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21:01: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装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装专业

高职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以智能制造时代新视野下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点实践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教学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主导校企合作的观点,为国内高职服装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自主品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作室群

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现实指向就是“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产教融合”,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这种实践能力与生产实际保持同步水平。随着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服装专业重新定位实践教学方向和内容成为当务之急,校企合作如何调整路径,产教融合如何改变方法和措施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只有定位产业发展和创新,立足中国自主品牌创设和产品研发,分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才能达到高素质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1.服装产业发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代服装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技术积累,成衣加工的产业化水平早已位列世界顶尖水平。中国服装低端化只是指加工的产品层次,就技术能力来说,我国的服装业从高端定制到廉价代工,不同层次产品均能满足需求,产业链完整而齐全,居于世界前列。现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服装行业过度依赖出口加工导致企业经营的短视。服装企业长期依赖外贸加工而忽略了自主品牌的创设和自主产品的研发,尤其在发掘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推陈出新创造中国风格流行时尚方面效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未能使世界认识中华服饰文化的价值,国内服装企业原创时尚能力明显不足,所打造的服装品牌缺乏国际影响力,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因此,对低档服装中国造的误读其实是服装行业长期缺失国际文化推广工作和缺乏原创设计意识造成的结果。面对中国服装产业亟待原创自主品牌和产品、现代科技快速替代人工、服装服饰类智能制造技术日益成熟、信息化网络时代营销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全球化引领人们着装审美意识变迁的现状和趋势,高职服装专业建设必须重新定位构建“校企合作”的流程,调整完善“产教融合”方法和路径。那种徒具形式的、不顾行业战略、产业趋向和学生发展的“产教融合”从根本上偏离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服装企业主要分为生产型、销售型、混合型三种,如果按产品分类,则形式多样且各个生产流程有着明显差异。有科研型研究所、个性化工作室,有专注集团消费的职业服厂,有专做出口加工订单的规模化企业,有贸易型的服装营销公司,也有致力于品牌推广的全线产品集团等。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是生产或销售单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的企业,比如:牛仔服厂、羽绒服厂、羊毛衫厂、针织内衣厂、衬衫厂、西服厂甚至西裤厂等等,显然,与这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调整并整合企业资源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尤其要整合企业产品类别以匹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并合理取舍才能落实。当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可以明显看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旦具体到某个校企合作项目时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对于“校企合作”院校应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要由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与之适配的企业项目才能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而不是随企业生产的需要随机排布。

2.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的差异

查看全文

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析

摘要:对近五年来全国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变动情况进行整理与研究,列出新增与撤销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占比,分析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原因,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建设现状,尝试提出地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构建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增设与撤销;地方;服装与服饰设计;构建

服装与服饰是文化的直观载体,也是大众美好生活的直观体现。自苏州丝绸工学院1983年率先创办服装设计本科专业[1],近40年来我国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设计类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但近五年来,国内60余所高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仅2021年就有17所之多[2]。在检索整理的基础上,统计了近五年全国新增与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数量和院校,分析了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原因,并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建设现状,尝试提出专业构建思路及方法,以期在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1全国近五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变动情况统计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2022年2~3月发布的上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关键词,选取了2017-2021年该专业在公告中出现的频次和位置进行收集和整理,专业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近五年年全国共有14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新增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但有63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除2017年新增与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数较为均衡外,2018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高校由2017年的3所增至17所,在2019、2020两个年度撤销数逐步降低后,2021年度又增至17所,与2018年度同为近五年来最高。从占比上看,2019年度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数占全部本科专业撤销数比重最高,接近4.5%,2018年度也接近4%,其他年份比重均在1%~2.2%之间。专业新增占比与专业撤销占比差距较大,除2017年度相差1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均在2~4个百分点。为更好地为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以省份为分类依据将63所高校进行分类后可知,20个省、2个直辖市及3个自治区所驻高校在近五年中撤销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8年有11个省份(含自治区)的高校撤销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近五年覆盖面最广的年份;年度撤销数量最多的是2018年的山西省高校,有5所高校在同年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频次最频繁的是山东省高校,近五年中有四年出现了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情况,同时山东省高校也是近五年来撤销该专业最多的高校,有8所之多。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摘要:舞蹈课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舞蹈课程的设置,以及妥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为今后的学习服装表演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查看全文

