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7:16: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复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复兴

“民族复兴”,复兴什么?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研究论文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之路感想

敬爱的党组织:

对于处于民族复兴之路的每一个中国人,我想说:有幸生长在这个时期是我们的荣幸,但请别忘了我们在享受前人毕生付出得来的成果时还应该担负的责任。请静静想一想: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我们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现在的我们不是指责前人给我们创造出来不够优越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后人是否会以同样的指责来评价你?你希望你的后人怎样来评价你?现在的我们不是埋怨前人创造的基础不好的时候,谁又给前人创造出了深厚的基础?你又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基础?

现在的我们总是义愤填膺,常陷入历史的纠缠中。一提起日本人,满腔的仇恨、口诛笔伐,稍有不爽网络上满天飞的都是辱骂日本人、抵制日货等等。但你是否想过:我们喊抵制日货喊了一百多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只有一个,我们一百年前就要战胜的对手一百年了还没有战胜。一百年来,我们一直追在对手后面辱骂对手却又赶不上对手的步伐。所以,现在的我们是要加速追赶、甚至超过对手而不是将抵制日货一代代传下去的时候。

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呐喊,中国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58年的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查看全文

中华民族复兴心得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回顾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研究总结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搏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孕育并产生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对外;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是“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悲壮场面;五洲四海,异国他乡,到处有华侨华人“御外侮、挽危亡,愿为后盾”的积极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第二,不畏强暴、敢于牺牲。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帝国主义强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割地赔款,受尽欺凌,积贫积弱;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一跃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在军事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面对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全国人民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投降论的干扰,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英勇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无数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毁家纾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第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算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从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算起,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战历时八年。这期间,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经历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最后到战略反攻的过程;经历了从单独抗战到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携手抗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全国人民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懈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文艺复兴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的扩展,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学的奠基,“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开普勒,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查看全文

复兴与振兴哪个提法更好

我拜读了一些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科学界定的文章,总觉得很难理解。恕我直言,对这个问题作科学界定,是很难的。我还发现,在学者的文章中,在文献中,有“复兴中华”、“振兴中华”两种提法。这就不免引起一点思考:究竟是“复兴”,还是“振兴”?

大而化之,复兴、振兴,二者差不多,两种提法并

用也无妨。但是,认真想一下,这是一个重要的提法,最好能够统一、规范。

“复兴”,从字面看,就是恢复到曾经有过的兴盛状态。“复兴”,就要有一个参照系。那么,对我们国家来说,究竟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兴盛时期的状态呢?从近代来说,中国面临的是积贫积弱、面临瓜分豆剖的严峻形势。这种局面,根本不是我们今天复兴的参照系,而是我国近代先进人物矢志要加以改变的。再往前,明清时期,是强盛的封建帝国,但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主要是同欧洲国家相比,已算不得真正的强盛。1644年,在我国,是清军入关,清王朝的开端。而在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过了5年,即1649年,就宣布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明清封建王朝虽然强盛,但只是落日的辉煌,不值得作为我们伟大复兴的参照。再往前,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被称为“盛唐”。唐王朝从618年开始,到907年止,共289年。唐王朝国势强盛(主要是前期的一个半世纪,以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声誉远及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但是,唐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道还要以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某一强盛时期作为参照系,来鼓舞斗志,振奋人心吗?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这同民族复兴的参照系,是两回事。

在欧洲历史上,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是所谓“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那是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创新,包括思想、艺术、科学等等,只是十六世纪的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称之为“文艺复兴”而已。这同我们今天讲的“民族复兴”,也不是一回事。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最早而且一贯的口号是“振兴中华”。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含义研究论文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研究论文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转变思想,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要求,具有和合性、开放性、创新性。

一、适应时代主题的大转换,由极性思维向和合思维转变

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民族、国家以至人类历史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转变,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受时代精神的制约。反过来,顺应时代潮流而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会促使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空前的大劫难,战后世界人民期盼和平。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冷战不断。与此相适应的极性思维方式在上个世纪从初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都占据着优势地位。所谓极性思维,是指用两极分裂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对抗的方法解决矛盾双方冲突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着革命形势完全成熟,为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的进步,用对抗的方法、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冲突,争取革命胜利,是正确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但是,历史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代主题转换之后,沿着思维的惯性继续坚持这种极性思维方式就不对了,就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在世界当代史上,美苏争霸世界,导致国际矛盾斗争越来越尖锐化,由此产生了冷战思维方式。冷战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国际间的极性思维方式。它不符合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它对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是起阻碍作用的,这就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代替这种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合思维方式,恰恰就是当今世界应该占据优势地位的思维方式。

