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9:42: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复种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轮作复种制形成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的形成标准进行了界定,其后据此标准对中外学者传统观点的史料依据详细评述,阐明了无论两汉、北魏还是唐代中期,中国华北平原都没有形成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本文认为是明代中后期,随着人多地少矛盾的出现和夏播大豆的推广,二年三熟制才在华北逐渐形成。
关键词: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度夏播大豆
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是中国北方旱地农区传统种植制度的典型,而当今学术界对其形成时间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我曾对此略有研究,建立了二年三熟制明中后期形成的新观点①。当初,因条件所限很少能看到日本学者的论文,1997年11月赴日拜读许多日本前辈的论文,才发现日本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述中日两国学者在二年三熟制形成时间问题上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一反省和定位。
一、二年三熟制及其形成的条件
二年三熟是指在一块土地上春季种植粟、高粱等作物,待秋收后耕地播种冬小麦,次年五月收麦后,又播种豆、粟等,在连续二年的时间内实现三季收获。如果能够在同一块地里这样周而复始,连续多年地坚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制度——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
华北平原二年三熟制的形成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种植技术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索的制约。从自然环境条件来看,气候因素对种植制度影响最大。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温湿程度虽有一定的上下波动,但无论如何变化,华北总不出暖温带地域范围,正常年份其积温与降水状况都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的二年三收。也就是说,华北平原实行二年三熟制的自然条件自古具备。因此,下面将着重从种植技术与社会经济两方面论述它的形成。
稻麦复种制管理论文
二、陈旉《农书》对复种制度的有关论述
南宋时代,以长江下游地区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为标志的复种制度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农学中已有所反映。陈旉《农书》不但记载了稻麦复种等技术方法,而且在理论上有所总结。"六种之宜篇"云:
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尚何匮乏之足患,冻绥之足忧哉!
这里讲的是按时宜安排种植次序,在作物可以生长的季节中把耕地安排得满满的,使之"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其中就包括稻麦复种在内。这是对当时以稻麦复种为代表的复种轮作等农业生产经验崭新的理论概括,在中国农学史上是空前的。《吕氏春秋》、《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都没有谈大田复种问题,唯有陈旉《农书》谈了这个问题,并概括出精彩的理论。这是耕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旉虽然对稻麦复种等新鲜经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总结,但他总结的技术仍然带有一定地区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从复种的内容看,当时复种的主茬可能是收获较早的晚稻(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要作比较详细的论述)。此外,其他的旱作物也可能作为前茬;据"六种之宜篇"所述,麻枲(正月种,五、六月收获)、粟(二月种,七月收获)、早油麻(三月种,七月收获)、早豆(四月种,七月收获)收获以后都可能再种一季庄稼。后作则是"豆麦蔬茹",并不完全是麦类。从"六种之宜篇"看,所谓"蔬茹",主要可能是是萝蔔和菘菜。这种情况在其他材料中也有反映,如曹勋《山居杂咏》:"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讲的是冬麦收获后种晚稻,晚稻收获后种冬菜。总之,不是每年都刈稻种麦,不是严格的"稻-麦"一年两熟制。
粮食主销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作为我国第二大主销区的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本文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分析了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浙江耕地集约利用度和粮食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下降状态,耕地自然本底条件是影响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而农业比较收益低是浙江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省级财政对粮食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民粮食生产收益。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粮食主销区;浙江
1问题的提出
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这一要求强化了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浙江是仅次于广东的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目前的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中央强化对地方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如何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是浙江面临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的粮食总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6年,浙江粮食总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一半,耕地利用模式变化是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稳定粮食生产,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目的不同,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解、评价和测度存在差异[1],地方政府基于分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耕地集约利用的关注重点将会投向耕地利用效率特别是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因而更多地从耕地的利用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来评价耕地集约利用;然而,耕地利用在微观尺度上是一种农户行为[2],按照舒尔茨[3](2006)农民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收入最大化的个体追求,会使得众多农户增加对收益更高经济作物的投入或将向二、三产业转移,降低粮食生产投入,从而导致粮食产出下降。上述现象体现了耕地利用目标上政府和农户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从省级和市级两个尺度,分析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在揭示进入新世纪后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并基于粮食主销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视角,阐述相关政策启示,协调政府与农户在耕地利用目标上的冲突。