服装专业实习工作总结

1.实习目地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我在浙江省市安吉县新三和服饰有限公司为期2周的实习。通过这次短期的实习,我对服装企业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我通过实习的各个环节加深了职业道德观的理解,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2.实习时间

我于2011年8月13至8月25日为期2周的实习。

3.实习单位

3.1实习单位地点及规模

查看全文

服装造型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

摘要: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所以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迎合如今的教学改革精神进行改革创新,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为服装产业培养后备力量。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已成为现在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应跟随时展的需求进行改变,这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时刻转换与更新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挑选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服装设计人才。

关键词:服装造型设计;教学实施;创新规划

服装的造型设计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课程,该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独特的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不足,教师应增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多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提升之后,再让他们结合自身的艺术思维和绘画天赋进行服装造型创新设计。如,在衣服的口袋、袖口、衣领等部位进行细节的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只改变服装的外在,而没有表达独特的创新思维,则会让设计出来的服装缺乏内涵,没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无法吸引消费者。因而,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应加以创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为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服装造型设计的教学内容

时代正在快速发展,服装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一种文化艺术,都需要发展与进步。当今人们对自己的着装、形象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在选择服装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心意,既经济实惠,又时尚、富有艺术感的服装。只有体现出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服装才会受到人们欢迎。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很好地运用教学理念给学生传授设计理念、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创新服装造型设计。进入21世纪之后,原有的中山装、旗袍等传统服装不再流行,现在的服装越来越追求时尚。服装设计不再受一种风格或思想的束缚,而是趋向于追求自由感、存在感和舒适度。所以,在当下,不管是服装设计研究还是服装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需有新的突破。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转变思想,懂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借鉴优秀的服装设计方法,如学习人工体学知识,培养设计能力,提高设计灵敏度,发散思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服装设计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致力于提高服装设计教学质量。

二、服装设计教学的创新

查看全文

企业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服装专业的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在教学环节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对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

关键词:企业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生数量过盛,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服装市场又呈现人才缺失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较为落后,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的需求,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实践能力较弱,同时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为了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采用企业化的培养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化的复合型人才。

一、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是推动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各院校、各专业都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服装专业大多以课堂教育为主,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可拓展性较差。[1]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加强对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社会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

查看全文

服装专业毕业学生自荐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书,我将在您的审视中接受考验,以获得在贵公司工作的机会。

我毕业于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校期间,我完成了多门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服装设计有关的专业技能,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级干部等各项荣誉和奖学金。

小时候我对绘画和美术设计就非常喜爱。20*年,我通过高考终于来到了心中的理想学府——**服装学院。在该院服装设计专业学习后,我强烈的感觉到服装设计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服装设计行业有了更高的理解。平时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校学习和寒暑假期间,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实际经验,吸取不同艺术派别的营养,开拓设计思路,活跃设计思维,把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为我所用。

我本着发挥自身特长,与同事团结协作,服务于贵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特来应聘。我相信:如果您给我一个机会,凭着自己对服装强烈的热爱和执着,我一定能做出让您刮目相看的成绩。

如果您是一位伯乐,我会真诚而自信地对您说:“选择我,不会错的!”

