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22:09: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革

快板:改革

快板

改革

打板响,响连声

谈天说地论英雄

纵横捭盍天下事

说来道来人间情

查看全文

司法改革思维模式的改革

本文作者:李峰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我国司法改革的关键是对不同司法文化的认识,司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取决于这种思维活动正确与否。很多司法改革方面的难题与思维范式的缺陷有密切关系。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最早产生于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¹。该理论体系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解的产物,范式本身所蕴含的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所持有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进而成为该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科学领域,范式理论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将其内涵具体化。邓正来就认为,所谓范式,乃是一种在某个时代处于主导或支配地位的规范性信念,,与任何明确阐释的理论模式相比较,-范式.有着更广泛、更具渗透性的支配影响力。这意味着-范式.的这种影响力有时候是人们所意识到的,而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人们不意识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范式.的影响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而更在于引导人们不去思考什么[1]。作为一个属概念,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同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潜意识特性,因为它不易被人们所发觉,思维范式中的缺陷往往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当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改造我们的思维范式?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解析

由于中外司法文化之间、法治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加之对价值判断着力点的认识不同,学界对司法改革路径和理想目标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分歧。例如,犯罪嫌疑人沉默权、辩诉交易、司法审查、公益诉讼、先例判决、违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观点对立,其不同观点主要表现在是与否、立行与缓行上。在研究上述西方流行的司法制度时,持是或立行态度的学者虽然也认为司法改革应当注重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但更注重司法理念的普适性,强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司法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指导意义,移植西方成熟的司法原则和制度,对缺乏现代司法理念的内生能力的中国来讲,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式。而传统专制文化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格格不入,对法治建设总体上起到阻碍作用,应当坚决予以摒弃。持否或缓行态度的学者虽然也承认许多西方司法理念和制度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普适性,但是只有在根据中国¹的前提下进行司法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而浸透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司法制度与理念移植到中国后,会产生水土不服问题,出现排异性。在没有解决排异性之前,不能盲目地吸纳。有些学者还对盲目追随西方理论的现象表示深深忧虑,认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社会科学知识为某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添附.正当性意义之进程的日益加速。从较深的层面来看,这种进程的加速实是与中国论者为了建构中国社会科学而引进西方各种流行理论的知识运动同时展开的,甚或构成了这一-知识引进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是西方各种流行理论的追随者,而且更意味着西方各种流行理论有关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图景在中国学术场域或中国社会秩序之建构过程中的正当性[2]。我国这些年来的司法改革大体在这两种类型的观点之间摇摆,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与选择之中。在三大诉讼法的修订中,不少学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观点归为其中一方,而将不同意见归为对方,形成二元对立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司法改革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还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将司法文化区隔成传统与现代。而不少人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上,往往隐含着对立性。传统与现代作为两大范畴,首先由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历史社会学中提出。尽管韦伯并不简单的认为传统必然是现代的障碍,但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家,或者是中国的学者一般都倾向于把传统看作是现代的反面,理性、进步、自由等价值是现代的标志,而传统则是阻碍这些价值的实现[3]。将司法文化二分为传统与现代,看两者又互为反面,必然导致传统和现代互相排斥的结果。二元对立思维还表现在对西方主流国家诉讼制度的理解上。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也存在一定对立性认识。有的学者就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性更接近于大陆法系国家为由而主张在司法改革中以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依据,从而反对引入具有浓厚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某些制度。此处所讲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实质内涵,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不能划等号,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主客二分,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则是指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方面流行的社会观念。在这里论及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是对该文化现象从社会心理、政治、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主要体现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种是二分法。即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司法文化中的若干问题尽可能划分为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形成在司法改革中将研究对象进行二元化划分的偏好。当一种研究方式成为经常采用的习惯时,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和武断。常常会把一些复杂的司法改革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对应的两种类型,忽略了看待问题的更多角度。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掩盖了司法文化实际存在的丰富多样性,导致研究视野偏狭。另一种是对立性。对二元划分之后形成的两种司法改革问题或者两个方面,看成互为反面、相互排斥的关系,从而形成二元结构中的对立性。这种司法改革思维范式通常会暗示二元结构中只有一方具有正当性,另一方则应当摒弃。当然,这种对立性的思维表现不一定那么直接,更多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思维习惯。基于对立性思维的影响,在衡量一种制度的科学性时,往往会在普适性与民族性、传统与现代等范畴中作出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的判断,极易造成逻辑规则的错误运用,将本质上不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选择,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荒谬的。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却在我国的司法改革中普遍存在,不能不引起深思。思维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从根本上还要受制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习俗、法律等[4]。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必然也要受各种文化交流、社会变革、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与中西文化的地位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一种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国的司法改革。一度泛滥的¹这里所借用的根据中国一词,是邓正来先生常用的表述方式,强调法律移植中坚持以中国为出发点、解决中国问题的强烈目的性。如果脱离了这样的场景,必然导致中国法律发展方向的偏差。用西方司法理念和准则作为判断的标准,以及对中国传统和现实不加区分的迁就,这两种思维现象同时存在即是明证。目前对现代化范式掩盖下的西方中心主义大张挞伐,确实反映中国学者反思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勇气,但这种反思是否会沦于盲目排斥西方成熟的法律精神与理念,以国情排斥普适性的价值取向和司法发展规律?则又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