2省级尺度上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
2.1复种指数变化。复种指数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4],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多熟种植模式,通过提高耕地利用率,来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出。本文以耕地面积数据和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别计算了2005~2014年间我国以及浙江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由于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数据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做出了重大修正,致使该年耕地复种指数出现异常大幅下降,为了便于比较,将研究区间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2005~2008年,我国复种指数从127%增加到128%,2009~2014年,从117%上升至123%,年均增长1%。上述两个时段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但计算结果均显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也反映了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稳定提高态势。与全国总体上升态势截然不同的是,浙江的耕地复种指数快速下降,从2005年的146%下降到2014年的122%。耕地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强度的指标,耕地复种指数下降,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资金、劳动力的下降,也意味着耕地对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效用减少[5],农户将更多的资金与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非农行业,复种指数降低是农户追求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浙江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反映了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的态势。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耕地经营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疑是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因。浙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传统的水稻一年两熟地区,1978年,浙江省双季稻与单季稻面积比例高达18.98∶1,到了2014年,上述比例只有0.40∶1,浙江水稻生产已变为单季稻种植为主。除此之外,耕地结构急剧变化、耕地整体质量下降也是这一时期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原因。本世纪初,“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浙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大量优质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而“上山下海”式的耕地补充方式导致的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以及新垦耕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6],造成了耕地抛荒尤其是季节性抛荒现象的增多。调研显示,在抛荒的耕地中,立地条件差、肥力低、坡度高、蓄水弱且水利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新垦耕地比例最高。2.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在浙江耕地利用集约总体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考察其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是为了分析粮食生产在耕地投入中的变化状况,了解农户的投入偏好,厘清粮食生产中政府目标与农户目标间冲突的原因。2005~2014年全国和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总体状况,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增长趋势不同,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也持续下降,表明了浙江农户对包括粮食种植在内的耕地投入意愿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比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降幅更大,前者为14.94%,而后者为18.93%,这反映了农户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即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比重在下降,而投入非粮生产的耕地相应增加。调查发现,即便在划定的粮食功能生产区,浙江耕地非粮化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浙江省对于功能区耕地的种植结构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种植收益低,上述规定难以得到严格执行。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最快的时期是在2005~2007年,而2007年后的播种面积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这可能和浙江的“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措施在2007年被中央政府实质叫停有关。“土地折抵指标”政策使得新垦耕地快速增加,相应更多的优质“熟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新垦耕地无论是地力条件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不如被占用的“熟地”,农户在这类地块进行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更低,这会降低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耕地投入,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进而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浙江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在“土地折抵指标”政策实施期间,2001~2007年,浙江粮食总产量下降了32.1%,和同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基本持平。2.3粮食单产变化。粮食单产反映了单位播种面积上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状况,通过考察粮食单产变化,可以从产出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粮食生产效率变化。结合浙江实际,粮食单产分析还可以考察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背景下,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个体利益追求下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如何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状况。2005~2011年,浙江的粮食单产总体是增长的,并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此后,粮食单产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15年继续下降为5887kg/hm2,离历史最高位已越来越远了,也即从粮食单产看,2011年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上升态势,而此后的趋势是下降的。粮食单产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投入状况的综合反应,土地主要是指土地质量的变化,多项研究表明,浙江的耕地质量总体是下降的[6,7],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对耕地质量存在替代作用,因而,2011年前浙江粮食单产增长是源于单位耕地面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的提高,而耕地质量对浙江粮食单产呈现的是负向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轻简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水稻生产“轻简化”主要是指以撒播为主的直播比例快速上升,直播稻用工少、劳动强度低,是一种劳动力替代技术,但直播稻是相对粗放化的耕地经营方式,影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稻生产劳动力投入降低而带来的“轻简化”和“粗放化”可能是2011年后浙江粮食单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县长在三夏生产观摩会发言
