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9:53: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福州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
摘要:阐明了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叙述了福州市内河治理的概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对策。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1],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2]。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深究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
摘要:阐明了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叙述了福州市内河治理的概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对策。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探析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策略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农业经济转型是指在现有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求突破的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农业经济从单一的形式不断发展为多种形式,出现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厉无畏等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认为创意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并出现了“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创意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农业发展形式都在很好地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但具体如何转型,还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福州市发展农业历史悠久,海陆兼备,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差异性传统农业,非常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福州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较好,但总体来讲,福州市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各县(市)发展水平不一,总体实力较弱,未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立足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探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中小学阳光体育影响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经过5年时间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并降低肥胖、近视等发生率。自2006年起,还出台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根据不同年龄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了统一规范、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的体育活动。其中,阳光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仅能够检测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还可以对青少年整体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进行跟踪,保证了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福州市各个中小学积极贯彻教育部的精神,开展常态化的阳光体育运动,并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为主要的开展手段。自阳光体育运动在福州市各级中小学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个中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阳光体育运动内容缺乏新意,体育师资力量缺乏,校领导重视不够等。本文分析了影响福州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福州市若干中小学13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1.2.2问卷调查法。主要从体育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设计体育教师问卷,主要内容为影响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初步选择35名体育教师进行初测,经过45天重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重测信度系数R=0.000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问卷的效度则采用专家评价法,根据相关专家意见进行问卷的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3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为12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9%。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1.0对教师问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1福州市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分析。2.1.1KMO值和Bartlett的检验经过极大方差法进行降维处理,结果表明,KMO=0.750>0.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0.001,说明所调查的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2.1.2特征值表2显示,对28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五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21%。2.1.3因子载荷矩阵根据表3,可以得出教师问卷各个因子载荷。(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达到20.186%。包括X25校长重视、X13体育经费、X11体育教师数量、X17体育课程安排、X7体育场地器材、X18学校负责开展、X15学校体育氛围、X22新兴运动影响。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体育环境的影响因素。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环境”。(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999%,包括X24体育课安全、X28体育教师个人素养、X23体育教学方法、X6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与体育课程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课程”。(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399%,包括X14同学交互影响、X20各种媒体宣传、X1教育法律法规、X10家长支持。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366%,包括X12课外活动创新、X21课外活动安全、X2课外活动形式、X27课外活动指导、X5课外活动交流、X8课外活动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课外活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5)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670%,包括X26学生自身惰性、X4学生运动偏好、X16学生的运动需求、X3学生体育生活方式、X19学生的体育明星崇拜、X9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中小学学生对对体育的认识情况,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2.2讨论。中小学体育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和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这五个影响因素对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小学体育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是阳光体育运动得以实施的基础,中小学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认知则是阳光体育开展的推动力。(1)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环境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反映了领导层面、经费问题、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从福州市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有效开展。因此,各级学校校领导要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这是因为校长能够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支持阳光体育运动。(2)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体育课安全、体育教师个人素养、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内容。重点是安全问题,由于顾虑到学生的安全性,故各级体育教师为了确保体育课学生安全,会刻意地对一些运动项目采取回避措施,教师的体育教学积极性会下降。(3)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同学交互影响、各种媒体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家长支持。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加上网络资讯的发达,各种体育赛事随时可看,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各种交流。尤其是由于趋同的体育爱好会促进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现象。(4)从福州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课外活动创新、课外活动安全、课外活动形式、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交流、课外活动内容。由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最根本的时间保障,课外活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对课外活动的重新认识是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5)从福州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学生自身惰性、学生运动偏好、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学生的体育明星崇拜、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实质上,自身惰性、怕受伤等原因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中小学阶段有较多的学习任务,且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较低,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崇拜的明星多是娱乐明星,对健康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面对体育锻炼中出现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
3结语
高素质师资队伍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摘要】福州市秉持“强教必先强师”的理念,“教、研、训”三位一体,通过开展有内涵的教研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开展阶梯式人才培养,搭建教师展示平台,有力推动了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了市域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优质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福州市日益重视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重视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行政部门每年下拨数十万特殊教育专项研训经费,以“师德”为基石,以“实践”为导向,“教、研、训”三位一体,搭建各种平台,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促进福州市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一、深化教研活动内涵
(一)基于课题研究的专题研讨活动
市级层面的教研活动注重将教学与研究紧密联系,视线投射于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校的主体作用,团结协作,组织研讨活动。例如“医教结合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专题研讨、“低学段自闭症学生教康结合教学模式”专题研讨等。活动内容包括教学展示、交流研讨、专题讲座,将研究情况展示与专家指导有机结合,推动了全市特殊教育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论文