二、民族精神对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主导性认识

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确实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前所述,既然思维范式是一种规范性的信念,具有潜意识和思维习惯的特性,说明文化因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仅仅分析该思维范式的逻辑错误不可能解决问题。发掘出文化观念中的正确的信念,赋予司法改革清晰的支柱和驱动力,形成司法改革的统一灵魂,是超越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必由之路。对于弥漫在人们意识深处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同样存在意识深处的合理信念进行改造和完善。一种推动民族进步的支柱和灵魂一定能在克服不良思维范式中发挥作用,这个支柱和灵魂就是民族精神。º民族精神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凝练而成的,是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沉浸在民族意识的深处,不会轻易改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在外延上并不相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被包含在民族文化之中,因为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积极进步乃至长期传承的。民族精神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广泛的影响力,扩散到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的意志、心理、思维等方面都会受到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风格,民族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与民族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当民族精神得到较为充分的张扬,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现时,就会像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样,在思维范式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司法改革实际是民族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用民族精神影响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克服司法改革中引进、吸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困难,进而形成和完善司法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各国的司法改革中不乏成功范例。例如,美国的司法改革无不散发着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族精神,最早创制了现代司法权,建立了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司法体制。»日本民族素有善于学习、严谨精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法律制度的建设迅速摆脱了简单模仿某一国家的做法,将两大法系诉讼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符合本国需要的系统司法体制,形成精密司法的特色,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解决纠纷的效益大为提高[5]。不过,此处所指的民族精神不同于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的民族精神。其实在萨维尼的论著中,并没有采用民族精神的概念,而是表述为民族性或者民族个性。他认为,在人类信史展开最为远古的时代,法律已然秉有自身确定的特性,其为一定民族所特有,如同其语言、行为方式和基本的社会组织体系。法律以及语言,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6]。而本文中所指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与灵魂。萨维尼的民族个性显然在外延上上要广泛得多,包括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语言、心理、行为和社会制度等多重内容。在中国司法改革中发挥支配作用的应当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逐步挖掘和总结出来的,它对我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厚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合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系统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世界观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特点,从来不是孤立地、分割地看待世界。5周易6中将天、地、人谓三才,看成一个统¹有人认为,邓正来提出了西方法律理想图景和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一组对称概念,并批评中国法学研究者是在中国建立西方法律文化图景,恰恰说明了邓正来自身也陷入了现代化范式的困局。参见袁贺:5现代性与中国法学的迷思6,5浙江社会科学626年第1期。º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支撑、指导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可以起到统摄人心、聚合族类的作用,很难将民族的劣根性列入民族精神的范畴。参见余祖华、赵慧峰:5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6,5史学月刊623年第12期。»美国宪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分权制衡的理论上升到根本大法的高度,在分权的原则中,司法审查权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在三权制中凸现了司法权的地位和作用。参见汤维建:5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6,中国法制出版社21年版,第71页。一的整体。在司法审判中归纳出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等等方面都反映了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其次是协调性。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古代国家礼制上,将鼎作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物,蕴含了兼收并蓄,百族齐聚,和睦谐一的象意。这些都反映古人对世界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认识[7]。在重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和合精神逐步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被人们所认识和弘扬,成为社会共同信念的组成部分,也在思维范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超越二元对立,具有崭新内涵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就是对话型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正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作用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对现有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改造的基本方向。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不是建立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它承认二分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合理因素,但尽力避免机械地将二分法运用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力戒将二分法绝对化。它承认世界上存在中、西司法文化、西方存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司法文化、西方诉讼模式存在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划分,但又不限于这样的划分,而是以更加宽宏的视野看待所有司法文化。与其他所有民族文化一样,司法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所有司法文化都应成为司法改革中文化交流的范畴,所有不同类型的司法文化组成一个系统,司法改革所需要的有益文化因子都可以在这个统一的系统中借鉴和吸收。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承认不同司法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但更强调不同司法文化的协调共生,注重求同存异,注重不同司法文化在各自民族文化中的适宜性。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应是在世界司法文化的宏观视角下平等看待所有民族司法文化,即抛弃现在所谓的西方中心主义,也反对以民族主义简单排斥西方文化。¹以对话和交往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西方都存在思想基础,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既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反思以往的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结果,与当下影响越来越大的世界主义的潮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契合。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不会自动产生,需要经过复杂的建构过程。要使其上升到人们信念的层面,成为社会主流的思维范式,并嵌入到社会个体的意识深层,必须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查看全文

