牢牢把握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深入检查落实,确保改革依法、有序进行,达到优一方生态、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的目的。(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改革步伐。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省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改革任务。今年加快试点,明年全面推开,后年全面完成。各地在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范围和方法,先试点,后推开,有步骤、分阶段,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在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是要确保农民得实惠。这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改革,还山于民、还林于民、还利于民。从改革开始的方案设计,到中间的组织实施,到事后的检查评估,都要把农民是否得到实惠作为一条基本准则,对农民该给的利益要给足,该减的负担要减够,该搞好的服务要搞好,真正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之举和民心工程。二是要确保生态受保护。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坚守的一道防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绝不能牺牲生态,更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要把保护好森林资源与农民自身利益直接挂钩,变少数人管理为千家万户护林,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认真吸取过去一些地方分山到户,放松管理而出现乱砍滥伐的历史教训,对以发展经济为名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征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三是确保产业增效益。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宗旨。不抓生态建设,改革就会迷失方向,不抓产业发展,改革就会丧失活力。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始终把兴林富民放在首位,把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带动,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木竹加工、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和森林旅游产业,积极培育带动农户多、综合效益高的林业龙头企业,真正使山头绿起来,产业活起来,林农富起来,农村经济壮大起来。(二)尊重农民意愿,保持政策稳定。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要把让利于民、权利平等作为改革的主要原则来落实,认真处理好尊重农民意愿和规范办事的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山、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一是对过去已划定的自留山应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制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对已分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对责任山、自留山已“两山并一山”的,应稳定不变;自留山、责任山被集体以行政手段收归统一经营,三分之二以上群众要求归还的,应归还农户经营;对目前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山林,要按现有户籍人口折算山林面积,确权到户。二是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原则上要分到户,但应赋予农民以选择权。对经营效果好、群众比较满意且不愿再分的山林,可以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但要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均股均利到户到人,明确经营主体,按股分配经营收益。在还山还林于民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断探索明晰产权的实现形式。三是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经大多数农户同意后,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的方式,依法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或其他社会经营主体。但在同等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享有优先承包权。四是对已经依法流转的集体山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切实维护,但对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协调处理。对借改革之机,违法强行流转山林、与民争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查处,绝不允许低价转让山林、造成林地流失、生态破坏以及严重侵害农户利益的情况发生。(三)严格改革程序,依法规范操作。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到改革的主要范围、主要内容、政策措施、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务必认真贯彻执行,依法规范操作,切实做到改革不走过场,经得起历史检验。一要把党的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先行省的经验与本地情况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森林资源状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制定改革方案,把全省1046万公顷集体山林,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区别不同改革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地块,按程序、分阶段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各市(州)、县、乡(镇)一直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方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方案,一定要大多数农民同意,并经报批、备案后,才能执行。二要把改革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先试点、后推开和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对每一个改革进程,检查验收和配套政策都要紧紧跟上,不要留下隐患。三要严格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和法定程序,规范操作。在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前提下,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民主决策后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实现全过程的“阳光操作”。四要本着“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发生的林权纠纷要依照相关政策和法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纠纷调处工作。对有纠纷的山林,应先调解后确权。对暂时难以调解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核发林权证书。要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做好当事各方的工作。五要切实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工作,把林权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权改革档案,是林权改革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地权利人合法利益、稳定和完善林地承包关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按照《档案法》和配套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同步进行的原则,做到改革工作进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到哪里,确保林权改革全过程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与系统。三、完善各项制度,推进配套改革主体改革完成后,林木林地确权到户了,林农如何经营林地、处置林木、获得收益,怎样确保林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摆在我们面前,要通过配套改革切实加以解决。这也是本次林改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林业“三定”时期改革最大的不同。如果只进行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而不开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配套改革,“绿色银行”只准存、不准取,那么,林改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为此,各地要在明晰集体林产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一)建立健全“四大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林业经营体系。积极引导林农自愿组建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新的林业经营实体,扶持各类林业专合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二是建立林业服务体系。抓紧建立完善金融、科技和产业服务体系,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合作平台,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建立森林资源“三防”体系。引导农民建立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砍滥伐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积极探索社区共管、村民联防等森林管护的有效形式。四是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尽快制定森林、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搭建流转平台,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商品林产权交易市场的发育。(二)进一步落实林主的处置权。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放活的关系,按照省政府林改《意见》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在坚持严管公益林的前提下,改革现行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林木采伐、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等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放宽对商品林利用的限制,进一步落实林主的处置权,切实保障林主的收益权。(三)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等各项税费政策,依法制止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涉林收费项目以外,各地自行制定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要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四)创新林业管理体制。按照“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廉洁高效”的要求,建立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新型林业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林权确认、转让交易、办证登记、行政审批和信息等一站式的管理服务,提供优质的行政管理环境。整合执法力量,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为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严格检查验收,确保林改质量林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宣传发动、摸底调查、方案制定、外业勘界、合同签订、确权发证,到档案建立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下一个环节的错误,所以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要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等到林改结束时才检查,那时发现问题再改正,就可能要从头再来,使工作更加被动。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组织一支强有力的督查指导队伍,指导基层林改,做到摸底调查要扎实、方案制定要细致、纠纷调处要耐心、合同签订要严密、档案建立要规范。在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后阶段,县乡级林改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开展自查,对外业区划勾界、林权登记、微机录入与建档等工作及其成果进行全面验收。省、市(州)将联合抽查,并组织省级验收,对经验收评定为优秀的地方进行表彰。五、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开展培训省政府林改《意见》是指导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在林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要坚持舆论先行,作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标语专栏、明白纸、公开信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省政府林改《意见》,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政策法规、方法步骤等,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政策真正交给基层和农民,使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各县(市、区)要以省政府林改《意见》为基础,向林农印发公开信。省林改办要编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件汇编”和“政策问答”,以指导全省林改工作。各级林改办要负责组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和业务培训。省林改办负责各市、州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以及县(市、区)林业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培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别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乡(镇)主要领导、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村(组)改革工作人员等进行全员政策业务培训,确保每一个参与改革工作的同志都充分认识林改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统一方法、步骤和标准要求,为保质保量完成改革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同志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好这次培训,掌握好改革的要领,回去后,组织好当地培训,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论会计专业培训改革

