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8:52: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负责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负责制

常委分工负责制思考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是中央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结合县(区)换届工作,我市在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方面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各县(区)仅设1名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书记的职能与分工有了新的调整。专职副书记的职能同换届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常委分管的工作专职副书记不再分管,专职副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县(区)委书记处理日常事务,或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

二是取消了书记办公会,强化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各县(区)均不再召开书记办公会。对于全局性问题以及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奖惩等事项,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常委会讨论决定,进一步推进了党内民主,强化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

三是党政交叉任职力度有所加大,常委的分工更趋于科学化。这次换届中,我们适当扩大了党政交叉任职范围,各县(区)在对常委的分工上,都尽量遵从了“扩大交叉任职,避免交叉分工”的原则,常委原则上不再分管政府方面的工作。

四是常委按照各自职责对分管的工作负总责。常委独立处理自己分管的工作,直接对县(区)委书记负责。

从换届后这几个月的工作运行情况看,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减少了领导班子职数,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决策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集体领导,增强了常委会的决策职能;增强了常委的责任心,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数量相对增加,常委会的核心作用更加明显。但由于常委分工负责制刚刚开始实行,各地采取的贯彻方法又不尽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查看全文

常委分工负责制感言

进一步强化全委会功能。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等,7坚持责权统一。对全委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议,一是建立定期召开全委会会议制度。凡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等问题,都可召开全委会议讨论决定,并在全委会监督下实施。应适当增加全委会会议次数,同时,不断丰富和改革全委会议的内容和召开形式,改变过去全委会只听取报告、接受指令和任务、发言表态的单一内容和形式。二是明确全委会的决策权。要对全委会议事决策的原则、议事决策范围、议事决策的程序等进一步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避免全委会和常委会决策范围的重叠或交叉,赋予全委会真正的决策权。三是明确全委会的监督权。全委会要定期听取和审议常委会的专项工作报告,解常委会执行全委会的决议情况,要进一步明确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实行监督评议的方式,可建立委员询问或质询制度,让委员充分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四是明确全委会委员的权限。赋予委员知情权、发言权、调研权和监督权,让委员会前清楚议事内容,会中充分表达意愿,会后及时了解执行情况,使委员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县以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为抓手,年换届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常委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了常委会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县四大班子的统一协调,提高了县委工作效率,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换届后县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

总体感到县委常委会成员分工进一步明确,县委换届以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加突出,县委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显著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

常委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年龄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年龄梯次配备,1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县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6岁。11名常委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9名。二是专业结构更趋合理。11名常委中,既有懂经济与党政的也有懂管理与法律的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工作效能明显提高。减少了党委与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叠,2常委分工更加合理。每位常委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直接向书记负责,减少了工作程序和决策环节,提高了决策时效。而且每位常委单独负责几项工作,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查看全文

校长负责制问题思考

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学校实行集体领导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学校党组织的职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什么是政治核心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作了明确的概括:即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责,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师生,激励其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结合新疆实际,昌吉州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意见》中更加明确的指出:“党组织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科学民主决策,切实监督、保证和支持校长在决策范围内正确行使职权。校长要按照教育法规政策赋予的职责在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下,认真做好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县教育党委历来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认真实施党建教育“双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和规定,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机构,选拔高素质的干部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并推行党政领导分设,实施党建与教育工作双百分考核制,把党组织及学校行政负责人的工作实效共同考核,加强了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使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在党委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把建章立制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决策、领导班子建设、科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执教等方面,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并在运行探索中明确了管理思路和目标,规范重大问题议事决策程序,使办学管理逐步规范。

三是能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和师德建设,致力抓好“四支队伍”(党员队伍、领导干部队伍、教职工队伍、学生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成为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核心,不断促进学校整体工作。

四是学校党建工作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通过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素质,凝聚人心,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使学校党建工作能服务教育形势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成为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劲动力。

五是在学校两委班子职责分解及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形成了一些较好的运行机制,党组织与学校行政班子相互配合,协调组织各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工作,通过支委会、党政联系会、校委会等形式,努力形成党政关系协调相互沟通、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

查看全文

分工负责制调查思考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是对地方党委原有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改革,是促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的重大措施。加强对常委分工负责制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于推进地方党委换届后的自身建设和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一段时间,我们就这一问题先后赴西安、宝鸡等市,采取广泛听取意见、个别访谈和分别召开县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常委不同层次座谈会等形式,对县级党委换届后这一新体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总体上看,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面貌新、活力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常委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运行情况良好。大家对中央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表示赞同,并积极付诸实践。但常委分工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普遍感到吃不准,基本上都还未能形成成熟的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