德育改革

1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或课外技能兴趣小组的活动,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自身素质,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学都在这些空档时间里,在校内,外却干起了违法乱纪、损害学校形象的行为。其主要表现:

第一、一些同学利用空档时间,到电子游戏机室打机,为了讨机币钱,他们干起了盗窃、抢夺、勒索、变相勒索、诈骗等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例如: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校里,由于一些学生利用空档时间经常到机室打机,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他们为了讨机币钱而诱发了盗窃、销脏自行车,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甚至抢夺同学的财物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类案件占学生在空档时间违法乱纪案件总数的26.9%(下简称为“这类案件约占百分之几”)。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及寒假后的新学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学校忽视。

第二、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经受不了刺激而诱发流氓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二有位校足球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多个星期六晚上分别伙同不同的队友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由于受影响较深,除了回校后把“黄片”上的关于性交的种种招法一一画在作业本里传给本班的其他队友和同学看外,还在课室走廊或在女同学必经的通道故意设置路障,趁机占女同学的“便宜”的流氓行为。这类案件约占21.7%。

第三、一些同学由于受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受个体书摊销售的不健康和黄色书报的腐蚀,他们十分羡慕和欣赏作品中的主人翁谈情说爱的浪漫情调,诱发早恋,甚至由早恋发展到“私奔”。例如:某中学有两位美术兴趣小组的男、女同学,由于经常出入录像室和个体书摊摊,看了台湾某作家的恋爱小说和《龙虎炮》等不健康和黄色书刊,开始他俩相互暗恋,后来发展到早恋,当他俩的行为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后,她竟经常以美术小组外出活动为由,欺骗班主任,躲开父母的监视,最后,他俩竟“私奔”近一周,同食同居。这类案件约占14.8%。

第四、有些兴趣小组的同学,经常先以兴趣小组活动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对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谎称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长期游离于班集体和学校之中,伺机干侵占师生和学校财物和损害同学友情的违法乱纪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一有位舞蹈队的同学,他经常以舞蹈队排练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以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舞蹈队为借口,欺骗班主任和舞蹈队辅导老师,钻空子,先以借同学自行车偷配锁匙为手段变卖同学的自行车,后发展到明目张胆以借同学的自行车直接变卖和拧学校的水龙头、偷捡学校的教学设备去卖的地步,既违法违纪,又损害了学校、同学利益,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类案件约占7.6%。

查看全文

坚持改革慎重对待坚持改革 慎重对待

大庆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和石化基地。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全市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10年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进行二次创业。优胜劣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地方国有企业相继破产、倒闭、转产、重组,而代之以新的地方经济迅速崛起。市属企业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自1995年以来,全市有350多家企业经历了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其中涉及离休干部的企业100多个,离休干部670多人。对于这批共和国的功臣、社会的特殊群体,市委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过程中,始终态度坚决地贯彻了“严肃对待、审慎处理、妥善安置、维护稳定”的方针,始终坚持了“特事特办、从优共享”的原则,始终做到了“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企业离休干部的利益在改革中得到了切实保护,“两个待遇”得到了更好落实。

按照中组部2002年重点调研课题的部署,根据省委老干部局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要求,最近,我们组成了专题课题调研组,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企业离休干部安置、管理、服务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情况如下:

一、企业改革过程中离休干部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企业离休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上的不足:一是“财富、功臣”观念谈化。认为离休干部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能再为企业工作,现在却仍由企业保证这部人的开支,是在拖企业改革的后脚,是企业发展的“包袱”。二是产生“与已无关”的思想。认为老干部过去曾经为国家打天下、做贡献,退下来后,理应由国家供养起来,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企业只需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再由企业负担离退休人员不合适。三是缺乏“从优、共享”意识。认为在岗人员才是生产的主力军,企业发展要靠这些人,有了钱也要先保证一线工人开支,现在“企业经营危困、效益不好,在职职工开支都有问题,优先照顾离退休人员不应该”。四是政治责任感不强。实行“两保”统筹后,个别企业经营者认为,老干部“两费”已交由社保、医保部门了,解决老同志吃饭、看病就行了,其它就没什么做的了。有的虽然口头上不说,却不愿意为老干部再多想事、多办事,有的企业经营者常年不和老干部接触。

转制中的问题:一是企业改制时,政策制定不够严密。有的由于离休干部人数较少,忽视了这部分群体;有的因不明政策将离休干部混同于退休人员;还有的以企业经济危困、无钱无物为由,将离休干部推交政府和社会,人为造成了老干部待遇得不到落实。二是界限不清、责任不明。改制后,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出卖、兼并等等,对离休干部的归属问题划分不清。有的由原企业管理,而原企业不存在了;有的交由企业主管部门,而主管部门又撤销了;有的转交其它企业管理,而这部分企业有的也在破产、倒闭中,看似将老干部妥善安置了,实际上却是无人真正接管,各项待遇无处落实。此外,由于转制中衔接、过渡性的问题,也使部分离休干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三不管”现象。三是在“两保”统筹实行初期,由于机制不够完善,部分经济危困企业不能及时或无力上缴统筹费用,而财政支持又不到位,社会统筹调剂功能差,造成个别地方(在大庆主要是所辖4个县)企业离休干部统筹机制作用发挥不好,形成“两费”拖欠。四是缺乏刚性手段和制约机制。对部分企业落实老干部待遇的监管力度不够。老干部政策的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觉悟和个人感情,造成了企业在落实离休干部待遇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五是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同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存在一定的差距,丧葬补助费也不同,许多老同志对此心理难以平衡。

查看全文

浅谈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就是在企业主体不变的条件下,转换企业机制,发挥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

现在大部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有企业要再背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再不进行机制转换、管理创新、再不讲成本、不注重经济效益,还是靠国家政策、吃大锅饭,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那面临着的结局就会严重亏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那么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呢?我想,应该走出企业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场为基准,扎扎实地改。

×一: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目前部份国有企业改革后,仅把原来的厂改为公司,而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挂出两个牌子,一套班子两种职能,权责不明、职能不清。这种改法是换汤不换药,是明改而暗不改,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首先:加强舆论导向,为改制扫清思想障碍。应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召开座会等形式,向广大职工讲清楚企业为什么要改制?怎样改制?改制会给企业生存发展和职工个人带来什么变化,对职工会带来什么好处。通过宣传教

育,让职工人人知改制,懂改制,参与改制,拥护改制,做改制的促进派。同时,要组织职工学习《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查看全文

殡葬改革办法

江门市殡葬管理工作“十五”计划

自1998年我市实行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以来,我市各级积极推行以提高火化率、建立殡葬管理机构、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力度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火化率连续三年均超过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并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到2000年我市火化率已达到100%,有力地促进了江门五邑侨乡两个文明建设。但是,全市殡葬工作仍存在个别地方殡葬设施建设缓慢,骨灰存放设施规划建设滞后,“三道两区”坟墓专项清理工作进展不大,骨灰违规二次土葬时有发生等问题。为使我市殡葬管理工作在“十五”期间(2001—2005)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省政府《关于加强我省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府[1998]6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殡葬管理工作“十五”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01]61号)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殡葬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江门侨乡实际,做到三个并重(殡葬改革与葬法改革并重,遗体处理与骨灰处理并重,引导合理殡葬消费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并重),继续全面推行火葬,清理乱埋乱葬坟墓,节省殡葬用地,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基本任务

查看全文

财政国库管制改革

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近两年多来,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健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制度、相应的国库收付执行机构已基本形成。政府财务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改革的目标必定要有利于实现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有利于在我国尽快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协调推进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改革都需要相互配套,进而整合地发挥作用,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为政府行政提供资金的一项制度保证,其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项财务行政活动。因此,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将对政府行政改革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1.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任意截留、挤占、挪用、甚至侵吞财政资金,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挪用经常性资金、各种专项资金去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以经常性资金、专项资金不足为由要求增加财政预算,以预算套预算来满足本集团利益。

