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21:47: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副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副作用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查看全文

药品副作用强制报告法规

本文作者:谭雄斯唐铁鑫工作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第1款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4日联合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ADR管理办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问题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至此,我国初步建立起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但从社会实践中来看,这一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强制报告法律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少。世界卫生组织曾报告指出,临床用药当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20%,住院病人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死亡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死于药源性疾病。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报道住院患者中有2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若按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依据,推算我国住院病人每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应为250万~750万人,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就有20万人[1]。但是,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远远达不到这一数字。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2002年末总人口数为7380万人,2003年末总人口数为7405万,2002年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率为15.05份/百万人口(1111份/7380万人口),2003年的报告率为32.23份/百万人口(2387份/7405万人口)。再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总数在江苏省是最多的,其中2002年的报告率为95.33份/百万人口(538份/564.38万人口),2003年的报告率为162份/百万人口(927份/572.23万人口)。以上数字证明,江苏省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距国际通行标准(不低于200~400份/百万人口/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其他省份也大致如此,有的省份差距更大[2]。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不高。200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参考了《WHO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级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规范分级标准》,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分为5级,0级最低,4级最高。从北京市2004年的情况看,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2级以下报告占38.7%[3]。江苏省2002年省、市级医院4级报表所占比率为31.23%,2003年省、市级医院4级报表所占比率为33.31%[2]。分析相关的报表质量,主要问题是:(1)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包括阳性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写。如“皮疹”,要求写明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而多数报表仅仅记录了“皮疹”。(2)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对药品名称、剂型、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等记录不规范,以致影响报告表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也会影响对某药品的再评价工作。(3)药品不良反应分析项不严谨,不能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科学准确的选择,这会直接影响个案药品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3]。(4)许多报告表不同程度地存在填报缺项和无意义项。比如,报告表中的电话、病历号(门诊号)、药品批号、药品不良反应名称等缺项严重[3]。

(三)有单位不重视或忽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按要求上报ADR报告表。医院担心用药不良反应上报会引起患者对医院用药的怀疑,生产厂家害怕上报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业绩,药品不良反应“漏报”严重。比如2004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原有88家,但只有48家单位有报告表,40家单位没有报告表[4]。肇庆市2006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有161家,该年度肇庆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单位45家,有8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零。(四)药品不良反应的恶性事件频发。近年来的“欣弗”事件、“齐二药”事件都是比较典型的、出现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这些事件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我国个别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质量控制系统存在问题,也说明我国现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要求。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未明确提出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制强报告制度,在法律上未将有关单位和个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法定义务进行规定。已规定的相关处理的措施不完善,而且没有进行认真的落实。许多单位和个人认为对药品不良反应是否上报不是大问题,不报告也不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错误认为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还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误会,引起医疗纠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对药品不良反应问题不重视、不严肃认真地对待。事实上,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强制报告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行政规章,以严格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

查看全文

中药甘草副作用防范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化学类药品的副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其药性温和、安全没有副作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现以甘草为例,结合笔者的实践对其不良反应和对策做出总结。

关键词:甘草;不良反映;毒副作用

甘草是临床医生十分常用的药物,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它性平味甘,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据测定,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应用会发挥作用,但应用不当产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对甘草的毒副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甘草毒副作用研究概况

1968年科恩报告,给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时,肝炎好转,但血压升高,引起低血钾及低血钾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剂量为2~5g/kg(po)时,可见电解质作用,甘草的溶血作用较弱。日本卫生部管理条例规定,对甘草甜素剂量超过100mg/d或甘草的剂量超过2.5g/d(iv)的患者,必须予以紧密监控。

1968年荷兰医学杂志报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儿童和成年人,由于盐类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水肿,并往往伴随着高血压,舒张压常达13kPa。另报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现严重反应。对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应。

查看全文

小议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副作用

摘要: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总数已达1亿1千万。占全球总数的1/6还多,当确诊为高血压病,即使是无合并内脏损害的一期高血压,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增强运动,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就要进行药物疗法,在使用药物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难免造成药物对患者健康产生副作用和危险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单用和联合应用各类降压药。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六大类。现就就六大类:利尿剂,β阻制剂和ACE1和CaA、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见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和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利尿药

利尿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已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较广泛的认识是利尿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如低血钾,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症,并降低对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现在临床治疗中所用的利尿药往往剂量很小,(如氢氯噻嗪,每日一次,12.5或25mg)因此并无明显的上述症状出现。

2β受体阻滞剂

查看全文

提高PCA镇痛效应并减少副作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PeA的广泛应用,阿片类受体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相当高。本文就如何在提高阿片药镇痛效应的同时减少其副作用从三方面进行阐述:①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②联合应用可乐定;③术前硬膜外腔给予钙离子拮抗剂。

【关键词】PCA镇痛药镇痛效应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PCA(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作为一种有效、简便的痛镇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治疗术后疼痛、创伤及肿瘤。其中的阿片类药物可提供有效的镇痛作用。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近几年随着脊髓胶质区阿片受体的发现,小剂量椎管内给药即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如果排除阿片类药物在中枢的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在疼痛治疗学方面是相当有益的。

1联和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nflammatoydrug,NSAIDs)

近年来,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单一镇痛的模式已被人们充分认识。而将NSAIDs作为平衡镇痛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减少阿片受体的用量,也可以减少其副作用。NSAIDs镇痛部位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当组织损伤后,受伤组织与神经释放P物质和P6、5-HT、缓激肽使损伤部位对痛觉敏感化,其中PGEl为强烈的致痛物质,而NSAIDs作用在于抑制或阻断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神经对痛觉敏感性。