调研中,不少领导同志对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的运行机制,在思想上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

1.分工上出现“两难”。一是对专职副书记的分工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直接向书记和常委会负责,专职副书记的分工和职责怎么确定?如果分管党务工作,组织、宣传等不少重要党务工作已由其他常委负责,如何分管?如果仍然分管组织、宣传等工作,势必又出现分工重叠问题。如果是仅负责其他常委未能分管的诸如工、青、妇等工作,又与其作为专职负责党委工作副书记的地位不相适应,容易出现“专职不专”的现象,实职可能“虚设”。同时,也与干部配备中要求其资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不相符。还有书记授权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书记授权充分,专职副书记很忙,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及事务;另一种情况是书记授权较小,专职副书记则显得清闲,没有多少事可干。二是对常委是否分管政府工作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后,常委在分管党委工作的同时,是否分管政府工作?不少在县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认为,常委不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就成为事实上的党委部门领导;而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又必然涉及政府部门,依然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

2.工作上呈现“三个不适应”。一是上级部门不适应。有关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沿用以前惯例,比如有些行业会议还要求分管书记参加,而不是通知分管相应工作的常委。二是常委自身不适应。以前上面有分管书记,自己更多的是执行,而现在则是决策与执行,存在怕越位的心理,不敢大胆决策。三是下属部门和干部群众不适应。传统观念中行业和部门会议副书记不参加就显得党委不重视,还认为常委是部门领导,有事就找书记,等等。

3.思想上存在“两种担心”。一种是担心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如果没有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常委会决策议事制度和机制,有可能会出现党委书记更加集权;另一种是担心书记办公会议取消后,没有了常委会之前的议事层次,也就没有了原书记办公会所发挥出的酝酿、协调和化解矛盾、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可能会使提交到常委会讨论的事项意见分散,难以形成决策。两种担心相比较,前一种担心更大一些。

查看全文

常委分工负责制调查思考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是对地方党委原有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改革,是促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的重大措施。加强对常委分工负责制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于推进地方党委换届后的自身建设和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一段时间,我们就这一问题先后赴西安、宝鸡等市,采取广泛听取意见、个别访谈和分别召开县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常委不同层次座谈会等形式,对县级党委换届后这一新体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总体上看,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面貌新、活力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常委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运行情况良好。大家对中央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表示赞同,并积极付诸实践。但常委分工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普遍感到吃不准,基本上都还未能形成成熟的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

调研中,不少领导同志对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的运行机制,在思想上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

1.分工上出现“两难”。一是对专职副书记的分工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直接向书记和常委会负责,专职副书记的分工和职责怎么确定?如果分管党务工作,组织、宣传等不少重要党务工作已由其他常委负责,如何分管?如果仍然分管组织、宣传等工作,势必又出现分工重叠问题。如果是仅负责其他常委未能分管的诸如工、青、妇等工作,又与其作为专职负责党委工作副书记的地位不相适应,容易出现“专职不专”的现象,实职可能“虚设”。同时,也与干部配备中要求其资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不相符。还有书记授权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书记授权充分,专职副书记很忙,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及事务;另一种情况是书记授权较小,专职副书记则显得清闲,没有多少事可干。二是对常委是否分管政府工作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后,常委在分管党委工作的同时,是否分管政府工作?不少在县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认为,常委不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就成为事实上的党委部门领导;而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又必然涉及政府部门,依然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

2.工作上呈现“三个不适应”。一是上级部门不适应。有关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沿用以前惯例,比如有些行业会议还要求分管书记参加,而不是通知分管相应工作的常委。二是常委自身不适应。以前上面有分管书记,自己更多的是执行,而现在则是决策与执行,存在怕越位的心理,不敢大胆决策。三是下属部门和干部群众不适应。传统观念中行业和部门会议副书记不参加就显得党委不重视,还认为常委是部门领导,有事就找书记,等等。

3.思想上存在“两种担心”。一种是担心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如果没有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常委会决策议事制度和机制,有可能会出现党委书记更加集权;另一种是担心书记办公会议取消后,没有了常委会之前的议事层次,也就没有了原书记办公会所发挥出的酝酿、协调和化解矛盾、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可能会使提交到常委会讨论的事项意见分散,难以形成决策。两种担心相比较,前一种担心更大一些。

