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性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6 15:0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性学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分析论文
现今德育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德育新课程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帮助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作为平台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得经验和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要求被强化,这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造,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有力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来配合完成整体教学,而服务性学习正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塑造学生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对德育的扩充学习是有益的。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之一。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Higher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给服务性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总而言之,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公民参与度。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满足人类以及社区活动的需要,并从建构性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非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角色,拓展知识来源,将课堂讲授转变成为非集中行动,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打破通常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出新的学习资源。
服务性学习的特点
服务性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从服务性学习的目标、特点等视角来审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期待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道德发展
现今德育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德育新课程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帮助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作为平台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得经验和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要求被强化,这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造,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有力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来配合完成整体教学,而服务性学习正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塑造学生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对德育的扩充学习是有益的。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之一。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Higher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给服务性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服务性学习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从服务性学习的目标、特点等视角来审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期待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道德发展
现今德育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德育新课程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帮助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作为平台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得经验和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要求被强化,这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造,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有力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来配合完成整体教学,而服务性学习正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塑造学生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对德育的扩充学习是有益的。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之一。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Higher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给服务性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服务性学习研究论文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之一。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Higher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给服务性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总而言之,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公民参与度。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满足人类以及社区活动的需要,并从建构性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非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角色,拓展知识来源,将课堂讲授转变成为非集中行动,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打破通常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出新的学习资源。
服务性学习的特点
服务性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学术课程,社会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项目,由学生自己参与社会服务过程、运用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产生真实有形的成果。服务性学习也是一种主客体互惠性的学习,学生通过服务学习观察问题,从而在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中,获得机会认识社会、拓展技能、培养信心去认真思考问题和提高解决的能力,担负起社会责任。
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通过借助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和教学策略的实现要点两个方面,对实习实践教学、比较鉴别、反思体验提升、成果归纳提炼等四个阶段做了阐述,以期能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就对贴近应用和实践教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通过对现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透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改进其教学现状,提出了成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服务性学习策略与成人高教服务性学习
(Service-learning)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它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服务性学习是将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实习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业成绩,并促进人格发展和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服务性学习主要注重培养受教者在服务社区(成教学员所工作的各类岗位)活动中的功效性,以此来提高受教者参与成教学习并服务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从实践中反思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从服务(岗位工作)经验的反思中提高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增强了成教学员理论结合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教育、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将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和扩大看作是一项严肃的议题。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向高校教师传播并组织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或教育哲学与方法论)与成教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对于成教学员来说,通过创设应用与实践环节来有效地促进岗位技能和理论学习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成教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这就是说,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模式策略。在服务性学习中,服务者(成教学员)与教育者(成教教师)双方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关系,共同参与服务(成教部门)的学校来建立学习目标,一起决定进行的方式来满足双方共同的兴趣、需求与期待。传统的成人教育大都由提供服务(成教高校)的一方来主导、策划整个服务(教学)活动,而服务性学习策略则由双方一起来策划完成整个服务(教学实践)活动,共同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加强双方的能力与成长。服务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在为成教学员真正解决岗位技能和知识提高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正是培养提高成教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最为主要的目标。为此,一种借助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二、基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
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从服务性学习的目标、特点等视角来审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期待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道德发展