2.不健全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助长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在收入方面,由于这部分创收所得没有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而是进入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被看成部门、单位的自有资金,从而助长了他们违规的创收活动。在支出方面,由于原来重复、分散设置账户,资金的拨付环节多,且只要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上后,其具体使用便是预算单位自己掌握,至于经常性资金是否用于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在支出过程中已基本失去监管,从而为不规范的政府财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查看全文

改革科学思考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面貌,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并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初步摆脱贫困,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探索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若干重大历史课题,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对这些重大历史课题的创造性回答,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一度认识不够清醒。邓小平同志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并对全党进行了一次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教育。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论断始终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发展,二是改革。

发展是硬道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心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概括,其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但怎样才能实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通过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是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贡献。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无需进行根本性变革。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由于存在着体制障碍,在我国仍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就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模式又是什么?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就是引进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查看全文

票决制改革思考

**年底,我区经中组部、省组部批准、同意,并在中组部、省组部的直接指导下试行了党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度改革,取消了常委会设置,党的领导工作由委员会负责,一般由13-15名委员组成。在新的领导体制下,为提高干部任免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我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任免制度,迄今已坚持施行了13年。实行这项制度较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规范了干部任免决策机制。今年6月份,我区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中组部要求改革试点工作实行重点突破,要求在干部工作制度系统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完善、新的探索,要求为全面推开提供规范性的干部工作制度而进行试点。这项改革试点要求比较高,我们确实感到压力较大。我们按照中组部提出的目标要求,在省、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认真总结13年施行票决制的实践经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强了对票决制改革试点的探索深化,并以此推进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一、开展深入调研,认真启动票决制改革试点工作

中组部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要有法规性成果、理论性成果和经验性成果,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加强了组织领导,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切实保证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区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抽调人员组成一个专门的班子,抓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我们根据票决制改革试点探索深化的需要,切实加大了调研工作力度,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一是专题汇报,听取指导性意见。在启动过程中,我们向市委党群书记、组织部长等市委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专程到省委组织部听取调研室、干部监督室等领导的指导性意见,在省、市有关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深化内涵、规范程序、综合配套、改进方法、扩大成果的改革思路及探索深化的内容。二是组织专家审议,进行法理规范。邀请市委党校从事理论研究以及熟悉法律、法规的有关专家对票决制改革试点方案进行审议,对一些具体探索内容逐条推敲修改,从法规化的角度规范改革试点工作。三是开展深入调研,加强理论研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请《时代先锋》杂志社来椒就票决制作专题调研,组织有关同志到四川眉山考察学习,并以参加中组部在深圳和绵阳召开的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借鉴其它试点单位的好的做法。此外,还深入到乡镇专题调研,为在乡镇施行票决制提供了客观依据。在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的前提下,对票决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理性思考,对一些探索内容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完善以票决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任免决策机制

我区坚持13年施行票决制,其基本做法符合了《条例》等有关规定,但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的要求来看,这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区根据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从发展党内民主、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入手,继续坚持原来一些好的做法,在酝酿、讨论、表决等关键环节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使这项制度在推进干部任免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上发挥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从规范工作制度入手,完善票决制的运行机制。为增强票决制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我区制订出台了《关于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的规定(试行)》,对这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基本要求等都作了新的明确。一是在适用范围上。明确区委会讨论决定本级党委管理的干部任免事项,包括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推荐市管后备干部的建议人选,以及需提请依法选举或任命的人选,均须实行集体投票表决。二是在基本程序上。明确须按照推荐、考察、酝酿的工作程序,确定提交讨论表决的拟任免人选。在讨论决定的程序上,必须坚持“议决分离、先议后决”的原则,区委会对干部任免方案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基本形成共识后再进行表决。明确规定讨论干部任免只能缓议,不能临时变换职位或临时提出人选。缓议对象不列入投票表决方案。三是在表决方式上。安装一套电子表决系统,对拟任免人选逐个实行电子表决,每位委员只需按一下同意、不同意、弃权的相关按钮,就在显示屏上当场显示表决结果,以得票超过应到会委员数的1/2为获得通过。四是在纪律要求上。明确规定酝酿、讨论干部的有关情况不得泄露,违者将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查看全文

财政改革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协调发展。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支持自主创新,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西部大开发等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健全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及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好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采取所得税税前抵扣、投资抵免所得税、增值税进项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制约企业排放行为。推动健全合理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