查看全文

党委分工负责制思考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是对地方党委原有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改革,是促进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的重大措施。加强对常委分工负责制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于推进地方党委换届后的自身建设和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一段时间,我们就这一问题先后赴西安、宝鸡等市,采取广泛听取意见、个别访谈和分别召开县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常委不同层次座谈会等形式,对县级党委换届后这一新体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总体上看,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面貌新、活力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普遍得到增强,常委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运行情况良好。大家对中央改革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表示赞同,并积极付诸实践。但常委分工负责制作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普遍感到吃不准,基本上都还未能形成成熟的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

调研中,不少领导同志对落实好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新的运行机制,在思想上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

1.分工上出现“两难”。一是对专职副书记的分工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直接向书记和常委会负责,专职副书记的分工和职责怎么确定?如果分管党务工作,组织、宣传等不少重要党务工作已由其他常委负责,如何分管?如果仍然分管组织、宣传等工作,势必又出现分工重叠问题。如果是仅负责其他常委未能分管的诸如工、青、妇等工作,又与其作为专职负责党委工作副书记的地位不相适应,容易出现“专职不专”的现象,实职可能“虚设”。同时,也与干部配备中要求其资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不相符。还有书记授权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书记授权充分,专职副书记很忙,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及事务;另一种情况是书记授权较小,专职副书记则显得清闲,没有多少事可干。二是对常委是否分管政府工作难把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后,常委在分管党委工作的同时,是否分管政府工作?不少在县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认为,常委不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就成为事实上的党委部门领导;而分管政府某一方面工作,又必然涉及政府部门,依然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

2.工作上呈现“三个不适应”。一是上级部门不适应。有关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沿用以前惯例,比如有些行业会议还要求分管书记参加,而不是通知分管相应工作的常委。二是常委自身不适应。以前上面有分管书记,自己更多的是执行,而现在则是决策与执行,存在怕越位的心理,不敢大胆决策。三是下属部门和干部群众不适应。传统观念中行业和部门会议副书记不参加就显得党委不重视,还认为常委是部门领导,有事就找书记,等等。

3.思想上存在“两种担心”。一种是担心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如果没有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常委会决策议事制度和机制,有可能会出现党委书记更加集权;另一种是担心书记办公会议取消后,没有了常委会之前的议事层次,也就没有了原书记办公会所发挥出的酝酿、协调和化解矛盾、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可能会使提交到常委会讨论的事项意见分散,难以形成决策。两种担心相比较,前一种担心更大一些。

查看全文

审判长分离负责制论文

庭长和审判长分离负责制是指在人民法院的内设机构中,将庭长和审判长分设,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审,谁负责”,即行政管理由庭长负责,合议庭审判则由审判长负责,并在庭长和审判长都参与合议庭审案时,庭长只能作为审判员参加合议,并由审判长独立承担错案责任的制度。

德国学者傅德曾指出:“如果一个公务员故意不执行其上司要求他以特殊方式处理甘一事务的指示,通常这就构成失职;而对法官来说情况恰好相反,如果法官按照院长或庭长的指示去判案的话,这种情况就构成失职”①。用傅德的观点来反省我国的法院审判组织管理架构,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院、庭长和审委会审批或决定案件制度,这种制度与傅德的理论是相悖的,也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法院在司法裁判权的行使过程中行政化、官僚化倾向突出,合议庭在很大程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大胆地进行审判管理机制改革,适时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庭长与审判长的分设机制。