所谓和合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而尽量避免冲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世界大背景的影响,加之我们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的滞后作用,我国有近20年时间没有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直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变化作出敏锐的正确的反应,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我们党的思维方式才由极性思维转变为合思维。这一转变,不但使我们党和国家摆脱了持续20年的愈演愈烈的“左”的束缚,而且使国家步入现代化的最新快速轨道,走向繁荣富强。

和合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就要实事求是。在高科技兴起与蓬勃发展,改革(Reform)代替了革命、成为世界性浪潮的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思维方式必然要表现出新的形式,这就是和合思维方式。如同“实事求是”一样,“和合”是一个既古老又富于新意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注重综合。如何综合呢?这就是异质的有机结合,矛盾不断地转化,如同《易经》上说的“生生之谓易”。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又成了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就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和合思维方式。

查看全文

文艺复兴美学内涵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中华文艺复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的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题】文艺复兴与大众文化

【英文摘要】ThereentailsprofoundaestheticconnotationintherejuvenationofChineseliteratureandarts.1.Theembodimentofloftyspirit.ItsloftybeautyexertsanedifyinginfluenceontheChineseyouth.2.Thebrightnessofsense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loftiness.3.Artisticbeautywithspecialattentiontoart.4.Thebeautyofcreation,includingtherecovery.rejuvenationandrecreationofbeauty.Soitissignificanttoexploretheseaestheticcontentstomakethemplayactiverolesin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

【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查看全文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位置

一、引言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主张张扬个性,反对神学中心论,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宗教蒙昧,这些现代人本思想即人文主义。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文艺复兴中,文化艺术呈飞跃式发展,艺术大师辈出,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生活,是当时社会形态的投影,并且从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女性地位较中世纪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文学作品的研究来探究欧洲女性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

二、文艺复兴及此时期文学作品与女性的关系

文艺复兴是欧洲从封建农奴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初期,在这一转型时期,受城市兴起、资本主义发展、宗教信仰衰落、人文思想传播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发生转变,这些强烈地冲击着当时的女性,她们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争取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思考自身的处境地位,挖掘自身的价值,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文艺复兴产生于意大利,首先应该承认的是,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维护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然而,当时资产阶级还很软弱,无力与阻碍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展开正面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两种形式作为武器,来进行一场与封建制度以及宗教势力的斗争。事实上,文艺复兴只是一种手段,并非要重新建立古典文化,而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意在使新文化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发展,它虽然宣扬个性解放,肯定人的尊严,鼓励追求幸福,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女性无论是因为旧时代的禁锢,还是因为文艺复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倡提高女性地位,总之,女性仍然被排挤于社会生产领域之外。当然,我们要承认,在这场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女性的地位在发生改变,但是这一改变是极为迟缓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相比于中世纪是下降的。女性史学家凯利?加多尔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当男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一个机会时,相对的就是女性丧失她们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享有的一份实际权利。”所以从文艺复兴最终的结果来看,对女性地位的改变并没有起到重大的影响。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男性的文艺复兴,那么就更无从提起对女性地位造成多么大的改变。而被称为男性的文艺复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的史料对女性的记载甚少,即使有所记载,大多数也是关于王公贵族的记载,对民间社会中的女性极少提及。如果女性具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怎么会出现史料极少记载的情况?二是在文艺复兴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确实很少有女性的身影,但是许多优秀男性却被世人熟知,如意大利的彼得拉克、薄伽丘,法国的蒙田、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维加,英国的斯宾塞、莎士比亚,等等,甚至在佛罗伦萨也没有女性大师的记录。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反思与探究。这是否是因为女性被排除于许多艺术之外而被当作被表现与被凝视的对象,亦或是对女性完全的漠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前一种假设看上去更为贴切,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来完成的。所以,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也反映出在社会地位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还是不平等的。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要求解放人、尊重人。如果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这一点,就要塑造出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人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有许多刻画女性形象的著作,表现出女性的美丽、纯洁、勇敢与智慧。这些作品宣扬了女性个性的解放,希望女性能够脱离封建社会的束缚,这与当时甚至是整个文艺复兴过程中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并不矛盾,并且是统一的。现实社会中的女性与文学中塑造的女性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反抗的意识或者能力。作者借女性地位的现实情况塑造出这些敢于摆脱封建束缚的形象,在于更深层次地刻画出人文主义的要求与内涵。基于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可能全面实现女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去勇敢地摆脱不平等待遇或是封建宗教的束缚,所以即使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较多,也并没有给女性的地位带来改变,相反,仅仅证明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始终是被表现与被凝视的对象,而不是社会变革的主流力量。

三、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女性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众多文学巨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诸多文艺创作都追求展现真与美。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文艺作品所表达的重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会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于是被赋予特定的时代痕迹,尤其是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会留下当时社会的烙印,对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帮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著作的研究来分析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