由于NSAIDs到达作用部位抑制还氧化酶所需的时间依赖于给药剂量、途径及速度,而对已合成的前列腺素没有直接作用,且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及痛觉传导通路尚需一定的时间,因而从理论上讲,术前使用有一定意义,可使术后即刻起到镇痛作用,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目前还有研究将中枢性镇痛药扑热息痛与NSAIs、阿片类药联合镇痛。扑热息痛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介导在脊髓及大脑水平抑制还氧化酶,其可优先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抑制5-HT通路,同时对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没有影响,当其与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NSAIDS合用时,有协同镇痛作用。有研究表明,其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30%。

查看全文

克林霉素临床副作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克林霉素;临床副作用;预防措施

【摘要】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应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异常,最严重的是伪膜性肠炎(PMC)。最近报道国产磷酸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9.4%[2],在恶性肿瘤放疗后继发肺部厌氧菌感染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3]。预防和减少克林霉素副作用的发生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克林霉素;临床副作用;预防措施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应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异常,最严重的是伪膜性肠炎(PMC)。

1克林霉素的临床副作用

1.1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克林霉素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反应,口服和肌注均可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伪膜性肠炎(PMC)致最严重的并发症。腹泻的发生率因诊断不同差异较大,约2%~20%,常见于用药后的4~9h,可能与药物直接刺激和肠道正常菌群紊乱有关。单纯性腹泻与PMC出现与否并不相关,前者通常短暂,及时停药一般可自愈。现已证实PMC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其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为0.01%~10%[4],据流行病学调查,298例患者应用克林霉素后,3.4%的患者发生腹泻,无一例诊断为PMC,而另一报道表明,应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发生PMC,口服引起PMC的发生率比注射给药高3~4倍,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病理往往在给药后4~6h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成黏液脓血样。大便涂片可见红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直肠镜检可见结肠黏膜有白到黄色浊斑,又是伴有明显的溃疡,与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相似,伪膜多由多形核白细胞、纤维素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而单纯性腹泻其镜检仅见轻度水肿而无感染征象,活检也未见异常。另外,PMC并发症与剂量无关,通常不超过1周,如诊断拖延,往往造成病情严重。

查看全文

染发剂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分析论文

关键词:染发剂染色机理苯胺重金属离子

摘要:扼要介绍头发染色的机理,重点阐述染发剂的种类及其功能:天然植物类染发剂安全有效;人工合成类染发剂中的有机合成染发剂应用最广泛,但苯胺类物质对人体有害;人工合成类中的无机染发剂含有重金属离子,容易导致染发中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染发剂作为一种改变发色的日常美发化妆品已经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现代人自我表现和追求个性的点缀。染发剂的功能主要有2个方面,其一,在原有发色的基础上,将原色改变或调整为其他颜色,以达到独特的效果;其二,是使发色回归自然,弥补一些先天不足或后天的遗憾。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由于染发剂中加有一些限用物质和有一定副作用的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本文着重分析各类不同染发剂的成分和功能,提醒人们对染发剂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一、头发染色的机理

人的头发是由水不溶性的含二硫键的胱氨酸的量较高的角蛋白组成。另外还含有其他十几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分子中存在许多氨基(-NH2)和羧基(-COOH),因此能和含有极性基团的酸性或碱性染料形成离子键、氢键等。从机理上,不同的染发剂作用于头发的不同部位,按预定要求引起物理作用与化学反应(见图1)。首先染发剂与头发的鳞片层发生作用即形成液一固界面的润湿吸附的表面现象。通过复合细胞膜向鳞片层、皮质内渗透扩散甚至达到髓质,在某种情况下将产生氧化聚合反应或某种络合反应,增加染色的稳定性。要使染料分子渗入发髓,就必须通过妨碍染料向内部扩散的头发外表皮层,染料扩散的速度不仅与染料分子的大小有关,而且也和头发状态的好坏有关,因此染发前,要先将头发进行预处理,有利于染发剂在螺旋状蛋白质纤维间的渗入,提高染色的稳固度。

二、染发剂种类及其功能

查看全文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查看全文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查看全文

中西药联合应用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增效;减毒;降低疗效;毒副作用

论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逐渐兴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医药方书中就有关于西药的记载,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中就记载有西药镪水,云其能治痈疽,拔疔。在临床中,逐渐出现以中西药联用的方式治疗疾病。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功能。西医用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60年来,医药工作者十分关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对中西药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将中西药联用推向了新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与提高中西药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表明,中西药物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中西药联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药联用增强原有疗效

中药成分复杂,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多单一,药效迅速,两者合理结合,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如双花与青霉素联用,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青霉素的作用。麻黄与青霉素联用,对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碱性中药与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坏,增强肠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药与四环素族抗生素联用,能促进肠道对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药联用减毒

药物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能克服这一缺点,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减轻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现象,防止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灵芝、刺五加、人参、生黄芪、女贞子等分别与环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药物联用,能缓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跑减少等不良反应。将甘草人参汤给予长期使用激素而无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应减少。将清肝利胆、化瘀软肝中药与联苯双酯同用,能使转氨酶反跳减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服用痰饮丸时,会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若与西药果导片同服,可缓泻通便,降低痰饮丸的副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