查看全文

服装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书,我将在您的审视中接受考验,以获得在贵公司工作的机会。

我毕业于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校期间,我完成了多门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服装设计有关的专业技能,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级干部等各项荣誉和奖学金。

小时候我对绘画和美术设计就非常喜爱。20*年,我通过高考终于来到了心中的理想学府——**服装学院。在该院服装设计专业学习后,我强烈的感觉到服装设计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服装设计行业有了更高的理解。平时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校学习和寒暑假期间,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实际经验,吸取不同艺术派别的营养,开拓设计思路,活跃设计思维,把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为我所用。

我本着发挥自身特长,与同事团结协作,服务于贵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特来应聘。我相信:如果您给我一个机会,凭着自己对服装强烈的热爱和执着,我一定能做出让您刮目相看的成绩。

如果您是一位伯乐,我会真诚而自信地对您说:“选择我,不会错的!”

查看全文

中职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产品化探索

服装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反映,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将毕业设计的作品作为产品进行销售,更是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及设计适应市场有更深刻的了解。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让学生在学业的最后更好地理解整个学习的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的服饰企业。

1中职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以教学资源、师资平均分配为主,指定某位老师带班指导,忽视了学生的选择自主性。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老师指导积极性不够,则学生被动选择导师的懈怠。此外,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较为肤浅,因此做出来的毕业设计深度不足。对服装的结构理解不够到位,在制作服装上做得并不好,而老师指导也没有办法很全面地指导到位,导致做出来的服装成品效果不理想。而且学生自己选题通常会“天马行空”,覆盖知识面太广,并不能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作出有效的设计,且抄袭现象严重,因此毕业设计出来的作品效果并不理想。

2毕业设计产品化教学探索

2.1细化专业设计方向。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毕业设计作为最后的课程,更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以导师制为基点,以毕业设计作品产品化为目标,对选题、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毕业设计开始前,由系部根据本届学生的情况,制定总体设计目标。根据老师擅长的设计领域对老师进行分类,确定每个方向上的导师,并对每个方向上的导师在毕业设计时做具体要求。将毕业设计“以学生自主为主”引领到“以导师引领为主”。之后学生和老师开始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例如学生选择了民族服装设计方向的导师,则要根据该方向的要求进行民族风格或者民族服装设计,而导师则要从头至尾为学生把握好风格方向,并在整个产品设计和制作中提供技术指导。此外还要求老师选择学生,以设计者的身份全程参与设计,并保证老师参与的这组设计质量高于整体平均水平。2.2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毕业设计是作为整个学习阶段最后的一项较为长期的、动态的学习任务,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技能水平的一项重要实践项目。在学生从设计理念的形成,到最后的成衣出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设计特质。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良好效果,要求指导老师通过差异性的指导,强调学生个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所包含的文化态度,从使学生的设计更加多元化,减少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提高毕业设计作为产品创作的内涵与价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总体目标要求学生的作品能够让市场接受,导入市场标准,制定成衣组、创意组、运动组和民族风格组的评价标准。通过不同组别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自身所在组需要遵循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发挥本组的特色。通过这些措施,突出学生在不同分组下的设计效果,让学生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此外,在同一分组下,学生仍然需要组队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小组成员间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系列的设计。即使是在同一个大组中,每个小组的系列仍然是不相同的,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导师需要把握好每个小组间的差异性,让小组设计在大组框架下仍各具特色。2.3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系部对毕业设计在整体上做好时间安排及相应的管理要求。在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上,要求导师在每个规定节点进行检查,确保每个节点学生都能完成。导师在每个规定节点上,检查学生的设计制作进度。如设计效果图的完成稿检查,如发现系列问题较多,应及时解决。在购买面料时,需要跟进学生的面料购买情况,对面料选择存在问题的系列小组,立即让其修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对每个制作过程的跟进和细化辅导,切实履行导师的指导责任。在进行设计作品展演前,系部组织所有导师对所有作品进行审查与筛选工作,实行淘汰制,将制作工艺粗糙、作品创意不足或者抄袭严重的、未能形成良好系列效果的问题作品予以淘汰。对能够修改完善的作品,提出指导意见,限期整改。整改审核过程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导师组现场给出的意见修改,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有较多的改善,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更加认真深刻,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创作的实效。此外,为了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有较为深刻的记忆与理解,系部还要求模特专业学生进行服装的试穿与拍摄,力争呈现出产品的效果。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纪录设计过程,通过拍照、短视频等形式,多方面呈现作品。最后,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设计作品手册,手册以产品集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设计效果图、款式图、结构图、制作过程照片和成品照片,并辅以PPT进行展示。通过整个过程管理,学生的整体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对服装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会有质的飞跃。2.4毕业设计产品化评价标准。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以市场为基准的,通过不同组别的分类,让学生感受到市场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力。成衣组中,设计的成衣效果的好坏,反映了学生对市场动态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位和版型工艺等方面的理解。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的服装设计、生产的要求,提升成衣组的产品设计水平。创意组在设计时要强调的是学生创意的“头脑风暴”,对设计灵感、设计理念进行组内梳理,通过组内成员的研讨,形成设计想法,再对设计需要表达创意的材质、色彩和造型方面进行深度的整理与创造来实现创意设计。民族风格组则紧跟民族时尚文化需求,制定相应的民族元素,由学生选择进行设计,尽可能地使创作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能够适应区域民族风格,让设计的民族风格服装既时尚又有民族特色。运动组是成衣组中区分出来的,紧跟目前的运动时尚风,要求学生设计的作品能够符合运动的要求,又具备时尚元素。对评价标准的细分,使导师在评价学生的毕业作品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使得评价更公平公正。