摘要:会计专业培训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我国会计教育组成部分的会计专业培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会计专业培训必须做相应改革。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会计专业培训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培训;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培训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会计专业培训的特点,适时进行会计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途径。

一、会计专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

(二)实践教学环境和形式单一

查看全文

教师改革与创新培训感想

作为海职院第二期赴新加坡理工学院(NYP)学习培训的学员之一,我于10月5日—10日参加了由理工学院国际(NYPi)举办的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在教授们的传授下,系统学习了“新加坡发展局人力开发经验”、“NYP++:教学工厂理念及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经验”、“教与学之有效途径”、“学术管理系统与课程开发”、“学生发展与管理”、“学院行政系统”、“通过项目开发学生潜能”等课程,同时,还分别对NYP的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科技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设计系、数码与互动媒体系、保健护理科学系等七个系进行了实地研习。通过学习和研习,感受很深,体会颇多。

我在NYP所感受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决策超前化、发展优先化、工作创新化、管理智能化、制度人本化、执行绝对化、组织灵活化、教学工厂化、合作无界化、学习终身化。

(一)理工学院(NYP)超前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是我们这次参加培训的所有学员印象最深和感触最大的一点,他们具有始终超前的意识、敢为先驱的精神、专注发展的理念、处处创新的思维、精益求精的态度、合作无界的组织,这些集中表现和体现在四个C上,即组织文化(culture)、创新理念(concept)、能力开发(capability)、校企合作(collaboration),因此也造就了理工学院(NYP)独特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通过项目将两者紧密结合,使学校在企业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完成实践教学。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确保了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也是学院能力开发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这比我国提出的“产学研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更加具体和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NYP在决策上创新了一个“发展专注指数”的概念,他们认为,如果将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专注时间和精力分为六等份的话,那么,二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于未来的规划,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虑下一步的工作,六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才用来处理现在的事务。即:

这个发展专注指数充分说明了“发展是第一要务”,NYP的超前和应变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也正是因为NYP所具有的这种超前意识,才使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始终处于前列。

基于“发展专注指数”的理念,NYP始终把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在他们的组织架构中,有一个部门叫“策划与发展部”,专门负责跟踪国内外高校最新的发展动态,研究对自己的借鉴和帮助,真正的与世俱进、与时俱进。

查看全文

妇科新护士培训的改革与评价

护理工作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护士素质的培养是决定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1]。新护士是护理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其在医学院校已系统地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具有挖掘潜力大、可塑性强的优点,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低下,缺乏工作经验和应急能力[2]。作为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合理实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新护士的入科培训,使其能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新科室的工作环境中,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我科尝试应用规范化模式培训新护士,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应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轮转到妇科病房的3年内新护士1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29岁,平均(24.54±1.32)岁;其中大专学历11名,本科学历4名。均有护士执业证、从业资格证。1.2方法:1.2.1制订妇科护理工作培训计划:针对妇科患者的特点,按照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在充分了解新入科护士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培训计划。1.2.2编写妇科护理工作培训教程:以妇科学及护理学相关教材为理论培训基础,在培训计划的指导下,组织带教老师编写适用于我院妇科工作实际情况的《妇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教程》,内容主要包括:妇科学相关的理论体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妇科护士工作制度与各班工作职责、妇科常用护理操作流程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各系统常见危重症的护理、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策略。1.2.3成立新护士培训小组:依据培训计划,在科室护士长的领导下分别成立理论授课小组和实践指导小组。1.2.4实施新护士培训计划:1.2.4.1上岗前培训:新护士入我科后,护士长首先对科室环境进行介绍,然后对病房的各项管理规定、护士的职责以及入科后的培训计划加以详细讲解。1.2.4.2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由护士长、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实施,每周进行1~2次集中理论授课,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临床实例,强化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并突出专科特点,使新护士把理论与临床专科结合在一起思考。1.2.4.3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对未来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护理技术和仪器设备操作进行重点培训,并集中进行统一模拟练习,提高其技能水平,使他们在独立上岗时能更自信,面对突发事件不慌。提前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出现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方法,制作成册置于仪器上,方便护士查阅使用,提高其掌握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结合培训模拟各种仪器设备使用过程出现的报警情况,让新护士识别、分析原因并处理。1.2.4.4规范化加强培训:在《妇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教程》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新护士的一般资料和评估报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分别确定其不同的培训目标,制订计划,并细化每个岗位流程中每个时间点的任务安排。在一对一培训期间引导新护士进行自我分析,正视自己的薄弱环节,积极与自己的培训护师交流研讨并实践。带教护师不定时进行抽查,改进和完善带教的内容,最终实现从新护士到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有效承担起妇科护理工作任务。1.3考核方法及内容:1)理论知识水平考核:从授课老师的讲课内容中以及科室常规培训题库中选择题目进行理论知识测试。2)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专科护理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等。3)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含带教培训期间的表现、临床工作能力、专科常见问题识别、分析判断能力、医护患沟通能力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专科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培训前后基础理论与操作考核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理论与操作考核:新护士入科培训前后理论与操作考核得分结果见表1。2.2专科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新护士入科培训前后专科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3讨论新护士是护理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对新护士进行系统和规范的培训,不仅是护理人才选拔培养的基础,也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舒适的保证[4]。传统的新护士入科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缺少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培训过程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新护士在应该掌握的内容上出现漏项,容易出现新护士经培训后仍不知道许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病人大出血抢救时着重优先点不明、尸体料理如何做、紧急情况如何呼叫等,为将来工作中带来隐患。而规范化培训是事先考虑工作中易出现的许多漏洞和忽视点,有针对性、严谨、认真地制定培训内容,为新护士和带教护师提供/指定非常明确的目标,使新护士迅速掌握工作中间的许多关键环节,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而且,规范化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有实际操作、模拟演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体化教学以及沟通技巧等,激发了新护士的学习热情[4]。