一、建立庭长与审判长分离负责制的必要性

㈠建立庭长与审判长分离制度是实现公正和效率的需要

现行审判管理机制存在两种与公正和效率原则相违背的明显弊端。一是裁判权的行政化。《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院长、庭长参加合议案件的,为当然的审判长。这种行政化的裁判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导致裁判权的垄断,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另外,依照《法官法》,一个法院除书记员、司法警察以及少量行政后勤人员外,其它绝大部分仍统称为法官。在一些地方,不符合法官法要求的人员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法官队伍。有能力者,无能力者,有学历者,无学历者,人人都需办案,个个评断纠纷。由于法官良莠不齐,加之审判组织职责不清,使得不少法院案件的裁判权、法律文书的签发权仍集中于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迄今为止,这种“审案不定案,定案不审案”的审与判的脱节作法,仍没有彻底改变,这与一个不接触“病人”(即当事人)就敢开处方的“医生”(即院长、庭长或审委会)并没有什么两样。这已成为人民法院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一大瓶颈。二是裁判权的官僚化。在我国法院内部严格等级划分的依托下,导致了法院内部裁判权的官僚化。虽然名义上是少数服从多数,但在过份强调院长、庭长级别的氛围下,不同行政级别的法官——从院长、庭长到普通法官,其裁判权并不是同等份量的。这种官僚化的裁判模式对司法公正的实现极其有害。因此,我们必须从审判机制上加以改革,真正建立起“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审,谁负责”的新型审判合一的运行机制,并从制度上彻底摒弃法官职业大众化现象,通过确定审判长名额,审判长遴选制度改革,确保审判长队伍具有很能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素养,起人材强院之路。

(二)建立庭长与审判长分离制度是实现法官独立裁判的需要

查看全文

常委分工负责制思考

党的**届**全会提出了“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要求,**年开始,各地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相继结束后,严格执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笔者结合本地实际,对如何更好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有如下体会。

一、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作用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这是对地方党委现行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改进,是实现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的根本性建设,是适应新形势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1、有利于发挥常委的主观能动性。地方党委换届前,普遍存在副书记职数过多的问题。以我县为例,在原来的11名县委常委中,就有5名副书记,占常委总数的45.5%。副书记职数过多带来的问题是:副书记成了党委班子中的一个领导层次。具体工作中,基本上是常委有事先向分管副书记汇报,然后再向书记或常委会汇报。这虽然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延长了工作周期,容易使常委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各常委的职能变成一种摆设,变成有职无自主权的“空壳”,影响了常委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使各常委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2、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调动常委的工作积极性。在基层党委以往的工作中,由于副书记职数多,往往书记办公会成了事实上的最高决策层。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但实际工作中,对重大问题,都是先上书记办公会,如干部任免讨论决定时,有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参加,已经超过了常委会的半数,事实上已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书记办公会上定下来的事情,拿到常委会上讨论研究,再有不同意见的常委最多也不超过半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书记办公会的意见便成了最后的决策,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其他常委的工作积极性。

3、有利于解决党政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以往县级党政班子之间分工交叉,工作权限和职责相互重叠。如对工业、城建、农业、财税、宣传、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党委有副书记或常委联系,或全部由副书记任重点工作组组长,政府有副县长分管,人大、政协的副职参与,既增加了工作层次,又加大了协调难度,工作互相推委,出了问题相互推卸,难以追究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通过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经济工作由政府副县长负责分管,除经济和政府工作之外的党建、纪检、宣传、稳定、武装由各常委负责分管,有效解决了党政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充分发挥常委集体领导的作用。

查看全文

粮食负责制执行情况的汇报

××镇的粮食生产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紧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现将2008年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辖14个村(居)委会,109个自然村,170个村(居)民小组,共有9633户,37338人(不含县直机关单位),其中农业户7476户,31139人,有国土面积132平方公里,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15元,

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2463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1828亩,粮食总产量1096.4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2.7公斤,人均占有耕地0.66亩,一年来,没有发生任何粮食安全事故。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查看全文

审计局首问负责制实施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局行风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维护审计机关“公正、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依据《*市审计局关于印发<局机关首问负责制暂行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首问负责制适用于本局机关的全体干部。

第三条本实施办法所称首问责任人是指与到审计部门办理问讯事宜以及电话咨询的服务对象接触、联系、接受问讯的第一位工作人员。

第四条首问负责人的责任:

1.服务对象到本局联系办理事宜及咨询问题,在首问负责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首问负责人应当及时办理,并告知有关事项,提供必要的资料,热情耐心地解答服务对象的询问。

2.服务对象提出办理的事项不属于首问负责人职责范围的,首问负责人应当热情相待,积极联系转交办理。属于本局机关其他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应当主动为对方联系并引见衔接。衔接中如果与有关人员联系不上时,首问负责人应当填写“首问负责制登记表”(表格由本局统一印制),将服务对象的单位、姓名、联系电话及拟办事项等内容登记清楚,并负责转交有关人员。有关人员阅知登记的内容后应尽快与服务对象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并在规定的时限内解决服务对象需要办理的事项。如果有关人员出差或暂遇责任不明确的事项,首问负责人应当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报告,并负责给对方答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