现今德育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德育新课程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帮助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作为平台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得经验和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要求被强化,这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造,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有力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来配合完成整体教学,而服务性学习正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塑造学生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对德育的扩充学习是有益的。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之一。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Higher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给服务性学习下的定义是:“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摘要:美国是较早重视开展环境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进程中,环境教育本身被视为一种重要策略,“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EIC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集跨学科教学、学生中心、问题解决等特征为一体的EIC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塑造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并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对美国EIC模式的特征及实践成效的描述和分析,将会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环境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EIC模式;环境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美国
近年来,美国在几十年环境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UsingtheEnvironmentasanIntegratingContext,EIC)。该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策略,试图促进学生理解周围世界、锻炼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学生最大潜力的发展。因而EIC模式已超越了环境教育领域,它不仅是发展学习者环境素质的良好途径,更是美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已成为当前美国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探索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
一、EIC模式提出及发展的背景
美国自1970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环境教育法案以来,其环境教育开始沿着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序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发现环境教育并未很好地融入教育体系的主流,环境教育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当今大部分美国成年人仍然缺少基本的环境素养,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环境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体系的补充,没有与核心课程联系起来,常常只在课外时间开展,因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并没有对环境教育充分重视,大部分教师每学年只有几十个小时用于进行有关环境教育的一些教学活动。
随着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标准化测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环境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是继续徘徊在核心课程的边缘,还是努力成为整合各学科的调节器从而融入教育的主流?如果不能与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联,环境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而失去存在的基础。要真正融入正规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必须发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正如北美环境教育联盟(NorthAmericanAssociationofEnvironmentalEducation,NAAEE)所认为的,“如果环境教育者使用教育的语言,在教育体系内发挥作用,并且探讨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那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将意识到环境教育的用处,把它视为高质量教育的综合主题并更多地融合进他们的课程之中”。[1]
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三位一体”探索
【摘要】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精神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结合实践构建“理论知识结合技能知识,基本素养融合专业素养,校内活动辅以校外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专业标准;认证标准
幼儿教师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职业素养的铺垫。作为幼儿教师摇篮的学前专业,更是需要构建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国家教育部就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一线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于2012年2月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此外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7年10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这些是各级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导向性文件。
一、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依据《认证标准》,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全方位地涵盖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证、学生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而关于“师德、教学、育人”的一体化要求便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中的核心灵魂,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应包含这三个方面。1.践行师德。《专业标准》中提出“师德为先”,具备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是践行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最基本内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龄前儿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整个幼儿阶段教育质量的前提要素。高校专业建设旨在通过专业化的学习教育,让学生建立对自己本职业的认同感,帮助准幼儿教师梳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不仅能够成为文化传播者,更能为国家道德建设完成初始培养的工作。因此,如何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师德高尚、具有教育情怀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群体首先应该坚持探索的问题。2.学会教学。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具备保育和教育方面能力,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认证标准》在对学前毕业人才的要求中强调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不仅要能够“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更应“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这是对学前教育储备人才的更高要求。3.学会育人。《认证标准》中提出了“育人”的新要求,要将幼儿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教师既要能够做好“班级管理”,还要学会“综合育人”:能“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做好环境育人;“为人师表”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起到积极榜样示范影响;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等。4.学会发展。《认证标准》还强调学前专业毕业生需要学会反思、学会沟通,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等。上述四项核心素养构成以师德为前提,以教学为基石,以育人为延伸,兼顾发展性的符合《认证标准》指导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对任何一所高校的学前专业建设都具备了极高的指导意义。
二、“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理念框架构建
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发展探析
一、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一)旅游高职高专成为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主力军
自2009年始,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将旅游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了细分。2009至2012连续4年,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在校生60%以上[4](图1)。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在我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已经超越本科旅游教育。
(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现状
一冷一热“一冷”是指本科专业旅游教育已呈现相对过剩的“冷”局面。本科旅游专业教育随着高校扩招,其招生规模及院校数量虽然增加,但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维系在10%~20%之间[3]。邵金萍对西安市三所一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的调查显示,2008年其就业率为20%,2009年则下降为11%[5]。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高达66%,在“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列第五位[6]。结果是大学生对本科专业旅游专业认可度不断走低,旅游企业则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相反,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却越来越“热”。不仅发展快,而且旅游企业对专科层次毕业生需求旺盛。旅游行业内基本形成“专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识,专科生的升迁机会也远远多于本科生。以笔者所在的专科院校为例,旅游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业率近100%,行业内就业率则在90%以上,基本上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一般都在华东一、二线旅游城市四星级以上酒店和旅行社就业,他们在酒店的转正时间、薪资待遇往往还优于本科生,显示出用人单位对其相当高的认可度。在每年安排专业顶岗实习时,都有很多旅游企业主动联系校方,希望学校能够派遣实习生,并希望能够介绍其他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毕业生,而对本科生则需求意愿淡薄。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从大学教学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分析入手,厘清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现场访谈为基础,深刻反思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想,是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路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主权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主权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主权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EWONPUBLISHING阅读评论•权与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校应跨越自主权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