同志们:
这次全县“三夏”生产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目的是通过现场观摩评选夏粮优质品种,分析估价全县粮食生产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三夏”生产工作,迅速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夺取夏粮丰收,促进农民增收。早上,大家现场观摩了4个典型,刚才,县农牧局局长就全县冬小麦品种布局安排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讨论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估价全县粮食生产形势,切实提高对加强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今年以来,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年初,中央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协调粮食安全生产与农民增收关系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紧接着省、市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和稳定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这些政策措施,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极端重要性。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比较脆弱,粮食生产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全县政治经济形势。
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项目建设和典型培育为带动,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广泛宣传,精心安排,狠抓落实,形成了大抓粮食生产的共识,科技服务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全县夏粮生产在克服春旱、强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和播种面积略有减少的情况下,通过落实抗旱增收措施,提高单产,使全县夏粮获得了较好收成。据农技部门调查测产,全县夏粮总面积35.94万亩,比上年统计年报36.43万亩减少0.49万亩,减幅1.3%,总产5.43万吨,较上年5.48万吨减少0.05万吨,减幅0.9%,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3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单产154.8公斤,较上年增产4.23公斤,增幅2.81%,总产5.42万吨,比上年5.27万吨增加0.15万吨,增长2.9%。全县夏粮单产有所增加,总产基本平衡。
这个较好收成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既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结果,更是我们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落实抗灾增收措施的结果。为此,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虽然去年冬小麦播种时,雨水较多,底墒充足,投入较大,出苗齐全,冬前苗足苗壮,为安全越冬和春季返青奠定了基础,返青后冬小麦长势喜人。但入春以来,3—5月份降水不足,降水量为61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35%,造成持续春旱,加之连续遭受两次强霜冻灾害,影响了分蘖成穗及幼穗分化和穗粒数的形成,进入5月中下旬以后,部分区域地块小麦条锈病偏重流行,全县小麦条锈病病田率88.8%,严重度5-20-80%,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29.6万亩,严重面积15万亩,麦蚜发生面积22.3万亩,平均蚜株率26.4%,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灾情发生后,全县上下组织广大群众采取有效抗灾自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一是成立了抗灾生产自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做好抗冻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安排了全县的救灾及生产自救工作,采取在县广播电视台举办生产自救措施专题讲座、干部深入一线进行补救技术指导、发放救灾款、生资及种子部门紧急调储生资等措施,认真开展救灾及自救工作。全县先后组织2400多名干部职工深入生产一线组织和领导生产自救工作,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讲解秋冬作物成灾后查苗、补苗等田间管理措施的专题节目12期(次)。二是县财政拨付救灾资金12万元,补贴供应辣椒等蔬菜苗22万株,玉米种子4000公斤,磷酸二氢钾等微肥2.4万公斤。生资部门紧急调运储备化肥400吨,种子部门调运储备农药、糜子及荞麦等小杂粮种子150吨。三是在病虫害防治期间,县农技部门组织机防队,对万泉、朱店、阳川三乡镇重发地块统一组织群众,集中连片进行防治,同时抽调35名干部分赴各乡镇指导防治工作。四是结合贯彻全国农资打假治理活动,严厉查处了坑农害农的假冒伪劣农资。下发了《关于2004年全县农资打假工作的通知》,农牧、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出动宣传车辆40辆(次),举办广播电视讲座12次,在集市、村头路口张贴宣传品1500多张,印发宣传资料5500多万份。查处不合格种子550公斤,肥料15吨,饲料4.5吨,立案查处7件,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这些措施的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夏粮丰收。
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近年来,铅山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二镇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粮食补贴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自年国家执行粮食补助政策以来,改动了过去对农民多“取”少“予”或只“取”不“予”的分派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获得进一步保证,乡村的党群、干群关系也获得了分明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应采取有用办法加以改良和完善。
一、粮食补助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
1、粮食补助面积核实坚苦。粮食补助按国家政策只对种粮面积进行补助,但核实种粮面积十分坚苦:一是因为补助对象触及千家万户,乡镇财务所因为人员有限在短期内基本无法对种粮面积一一核实,种粮面积只能依托村委会协助进行。二是村委会为了简洁工作和赐顾帮衬村民,二轮承包面积内非种粮面积不核减。虽然种粮面积需求公示,然则广大村民只需本人的钱不少,统一个村的人也不会告发。
2、粮食补助的品种过于繁复。我国已出台的粮食补助的品种首要有粮食直接补助、农资综合补助、良种补助(分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并且补助标准分歧。虽然每种补助的意义不一样,但粮食补助品种过多,发放成本高,还会添加犯错的几率,并且不便利农户了解。