3毕业设计作品变产品的展示实践

查看全文

服装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打造技能强国”这一目标的提出,服装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为此,本研究将工匠精神融入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通过对工匠精神及其在服装业的作用分析,探索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从校园文化层面、课程层面、实训层面、教师层面等,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有机融合,为现代服装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导师制工作室”模式;对策研究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原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把工匠精神总结为是一种敬业精神,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严苛。在“中国制造2025”的号召下,传统的服装行业也跨入了“大制造”的新时代,同样也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的教育基地,理应成为培养技术性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沃土。

1“工匠精神”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爱岗、敬业、奉献是一切大国工匠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释义。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职业精神[1],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之中,更是扎根于以大学生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当中。根据服装业的工作特性,其工匠精神就是服装从业者对自己研发、设计或制造的服装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进取的积极面貌、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怀。大学生作为服装业未来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需要他们用工匠精神制作服装,把每件服饰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表现到极致,要去传承、开拓和创新,在“互联网+”“服装+”新的理念及教育模式下,赋予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1.2工匠精神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1)服装设计源于工匠的灵感[2]。设计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而灵感正是发自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在完成设计项目的服装手绘图和电脑效果图时,需要作品具有创新和创意,达到设计的时尚性和巧妙性。因此,在服装人才培养中,要精心安排和落实好服装专业各环节的教学工作,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开发大学生设计思路的“工匠灵感”。2)服装制作要依靠工匠的技能。服装作品是靠人工来完成的,精湛的技术需要坚强毅力支持下的不断实践训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是获得技术技能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同时,注重引入新的产业技术、先进设备和人才标准,更加要强调引领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工匠精神的技能培训。为此,在服装人才培养中,要突出理(论)实(际)一体化,将创新设计、打板裁剪、服装上机操作等环节,融会贯通,培养大学生应具备或渴望获得的“工匠技能”。3)服装品保要归咎于工匠精神。在对服装创意追求和对立体造型专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对平面制版、立体裁剪的严谨和制作的精细,对服装产品质量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通过工匠精神的倡导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服装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未来的企业工作任务,塑造大学生的“工匠行为”。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服装花样的翻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服装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关注工匠精神所散发出的职业道德[3]、职业情怀和对产品的责任感等专业素养的灌输,要唤醒大学生对服装专业的热爱与追求,对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的精益求精。

2实施“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