摘要:介绍了“三农”平台项目的立项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同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三农”平台项目的三个具体组成部分的。
关键词:信息平台;“三农”服务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社会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与投入。福州市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施意见,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围绕地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县区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条件不同,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普遍感到发展的后劲不足。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带动各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2006年9月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申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简称“三农”平台),获得省科技厅立项。
“三农”平台项目,是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将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有关为“三农”服务机构的各项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此培育、促进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国内外同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科技服务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了“三农”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综述内河污染治理的方式和对策
摘要:阐明了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叙述了福州市内河治理的概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对策。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1],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2]。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农村金融信贷发展农业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解决好“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农村信贷则是目前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形式,农村信贷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本文以福州市为例,叙述了农业信贷的发展现状,得出了福州市农业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金融;农业信贷;问题与建议
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三农”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决定了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已采取众多措施缓解城乡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对农村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建设和完善适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现阶段,农户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减少城乡经济差距,就应当在市场中追求农户家庭效益的最大化。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并不乐观。因此,提高农业投资规模,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户整体收入的提高。在农业资金规模投入中,农业信贷已成为农民投资的主要来源,进一步研究农业信贷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金融信贷的重要意义
农村金融是指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只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服务的农业金融,或仅为农业和农村领域自身需要而开展的业务活动。农业信贷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金融中的农业信贷越来越引起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农业信贷发展不健全等问题阻碍着农业问题的解决,对农业信贷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以及城乡差距的减小影响不可忽略。首先,农业信贷提供了大量运转资金,能够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现在农户大多依靠人力和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工作效率低导致资源的浪费。欲对现有条件进行改善,就需要科技推动农业,而科技农业需要巨额的经济投资,这些大规模的农业投资远远超过了农户的支付范围,对于农业信贷来说可以为农户提供大量资金以解决该项难题。其次,农业信贷提供大量资金为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供科技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对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二、福州市主要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
摘要:为提升生态园林建设的实际效果,增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协调性,逐步完善相应的园林建设布局,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中园林景观建设为例,依据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需求及标准,对景观覆盖面积规划界定,进行多元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分割,以此为基础,完成植被紧缩布局设计,与硬质景观归一化布局形成搭接,采用交错融合法实现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为后续园林景观规划与布局工作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景观规划;园林布局;生态园结构;布局研究
1前言
城市生态园林是景观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的布局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受[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城市的个性逐渐消退,各个地区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趋于一致,虽然便于日常的管理和调整,但是不再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色[2]。这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3]。除此之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目标,对于城市园林的建设和调整也需要以环保、绿色等因素作为引导,从多个实践角度来考虑,实现规划与布局[4]。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一般采用单向形式,以固定的参照物作为对比,以此为核心,布置、设定对应位置的景观植物与基础设施,完成合理规划和布局[5]。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完成预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但是整体的布局并不灵活、生动,对于后期的维护与修改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再加上固定的参照主体的约束,形成对应的制约因素,不利于规划和布局结构的完善[6]。因此,本次以真实的园林建设为背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针对园林景观建设的特性、类型及作用等因素,进行均衡划分布设,与此同时,在特定的位置增设承接过渡基础设施,增加园林整体的生动程度,构建多维的主导建设方向,为后续的二次规划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7]。
2园林景观建设概况分析
本次主要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福州市为例。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陆地面积约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平原纵横、林网如织、湖泊棋布,自然环境十分优越[8]。福州市生态园林的规模较大,为增加生态覆盖面,最近几年期间,将城市园林的绿化覆盖率由原来的8.5%增长到2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增加到3㎡。为改善园林的景观建设效果,对园林中所种植的观赏植物作出了对应的调整,便于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州市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较快,再加上经济、文化的推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情况也将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与规划布局等工作提上日程。福州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较为特殊,是以覆盖为前提的局域设计方式,这一园林建设模式会选择一个标定的建筑物,以其为核心点,向四周发散性延伸,最终形式一个圆形轮廓的城市园林。福州市西湖公园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均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突出所设计的景观的中心,以此来增加园林整体的层次感。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践
摘要: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区级公共图书馆整体建设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升势态,并且在现代化建设理念以及多元化发展措施的辅助下,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以福州市为例,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途径展开全面思考。结合对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有效借鉴,为我国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根据对福州市26个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在各级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各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理念得到了全方位的落实。特别是在“关于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使得目前我国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整体建设水平处于高度发展阶段,甚至在一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诞生,其以法律条文的身份,对各区级人民政府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不仅要求区级人民政府要将能够满足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和特色的区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而且还要将区域内的社区图书室和综合文化站作为基层服务点或者分馆,以此成立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和资源有效蔓延下沉,逐渐向基层人群拓展,而且还能确保能够有效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1采取点面结合措施,加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落实
1.1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贯彻与融合
第一,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福州市作为我国开展三大公共数字化惠民工程的目标之一,不仅成为我国福州市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工作试点,而且将全市范围内进行有效覆盖的任务有效完成,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帮助。第二,建立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福州市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图书阅览方面的建设,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印发的服务规范和建设规范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已经成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依据。第三,建立农家书屋。在当地政府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各区图书馆对图书配送和更新的积极配合,福州市已经建立了多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积的农家书屋,这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