本文结果中,新护士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基础理论与操作考核结果比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0.05),培训后新护士专科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也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规范化培训能使新护士在培训中既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又能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调整其培训难度,使目标具有挑战性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帮助新护士尽快地融入新环境中,提高适应能力尽快完成培训目标独立工作。

查看全文

职教改革背景教育与培训融合思路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融合创新不仅能够解决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能更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思路,细化职业教育内容,使教育与培训在融合创新过程中达到职业教育要求。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及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既要了解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又要清楚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内容,准确判断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为职业教育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使职业教育在发展思路和发展先进性方面达标,确保改革措施在具体落实中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效果。因此,做好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创新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职教改革;教育培训;融合创新

基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及职业教育改革对现有教育与培训方式方法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及时总结职业教育经验,同时还要做到切实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路和目标,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方面达到相关要求。考虑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落实情况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制订科学的教育与培训方案,以确保职业教育改革能够切实有效地得到实施。

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方向

1.教育目标更明确

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及职业教育的要求得到了更有效的落实。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职业教育培训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相关要求,在职业教育工作落实中需要强化教育目标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和职业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好相应的优化工作,使得职业教育改革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进而使职业教育改革在实施阶段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类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在职业教育中要先判断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涵盖的知识点,以使职业教育能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按需求培养,按类别划分,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保证职业教育工作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以职业发展目标及优质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职业教育的达标及长远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宣传培训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通知》,制定本方案。

一、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农村税费改革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改革。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也是改革的主体。郊区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了。为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一)印制《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致全市农民的一封信》,发到本市每个农户家庭,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印制《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告》,张贴到每个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和集镇等人员集中、便于群众阅读的地方。

(三)印制《*市农村税费改革宣传手册》,发到本市每个农户家庭。

查看全文

我国法官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

人民法院的法官教育培训,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提高法官素质、确保审判质量、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大力加强法官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但我国的法官教育培训受体制、内容、方法等影响和制约,存在诸多问题,与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建设有相当的距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完善。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国的法官教育培训工作。并进行理性思考,追寻问题的根源。在借鉴国外法官教育培训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构建科学完善法官教育培训保障机制的见解。

法官职业是作为专门职业的一种,与一般的职业不同,具有专门的素质要求和技术性,并要遵行专门的职业伦理。而这种专门司法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法官培训作为改进法院工作的工具,就是向法官提供必要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利于法官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处理复杂的各类案件,实现法官办案的科学、公正、合理。因此,完善法官培训制度,直接关系到提高我国的司法能力水平。

一、法官教育培训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1、法官素质偏低是法官必须教育培训的根本原因。我国1995年才颁布法官法,正是因为《法官法》的“难产”导致了我国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形象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法官制度长期以来套用行政管理模式,使得法官整体素质不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的法官队伍是一支没有受到正规法律教育的队伍,主要由解放初期的工农干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军转干部。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不足,充实到法官队伍的人员没有严格筛选,这就决定了现有法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基础较差。在法官法实施前,法院在八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充实。由于没有严格的选拔制度,部分专业能力及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法院,使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2)审判职能行政化,法官地位不独立。由于法院未能改变行政化管理的模式,法官难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从事的并不都是审判职责以内的事务,例如还要参与地方综治、挂点扶贫等。再次,法院的审判工作岗位与非审判工作岗位,按现行的体制可以随意调整,今天是审判庭的法官,明天可能是后勤处干部,这与行政管理的一套方法无差别。这样,法官感觉不到其职业的神圣与严肃,无法增强自豪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