3、补助标准不科学。国家制订粮食补助政策的目标,是鼓舞农民栽种粮食,扩展粮食栽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添加粮食产量,添加农民收入。按政策规则,早稻良种补助为10元/亩,中稻良种补助为15元/亩,晚稻良种补助为15元/亩,小麦良种补助为10元/亩,玉米良种补助为10元/亩,油菜良种补助为10元/亩。小麦和玉米的良种补助程度偏低,这对换动农民栽种小麦、玉米和提高粮食产量的积极性不大,不利于提高复种指数,与补助的目标不符。
4、粮食补助政策难以影响种粮面积继续添加和粮食继续增产。在政策出台初期,粮食补助政策的旌旗灯号效应较为分明。但因为普惠制补助方法不足边沿鼓励效应,粮食补助政策无法继续促使农民不变粮食栽种面积。从近几年查询状况来看,粮食补助资金在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局部农民群众把补助资金简略了解为党和县政府的关怀款,与粮食栽种没几多关系。
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
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
粮食生产事关全局,**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县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一、基本县情
**县地处重庆市东部边缘,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辖30个乡镇,386个村、居委会,4598个社,24.62万农业户,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65万人,46.14万个农村劳动力。全县幅员面积409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35万亩(习惯面积),其中水田18.3万亩。
二、粮食生产落实情况及效果
(一)粮食产量和面积
蔬菜办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全县蔬菜生产计划播种面积12.8万亩(含复种套种),其中辣椒5万亩,生姜0.5万亩,全县蔬菜总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保证城镇居民食菜安全和蔬菜市场供应稳定。
二、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相关会议精神,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的工作目标,以“推进亮点工程,打造特色”为契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产业,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镇蔬菜有效供给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完成州对县目标管理各项指标,新建251个蔬菜大棚,加强2595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加大生姜、辣椒特色产业建设,加强科技兴菜体系建设,培训菜农2000人次。
(四)工作措施:
1、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一是稳定现有城镇蔬菜基地面积,抓好、白沙、浦市、洗溪四镇9个城镇蔬菜基地共2595亩的建设,确保蔬菜平均复种指数达3次以上,叶类蔬菜、时令蔬菜等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70%以上,保障城镇居民蔬菜供应;二是抓好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形成以兴隆场镇、永兴场乡、小章乡为中心的5万亩辣椒生产基地,以解放岩乡为中心的5000亩生姜基地;三是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淤塘、修建水源排灌沟渠设施等。
2、加强科技兴菜体系建设。一是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等“五新”成果的推广,在镇村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10余个,新技术、新材料2项,筛选出适宜本地的好品种、好技术等,提高蔬菜品种质量,进一步推广示范,确保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区商品菜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二是聘请蔬菜专家、教授对全县蔬菜种植大户和主产区的菜农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早春蔬菜、秋延后蔬菜、特色蔬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科技素养,全年培训人员不少于2000人次。三是继续做好优新辣椒等品种在我县的引种示范工作。
镇粮食生产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粮食生产会议精神,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做好我镇粮食生产工作,使我镇粮食生产保持持续上行的发展势头,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根据靖府办发〔2013〕19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对我镇2013年粮食生产提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拓宽渠道,夯实基础。各村要把粮食生产摆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位,以“稳面积、扩复种、提单产、增总量”为重点,合理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二、全面宣传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今年国家扶助粮食生产的政策继续加强,惠农补助奖励资金进一步增加,所以我们要把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诉种粮农户,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克扣农民补贴,及时足额将惠农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
三、全面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单改双”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严禁土地撂荒,同时,要充分利用冬闲田、荒坡、荒地扩大马玲薯、玉米、豆类、小麦等其它旱粮作物,增加粮食总产。
四、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的服务力度。加强对农资的调控与监管,保持农资市场价格稳定,确保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防工作,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力做好主要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趋势分析,及时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有效减灾。要加强农情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及时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增强抗灾意识,切实做好抗旱防涝准备工作。
关于秋冬农产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
为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秋冬农业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着力抓好小春粮油生产和冬马铃薯、冬早蔬菜及晚秋作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扩大发展优质高效粮经作物,提高优质优价农产品生产比重,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标任务
完成秋冬作物种植39万亩,其中种植晚秋作物11万亩(晚秋粮豆4万亩、晚秋绿肥3万亩、晚秋蔬菜4万亩);小春粮豆作物14万亩(小麦9.5万亩、蚕豆2.5万亩、杂粮2万亩);小春油料5万亩;实施冬季农业开发9万亩(冬早马铃薯3.5万亩、冬早蔬菜4万亩、冬玉米0.7万亩、冬大豆0.3万亩、大田种草0.5万亩)。角奎镇发展果园种植0.3万亩(樱桃1000亩、李子2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